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袋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10151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初级中学)(新)》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全面整合历年考点,细致剖析考试重难点,详解了6套历年真题,并严格按照真题的考查形式和内容编写10套标准预测试卷,帮助考生适应考试答题节奏,掌握解题思路,从容应对考试。
本套试卷旨在帮助考生深入、系统理解考试相关知识,掌握考试的重难点及答题策略。真题的每道题目都配有二维码,扫瞄书内二维码,听中公讲师讲题,更快掌握核心考点,提高备考效率。
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扫描封面下方的二维码,进入教师考试题库,每日一练+专项练习+线上模考。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本套试卷旨在帮助考生深入、系统理解考试相关知识,掌握考试的重难点及答题策略。真题的每道题目都配有二维码,扫瞄书内二维码,听中公讲师讲题,更快掌握核心考点,提高备考效率。
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扫描封面下方的二维码,进入教师考试题库,每日一练+专项练习+线上模考。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初级中学)(新)》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全面整合历年考点,细致剖析考试重难点,详解了6套历年真题,并严格按照真题的考查形式和内容编写10套标准预测试卷,帮助考生适应考试答题节奏,掌握解题思路,从容应对考试。
本套试卷旨在帮助考生深入、系统理解考试相关知识,掌握考试的重难点及答题策略。真题的每道题目都配有二维码,扫瞄书内二维码,听中公讲师讲题,更快掌握核心考点,提高备考效率。
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扫描封面下方的二维码,进入教师考试题库,每日一练+专项练习+线上模考。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本套试卷旨在帮助考生深入、系统理解考试相关知识,掌握考试的重难点及答题策略。真题的每道题目都配有二维码,扫瞄书内二维码,听中公讲师讲题,更快掌握核心考点,提高备考效率。
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扫描封面下方的二维码,进入教师考试题库,每日一练+专项练习+线上模考。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目 录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卷(一)~(十)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十)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卷(一)~(十)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十)
免费在线读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初级中学)
(科目代码:303)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朱自清《春》B.茅盾《白杨礼赞》
C.汪曾祺《昆明的雨》D.鲁迅《藤野先生》
2.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下列适合的是()。
A.孙鸿《枣儿》
B.郭沫若《屈原》
C.魏明伦《变脸》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4.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A.鲁迅《故乡》
B.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契诃夫《变色龙》
D.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5.学习成语专题,教师举例讲解包含“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的成语。下列适合的是()。
A.一鼓作气B.摧枯拉朽
C.可歌可泣D.不耻下问
6.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A.柳宗元《小石潭记》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D.袁宏道《满井游记》
7.学习课文《春》,教师讲解文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B.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C.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苏州园林》)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多种媒介的阅读是指运用多媒体开展阅读
B.多种媒介的阅读主要倾向文学作品的阅读
C.自主选择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阅读
D.自主选择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9.某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围绕“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品味作品语言时,重点关注文本的科学性
B.进行情感体验时,侧重关注体验的准确性
C.感知人物形象时,需要关注感知的过程性
D.交流阅读方法时,特别关注方法的统一性
10.某版七年级教科书中列有补白,介绍了“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和拟声词”的知识。对这些补白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帮助学生解决解读文本时遇到的困难点
B.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
C.提示学生语法知识是七年级考查的重点
D.激发学生学习课外语法知识的浓厚兴趣
11.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你的“初”字怎么总写错呢?
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
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的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
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的偏旁是怎么回事呢?
师:一点的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
生1:老师,“祭祀”的“祭”不是示补旁。
生2:你不仔细看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
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
生1:看来示补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的文天祥祠的“祠”也是示补旁。
师:你说得太对了。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的具体写法
B.教师不必用上课时间讲解学生认识的汉字
C.教师按照汉字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汉字教学
D.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偏旁进行了区别
12.阅读两位教师关于《杨修之死》的作业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有关章节,你认为小说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这样的曹操形象?
教师乙: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对上述作业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甲意在引导学生评析历史人物形象
B.教师乙意在帮助学生总结为人处世经验
C.两个作业设计都重点关注读写结合策略
D.两个作业设计都基于对课文的拓展延伸
13.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科学小品文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这类文章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出示多媒体课件:
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改句——立春过后,大地苏醒,冰雪都化了,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了,再过两个月,燕子回来了。)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用得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的状态。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比较科学小品文与散文,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
B.比较课文的原句与改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
C.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意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章描摹的春天之美
D.讲解拟人和比喻,使学生领会修辞在不同文章中表达效果的差异性
14.阅读某教师“书信写作”的教学活动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学习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了解现代和古代的书信用语的特点。
活动一:学生阅读书信写作案例和解析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发展变化历程;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教师评论、总结。
活动二:学生用现代书信用语和格式给孔子写一封信,装入信封,放在信箱里。
活动三:学生从信箱里随机抽取一封信,阅读之后,以孔子的身份,用古代书信用语和格式写一封回信。
活动四: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回信者组成学习小组,将两封信作为学习材料,在对比分析后总结古今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特点及异同。
对上述教学活动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活动一中应该加入系统的书信写作知识讲解
B.活动二和活动三为后续对比分析奠定了基础
C.活动四有助于学生获得书信写作的理性认识
D.四项活动说明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5.阅读某教师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综合性学习不是孤立的行为,不是学生一个人的活动,每一次开展的好的活动都是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情感沟通。
我们应该对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情境。这次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其中不仅包含了家长和学生的智慧,更包含了家长和学生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的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和学生合作,让学生和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让学生和博物馆合作。当然,这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因为很多工作靠一个人是做不了的。在这个时代,必须学会合作。
经过反思,这次活动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很多过程性资料没有留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等等。这也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改进的。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增强综合性学习的实效应该留存过程性资料
B.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必须进行小组的合作
C.综合性学习必须由学生自主向社会资源求助
D.凭教师个人的力量难以独立设计综合性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12分,共40分)
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第16小题。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初级中学)
(科目代码:303)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朱自清《春》B.茅盾《白杨礼赞》
C.汪曾祺《昆明的雨》D.鲁迅《藤野先生》
2.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下列适合的是()。
A.孙鸿《枣儿》
B.郭沫若《屈原》
C.魏明伦《变脸》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4.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A.鲁迅《故乡》
B.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契诃夫《变色龙》
D.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5.学习成语专题,教师举例讲解包含“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的成语。下列适合的是()。
A.一鼓作气B.摧枯拉朽
C.可歌可泣D.不耻下问
6.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A.柳宗元《小石潭记》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D.袁宏道《满井游记》
7.学习课文《春》,教师讲解文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B.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C.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苏州园林》)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多种媒介的阅读是指运用多媒体开展阅读
B.多种媒介的阅读主要倾向文学作品的阅读
C.自主选择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阅读
D.自主选择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9.某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围绕“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品味作品语言时,重点关注文本的科学性
B.进行情感体验时,侧重关注体验的准确性
C.感知人物形象时,需要关注感知的过程性
D.交流阅读方法时,特别关注方法的统一性
10.某版七年级教科书中列有补白,介绍了“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和拟声词”的知识。对这些补白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帮助学生解决解读文本时遇到的困难点
B.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
C.提示学生语法知识是七年级考查的重点
D.激发学生学习课外语法知识的浓厚兴趣
11.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你的“初”字怎么总写错呢?
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
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的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
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的偏旁是怎么回事呢?
师:一点的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
生1:老师,“祭祀”的“祭”不是示补旁。
生2:你不仔细看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
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
生1:看来示补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的文天祥祠的“祠”也是示补旁。
师:你说得太对了。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的具体写法
B.教师不必用上课时间讲解学生认识的汉字
C.教师按照汉字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汉字教学
D.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偏旁进行了区别
12.阅读两位教师关于《杨修之死》的作业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有关章节,你认为小说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这样的曹操形象?
教师乙: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对上述作业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甲意在引导学生评析历史人物形象
B.教师乙意在帮助学生总结为人处世经验
C.两个作业设计都重点关注读写结合策略
D.两个作业设计都基于对课文的拓展延伸
13.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科学小品文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这类文章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出示多媒体课件:
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改句——立春过后,大地苏醒,冰雪都化了,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了,再过两个月,燕子回来了。)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用得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的状态。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比较科学小品文与散文,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
B.比较课文的原句与改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
C.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意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章描摹的春天之美
D.讲解拟人和比喻,使学生领会修辞在不同文章中表达效果的差异性
14.阅读某教师“书信写作”的教学活动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学习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了解现代和古代的书信用语的特点。
活动一:学生阅读书信写作案例和解析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发展变化历程;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教师评论、总结。
活动二:学生用现代书信用语和格式给孔子写一封信,装入信封,放在信箱里。
活动三:学生从信箱里随机抽取一封信,阅读之后,以孔子的身份,用古代书信用语和格式写一封回信。
活动四: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回信者组成学习小组,将两封信作为学习材料,在对比分析后总结古今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特点及异同。
对上述教学活动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活动一中应该加入系统的书信写作知识讲解
B.活动二和活动三为后续对比分析奠定了基础
C.活动四有助于学生获得书信写作的理性认识
D.四项活动说明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5.阅读某教师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综合性学习不是孤立的行为,不是学生一个人的活动,每一次开展的好的活动都是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情感沟通。
我们应该对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情境。这次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其中不仅包含了家长和学生的智慧,更包含了家长和学生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的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和学生合作,让学生和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让学生和博物馆合作。当然,这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因为很多工作靠一个人是做不了的。在这个时代,必须学会合作。
经过反思,这次活动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很多过程性资料没有留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等等。这也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改进的。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增强综合性学习的实效应该留存过程性资料
B.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必须进行小组的合作
C.综合性学习必须由学生自主向社会资源求助
D.凭教师个人的力量难以独立设计综合性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12分,共40分)
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第16小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