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0099796
反映江西省全貌的地理历史文化散文。
以鄱阳湖及其五大河流为背景书写大江大湖的长篇架构。
作者历时四年,行程六万余里,勘踏江右大地,浓墨重彩渲染江西文化大省风貌。
一带一路的摇篮,世界瓷都的原乡;
丝绸之源,古代中国“水上京广线”的黄金段;
世界*古老陶器的发掘地,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中国儒教中兴地,中国佛教兴盛地,中国道教发祥地,中国文学开宗立派地。
全书从平实的角度叙述鄱阳湖流域的历史与人文。从绵密的文字中,可以析出作者透过现象提炼的事物本质。本书结构清晰,文笔清新而不失韵味,是读者了解鄱阳湖水系与江右文化现象的极好文本。
序:“丝瓷文明”的摇篮
卷一 文明荡漾
卷二 儒风悠然
卷三 禅界遗尘
卷四 道骨气象
卷五 艺术纹理
卷六 江右商帮
卷七 战争虹影
卷八 五河波澜
卷九 地球之肾
跋:在鄱湖纹理中敲打文字
凌翼
在我行程三万余公里,用足迹叩问鄱阳湖流域六十余县的过程中,遇见过渔民、村长、镇长、候鸟保护者、林场护林员、水上派出所警员、水利专家、博物馆馆长、僧人、道士、户外旅行者以及诗人、作家、画家等各类人物。他们将自己眼中的鄱阳湖讲述给我听,如数家珍,仿佛辽阔水面上掀起的波涛,正与历史深处的波澜一道,层层叠叠地朝我涌来……
地球上的神秘在于文化的深沉,掩埋在鄱阳湖流域的深层文化给予我足够的好奇心。我像一个刚刚出世的婴儿,对一切都葆有极其热忱的探究欲望,对于行进途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都投以极大的爱意和羡慕。
一个古窑址、一段古城址、一座古村落都能让我流连忘返,似乎这就是我前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还有那些古墓塔、古战场、古寺庙……都能让我的脚步停驻,屏声静气地谛听墓中人曾经的血脉流动;战场的硝烟远去,但厮杀声犹在;古寺庙已成废墟,但经卷的吟诵声依在……
今天是过去的延续,我的踏访或许只是古人的一个意念。我的到来是前世的约定,也是后来者勘踏的一个足印。今天世界的现状是在前人不断叠加的基础上,再次融入我们的创造。我们无法脱离前人已有的创造而一步登天,那就成完全的外星人了。
当世界重新吹响“一带一路”的号角之时,这一伟大构想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代又一代前人用他们的步伐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出来的。
鄱阳湖是与世界联系颇为密切的一个内陆湖泊。不因别的,就因为鄱阳湖流域内诞生了世界上*尖端的“丝瓷文明”——无论是丝织品还是瓷器,*古老残片与*顶
尖的产品都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因此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中国制造”,鄱阳湖也由此成为“丝瓷文明”的摇篮。
“丝绸之路”是一个跨越无数世纪的漫长商业旅程,从它产生的那一刻开始,便没有停止它的脚步,至今它仍然在向前迈进。富饶的鄱阳湖地区,在参与“丝绸之路”的伟大实践中,利用独特的地理、交通、物产等优势,加入到“丝路”大合唱之中,创造出了鄱阳湖新文明。鄱阳湖流域是盛产丝绸、陶瓷、茶叶、纸张等产品的基地,在陆、海丝路双轨发展的各个时期,鄱阳湖流域输送出去的产品都是国际贸易中炙手可热的主要商品。
鄱阳湖流域在历史上就是家蚕养殖和桑麻种植的源头之一,也是丝麻织品的重要产区和传播区,这从发掘的遗址、古墓中均有印证。*有说服力的几点是:1978年在中国崖墓文化发源地贵溪龙虎山“仙棺”中出土了二千六百年前的斜织机、印花织物和华丽的绢绸等,将我国成熟的纺织机械史向前推进了五百年;2007年在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遗址发掘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8早、数量*多的丝织品,其中的染色织锦服饰,是我国发现的*早服装,完全改写了中国纺织织造历史和文化史;2011年,鄱阳湖西岸发掘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也是一座蕴藏丝绸宝库的大墓,刘贺亲自撰写的《筑墓赋》,其中有“厚费数百万兮,治冢广大。长绘锦周塘中兮,悬璧饰庐堂……”之句,描述了当时用丝绸装饰墓室的盛况,不幸的是,岁月荏苒,地震和鄱阳湖水的侵袭以及盗墓者的破坏,使这些丝绸瑰宝损失殆尽……
说到陶瓷,鄱阳湖更有话语权了。西方人将出产瓷器的中国命名为China,就是直接将瓷器来命名中国。中国是瓷之国,瓷器诞生于中国。而中国瓷器的经典产地就在昌南镇——宋景德年间,因昌南出产质地优良的青白瓷,遂名景德镇。处于鄱阳湖流域饶河之昌江的昌南镇瓷器盛行全球,昌南(音cina、china)便被西方演绎为瓷器的代名词,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如果要追溯陶器的古老源头,在鄱阳湖流域的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掘出了人类历史上8为古老的陶器——距今两万年的陶器。
陶器的尖端产品——青瓷的8早雏形也是在鄱阳湖流域得以发现:1973年发掘樟树吴城商代遗址,出土了大量原始青瓷,将中国瓷器之乡烧造瓷器的历史追溯到了商代……
*古老的陶器、*原始的青瓷和*精美的瓷器都出自鄱阳湖流域,正如世界上*古老的稻作诞生于鄱阳湖流域一样,这绝非偶然,而是因为鄱阳湖地区适宜人类栖居所致。人类选择了鄱阳湖地区生产劳动,才在鄱阳湖流域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古老文明。
说到茶叶,鄱阳湖周围都是丘林和山地,是茶叶的*佳生长地。鄱阳湖流域无疑成为古代中国主要产茶区。浮梁、婺源、河口都是茶叶名产区。唐代陆羽《茶经》记有“茶生婺源山谷”,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等,都反映了古代鄱阳湖流域茶业的兴盛。明、清两代,铅山县河口镇成为中国红茶贸易中心和制作河红茶的技术中心,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不远万里来到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著名的红茶和“第1次问世之华茶”,被西方奉为名茶,誉为“茶中皇后”……
鄱阳湖流域山水殊胜,儒、释、道三教在这里旗幡招展,创宗立派大显神通。
在儒教领域,鄱阳湖流域是宋、元、明理学生根、开花、结果之地:北宋周敦颐在南安(今大余)授学程颐、程颢,开创理学之基;南宋朱熹、陆九渊各表一枝,将理学推向高峰;元代吴澄将宋代理学做了新的梳理;明代王阳明受教于上饶人娄谅,走向理学道路,其人生的巅
峰——立德、立功、立言的主要基地都在鄱阳湖流域完成,开创出“阳明心学”,并在赣州广收门徒,其学术论著《传习录》等多部著作都是在赣州刊刻出版,乃至他生命的*后一息也落星于南安……
在文学领域,鄱阳湖流域诞生了众多开宗立派的文坛泰斗。东晋及刘宋时代,陶渊明、谢灵运以诗歌同在庐山与鄱阳湖创立“田园诗派”与“山水诗派”,掀起了江西文学创宗立派的先河。之后,文学大家辈出,文学流派纷呈,诸如唐宋八大家江西占三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被公认为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词人晏殊成为婉约派的旗帜之一;黄庭坚创“江西诗派”,形成以他为中心的诗歌群体,影响后世诗歌创作达一千余年,至今余音缭绕;杨万里创“诚斋体”;明代汤显祖在戏剧创作上独领风骚,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晚清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重要旗手……
在佛教领域,鄱阳湖流域为众多禅师开宗立派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惠远奠定净土宗基石;行思传禅于青原山;马祖道一在洪州创“洪州宗”;临济宗由希运在宜丰黄檗山创基;曹洞宗在宜丰洞山和宜黄曹山门庭大显;沩仰宗在宜春仰山大张其法;临济宗后来又在江西萍乡、修水两地分蘗出杨岐宗、黄龙宗。中国佛教的重要事件“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就是在赣西北九岭山脉完成的……
在道教领域,鄱阳湖流域发生了开先河的事件,张道陵在龙虎山播下正一教种子,而后有张天师传宗六十三代的辉煌,与儒教形成中国文化的两翼,造就“南张北孔”的局面。之后,许逊在西山开创净明忠孝道,成为受世代江西人膜拜的“江西福主”;陆修静“爱匡阜之胜”,构筑精庐居处修道,使庐山一时成为道教中心;葛玄结庵葛岭,使阁皂山成为一座融道教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为一体的名山,诸如此类的还有三清山、麻姑山等道教名山……
鄱阳湖流域以它深广辽阔的肚腹和丰盈壮硕的乳汁孕育和滋养了中国历史上灿烂夺目的宋明文明。纵观宋明两代,宋明理学的发轫、发展和结果,都与鄱阳湖流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宋明两代,鄱阳湖流域贡献出了全国一流的经济指数、全国*多的人口基数、全国*先进的教育体系(书院数量居全国第1)、全国*出类拔萃的人才库(拔尖人才居全国之首),在此基础之上,鄱阳湖流域还贡献出了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各领域引
领群伦的巨匠,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江万里、谢枋得、文天祥、解缙、魏良辅、汤显祖、谭纶、宋应星、朱耷、陈三立、陈寅恪等,他们的名字,个个晶莹剔透,流芳万古。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交通,因为交通发达才能聚集人气。四面八方的人在这里来来往往、聚聚合合,才能形成财源,使经济流通、文化交汇,终形成创造和文明。在舟船、码头等硬件设施齐全的鄱阳湖流域,形成了以鄱阳湖为核中心的水运交通体系。鄱阳湖与五河构成完整的内循环水运网络,通过湖口与长江水系对接,形成内外连通的大水运格局。当大运河沟通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后,鄱阳湖与赣江又扮演了“水上京广线”的重要角色,联通珠江水系,形成中国版图上壮观的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纵横链接”的格局。“水上京广线”的线段组合:京都(政治中心)—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章江—大庾岭(长江、珠江水系连接点,肩挑人扛)—浈江—北江—珠江—广州(国际贸易进出港)。这条“水上京广线”将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水系串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合力。全程二千余公里的“水上京广线”,江西段约六百公里,占全程的四分之一,是整个“水上京广线”的黄金段。
由于“水上京广线”的形成,鄱阳湖依托其丰饶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逐步形成“丝瓷之源”的核心区域。加之古代江西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大省和产出大省,以纺织、瓷器、茶叶、纸张为主的各类商品及生产技术,由鄱阳湖水系输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鄱阳湖是一座自然生态调节器,其宽广的湿地被誉于“地球之肾”,由于“肾”功能的强劲,使它周围形成强大的生态磁场,由此产生地球上无出其右的鱼米之乡。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着瑰丽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着辉煌的精神文明,从而形成独特的鄱阳湖文明。鄱阳湖又如一叶功能强大的肺,吸纳周边文明后,再次融入到具有更大磁场的中华文明之中,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越来越多的珍稀候鸟飞临鄱阳湖,在这里与人类共享着鄱阳湖湿地带给它们的温润和美好。一年又一年,它们不知疲倦地从世界各地迁徙到鄱阳湖,它们站立在湖岸线上,或昂首、或低头觅食、或展翅飞翔,铸造着一座动态的“中国第二长城”。
我踏行在鄱阳湖大地上,深知这片土地的肥沃与丰厚。脚步踩在前人开掘的文明之路上,传递给我一种接力的勇气。我的脚步不会停歇,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思索、记录……
同时,我希望探寻鄱阳湖文明的同时,探讨新问题,开拓新领域,与有识之士一起探究鄱阳湖在“一带一路”构想下的前景和未来。鄱阳湖流域拥有如此灿烂的历史和文明,今天,同样需求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书写出更为壮丽的诗篇,展现中国*大淡水湖的崭新风貌!
跋:在鄱湖纹理中敲打文字
凌翼
鄱阳湖是无数人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探寻鄱阳湖与江西文化的渊薮,山川地貌与人文的共生渊源。鄱阳湖不是一个孤立的湖泊,上有五河供给它丰盈的储水量,下有长江接应它加入到雄浑澎湃的大合唱之中,与日月同呼吸……
这部书追求大而全,涉及面广,这似乎触犯了某种写作的规律——现在流行切口小、挖掘深的写作模式。但我的愿力是将鄱阳湖流域的地理、历史、文化都装入这部书,让人从一本书中获得全面了解鄱阳湖文化的信息。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鄱阳湖孕育和诞生了太多太多文化的缘故。
跋对于一本书的构造来说,或许有洞悉堂奥之妙。我也借跋说说关于这本书的写作。
这部书的写作对于我来说是困难的,但也是欣慰的。困难是我花费了四年时间才完成这本书的状貌;欣慰则源于我深入到鄱阳湖水系所构造的自然与人文体系内部,探测到许多被人遗忘的故事以及宛若青花瓷般质地精美的碎片。
从这部书如何结构,到投入大量的时间对鄱阳湖的探寻、搜集资料,再到动笔写作,其间足下的行程累积达三万余公里、阅读资料以亿万计、行走记录和写作札记等逾百万字。这对于我个人来说,真是建筑一座宫殿一样的大型工程,凭着不懈努力和毅力,终于如马拉松一样冲刺到了终点。
四年时间,对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来说,已经不算短。这让我想起了沿途遇见的古老房屋。古人构建房子的速度,以今天的视觉来看,似乎不可理喻。因为他们几乎花费了一生来建造房子。如果一生不够,他们的儿子接着继续,直到房子建成。建一栋房子的时间大致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古人的寿命大多四五十岁就结束了,花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来建房子,自己享受成果的时间极其有限,甚至房子还没有完工,他们就停止了生命,只好由儿孙们继续他们的事业。古人之所以重视传宗接代,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没有下一代接班,建这个房子就没有意义。
我庆幸,我没有花费十几二十年,也就是古人建一栋房子的速度来完成这部书。尽管花费了四年之久,我还是比他们节省了五分之一的时间。虽然这一部书相比古人的房子来说,也许无法等量齐观,但我也算完成了心里默认的一件人生大事。
为什么会比古人建一栋房子的时间省下许多,那是因为今人可以借助现代手段。比如:我用汽车代替了步行去考察鄱阳湖流域,虽花费了数万元的汽油及过路费,但换得了三万余公里的实地丈量大地的体验;我用电脑写作,总比写在方格纸上一遍遍抄写来得直接省时……我借用了现代技术,节省了古人一辈子写一部书的时间。
鄱阳湖是浩繁的,是多维的,千万年来沉淀的文明深埋在湖泊的深处,让我无从着手,似乎从哪动笔都是一部大书。我抓住的是一部空泛而庞大的题材,常常浩叹自己的才力不能直抵题材的内核。这个时候,才知道当初自己的贪心,费尽了数年的心力,还不敢说这是一部满意之作的原因。
但反过来想,如果以古人建造房子的心力和耐心去营造一部作品,或许境界又会大不一样。
急于求成是现代人的通病。我身上也不免沾染了这样的气息。我尽力驱除这种不良气息,三番五次地尽弃前稿。这部书,我写了无数的开头,也写了无数的废稿。我随手能拧出来的就有二三十万的快要成型的稿子,写着写着,又改变了方向,于是前功尽弃……
在鄱阳湖流域这片土地上,由一百个县区构成的江西版图,我走访了六十多个县区。对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进行了尽可能多的探访、叩问,我不满足这些足印,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接着跑完余下的四十个县区,完成江西百县行,以此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的挚爱!
鄱阳湖对于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部书,我还会有第二部或者第三部书的计划……
鄱阳湖构造的山水是无比美好的。因为它的美好,才产生了鄱阳湖人文。鄱阳湖流域构造的江西,被人称作“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产生过那么多亘古不朽的人物,正是因为这片山水的孕育之功。
呼吸着美好山水和深厚人文所产生的负氧离子,由此带来的快乐犹如饥饿后的美餐!鄱阳湖水系当中,时时处处给予我这种美好享受!
由于热爱这片山水,在行走过程中看到不尽人意的生态破坏,感到无比痛心!看到一些被毁坏的文物,心里纠结又束手无策,常常焦心而难以名状!
建设和破坏是一对孪生姐妹,正如痛苦和欢乐是一对冤家一样。我只好不断重复着这种痛苦和快乐!
当然,我知道,我与鄱阳湖不会就此擦肩而过。这仅仅是一个契机,使我与这座湖泊成了莫逆之交。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会对它投入更多关注的目光。
我虽然对鄱阳湖进行过环湖行走,也对投入到它怀抱的江河进行过追溯。但这座湖泊的秘密我并不能完全知晓,就像一个初中生面对知识渊博的学者,只能慨叹学者的知识有如海洋。
在鄱阳湖水系沟通的江西大地,由于其优美的自然生态,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生产劳动、艺术创造以及政治、宗教甚至战争等人文活动,使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达到双美之境。
作为一个行走者,我是幸福的!因为与生俱来就有那么多好山好水在眼睛里流动,在骨子里生根!
作为一个江西人,我是幸运的!因为与生俱来就与陶渊明、欧阳修、黄庭坚、朱熹、文天祥、汤显祖、八大山人等彪炳史册的伟大诗人、文豪、艺术家、哲人、志士踏行在同一块土地上,骨子里延续着他们的血脉。
作为一个撰写者,我有时也是悲痛的!因为当我的笔端行走在万古流芳的土地上,追寻前人建设和毁灭、毁灭和建设之后的前因后果、历史因由,思索与追问成为笔端沉重的负荷。
鄱阳湖作为中国第1大淡水湖,它产生的生态链是无价的。它是地球之肾,更是江西人的福源。它孕育了候鸟王国,是天鹅翱翔的乐土。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江西人生活在候鸟选择的乐土上,表明这块土地是圣洁的,与白鹤、天鹅这些候鸟们同享着这份圣洁,江西人当然自豪!
在探寻鄱阳湖的路上,我得到许许多多朋友的引 领,没有他们,我不可能走得那么顺利,也不可能了解到那么多的秘密。
我的每一个脚印里都埋藏着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我深深地祝福他们,也为自己终完成这部书而感动,因为这就是对他们给予我友谊和帮助的*好答谢!
在编织这部书的尾饰之时,我心忐忑,但文字一经破茧而出,如蝉蝶翩飞,又是另一番美景!
每当伏案敲击键盘之时,眼前就会出现一浪一浪的江波湖纹,它们不停顿地荡漾着,似一个循环的时空,与我的文字相接相续。这些有如音符、节律般的纹理,像书写的格式,使我的每一个字都有了安放的地方……
我爱这片山水,我爱这片处处流淌诗歌、文脉绵长的土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