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43468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学人辈出,学术名作纷纷涌现。
★此次结集百册经典出版,欲为复兴中华文化、助力全民阅读贡献力量。
《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32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民国时期影响国人的大师著作)》是*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学说。
中国伦理学史 | 001
绪论 | 003
期 先秦创始时代 | 006
章 总论 | 006
第二章 唐虞三代伦理思想之萌芽 | 007
第三章 孔子 | 013
第四章 子思 | 016
第五章 孟子 | 018
第六章 荀子 | 022
第七章 老子 | 026
第八章 庄子 | 031
第九章 许行 | 038
第十章 墨子 | 040
第十一章 管子 | 046
第十二章 商君 | 049
第十三章 韩非子 | 051
第二期 汉唐继承时代 | 059
章 总说 | 059
第二章 淮南子 | 061
第三章 董仲舒 | 067
第四章 扬雄 | 070
第五章 王充 | 072
第六章 清谈家之人生观 | 075
第七章 韩愈 | 081
第八章 李翱 | 084
第三期 宋明理学时代 | 087
章 总说 | 087
第二章 王荆公 | 090
第三章 邵康节 | 092
第四章 周濂溪 | 095
第五章 张横渠 | 098
第六章 程明道 | 101
第七章 程伊川 | 105
第八章 程门大弟子 | 108
第九章 朱晦庵 | 110
第十章 陆象山 | 114
第十一章 杨慈湖 | 117
第十二章 王阳明 | 119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 133
简易哲学纲要 | 175
自序 | 177
凡例 | 178
编 绪论 | 179
第二编 认识问题 | 185
第三编 原理问题 | 201
第四编 价值问题 | 238
第五编 结论 | 263
《大师讲堂》系列丛书
总序
/ 吴伯雄
梁启超说:“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的确,学术的盛衰,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象与文化氛围。民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内忧外患,较之晚清,更为剧烈,中华民族几乎已经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而就是在这样日月无光的民国时代,却涌现出了一批批大师,他们不但具有坚实的旧学基础,也具备超前的新学眼光。加之前代学术的遗产,西方思想的启发,古义今情,交相辉映,西学中学,融合创新。因此,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冯友兰、余嘉锡、陈垣、钱穆、刘师培、马一孚、熊十力、顾颉刚、赵元任、汤用彤、刘文典、罗根泽……单是这一串串的人名,就足以使后来的学人心折骨惊,高山仰止。而他们在史学、哲学、文学、考古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创造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学术局面。
岁月如轮,大师已矣,我们已无法起大师于九原之下,领教大师们的学术文章。但是,“世无其人,归而求之吾书”(程子语)。
大师虽已远去,他们留下的皇皇巨著,却可以供后人时时研读。时时从中悬想其风采,吸取其力量,不断自勉,不断奋进。诚如古人所说:“圣贤备黄卷中,舍此安求?”有鉴于此,我们从卷帙浩繁的民国大师著作当中,精心编选出版了这一套“大师讲堂系列丛书”,分辑印行,以飨读者。原书初版多为繁体字竖排,重新排版字体转换过程当中,难免会有鲁鱼豕亥之讹,还望读者不吝赐正。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1981 年出生。2003 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系,师从陈节教授。2006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9 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从王水照先生。2009 年7 月获博士学位。同年9 月进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工作。推崇“博学而无所成名”。出版《论语则善》(九州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选》(凤凰出版社)。
第三编 原理问题
认识是能知方面的问题,他的对面是所知问题。哲学的所知是普遍的原理。对于各种经验而起“这究竟是什么”的疑问,是实在问题;又如起“这是什么样出来的”的疑问,是生成问题;今分别讨论如下。
(一)实在论.
实在问题的起源,由于常识上虽即以经验所得为实在,而学者研究的结果,不得不做定一种较真的实在,而以经验所得的为现象,所以有真的实在与现象的实在之对立。这是对于实在概念作价值的区别,并不是以现象为虚无为假托,而视为第二次的实在,或第二种的实在,就是“单是现出来的实在”的意义。现今科学家以原子为真的实在,而我们知觉上的一切物象,均视为原子的现象,也是此意。
本质与现象的区别,起于哲学家在自己意识方面,发现思维与知觉的不同。彼以为哲学家任务在于知觉所给的现象以后,用理性的思想,求出真的实在,所以有后物理学(Methaphysik)的名词,就是我们译作玄学的。因此名物的本质为玄学的实在,而名现象为经验的实在。后来又参入认识论的色彩,应用与相对的范畴;以本质为本自实在的而名为的实在,或即名为;以现象为系于真的实在而存立,所以名为相对的实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