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355751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类实训教程系列
编辑推荐
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广大期货投资者和爱好者
内容简介
《期货市场理论与实务》以期货市场投资为主线,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全面阐述了期货市场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期货市场理论与实务》共八章,分别介绍了期货市场基础知识、期货市场交易对象、期货市场基本交易制度与交易流程、期货市场投资基本分析、期货市场投资技术分析、期货市场交易策略分析、期权交易及期货市场风险管理。
《期货市场理论与实务》每章后配有具体的期货市场投资案例,突出实务性。通过生动的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的内涵和期货市场的千变万化带来的风险性,使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
《期货市场理论与实务》每章后配有具体的期货市场投资案例,突出实务性。通过生动的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的内涵和期货市场的千变万化带来的风险性,使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
目 录
目录
前言
**章 期货市场基础知识 1
**节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1
第二节 期货交易的基本概念 8
第三节 期货交易的基本特征 11
第四节 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12
第五节 期货市场的组织结构 17
复习思考题 26
案例 “87美国股灾” 26
第二章 期货市场交易对象 31
**节 期货合约 31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主要期货品种 35
第三节 中国主要期货品种与合约 45
复习思考题 67
案例 巴林银行倒闭 67
第三章 期货市场基本交易制度与交易流程 72
**节 中国期货市场基本交易制度 72
第二节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流程——开户与下单 82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流程——竞价 86
第四节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流程——结算 88
第五节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流程——交割 91
第六节 国外重要的交易制度 96
复习思考题 103
案例 香港金融保卫战 103
第四章 期货市场投资基本分析 108
**节 供需理论分析 108
第二节 影响因素分析 121
第三节 基本分析常用方法 129
复习思考题 139
案例 中航油巨亏之谜 139
第五章 期货市场投资技术分析 142
**节 技术分析概论 142
第二节 技术分析的主要理论 147
第三节 主要技术分析指标及其应用 162
第四节 期货市场持仓分析 171
复习思考题 177
案例 “327”国债期货事件 178
第六章 期货市场交易策略分析 183
**节 套期保值交易策略分析 183
第二节 投机交易策略分析 194
第三节 套利交易策略分析 206
复习思考题 217
案例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 217
第七章 期权交易 222
**节 期权交易概述 222
第二节 期权价格 232
第三节 期权买卖 235
复习思考题 240
案例 天然橡胶R708事件的思考 240
第八章 期货市场风险管理 243
**节 期货市场风险识别 243
第二节 期货市场风险监管制度与机构 248
第三节 期货市场风险的评估与监管 254
第四节 国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 258
复习思考题 264
案例 中盛粮油大豆期货事件 264
主要参考文献 267
附录 专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268
前言
**章 期货市场基础知识 1
**节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1
第二节 期货交易的基本概念 8
第三节 期货交易的基本特征 11
第四节 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12
第五节 期货市场的组织结构 17
复习思考题 26
案例 “87美国股灾” 26
第二章 期货市场交易对象 31
**节 期货合约 31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主要期货品种 35
第三节 中国主要期货品种与合约 45
复习思考题 67
案例 巴林银行倒闭 67
第三章 期货市场基本交易制度与交易流程 72
**节 中国期货市场基本交易制度 72
第二节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流程——开户与下单 82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流程——竞价 86
第四节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流程——结算 88
第五节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流程——交割 91
第六节 国外重要的交易制度 96
复习思考题 103
案例 香港金融保卫战 103
第四章 期货市场投资基本分析 108
**节 供需理论分析 108
第二节 影响因素分析 121
第三节 基本分析常用方法 129
复习思考题 139
案例 中航油巨亏之谜 139
第五章 期货市场投资技术分析 142
**节 技术分析概论 142
第二节 技术分析的主要理论 147
第三节 主要技术分析指标及其应用 162
第四节 期货市场持仓分析 171
复习思考题 177
案例 “327”国债期货事件 178
第六章 期货市场交易策略分析 183
**节 套期保值交易策略分析 183
第二节 投机交易策略分析 194
第三节 套利交易策略分析 206
复习思考题 217
案例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 217
第七章 期权交易 222
**节 期权交易概述 222
第二节 期权价格 232
第三节 期权买卖 235
复习思考题 240
案例 天然橡胶R708事件的思考 240
第八章 期货市场风险管理 243
**节 期货市场风险识别 243
第二节 期货市场风险监管制度与机构 248
第三节 期货市场风险的评估与监管 254
第四节 国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 258
复习思考题 264
案例 中盛粮油大豆期货事件 264
主要参考文献 267
附录 专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268
前 言
`
媒体评论
`
在线试读
**章 期货市场基础知识
**节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一、期货市场的产生
对于期货交易的起源,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日本17世纪就开始了世界上*早的大米期货交易;也有人认为比利时在13世纪就开始进行了*早的期货交易;更有甚者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有了期货交易的萌芽。而实际上,期货市场*早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中央交易场所、大宗易货交易以及带有期货贸易性质的交易活动。
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于美国芝加哥。19世纪30~40年代,随着美国中西部大规模的开发,芝加哥因毗邻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中西部的谷物汇集于此,再从这里运往东部消费区。由于粮食生产特有的季节性,加之当时仓库不足、交通不便,所以粮食供求矛盾异常突出。每年谷物收获季节,农场主们用车船将谷物运到芝加哥,因谷物在短期内集中上市,供给量大大超过当地市场需求,而恶劣的交通状况使大量谷物不能及时疏散到东部地区,加之仓储设施严重不足,粮食购销商无法采取先大量购入再见机出售的办法,所以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无人问津。可是,到了来年春季,粮食短缺,价格飞涨,消费者深受其害,加工企业也因缺乏原料而困难重重。在供求矛盾的反复冲击下,粮食商率先行动起来,他们在交通要道旁边设立仓库,收获季节从农场主手中收购粮食,来年发往外地,缓解了粮食供求的季节性矛盾。不过,粮食商因此承担了很大的价格风险。一旦来年粮价下跌,利润就会减少,甚至亏本。为此,他们在购人谷物后立即跋涉到芝加哥,与当地的粮食加工商、销售商签订第二年春季的供货合同,事先确定销售价格,确保利润。因此,芝加哥的粮食商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摸索出了一套远期交易的方式。
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严格地讲,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之初,首先进行的也只是农产品远期合同交易,并未进行期货交易。当时,粮食运输很不可靠,轮船航班也不定期,从美国东部和欧洲传来的供求消息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芝加哥,粮食价格波动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即可利用远期合同保护他们的利益,避免运粮到芝加哥时因价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而造成损失。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远期合同减少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加T费用上涨的风险,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这种远期交易方式在随后的交易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如商品品质、等级、价格、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都是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达成的,当双方情况或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转让已签订的合同就非常困难。另外,远期交易*终能否履约主要依赖对方的信誉,而对对方信誉状况作全面细致的调查则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难以进行,这使交易中的风险增大。
针对上述情况,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引进了远期合同,农场主、加工商或贸易商利用远期合约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风险。
186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同时实行保证金制度,向签约双方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作为履约保证。
1882年,交易所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这种措施吸引了投机者的加入,使得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有了明显增强。
1883年,结算协会成立,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会员提供对冲T具。但结算协会当时还算不上规范严密的组织,直到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BOTCC)成立以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进入结算公司结算,现代意义上的结算机构才初具雏形。
标准化合约、保证金制度、对冲机制和统一结算的实施,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标志着现代期货市场的确立。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后,期货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新的品种也逐渐引入。1874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成立,并于1969年发展成为世界上**的肉类和畜类期货交易中心。2007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合并成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该集团成为目前全球**的期货交易场所。
1876年12月,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成立。现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是世界上**的有色金属期货交易中心。
一、期货市场的发展
白1848年成立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创期货交易先河以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的期货交易所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世界期货高速发展。期货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再由金融期货到期货期权的发展过程。
(一)期货品种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期货交易以农产品和金属期货交易为主。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石油危机,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石油等能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直接导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货的产生。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渐取消,汇率、利率频繁剧烈波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期货市场。在这种情形下,金融期货应运而生。*早出现的金融期货是外汇期货。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IMM)分部,首次推出包括英镑、加拿大元、联邦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在内的外汇期货合约。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国民抵押协会债券(GNMA)期货合约,从而成为世界上**个推出利率期货合约的交易所。1977年8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是迄今为止国际期货市场上交易量**的金融期货合约。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开发了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使股票价格指数也成为期货交易的对象。至此,金融期货三大类别的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均上市交易,并形成一定规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欧洲和亚洲的期货市场,金融期货交易占了大部分份额。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也成为交易的主要产品。
金融期货的出现,使期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期货市场的发展格局。目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交易的发展,人们对期货市场机制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认识到期货交易作为一种规范、成熟、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其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商品和金融领域,还可以被应用于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因而国际期货市场上出现了天气期货、经济指数期货等品种。
金融期货产生不久,国际期货市场出现又一次重要的金融创新——1982年10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引发了期货交易的又一场革命。目前,国际期货市场上的许多期货交易所都引进了期权交易方式。
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都有规避风险的功能。期货交易主要是为现货商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而期权交易不仅对现货交易具有风险转移的作用,而且对高风险的期货交易也具有规避风险的作用。因此,期权交易能与其他投资工具组合实行灵活的交易策略和避险操作,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目前,国际期货市场呈现商品期货交易保持稳定,金融期货后来居上,期货期权方兴未艾的基本态势。
(二)期货市场发展趋势与格局
1. 期货市场发展趋势
(1) 交易所体制从非营利性会员制向营利性公司制发展。传统的期货交易所都是非营利性的会员制,以此来显示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非营利性交易所受决策程序复杂、兼顾各方利益关系等各种因素制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1998年瑞典期货交易所(OM)以公司制的形式成立,创造了当年成立交易所、当年开业、当年在证券市场上市的创举,引发了期货交易所从非营利性会员制向营利性股份公司改制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制改制频繁发生。公司制改制使交易所产权明晰、职责分明,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决策效率,同时通过建立新的金融模式,交易所在资本市场上可以筹集更多资金,全面提高竞争能力。
(2) 交易方式从公开喊价的交易池交易向电子交易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前,交易所还是公开喊价交易的天下。1988年,随着世界上**家完全采用电子化交易系统进行交易的交易所——瑞士期权和金融期货交易所( SOFFEX)的诞生,期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期货交易飞速发展,电子化交易已经成为期货交易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子交易系统逐渐取代人工喊价的交易池交易,吸纳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交易者。
(3) 交易所联网、合并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期货市场全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当时世界经济形势乐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期货市场开始全面转向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各国交易所出现联网、合并的发展趋势。交易所合并多数发生在欧洲和美国。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期货发展历史悠久,交易所众多,因此有很好的合并基础。欧盟的成立以及欧元的统一使欧洲各国有同美国竞争的基础。比较著名的交易所合并包括: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合并,以及2004年美国咖啡、原糖及可可交易所与纽约棉花交易所正式并人纽约商业交易所;德国与瑞士合资的全电子化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于1998年成立,成为世界**的衍生品市场之一;200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期货结算所、股票结算所、股票期权结算所合并成立香港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与新加坡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于1999年合并成立新加坡交易所。
目前,在期货交易所之间的各项竞争中,电子交易平台竞争是竞争的核心。电子平台的发展以及网络化使各大交易所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目标选择了不同的交易所组成联盟,实现了期货市场联网。
2. 期货市场发展现状与格局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过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在跌宕起伏的行情中重新洗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新秩序也在重新构建。从全球各地区期货和期权交易量来看,全球期货市场已经形成北美、亚太和欧洲三足鼎立的格局。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2009年的统计数据,北美地区的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全球的35.90%;亚太地区紧随其后,占全球的35.06%;欧洲地区位居第三,占全球的21.48%;拉美地区占全球的5.77%;其余地区(包括南非、土耳其、以色列和迪拜交易所)为1.79%。在按照期货与期权合约交易量排名的全球20大交易所中,韩国交易所(KRX)因其旗舰产品KOSPI200期权的巨额成交量超过欧洲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而跃居全球**,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排名下降到第三位,欧洲期货交易所位列第二。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位列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第十位,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分列第十一位和第十四位。如果只按商品类期货与期权成交量计算,中国三家期货交易所则分别排在商品期货与期权交易所的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
三、中国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一)期货市场的理论探索与试点阶段(1987~1990年)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为了规避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中国对外贸易部所属的一些国营进出口贸易公司开始关注国际期货市场的动态,试探性地在西方期货市场上买卖期货合约、进行期货交易。1984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与中国建立了一项教育交流计划,这一计划对促进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与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正式提出建立期货市场是在1987年。当时,香港的杨竟羽先生针对中国市场发展的情况和特点,提议中国政府应着力培育中国的期货市场。此后建立期货市场的问题开始为中国政府所重视,中国开始了对期货市场的研究和探索工作。
1990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个期货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这是一件全球瞩目的大事。尽管当时这一市场还只
**节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一、期货市场的产生
对于期货交易的起源,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日本17世纪就开始了世界上*早的大米期货交易;也有人认为比利时在13世纪就开始进行了*早的期货交易;更有甚者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有了期货交易的萌芽。而实际上,期货市场*早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中央交易场所、大宗易货交易以及带有期货贸易性质的交易活动。
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于美国芝加哥。19世纪30~40年代,随着美国中西部大规模的开发,芝加哥因毗邻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中西部的谷物汇集于此,再从这里运往东部消费区。由于粮食生产特有的季节性,加之当时仓库不足、交通不便,所以粮食供求矛盾异常突出。每年谷物收获季节,农场主们用车船将谷物运到芝加哥,因谷物在短期内集中上市,供给量大大超过当地市场需求,而恶劣的交通状况使大量谷物不能及时疏散到东部地区,加之仓储设施严重不足,粮食购销商无法采取先大量购入再见机出售的办法,所以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无人问津。可是,到了来年春季,粮食短缺,价格飞涨,消费者深受其害,加工企业也因缺乏原料而困难重重。在供求矛盾的反复冲击下,粮食商率先行动起来,他们在交通要道旁边设立仓库,收获季节从农场主手中收购粮食,来年发往外地,缓解了粮食供求的季节性矛盾。不过,粮食商因此承担了很大的价格风险。一旦来年粮价下跌,利润就会减少,甚至亏本。为此,他们在购人谷物后立即跋涉到芝加哥,与当地的粮食加工商、销售商签订第二年春季的供货合同,事先确定销售价格,确保利润。因此,芝加哥的粮食商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摸索出了一套远期交易的方式。
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严格地讲,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之初,首先进行的也只是农产品远期合同交易,并未进行期货交易。当时,粮食运输很不可靠,轮船航班也不定期,从美国东部和欧洲传来的供求消息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芝加哥,粮食价格波动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即可利用远期合同保护他们的利益,避免运粮到芝加哥时因价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而造成损失。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远期合同减少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加T费用上涨的风险,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这种远期交易方式在随后的交易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如商品品质、等级、价格、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都是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达成的,当双方情况或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转让已签订的合同就非常困难。另外,远期交易*终能否履约主要依赖对方的信誉,而对对方信誉状况作全面细致的调查则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难以进行,这使交易中的风险增大。
针对上述情况,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引进了远期合同,农场主、加工商或贸易商利用远期合约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风险。
186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同时实行保证金制度,向签约双方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作为履约保证。
1882年,交易所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这种措施吸引了投机者的加入,使得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有了明显增强。
1883年,结算协会成立,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会员提供对冲T具。但结算协会当时还算不上规范严密的组织,直到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BOTCC)成立以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进入结算公司结算,现代意义上的结算机构才初具雏形。
标准化合约、保证金制度、对冲机制和统一结算的实施,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标志着现代期货市场的确立。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后,期货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新的品种也逐渐引入。1874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成立,并于1969年发展成为世界上**的肉类和畜类期货交易中心。2007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合并成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该集团成为目前全球**的期货交易场所。
1876年12月,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成立。现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是世界上**的有色金属期货交易中心。
一、期货市场的发展
白1848年成立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创期货交易先河以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的期货交易所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世界期货高速发展。期货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再由金融期货到期货期权的发展过程。
(一)期货品种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期货交易以农产品和金属期货交易为主。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石油危机,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石油等能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直接导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货的产生。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渐取消,汇率、利率频繁剧烈波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期货市场。在这种情形下,金融期货应运而生。*早出现的金融期货是外汇期货。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IMM)分部,首次推出包括英镑、加拿大元、联邦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在内的外汇期货合约。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国民抵押协会债券(GNMA)期货合约,从而成为世界上**个推出利率期货合约的交易所。1977年8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是迄今为止国际期货市场上交易量**的金融期货合约。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开发了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使股票价格指数也成为期货交易的对象。至此,金融期货三大类别的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均上市交易,并形成一定规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欧洲和亚洲的期货市场,金融期货交易占了大部分份额。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也成为交易的主要产品。
金融期货的出现,使期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期货市场的发展格局。目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金融期货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交易的发展,人们对期货市场机制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认识到期货交易作为一种规范、成熟、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其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商品和金融领域,还可以被应用于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因而国际期货市场上出现了天气期货、经济指数期货等品种。
金融期货产生不久,国际期货市场出现又一次重要的金融创新——1982年10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引发了期货交易的又一场革命。目前,国际期货市场上的许多期货交易所都引进了期权交易方式。
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都有规避风险的功能。期货交易主要是为现货商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而期权交易不仅对现货交易具有风险转移的作用,而且对高风险的期货交易也具有规避风险的作用。因此,期权交易能与其他投资工具组合实行灵活的交易策略和避险操作,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目前,国际期货市场呈现商品期货交易保持稳定,金融期货后来居上,期货期权方兴未艾的基本态势。
(二)期货市场发展趋势与格局
1. 期货市场发展趋势
(1) 交易所体制从非营利性会员制向营利性公司制发展。传统的期货交易所都是非营利性的会员制,以此来显示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非营利性交易所受决策程序复杂、兼顾各方利益关系等各种因素制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1998年瑞典期货交易所(OM)以公司制的形式成立,创造了当年成立交易所、当年开业、当年在证券市场上市的创举,引发了期货交易所从非营利性会员制向营利性股份公司改制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制改制频繁发生。公司制改制使交易所产权明晰、职责分明,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决策效率,同时通过建立新的金融模式,交易所在资本市场上可以筹集更多资金,全面提高竞争能力。
(2) 交易方式从公开喊价的交易池交易向电子交易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前,交易所还是公开喊价交易的天下。1988年,随着世界上**家完全采用电子化交易系统进行交易的交易所——瑞士期权和金融期货交易所( SOFFEX)的诞生,期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期货交易飞速发展,电子化交易已经成为期货交易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子交易系统逐渐取代人工喊价的交易池交易,吸纳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交易者。
(3) 交易所联网、合并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期货市场全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当时世界经济形势乐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期货市场开始全面转向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各国交易所出现联网、合并的发展趋势。交易所合并多数发生在欧洲和美国。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期货发展历史悠久,交易所众多,因此有很好的合并基础。欧盟的成立以及欧元的统一使欧洲各国有同美国竞争的基础。比较著名的交易所合并包括: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合并,以及2004年美国咖啡、原糖及可可交易所与纽约棉花交易所正式并人纽约商业交易所;德国与瑞士合资的全电子化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于1998年成立,成为世界**的衍生品市场之一;200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期货结算所、股票结算所、股票期权结算所合并成立香港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与新加坡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于1999年合并成立新加坡交易所。
目前,在期货交易所之间的各项竞争中,电子交易平台竞争是竞争的核心。电子平台的发展以及网络化使各大交易所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目标选择了不同的交易所组成联盟,实现了期货市场联网。
2. 期货市场发展现状与格局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过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在跌宕起伏的行情中重新洗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新秩序也在重新构建。从全球各地区期货和期权交易量来看,全球期货市场已经形成北美、亚太和欧洲三足鼎立的格局。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2009年的统计数据,北美地区的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全球的35.90%;亚太地区紧随其后,占全球的35.06%;欧洲地区位居第三,占全球的21.48%;拉美地区占全球的5.77%;其余地区(包括南非、土耳其、以色列和迪拜交易所)为1.79%。在按照期货与期权合约交易量排名的全球20大交易所中,韩国交易所(KRX)因其旗舰产品KOSPI200期权的巨额成交量超过欧洲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而跃居全球**,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排名下降到第三位,欧洲期货交易所位列第二。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位列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第十位,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分列第十一位和第十四位。如果只按商品类期货与期权成交量计算,中国三家期货交易所则分别排在商品期货与期权交易所的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
三、中国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一)期货市场的理论探索与试点阶段(1987~1990年)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为了规避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中国对外贸易部所属的一些国营进出口贸易公司开始关注国际期货市场的动态,试探性地在西方期货市场上买卖期货合约、进行期货交易。1984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与中国建立了一项教育交流计划,这一计划对促进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与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正式提出建立期货市场是在1987年。当时,香港的杨竟羽先生针对中国市场发展的情况和特点,提议中国政府应着力培育中国的期货市场。此后建立期货市场的问题开始为中国政府所重视,中国开始了对期货市场的研究和探索工作。
1990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个期货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这是一件全球瞩目的大事。尽管当时这一市场还只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