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75262丛书名: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撰写过程中多次对叶叔华院士本人及其家人、同事等进行采访,确保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书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本书兼具专业性和科普性,不仅适合相关天文学专业的研究者阅读,也适合想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大众读者。 本书为采集工程系列丛书之一。采集工程是根据国务院指示,联合多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抢救性工程,旨在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社会公众了解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探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提供客观翔实的史料支撑。 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本丛书侧重于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过程,坚持规范、严谨、客观的原则。丛书作者大多来自科技史及相关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尽量避免个人主观情感对人物事件和学术历程的影响,力求将真实、客观的历史和评价呈现给读者。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简介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她负责建立了我国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网,这个观测网无论是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还是在90 年代末开始的“探月工程”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叶叔华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在她不懈的努力和推动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得以施行。 1997年,我国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国际天文组织将其命名为“叶叔华星”。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讲述叶叔华院士从出生、求学、工作,到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获得一系列荣誉。文后附有叶叔华年表和主要著作目录。本书讲述了叶叔华对我国天文学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提炼出她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的发展特点与特色。
目 录
导言1
第一章
从上帝到科学7
温暖开明的大家庭9
少女叶叔华11
理想与现实之争15
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16
初识程极泰19
追求科学之路21
第二章
时间,时间26
“钦若昊天,敬授民时”27
徐家汇观象台首位女天文学家33
为提高授时精度而奋战36
“国际地球物理年”41
主持建立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44
“文革”岁月56
第三章
心系中国的VLBI网59
寻找天体测量的世界前沿62
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的发展历史65
为了中国的VLBI技术67
建设中国的VLBI网81
VLBI网应用于“探月工程”90
第四章
天文地球动力学思想97
天文地球动力学思想的形成99
从“攀登计划”到APSG109
第五章
从台长到IAU副主席121
主持上海天文台123
走向IAU130
叶叔华谈国际合作137
第六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39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的建设140
SKA世界数据处理中心144
青少年科普与上海天文馆的建设149
培养中国第一位天文博士153
第七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157
从政157
持家167
结语172
附录一叶叔华年表179
附录二叶叔华主要论著目录204
参考文献207
后记211
免费在线读
我清楚地记得和叶叔华院士第一次见面的每一个细节,那是2012 年12 月20 日在国家天文台A208 会议室。当时会议室只有我一个人,正在忙着为“20 世纪中国天文学和大事记”课题评审会做准备。9 点左右,会议室的门开了,进来一位个头不高,慈祥和蔼的老太太,我猜她一定是叶叔华院士,不过她和我想象中的中国天文学界泰斗的形象完全不一样。我事先通过电子邮件与她联系过,知道她会来参加我的课题评审,但是当我见到她的时候,我的大脑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她从上海远道而来参加我的课题评审已经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会上她又对我负责的两部分内容给予肯定,这让我悬了两年多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2014 年11 月24 日下午,我对叶先生进行了第一次访谈。我知道在我之前已经有太多的新闻媒体记者对她进行过无数次的访谈,再加上“采集工程”黄珹先生对恩师的访谈,关于叶先生生平经历和科学成就已经没有太多内容可挖掘。我还是想亲眼看看叶先生是怎么工作、怎样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甚至希望能有一段时间待在她身边,近距离地观察她的言行举止。访谈之前,我听说叶先生的爱人程极泰先生生病住院一个星期了,她每日奔波在家庭、医院之间,担心、忧虑一定会让她身心俱疲,何况她也是耄耋之年了。可是当我见到叶先生的时候,她脸上除了有一点疲倦之外,精神依然矍铄,访谈从下午一点半开始,原计划进行两个小时,结果却持续了近四个小时。访谈进行期间,她思路清晰,神采奕奕,似乎回到了那段激情奋斗的岁月里。更加令我吃惊的是,她没有照我的采访大纲而谈,但是她的一生的学术思想脉络却清晰地呈现在她的谈话里,我从中体会到了她一生工作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这便成了我写作大纲的主体脉络。 …… 报考大学时,叶叔华坚持要学古典文学,因为她认为古典文学是浪漫的。叶叔华的父亲却不能因为女儿追求浪漫而不为她将来谋生考虑,他要让女儿学医学,父女妥协的结果是叶叔华后选择了学数学。然而,还是因为浪漫,叶叔华终选择了天文学作为终身职业。从文学到天文学,字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学科的差异却是天壤!“要读别人不读的专业,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终帮助叶叔华闯过了无数的难关,获得了无数的殊荣,如今回首看这门伴随了她一生,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天文学是否浪漫依旧?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