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36606
《光华法学(第十一辑)》通过整合中外法学家的观点和著作,传达了世界先进的法学制度和观点,分析了时下热点和具有争议之法律论点,为我国的法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助推。《光华法学(第十一辑)》涉及不同主题的司法改革文章,既有基于实证分析的地方探索改革经验研究,又有思想开放意义上的通过权利法理深入分析再审改革问题的创造。
(第十一辑)
特稿
论中国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的诉讼参与制度卢映洁徐承荫
附录:中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初稿(犯罪被害人诉讼参与及保护规定)
专题(一):司法改革新路径
基层法律援助改革实证研究
——以温江区司法局的地方探索为例彭世忠杨继文
基于权利构造的再审程序改革宗来
专题(二):环境法治新视野
防灾减灾法治化背景下的政府灾害应对能力建设
——以“7·19邢台洪灾”的个案反思为视角马一心赖虹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视角下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罗娟余嘉勉
法律制度与理论
刑事习惯与处罚优待的教义学体系胡选洪
民事诉讼中行为保全的操作难题与应对罗维鹏
治愈机会丧失侵权案件救济路径研究钱宁
认罪认罚从宽的路径探索
——基于程序与实体的双重视角陈雨
实证法学
董事勤勉义务的司法审查标准探究
——以实证与比较分析为视角周春光
网络人格侵权的法律保护路径探析
——基于204份判决书的实证分析魏大平
卷首语
自英伦以利器叩开中国大门以来,泱泱大国竟为列强争相鱼肉,令人黯然神伤。炎黄子孙为中华之崛起而上下求索,从救亡图存到求富求强,“革命”、“改革”与“社会转型”简约为中国近代的符号。民族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华夏复兴的道路,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迎来了中国空前的繁荣。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理念与法治精神的传播,社会、政治与经济所取得的进步更今非昔比,这为中国法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挑战更甚。公平与效率、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市民、本土与国际化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亟需更多的志士努力以解决此中冲突、争端。
中国正重新赢得世界尊重,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激荡编织成当下的语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场域,也是我国学术繁荣的契机。因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为我们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为解决这些重大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注定会为知识积累作出贡献,并由此推动法学理论的进步。
法学的语境依赖性决定了法学研究需要对社会现实更为密切的关注。作为法学灵魂的公平与正义,也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获得实效。但是法学精神时刻以特有的保守消解着所在语境的不谐音符,并最终消融于该语境中。或许,法学由此而有别于其他学科,我们大抵也由此找到了法学研究分为自然法学、纯粹法学与实证法学等诸多学术之根源。这或许还是法学富有吸引力而值得我们为之倾洒热血的重要缘由。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中国法学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不够,法学的特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甚至在一段时期仅为注脚。法学研究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束缚,甚至法学本身的独立性都曾受到质疑。是故,致力于中国法学进步的学人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回应中国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法学之基础,张扬法学之特质,推动法学研究方法之创新。
《光华法学》以此为宗旨,“点滴之光、聚而为华”,以期在社会进步的大潮中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感念于“图大学问、治万世平”,以积累知识、解读社会与关涉民生为目标。为此,我们将格外关注现实与前沿的法学理论,积极倡导多种学科的融合与方法的创新,力求为法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范式的转换和积淀提供一块兼容并蓄的“试验田”,并在同仁的宽容与支持中获得进步,共同为推进中国法学研究的鼎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光华法学》编辑部谨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