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092621
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
节 概述 1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一、西医病因病机 2
二、中医病因病机 5
第三节
临床表现 7
第四节 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 8
一、西医诊断 8
二、中医辨证 8
三、分证新说 10
第五节
鉴别诊断与类证鉴别 11
一、西医鉴别诊断 11
二、中医类证鉴别 11
第六节
治疗 12
一、西医治疗及前沿研究 12
二、中医治疗 14
三、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27
四、民间单方验方 33
五、中成药治疗 34
六、外治法 36
第七节 预防和调护 37
一、预防 37
二、调护 37
第二章 反复呼吸道感染 41
节 概述 41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43
一、西医病因病机 43
二、中医病因病机 50
第三节
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 53
一、西医诊断 53
二、中医辨证 56
三、分证新说 57
第四节 鉴别诊断 58
第五节
治疗 59
一、西医治疗及前沿研究 59
二、中医治疗 62
三、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68
四、民间单方验方 71
五、中成药治疗 73
六、外治法 74
第六节 预防和调护 76
一、预防 76
二、调护 77
第三章 喉炎 82
节
概述 82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83
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83
二、中医病因病机 85
第三节
临床表现 88
一、症状 88
二、体征 88
三、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 88
第四节
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 89
一、西医诊断 89
二、中医辨证 90
第五节 鉴别诊断与类证鉴别 91
一、西医鉴别诊断 91
二、中医类证鉴别 92
第六节
治疗 92
一、西医治疗及前沿研究 92
二、中医治疗 95
三、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104
四、民间单方验方 105
五、中成药治疗 105
六、外治法 106
第七节 预防和调护 108
一、预防 108
二、调护 108
第四章 支气管炎 109
节 概述 109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0
一、西医病因病机 110
二、中医病因病机 112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14
一、急性支气管炎 114
二、慢性支气管炎 115
第四节
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 115
一、西医诊断 115
二、中医辨证 115
第五节
鉴别诊断与类证鉴别 116
一、西医鉴别诊断 116
二、中医类证鉴别 117
第六节 治疗 118
一、西医治疗及前沿研究 118
二、中医治疗 122
三、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125
四、民间单方验方 129
五、中成药治疗 129
六、外治法 131
第七节 预防与调护 131
一、预防 131
二、调护 132
第五章 肺炎 133
节 概述 133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4
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34
二、中医病因及病机 137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41
一、分类 141
二、肺炎的临床表现 141
第四节
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 144
一、西医诊断 144
二、中医辨证 150
第五节 鉴别诊断与类证鉴别 152
一、西医鉴别诊断 152
二、中医类证鉴别 152
第六节 治疗 153
一、西医治疗及前沿研究 153
二、中医治疗 156
三、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160
四、民间单方验方及食疗方法 164
五、中成药治疗 166
六、外治法 167
第七节 预防与调护 169
一、预防护理 169
二、饮食调护 171
第六章 支气管哮喘 173
节
概述 173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74
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74
二、中医病因及病机 176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79
第四节
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 180
一、西医诊断 180
二、中医辨证 182
第五节 鉴别诊断与类证鉴别 184
一、西医鉴别诊断 184
二、中医类证鉴别 185
第六节 治疗 186
一、西医治疗 186
二、中医治疗 188
三、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194
四、民间单方验方 201
五、中成药治疗 201
六、外治法 202
【附】前沿治疗与研究发展 209
第七节 预防与调护 217
一、预防 217
二、调护 218
参考文献 219
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节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部和喉部的急性感染,临床常用“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病名,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时节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占儿科疾病首位,尤以婴幼儿为常见,5岁以下小儿平均每人每年发生4~6次;学龄儿童逐渐减少。致病病原一般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经手接触病原,再传播至口、鼻也是十分常见的传播途径;偶尔可经肠道传播。可引起流行或散发,经积极治疗、休息,预后一般良好。但时疫感冒爆发时,流行迅速,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因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且常诱发哮喘,也可引起心肌炎、急性肾炎等疾病。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感冒”范畴,指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为主要表现,亦名伤风。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诸风》,该书在论参苏饮时说:“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幼科释迷·感冒》解释“感冒”为“感者触也,冒其罩乎”,指感受外邪,触罩肌表全身,概括了病名及其含义。《景岳全书·伤风论证》指出:“伤风之本,本由外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婴童类粹·伤寒论》言:“夫小儿伤寒于大人无异,所兼者惊、积而已。”
《小儿药证直诀·伤风》曰:“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以大青膏作为治疗小儿伤风的主药。《丹溪心法·中寒》曰:“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清晰地阐述了伤风的治疗总则。《幼科全书·发热》曰:“凡伤风发热,其证汗出身热,呵欠面赤,目啬1多肿,恶风喘气。此因解脱受风所致,宜疏风解肌退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俟热之时,再服凉惊丸以防内热。”详述了感冒的症状,并指出了疏风解肌退热的基本治法。《医宗金鉴·暑证门》曰:“小儿伤暑,谓受暑复感风寒也。其证发热无汗,口渴饮水,面色红赤,干呕恶心,或腹中绞痛,嗜卧懒食。以二香饮治之……若伤暑夹食,大吐泻者,以加味香薷饮治之。”较早提出了暑湿感冒的症状及治疗法则。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发热证治》曰:“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
对于虚证感冒,《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类证治裁·伤风》曰:“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恐专行发散,汗多亡阳也……或表虚,易感受风邪,必固实腠理,玉屏风散。斯为善后之防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中论述了伤风的八大治法:“一驱风,苏叶、荆芥之类;二消痰,半夏、象贝之类;三降气,苏子、前胡之类;四和荣卫,桂枝、白芍之类;五润津液,蒌仁、玄参之类;六养血,当归、阿胶之类;七清火,黄芩、山栀之类;八理肺,桑皮、大力子之类。”并认为“八者随其症之轻重加减之,更加以避风寒、戒辛酸,则庶几渐愈。”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西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病原
以病毒为主,可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非典型病原体在呼吸道感染中所占比例也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以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Q热立克次体为多见。细菌较少见。而病毒中以呼吸道病毒为重要,肠道病毒也是不可忽视的病原。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黏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继发混合感染。
(1)常见病毒
①鼻病毒
目前发现有144个血清型,约5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该病毒引起。鼻病毒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经鼻、口、眼黏膜进入体内,在鼻、咽腔内增殖。该病毒引起的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周左右自愈。
②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均属于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分为A和B两类,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体,感染后出现发热、喷嚏、咳嗽等感冒症状,亦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A组病毒16型是手足口病的常见病原,与其暴发传染有关。埃可病毒,分为30多型,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咽喉分泌物排出病毒经呼吸道传播,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夏、秋季节。此外,埃可病毒7型与轻型非特异性疾病、小儿麻痹、心肌炎和严重的新生儿疾病有关,还与病毒性脑炎的暴发和散发有关。
③流感病毒
人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病原体,根据核蛋白的抗原性分(A)、(B)、(C)三种血清型。甲型可因其抗原结构发生较剧烈的变异而导致大流行,估计每10~15年一次;乙型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丙型一般只造成散发流行,病情较轻。以上三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主要引起上感,也可引起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④副流感病毒
分四种血清型,Ⅰ~Ⅲ型在临床上常见。Ⅰ、Ⅱ型的临床特征是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Ⅲ型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可引起细支气管炎或肺炎;Ⅳ型又称M-25,较少见,亦较难检出,可在儿童及成人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病情较轻。
⑤呼吸道合胞病毒
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年长儿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感染后症状较重,可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少数患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
以上所述后三种病毒均属于黏液病毒。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鼻病毒较为多见。
⑥腺病毒
有49种不同血清型,可以致轻重不同的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咽炎、咽结合膜炎、滤泡性结膜炎,也可引起肺炎流行。第3、7型腺病毒可持续存在于上呼吸道腺体中,可引起致死性肺炎。第8型腺病毒容易在学龄儿童中引起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第3、7、11型可致咽、结膜炎。1979~1983年夏季,北京曾出现因游泳而引起第3、7型腺病毒咽结膜热流行。此外,腺病毒第11、21型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⑦人偏肺病毒
是2001年首次被分离发现的呼吸道病毒病原,冬春两季为流行高峰,可导致各年龄组人群呼吸道感染,儿童、老人机体免疫缺陷者更易感。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可从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分为A、B两型,在宿主体内可迅速变异。通过呼吸道,或者接触污染的物体表面,手-口或手-眼间接接触传播。
(2)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是1898年Nocard等发现的一种类似细菌,但不具有胞壁的原核微生物。不但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婴幼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3)常见细菌
仅为原发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侵入上呼吸道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大多属于β溶血性链球菌A族、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葡萄球菌,其中链球菌往往引起原发性咽炎。卡他莫拉菌是鼻咽部常见菌群之一,有时在呼吸道可发展为致病菌感染,且有增多趋势,但次于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感染。
2.诱发因素
营养不良、缺乏锻炼或过度疲劳,以及有过敏体质的小儿,因身体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消化不良、佝偻病,以及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或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并发这类感染时,往往症状严重。北方在气候寒冷多变的冬春季节、南方在湿度较大的夏秋雨季更易出现流行。必须指出,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不但取决于侵入的病原体种类、毒性和数量,且与宿主防御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恶劣环境如居住拥挤、大气污染、被动吸烟、间接吸入烟雾等,均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促使病原体生长繁殖。所以,加强锻炼、改善营养状况与环境卫生对预防上感十分重要。
(二)发病机制
早期仅有上呼吸道黏膜下水肿,主要是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以后转成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受损后剥脱,到恢复期重新增生、修复至痊愈。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中医古籍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病因方面,《内经》已认识到感冒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伤寒论》论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证治,所列桂枝汤、麻黄汤,为感冒风寒轻、重两类证候的治疗做了示范。《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曰:“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以引起感冒,并较准确地描述了其临床证候。《时病论·春伤于风大意》言:“风为六气之领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遂夹寒气,有感之者是为风寒;其或天气暴热,则风中遂夹热气,有感之者是为风热。”《医宗金鉴·暑证门》论:“小儿伤暑,谓受暑复感风寒也。”
关于感冒的病机方面,《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指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症因脉治·伤寒总论》曰:“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说:“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疫毒之邪。人感时行疫毒而病感冒则为时疫感冒。
(二)现代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小儿感冒发生的原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有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发生本病。当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病机关键为肌表失疏,肺气失宣。肺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开窍于鼻,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客于肺卫,致表卫失司,卫阳受遏,肺气失宣,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证候,发为感冒。小儿感冒病变常累及脾、心、肝,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兼夹证。
1.感受风寒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未固,冷暖不能自调,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风寒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寒主收引,致使肌肤闭郁,卫阳不得宣发,导致发热、恶寒、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气道不利,则致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2.感受风热
风热之邪,侵犯肺咽。邪在卫表,卫气不畅,则致发热较重、恶风、微有汗出;风热之邪上扰,则头痛;热邪客于肺卫,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证候。小儿发病之后易于传变,即使是外感风寒,正邪相争,寒易化热,或表寒未解,已入内化热,也可形成寒热夹杂之证。
3.感受暑湿
夏令冒暑,长夏多湿,暑为阳邪,暑多夹湿,暑湿之邪束表困脾,而致暑邪感冒。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致发热,无汗;暑邪郁遏,清阳不升,则致头晕或头痛;湿邪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湿邪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泻。
4.感受时邪
外感时疫之邪,犯于肺胃二经。疫邪性烈,易于传变,故起病急骤;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初起发热、恶寒、肌肉酸痛;疫火上熏,则目赤咽红;邪毒犯胃,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等症。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致乳食停滞,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为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实,惊惕抽风,此为感冒夹惊。
第三节 临床表现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情轻重程度相差很大,一般年长儿临床表现较轻,婴幼儿时期则重症较多。
1. 潜伏期 多为2~3日或稍久。
2. 轻症
只有鼻部症状,如鼻流清涕、鼻塞、喷嚏等,也可有流泪、轻咳或咽部不适,可在3~4日内自然痊愈。如感染涉及鼻咽部,常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和增生,有时淋巴结可轻度肿大。发热可持续2~3日至1周左右。婴儿则常出现呕吐和腹泻。
3. 重症
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伴有寒战、头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可因为鼻咽分泌物刺激引起较频繁的咳嗽。有时红肿明显波及扁桃体,出现滤泡性脓性渗出物,咽痛和全身症状加重,鼻咽部分泌物由稀薄变稠厚。颌下淋巴结显著肿大,压痛明显。如果炎症波及鼻窦、中耳或气管,则发生相应症状,全身症状也比较严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惊厥多见于婴幼儿,起病后1~2日内发生,很少反复发生。急性腹痛有时很剧烈,多在脐部周围;无压痛;早期出现,多为暂时性,可能与肠蠕动亢进有关;也可持续存在,多因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
4. 急性扁桃体炎
是急性咽炎的一部分,其病程和合并症与急性咽炎不尽相同,因此可单独作为一个病,也可并入咽炎。由病毒所致者有时可在扁桃体表面见到斑点状白色渗出物,同时软腭和咽后壁可见小溃疡,双侧颊黏膜充血伴散在出血点,但黏膜表面光滑,可与麻疹鉴别。由链球菌感染引起者,一般在2岁以上,发病时全身症状较多,有高热、畏寒、呕吐、头痛、腹痛等,以后咽痛或轻或重,吞咽困难,扁桃体大多呈弥漫性红肿或同时显示滤泡性脓性渗出物,舌红苔厚,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发生鼻窦炎、中耳炎和颈部淋巴结炎。
5. 血象
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偏低或在正常范围,但早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较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严重病例也可减低,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仍增高,可出现核左移。
6. 病程 轻型病例发热时间自1~2日至5~6日不等,但较重者高热可达1~2周,偶有长期低热达数周者,由于病灶未清除,需较长时间才能痊愈。
第四节 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
一、西医诊断
1.病史 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有与感冒患者接触史。
2.临床症状
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可见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可见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及腰背酸痛。临床分型:顿挫型,有上呼吸道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但鼻分泌物并不增加;轻型,有明显上呼吸道症状,鼻分泌物明显增加,全身症状轻微或无,自然病程2~4日;中型,局部症状较轻型更严重,且有一定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自然病程1周左右;重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及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头痛,常有咳嗽,鼻部症状较以上各型更为显著。
3.特殊类型感冒 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毫米大小的疱疹,或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及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4.血象检查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5.病原学检查 鼻咽或气管分泌物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可作病毒学诊断、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
二、中医辨证
(一)辨证要点
1.辨四时感冒与时疫感冒 四时感冒一般肺系症状明显,全身症状较轻,无流行趋势;时疫感冒一般肺系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全身症状较重,有在同一地区流行传播的特点。
2.辨感冒性质 根据发病季节及流行特点,冬春二季多为风寒、风热感冒;夏季多为暑邪感冒;冬末春初,发病呈流行性者多为时疫感冒。
3.辨风寒与风热 如具有肺卫表证伴唇舌咽红者为风热;具有肺卫表证而唇舌咽不红者为风寒。
4.辨暑热与暑湿 发热较高,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为暑热偏盛之证;若胸闷,泛恶,身重困倦,食少纳呆,舌苔腻为暑湿偏盛之证。
5.辨表证与里证 起病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烦躁不安,头痛,肢体酸痛,多为表证;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不调,面红目赤,多有里证。
6.辨实证与虚证 感受外邪,病在肌表肺卫,属表证、实证;若反复感冒,体质虚弱,易出汗,畏寒,多为虚实夹杂证。
7.辨兼夹证候
除有表证外,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等为夹痰;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等为夹滞;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甚或惊厥,舌尖红,脉弦数等为夹惊。
(二)辨证分型
1.主证
(1)风寒感冒
发热轻,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表寒重者恶寒无汗,咳声重浊。若患儿素蕴积热,复感风寒之邪,或外寒内热夹杂证,也可见恶寒、头痛、身痛、流清涕、面赤唇红、口干渴、咽红、舌质红、苔薄黄等外寒里热之证。小儿感受风寒,邪盛正实者,正邪交争激烈,易于从阳化热,演变转化为热证。
(2)风热感冒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表证重者,高热,咳嗽重,痰稠色黄,咽红肿痛。咽部是否红肿,是本证与风寒感冒的鉴别要点。
(3)暑邪感冒
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本证好发于夏季。偏热重者,高热,头晕,头痛,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偏湿重者,发热,有汗或汗出热不解,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见呕吐、泄泻。
(4)时疫感冒
起病急骤,肺系症状轻,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咽红,全身肌肉酸痛,舌红,苔黄,脉数。表证重者,高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肌肉酸痛;里证重者,目赤,腹痛,或恶心、呕吐。
2.兼证
(1)夹痰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属风寒夹痰者,痰白清稀,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属风热夹痰者,痰稠色白或黄,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2)夹滞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或见泄泻;食积化腐,浊气上升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
(3)夹惊 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心肝热重者,舌质红,脉弦。
三、分证新说
感冒有普通感冒和时疫感冒之分。
1. 普通感冒
西医亦称之为普通感冒。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其中以风邪为主因,病变部位在肺卫,多发于冬春气候多变时,常呈散发性,病情较轻,症状不重,多无传染性。以肺卫表证为主,症见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红、咽痒或咽痛,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等。
2. 时疫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流行性感冒。病因为感受时疫之邪,多侵犯肺胃两经。发病季节性不强,但有明显的传染性及流行性,起病往往较急,肺系症状轻,全身症状重,热毒症状明显,易入里化热而变生他证。症见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不解,目赤咽红,或伴见乳蛾肿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嗜睡,或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等。
第五节 鉴别诊断与类证鉴别
一、西医鉴别诊断
1.与消化系统疾病鉴别 婴幼儿时期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等,容易误诊为原发性胃肠病,尤其要注意与急性阑尾炎鉴别。
2.与过敏性鼻炎鉴别
有些感冒患儿的全身症状不重,常为喷嚏、流涕、鼻黏膜苍白水肿,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要考虑过敏性鼻炎的可能。行过敏原检测等以资鉴别。此病以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多见。
3.与其他疾病鉴别
发热较高,白细胞较低时,应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并根据当地流行情况和患儿的接触史排除流感、麻疹、疟疾、伤寒、结核病等。白细胞持续增高时,一般考虑细菌感染,但在病毒感染早期也可以高达15×109/L左右,但中性粒细胞很少超过75%。白细胞特别高时,要注意细菌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百日咳等。急性咽炎伴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者,应检查血细胞分类中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以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二、中医类证鉴别
1.急喉瘖 本病初期仅表现发热、微咳,当患儿哭叫时可闻及声音嘶哑,病情较重时可闻及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喉鸣。
2.肺炎喘嗽 本病是以肺气郁闭为主要病机的肺系疾病,在初期邪犯肺卫时可有肺卫表证,但常同时具有发热、咳嗽、痰壅气喘、鼻煽等证候特点。
3.感冒夹惊抽搐 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
第六节 治疗
一、西医治疗及前沿研究
由于感冒的致病原主要是病毒,而病毒种类繁多,变异大,且特异性免疫不明确,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具有特殊疗效的疫苗和药物,仍然处于对症治疗阶段。目前西医学对感冒的治疗主要以充分休息、解表、清热、预防并发症为主,缩短病程,保护体力并重视一般护理和支持疗法。
(一)非药物治疗
注意适当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多饮水。保持口腔、鼻腔的卫生等。
(二)对因治疗
1.抗病毒
目前应用于抗病毒的西药主要分为两类,分别为:核苷类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病毒唑)、拉米夫定、齐多夫定等;非核苷类抗病毒药,如干扰素、金刚烷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
(1)核苷类抗病毒药
其代表药物为利巴韦林,它是一种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每日10mg/kg,疗程3~5天。临床可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的治疗,但对流感病毒无效或效果差。因为在人体细胞内起作用,有导致畸形、贫血、肝功能异常等毒副作用。
(2)非核苷类抗病毒药
主要代表药物有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金刚烷胺在低浓度下具有特异性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复制的作用,但因其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耐药毒株的出现,一直未能广泛应用。金刚乙胺作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性感冒的一线用药,具有局限性,只能对抗甲型流感病毒。两者主要通过阻断甲型流感M2蛋白的离子通道活动抑制病毒复制。
另外,干扰素是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因子,主要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蛋白的编译及装配,激活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增加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而发挥其强抗病毒作用。
有研究表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很好作用,耐药发生率低,目前主要有两个品种,即奥司他韦(达菲)和扎那米韦。国内外研究证实此两种抗病毒药安全有效。达菲为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的口服抗病毒药,每次2mg/kg,2次/日,疗程共5天。
2.抗菌
抗菌药物对于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非但无效,还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必须避免滥用。当病情重、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合并症时,可加用抗菌药物,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疗程为3~5天。如2~3天后无效,应考虑其他病原体感染。
(三)对症治疗
1.发热的对症治疗
临床常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来降温,可分为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精氨酸等)、丙酸类(萘普生、布洛芬等)、乙酸类(吲哚美辛、痛灭定等)、喜痛类(炎痛喜康、湿痛喜康等)、吡唑酮类(保泰松、对乙酞氨基酚等)。将临床上常用于小儿上感发热的药物列举如下:
(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如泰诺林退热系列等。对胃肠道刺激性小,不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对线粒体功能无毒性作用,降热效果明显;用常规剂量时并无副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为目前3个月以上小儿的解热药。其剂量为每次10~15mg/kg,间隔4~6小时可重复用药1次,每日不超过4次,是安全有效的。
(2)布洛芬
为环氧化酶抑制剂。既抑制前列腺E2合成,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发挥降低高热的作用。目前WHO仅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作为安全有效的解热药在儿科应用。
(3)萘普生(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与布洛芬同属丙酸衍生物,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E2的合成,具有显著解热、抗炎、抗风湿的作用。剂量为每次5~10mg/kg,每日3~4次,疗效可靠并安全。
(4)阿司匹林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剂,同时还具有抗炎、抗风湿、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但7岁以下婴幼儿应用,副作用比扑热息痛大,如对胃的刺激性可增加胃溃疡出血和穿孔的危险,且对肝脏线粒体功能有抑制作用;在流感、水痘病毒等感染时应用,有引起瑞氏综合征的危险;少数专家发现该药会诱发哮喘。所以,WHO不推荐在6个月至7岁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时应用,目前仅限应用于儿童风湿病、川崎病等。
2.其他
高热时先用冷毛巾湿敷前额和整个头部,每10分钟更换一次,往往可控制高热惊厥。对轻症咳嗽幼儿,尤其是小婴儿,不宜用大量止咳的药品。高热惊厥者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
如有鼻炎,为了使呼吸道通畅,保证休息,应在进食和睡前酌情用滴鼻药。婴儿忌用油剂滴鼻,恐误吸入下呼吸道而致类脂性肺炎。年长儿患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时,可用淡盐水或康复新液漱口。
二、中医治疗
(一)传统中医辨证论治
1.主证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方用荆芥、防风、羌活、苏叶解表散寒,前胡宣肺化痰,桔梗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头痛明显加葛根、白芷散寒止痛,恶寒无汗加桂枝、麻黄解表散寒,咳声重浊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白前、陈皮燥湿化痰,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降逆止呕,纳呆、舌苔白腻去甘草,加厚朴和胃消胀,外寒里热证加黄芩、石膏、板蓝根等清热泻火之品。
(2)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方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解表清热,薄荷、桔梗、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荆芥、豆豉辛温透表,助辛凉药疏表达邪外出,芦根、竹叶清热生津除烦。高热加栀子、黄芩清热,咳嗽重、痰稠色黄加桑叶、瓜蒌皮、黛蛤散宣肺止咳祛痰,咽红肿痛加蝉蜕、蒲公英、玄参清热利咽,大便秘结加枳实、生大黄通腑泄热。
(3)暑邪感冒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方用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淡豆豉清热解暑,厚朴行气和中、理气解痞,扁豆、荷叶健脾和中、祛暑升清。偏热重者加黄连、栀子清热,偏湿重加鸡苏散、佩兰、藿香祛暑利湿,呕吐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呕,泄泻加葛根、黄芩、黄连、苍术清肠化湿。
(4)时疫感冒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解表祛邪,栀子、黄芩清肺泄热,大青叶、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薄荷辛凉发散。高热加柴胡、葛根解表清热,肌肉酸痛加白芷、葛根解肌清热,恶心、呕吐加竹茹、黄连降逆止呕,腹痛加延胡索、白芍理气缓急止痛。
2.兼证
(1)夹痰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常用炙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等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常用桑叶、菊花、瓜蒌皮、浙贝母等清肺化痰。
(2)夹滞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方中焦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积,莱菔子、枳壳、槟榔导滞消积。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夹惊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方中钩藤、僵蚕、蝉蜕、琥珀清热镇惊。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现代医家治疗经验
1.表里双解法
有医家认为治疗小儿感冒,在使用汗法的基础上,应根据情况配合清法、消法或和法。由于小儿多里热,一旦感冒,容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若单独使用解表药,往往一出汗,热就退,但汗后又会发热。故在使用解表药的同时,一定要佐以清热药。如伴有消化不良,则助以消导药;如体质素弱,不宜过分解表,则应用和解法。鉴于表证与里证有主次轻重之分,表证重于里证者,以解表为主,清热为辅;反之,以清里热为主,解表为辅。
2.消积导滞法
小儿感冒,多因素有食积,久郁化热,又兼感外邪而发病。除了外感的症状,尚兼有腹胀,口臭,大便不消化,手足心发热,舌苔厚腻,舌质红赤等食滞郁热表现。其治疗除解肌退热外,必佐以消食导滞,如只散表邪,不化食滞,则表解里热不除,仍可发高热。有食滞者,首应消导;食滞兼有他症时,当先治食滞,后治他症,或食滞与他症同时兼治,疗效更著。有医家认为小儿外感多以热邪为主,温邪外受,易发热,热病伤阴,胃失濡润,受纳呆滞,食下易吐,口干饮水不多,大便燥结,或便下不爽。治疗多采取养阴益胃,鼓舞胃气,改善胃肠道功能等方法,因势利导,使胃肠积滞疏通,以调胃承气汤加味治疗。
3.清热化湿法
小儿多湿邪致病的原因与以下几点有关:a.小儿“脾常不足”,湿邪的形成首当责之于脾;b.小儿之体“稚阴稚阳”,各脏腑的气机气化功能不足,因而影响水湿的输布蒸化而易形成湿邪;c.小儿肾精尚未充盈,阴精亏虚,则元气亦虚,气机气化功能障碍,生痰生湿;d.小儿易伤于乳食,因其饥饱不知,加之喂养不当,故脾胃易伤,水液不化而形成湿邪。清热化湿法是《温热论》中对湿温病的治疗大法,用于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时病。治疗当以解表祛湿为主,方选新加香薷饮加减。
4.健脾益气法
有医家认为小儿感冒,脾虚气弱是病因基础,脾不健运是主要机理,治疗不可一味发散,应顾护脾之功能,脾健则邪无所犯,气盛则病自除。常用治法是健脾益气,扶正祛邪,益气固表。方剂常在参苏饮、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减运用。用药当选益气健脾,又有解表作用的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苍术、陈皮、神曲、甘草等。卫气的生成有赖于脾的运化,小儿脏腑柔弱,其中脾肺不足尤为明显。若喂养不当,或他病影响,损伤脾胃,饮食停滞,可致脾失健运,土不生金,肺金虚损,卫外功能下降,而招致六淫之邪侵袭。当取培土生金法,通过补脾益气达到补益肺气的目的。小儿为“纯阳之体”,患病易从热化,故治宜辛凉解表,兼顾培土生金,方选银翘散加消食类药物。
5.甘寒养阴,清热解毒法
有医家认为病毒性感冒的病变部位在肺卫,但病邪很快即入里化热,出现热盛伤阴之症状,所以采用甘寒养阴、清热解毒、利咽解表之剂,以增液白虎汤加减组成清热汤(野菊花、大青叶或青黛、山豆根、马勃、玄参、生地、生石膏、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生甘草),临床取得良好疗效。有医家认为感冒热证多于寒证,纵有寒象亦以寒包热郁者居多。热易伤阴,在治疗过程中如单用辛凉之剂则更伤阴液,阴伤可致热邪亢盛而壮热,若配以滋阴清热之品,则阴长而阳充,邪气自退,故对小儿风热感冒,在临床辨治中除用辛凉解表之剂外,还应配以滋阴清热之药。
(三)经典方药
1.辛温解表
(1)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2)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疗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各6g) 细辛(2g)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各3g)
用法:上九味,?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解: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4)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
组成:紫苏叶一钱五分 陈皮 香附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七分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一钱 川芎五分 生姜三片
用法: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主治:四时感冒。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方解:方中苏叶、荆芥辛温芳香,发汗解表为君;防风、秦艽、蔓荆子祛风湿,除身痛、头痛为臣;香附、陈皮、川芎理气和血为佐;甘草和中,生姜辛散为使。配合成方,可使外感风寒得散,气血自和,其病自愈。
(5)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二两(6g) 干姜二两(6g) 甘草二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2.辛凉解表
(1)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2.5g)
桔梗二钱(6g) 甘草生,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方解:本证由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泄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
(2)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一两(15g) 金银花一两(15g) 苦桔梗六钱(6g) 薄荷六钱(6g) 竹叶四钱(4g)
生甘草五钱(5g) 荆芥穗四钱(4g) 淡豆豉五钱(5g) 牛蒡子六钱(6g)
用法:共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肺位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入,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风热搏结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门户,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温邪伤津,故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均为温病初起之佐证。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中金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药俱为臣药。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同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用药原则。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四两,去节(9g)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g)
甘草二两,炙(6g) 石膏半斤,碎,绵裹(18g)
用法: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解:本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此时急当清泄肺热,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4)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组成:升麻(10g) 干葛细锉(10g) 芍药(6g) 甘草锉,炙(3g),各等分。
用法:上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方解: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邪所致。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治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5)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6g) 干葛(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加石膏末一钱,煎热服。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方解:本证由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所致,治疗方法以解肌清热为主。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方以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3.扶正解表
(1)败毒散(《小儿要证直诀》)
组成: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炒 人参各一两(各9g) 甘草半两(5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因小儿元气未充,故用小量人参,补其元气,正如《医方考》曰:“培其正气,散其邪毒,故曰败毒。”后世推广用于年老、产后、大病后尚未复元,以及素体虚弱而感风寒湿邪,见表寒证者,往往多效。喻嘉言《寓意草》曾论:“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群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喻氏不仅常用本方治时疫初起,并用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之法。本方证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客于肢体、骨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正是虚人外感风寒兼湿之证。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综观全方,用羌活、独活、芎、柴、枳、桔、前等与参、苓、草相配,构成邪正兼顾,祛邪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药得祛邪药则补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药得扶正药则解表不伤正,相辅相成。
(2)再造散(《伤寒六书》)
组成:黄芪(6g) 人参(3g) 桂枝(3g) 甘草(1.5g) 熟附子(3g)
细辛(2g) 羌活(3g) 防风(3g) 川芎(3g) 煨生姜(3g)
用法:水二盅,煎至一盅,温服。枣二枚,煎一盅,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服。
功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解:身热恶寒,无汗头痛,是外感风寒,邪在肌表。热轻寒重,肢冷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属阳气虚衰的表现。故本证病机为阳虚外感风寒。治疗当助阳益气,解表散寒。方中用黄芪、人参、附子补气助阳,以治阳虚。桂枝、细辛、羌活、川芎、防风疏风散寒,以解表逐邪。芍药和营,并利用其寒凉之性以制约附、桂、羌、辛等药的温燥之性。煨姜温胃,大枣滋脾,合用益脾胃、调营卫、助汗源。甘草甘缓,缓和辛温之药发汗之力,并有调和诸药之功。
(3)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g)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9g)
红枣二枚 生葱白二枚至三钱(6g) 炙甘草五分(1.5g) 桔梗
苏薄荷各一钱至钱半(5g)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3g)
用法:水煎,分温再服。
功用: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解:本证是由素体阴虚,外感风热所致。本证治疗方法以滋阴解表为主。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等症;素体阴虚,感受外邪,易于化热,且阴虚生内热,故见咽干,舌红,脉数等症。葳蕤为君,入肺胃经,味甘性寒,为滋阴润燥的主药,长于养阴,且滋而不腻,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臣以葱白、淡豆豉、薄荷疏散外邪。白薇味苦性寒,其性降泄,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为宜。桔梗宣肺止咳以祛痰,大枣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四)现代医家自拟方药
1.加味麻桂各半汤
组成:蜜麻黄6g 炒杏仁 桂枝 白芍 紫苏叶 防风 独活 白芷各9g
甘草6g 大枣3枚 生姜3片
主治:外感风寒,畏寒发热,头痛身痛,鼻阻微咳,舌润,苔薄腻,脉浮缓或浮紧。
加减:头痛甚者,加川芎10g;咳嗽较重者,加陈皮、前胡、苏子各9g;汗多者,去麻黄,重用白芍至15g;咽痛(无舌红、口渴等热象)者,加桔梗、僵蚕各9g。
2.羌蒡蒲薄汤
组成:羌活 牛蒡子各9g 蒲公英9g 薄荷6g
主治:外感风热。可用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加减:咳嗽者,加杏仁、前胡、桔梗各9g;咽痛者,加板蓝根12g、玄参9g,马勃6g;胸闷,纳呆,苔腻者,加枳壳、厚朴、法半夏各9g。
3.复方葛芷荑汤
组成:葛根12~15g 白芷 辛荑花 浙贝母各9~12g 板蓝根15g
主治:寒热混杂型感冒,见表寒里热者尤宜。可随病情轻重增减药量。
加减:无汗者,加荆芥12g;咳而咽干者,浙贝母改为川贝母6~9g(冲服);感冒夹湿者,加重白芷为15g,加车前草12~15g;体弱者,加北沙参2~15g;治流感,加佩兰12~15g(能加强板蓝根抑制病毒的作用)。
4.加减藿薷汤
组成:藿香9~12g 神曲 焦山楂 茯苓 炒扁豆各15g 香薷 厚朴 法半夏 陈皮 苏叶 白芷各9g 白豆蔻捣碎 枳壳各6g 甘草3g 大枣3枚 生姜3片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症见头痛身痛,寒热,胸闷,恶心或吐泻,舌润,苔白腻等。
加减:无胸闷者,去枳壳;腹泻次数较多者,去枳壳,加苍术、炒白术各9~12g;呕吐明显者,加黄连3g。
三、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一)郁觉初擅用新加香薷饮
温病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曾设想:“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郁觉初教授认为,从临床实际而言,一方即能通治感冒者,当推新加香薷饮。现将其临床应用的经验介绍如下。
1. 选方原因
新加香薷饮一方,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订,由香薷、金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组成。其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散,该方由香薷、白扁豆、厚朴三药组成,后世称其为“三物香薷饮”。吴氏将方中的白扁豆易为鲜扁豆花,并加入银花、连翘,名为新加香薷饮。后世一般认为本方的功效为疏表散寒、涤暑化湿,主治暑湿内蕴、寒邪束表的暑湿感冒。
郁觉初教授认为本方能通治感冒,是治疗感冒的有效专方,其观点有二:
其一,从中医辨证的角度而言,感冒的证型虽多,但基本的不外风寒与风热两端,即重要的是辨寒热之异。至于其他证候,郁教授认为,暑湿感冒,实为阴暑,与风寒相近,燥邪感冒中的温燥状似风热,凉燥类同风寒。湿邪常伴随它邪为患,与寒为伍成寒湿,与热相结为湿热,且多以兼证或夹证的形式出现。至于体质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这是患者的个体差异,与感受病邪的属性并无直接的关联,如在风寒当令的冬季,素体阳虚或气虚者,固然易患风寒型感冒,体质阴虚或血虚者,若受邪感冒,也多为风寒型,可见决定感冒证候类型的主要因素,在于外邪的属性,这也是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症在病机变化上的不同之处。新加香薷饮主治的证候,析其病因,既有暑湿蕴于内,又有寒邪束于外,实为寒、热、湿三邪夹杂为患,可见感冒的主要证型已尽在其中,很具代表性。
其二,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感冒的病位在肺系卫表,治疗上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故解表是治疗感冒的总原则,解表的方剂虽多,按其功效来分不外辛温与辛凉两类。郁教授指出,新加香薷饮组方构思精巧,集辛温和辛凉于一方,融多种解表功能于一炉。方中香薷辛温,气味芳香,一般认为是治暑之良药,实际上这里所谓的暑,非阳热暑邪,乃张景岳所说的阴暑也,即乘凉饮冷感受的寒邪,因在夏季,统称暑。故李时珍指出:“香薷乃夏月发汗之药,犹冬月之麻黄。”柯韵伯形容其:“有彻上彻下之功。”薛生白亦谓:“用其香薷辛温以散阴邪而发越阳气。”由于暑易兼挟湿邪,故辅以厚朴以苦温燥湿、理气开痞,金银花、连翘为辛凉疏风散热之常用药,本方用以清热涤暑。对于鲜扁豆花之功效,吴鞠通曾说:“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夏月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纵观全方之功效,在整体上虽以疏风散寒解表为主,但还兼凉解风热,清泄暑湿等作用,即对寒、热、暑、湿皆有作用,因而能适用于感冒的诸多证型。
2. 加减化裁
《温病条辨》原定诸药剂量为香薷、厚朴、连翘各6g,金银花、扁豆花各9g,充分体现了制方轻灵之意。郁觉初教授在临床运用新加香薷饮治疗感冒时,特别强调剂量的增减和药物的加减,只有在原方的基础上化裁变通,方可切合病情。
(1)郁觉初教授认为,凡表寒偏重,恶寒重而无汗,且体质壮实者,香薷用量可增至9~12g,初春、深秋及冬季气候寒冷时亦然。但小儿、老人及素体虚弱者,香薷用量酌减,常用3~6g足矣。
(2)若热邪偏重,具有灼热、烦渴、面红目赤者,应加大银花、连翘剂量,用12~15g亦不嫌多。
(3)如湿邪亦盛,胸脘痞满、食少泛恶、舌苔厚腻者,厚朴及扁豆花均要加大剂量。
本方略事化裁,可得许多方剂。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故热渴甚者,加黄连以清暑,名曰四味香薷饮;减去扁豆,名黄连香薷饮;湿盛于里,腹膨泄泻者,去黄连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若中虚气怯、汗出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桔皮、木瓜,名十味香薷饮。”
郁觉初教授使用本方的加减亦不越薛氏的大致规矩,其一般规律是:如恶寒特甚而发热较轻者,可加荆芥、防风,以豆豉置换方中的扁豆花;头身骨节酸痛明显者,当加羌活、桑枝之属;见咽喉疼痛、扁桃体红肿者,当加板蓝根、桔梗、生甘草;胸闷、纳呆、苔厚腻者,藿香梗、佩兰梗、焦山楂、神曲之类均可酌情选用;咳嗽痰多者,伍以杏仁、贝母、半夏等。
3. 临证挈要
郁觉初教授在临床使用新加香薷饮通治各种类型感冒,具有如下6个特点:a.无时间季节限制,春夏秋冬皆可;b.无年龄、性别界限,男女老幼均用;c.无地域之限制;d.无体质强弱之禁忌;e.无病程长短之分;f.无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之别,二者皆可用。以上6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增损剂量和加减药物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郁觉初教授体会到,使用本方治疗感冒,一般在24~48小时内即可退热,迟不超过72小时。另外,香薷在煎法上需要注意,煎煮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降低疗效。本方一般每日1剂,病情严重时也可每日2剂。服药后好能卧床休息,多饮热水,以微汗为佳。
(二)吴良德擅用小柴胡汤
1.选方原因
吴氏治疗感冒擅用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加减。他认为小柴胡汤的适用范围很广,不局限于少阳病证,只要辨证准确,灵活加减,对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的病证都可以治疗。吴老认为现在的感冒由于环境气候的变化,很少有单纯的风寒证或风热证,而多为寒热、虚实兼杂,特别是现在许多人感冒初期均先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将感冒病邪压抑于体内而不得外发,或入里化热,或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使简单的感冒变得反复难治。故吴老治疗感冒注重表里、寒热、防治兼顾,运用张仲景和解少阳的名方小柴胡汤加减。不论春夏秋冬,男女老幼,但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全身酸痛、口苦、咽干、咽痛,或兼脘胁胀满、纳差、烦热呕恶等症均可用之。加减得当,每获良效。
2.加减化裁
基本方为北柴胡15g,黄芩15g,法半夏15g,板蓝根30g,苏叶15g,防风15g,藿香10g,甘草6g。本方去掉小柴胡汤中的温热之品党参、大枣、生姜,加防风、板蓝根、苏叶、藿香。其中柴胡发散解表、和解清热、疏肝解郁,可解太阳、少阳二经之邪热;黄芩清热利胆,可清少阳、阳明之湿热。二药一升一降,使表邪和郁热从内外消除,共为解表退热之主药。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助黄芩清解邪热;法半夏辛温燥湿止呕,治寒邪伤胃者效果,亦可缓和板蓝根、黄芩的苦寒之性;苏叶辛温,可疏风散寒、理气活血、温中、护胃、止呕,是一味能守能散,具有多功能作用的良药,可治疗因感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酸痛、恶心呕吐等症;防风为解表祛风之要药,又能防邪固表,通络止痛;藿香辛温解表,温中和胃,化湿止呕;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看似简单,实则配伍严谨。本方用柴胡、黄芩、板蓝根、防风和解清热,透邪达表,治恶寒发热之主证;更妙在用苏叶、藿香、法半夏、甘草温胃散寒,升发胃气,驱邪外出。
吴老认为,外感风邪侵犯人体,易损伤胃气,临床常见感冒合并恶心欲吐、胃胀纳差等脾胃症状,故在本方加入保护胃气之药,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吴老告诫说:“只要辨证准确,一方可以治疗多种病症,而不可局限于某方只能治某病的观念。”并认为小柴胡汤的主治范围很广,故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感冒,有防微杜渐、以防传变的作用。临床根据兼症不同再灵活加减,如恶寒重、头身痛者减板蓝根量,加细辛、羌活疏风散寒止痛;颈项痛加葛根、桂枝解肌通络止痛;兼咳嗽痰多者加百部、前胡、炙紫菀止咳化痰;咳嗽无痰、鼻咽干燥加玄麦甘桔汤润肺止咳;酒后感冒加茵陈蒿清泄少阳、阳明湿热;冬季感冒见风热者合银翘散加减(即银柴各半汤)以疏风清热解表;秋季感冒加麻杏石甘汤(秋季气候忽冷忽热,感冒易寒、热、燥互杂),使表解热清而不伤阴;风寒感冒夹咳嗽,加止嗽散或杏苏散宣肺散寒,止咳化痰;因滥用抗生素致感冒反复不愈,自汗出者(汗出特点为汗出肤冷,汗出如水,为抗生素损伤阳气所致),加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固表护阳;高龄、脉散乱之感冒自汗者,加生脉饮合苓桂术甘汤养心敛汗;小儿感冒并高热、咳嗽、咽肿者,加升降散以升清降浊,使病邪从上下而解。
3. 临证挈要
吴老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各型感冒,见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少,一般服2~3剂即可痊愈,有效率达95%以上。吴老认为感冒后用过抗生素的患者要比未用过的难治,因其已伤正气,对这类患者要适当加一些扶助正气的药以托邪外出,疗程也要比未用过抗生素的稍长。吴老还特别强调服药期间要忌瓜、果、生、冷、酒和茶。因这些食品有闭寒和降低药效之弊,故一定要“忌口”,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三)王玉玺重体质辨病因
1.选方原因
王老认为,小儿感冒多数为自限性疾病,如果不治,大部分患儿也能在1周内自愈,但如果失治误治,特别是反复应用抗生素,有时不但难以治好,而且会导致感冒缠绵难愈,病情时好时坏,机体自身免疫力急剧下降。对于这部分患儿或出生就体弱多病的儿童,平时运用中药预防的“三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王老认为“三分治疗”的一个更重大的作用是教会年轻的父母如何做好剩下的“七分养”。患儿体质健壮、面红、咽红肿痛、咳嗽洪亮、鼻流黄涕、吐黄痰、喜冷饮、小便黄赤、便秘、口臭、无汗、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凡出现上述所列症状2~3个以上者,多属实证热证;患儿体质瘦弱、面白、无咽红肿痛、咳嗽低沉发哑、鼻流清涕、吐白痰、喜热饮、小便清长、便溏、纳呆、时而腹痛、汗多、苔薄白、脉浮软弱,凡出现上述所列症状2~3个以上者,多属虚属寒。小儿感冒多属表证,而里证、表里错杂证的感冒临床亦有且不少见,但只要在治疗表证的感冒方中适当加入一两味对证中药即可。
2.加减化裁
针对感冒的轻重程度,王老将感冒又分为轻、中、重3种,我们所治疗的感冒多以轻、中度为主,重度感冒则要配合西药治疗。临床用药宜轻、宜精、宜巧、宜活。针对实证、热证或风热感冒轻证,王老一般用金银花60g,若虚证、寒证或风寒感冒轻证,王老用荆芥60g,将药分成4包,1日1包,开水冲泡后服用,忌食甜、荤,4天后未好转者再来复诊。若有便秘症状者,王老自配中成药胶囊“积热平”(主要成分是酒炙大黄和白僵蚕),1~4粒/稍
天,效果显著,而且安全。若患儿仅有少量清涕,而无其他任何感冒症状,王老即用淡豆豉60g,服法、忌口同上述金银花证。若患儿体温37℃~38℃时,王老运用银翘散适当加减配成“清热解毒颗粒”,效果颇佳。“清热解毒颗粒”还可用来治疗夏季小儿中暑、感冒发热、手足口综合症等一系列被西医诊断为病毒感染性疾病者,疗效显著。针对实证、热证、风热感冒中、重证,王老一般选用银翘汤或桑菊饮加味,热证较甚者常加入生石膏、寒水石,体温若40℃以上者,临时让患儿口服西药,配合其所开中药,先退热以治其标。因王老认为服用中药后一般1~2天后才能起效,一旦起效后,发热便不易反复,而配合西药的好处是西药退热效果极快。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发热重症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的好处。湿证甚者加入滑石、茯苓、泽泻。若虚证、寒证或风寒感冒中、重证,王老常常采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进行治疗,虚证不明显者去人参,加五味子。王老认为五味子配荆芥一收一散,宣发肺气而不伤肺气,收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再结合桔梗和枳壳这对药,无论对于小儿感冒还是咳嗽都有殊功。
王老治疗小儿感冒药味一般不过八九味,药量也是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灵活变化,一般一两岁儿童1~2g,三四岁的儿童3~4g,用药精练、轻清,随症加减,疗效颇佳。王老认为根据小儿的体质和季节变化进行适当的药物预防,对于体质薄弱的小儿是必不可少的。如对于那些体质薄弱、面白、感冒时容易出汗的小儿,王老时常在感冒痊愈后,再用玉屏风散(生黄芪90g、土白术60g、防风30g,研极细末,等分40包,嘱患儿1包/次,开水泡开代茶饮,或兑糖冲服),对于增强患儿体质效果很好。对于体质较壮实、经常便秘、感冒时咽喉肿痛的患儿,病愈后加服“积热平”,对于减少患儿感冒次数疗效显著。对于经常感冒、中西药杂投、饮食不节,造成脾胃损伤、消瘦不欲饮食的患儿,王老亦常在其感冒病愈后加服“健脾增食丸”(主要成分是枳术丸)数月,服药后患儿吃饭感觉香甜,体质量增加明显。
3. 临证挈要
王老强调,“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形寒饮冷则伤肺”,“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王老严格纠正患儿家长的喂养问题,不主张小儿多吃生、冷、甜、荤、奶及各种零食。此外,他也非常强调小儿穿衣睡觉。王老时常教导感冒咳嗽的小儿父母,“胸背受寒,咳嗽吐痰”,经常嘱咐那些夏天容易着凉的孩子的家长,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将孩子的前胸后背及肚脐用毛巾盖住,反对给孩子买那种暴露前胸后背肚脐的服装。对于那些经常活动的孩子,王老嘱咐家长应及时给孩子更换薄一点儿的衣服,避免出汗过多导致感冒。
四、民间单方验方
1.紫苏叶、荆芥、防风、金银花各2~6g,薄荷1~3g,生甘草3~9g,用量视小儿年龄而定。秋、冬以生姜、红糖为引,春、夏以淡竹叶、白糖为引。
适应证及用法:小儿鼻塞流清涕,喷嚏较多,恶风发热,咳嗽等四时感冒,而以风邪症状明显者。药味不须加减,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饭后温服。煎煮时间开锅后3~4分钟即可,煎液以每次50~100mL为宜。服药期间避风寒。
本方多为轻清解表宣肺之品,合用而无偏寒偏热之弊,故四时伤风均可用之,尤切合小儿稚嫩之体。药味清芳不苦,口感较好,小儿易于接受,服药越早疗效越好。
2.葱白汤 主治:预防流感。处方:葱白10g。用法:以水煎服,连服3天。
3.银花薄荷饮
主治:风热感冒,高热口渴。处方:金银花30g,薄荷10g,鲜芦根60g,白糖适量。用法:取水500mL,先将金银花、芦根同煮15分钟,再加入薄荷煮沸3分钟。滤液,加白糖,温服,每日3~4次。
4.菊花糖茶 主治:风热感冒初起,发热,头痛。处方:杭菊花30g,白糖适量。用法:将杭菊花放壶内,开水浸泡后,再加入白糖。代茶饮用。
5.姜糖饮 主治:风寒感冒初起无汗。处方:生姜15g,葱白3根,红糖20g。用法:以水500mL,加姜、葱煮沸后再加入红糖。趁热一次服下,卧床盖被,取微汗。
6.葱豉汤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心烦,无汗。处方:连须葱白30g,淡豆豉10g,生姜3片,黄酒30mL。用法:取水500mL,加入葱、姜、豆豉,煮沸后倒进黄酒,再烧开。服后盖被休息,取微汗。
7.归姜羊肉汤
主治:身体虚弱,经常感冒。处方:精羊肉150g,生姜50g,葱白10g,当归15g。用法:羊肉切片,加素油微炒,兑水1000mL,加姜、葱、当归共煮30分钟,再加入适量食盐等调味品,煮烂。吃肉喝汤,取微汗,并注意防寒保暖。
8.白菜姜糖汤 主治:感冒。处方:白菜根1块,生姜3片,红糖30g。用法:水煎服。
五、中成药治疗
1.午时茶颗粒
由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前胡、连翘、陈皮、山楂、枳实、麦芽(炒)、甘草、桔梗、六神曲(炒)、紫苏叶、厚朴、红茶组成。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风寒感冒夹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用法用量:<3岁,一次3g,一日1~2次;>3岁,一次3g,一日2次。温开水冲服。
2.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由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等组成。疏风解表,清热导滞。用于风热感冒证、感冒夹滞证,症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红肿痛,纳呆口渴,脘腹胀满,便秘或大便酸臭,溲黄。用法用量:6个月~1岁,1~2g;1~3岁,2~3g;4~6岁,3~4g;7~9岁,4~5g;>10岁,一次6g,一日3次。温开水冲服。
3.清热化滞颗粒
由大黄(酒炒)、焦槟榔、大青叶、北寒水石、山楂(焦)、薄荷、化橘红、草豆蔻、广藿香、前胡、麦芽(焦)等组成。清热化滞,表里双解。用于乳食内积、久滞化热兼外感风热症,症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不调,发热口干,咽红咽痛,鼻塞流涕。用法用量:<3岁,2.5g;4~7岁,5g;≥8岁7.5g,一日3次。温开水冲服。
4.小儿感冒颗粒
由广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地黄、地骨皮、白薇、薄荷、石膏等组成。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及流感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1岁,一次6g;1~3岁,一次6~12g;4~7岁,一次12~18g;8~12岁,一次24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冲服。
5.小儿感冒舒颗粒
由葛根、荆芥、牛蒡子、桔梗、玄参等组成。疏风解表,利咽退热。用于风热感冒证,症见发热、无汗或少汗、咽痛、咳嗽等组成。用法用量:1~3岁,一次3g,一日4次;4~7岁,一次6g,一日3次;8~14岁,一次6g,一日4次。温开水冲服。
6.清开灵颗粒
由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组成。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时疫感冒、感冒夹惊证,症见发热、烦躁不安、咽喉肿痛等。用法用量:<1岁,一次1.5g;1~3岁,一次3g;3~6岁,一次4.5g;6~13岁,一次6g。均为一日2~3次。温开水冲服。
7.痰热清注射液
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组成。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热感冒证、感冒夹痰证,症见发热、咳嗽、咯痰不爽、口渴、舌红、苔黄等。用法用量:0.3~0.5mL/(kg·d),剂量不超过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控制滴速在30~60滴/分钟,1次/日,或遵医嘱。
六、外治法
1.洗浴疗法
本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洗浴人体体表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用药液洗浴患儿全身或局部,既可达到物理降温效应,又可经皮吸收而发挥解肌退热的作用。艾苏煎剂浴足:艾叶、苏叶等份加水至2500mL,煎药温度达100℃后取汁,加凉水或温水至皮肤感觉略烫时浴足,浸泡10~15分钟。
2.贴敷疗法
本法是将中药捣烂或研磨,用易于黏附的物质调匀后,贴敷于体表的一种中医外治法。本法通过药物直接接触特定穴位,经透皮吸收以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吴萸散:用吴茱萸、生山栀各等份共研细末,用鸡蛋清少许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8小时取下,每日3次,用于治疗小儿发热。
3.滴鼻疗法
本法是将中药药液直接滴入鼻腔的一种外治法。本法可以通过鼻腔黏膜对药物的直接吸收以及神经调节作用而迅速发挥药效。用柴胡注射液滴鼻治疗小儿高热,具体方法为:清理鼻腔后先在每侧鼻腔各滴柴胡注射液1~2滴,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摩鼻翼,再继续滴入,按不同年龄酌情加减。
4.推拿疗法
通过手法按摩,可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疏风解表、解肌散热的功能。治外感发热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清肺经,揉肺俞,揉风门,按揉肩井。清解里热手法:清肺经,清胃经,退六腑,推脊,拿肩井。
5.针灸疗法
针灸经络上的穴位可以激发与调整体温中枢及大脑皮质的功能,使患儿恢复正常。取少商、合谷、曲池,每次选取1~2对穴位交替进行。取大椎、风门、肺俞,用艾柱1~2壮,依次灸治,每穴5~10分钟,以表面皮肤温热为宜,每日1~2次,用于风寒感冒。
6.涂膜疗法
本法为近年来受到重视的新外治法,药剂涂于穴位上直接成膜,较之传统的贴敷疗法不但吸收快、疗效强,且更方便使用。中药涂膜剂退热灵(含兰花参、柴胡、细辛、黄芩、薄荷脑、冰片等药物,并加入Azone作促透剂)涂于患儿大椎穴、双侧合谷穴、风池穴,用于治疗小儿发热。
7.吸入疗法
此法是将中药制成液体后放入雾化泵中,通过从口鼻吸入,使药物作用于局部,吸收快,达到抗炎解热作用。清开灵注射液0.5mL/kg·次,超声雾化吸入,时间20~30分钟,2次/天,疗程为3~5天。
8.灌肠及直肠滴注疗法
本法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外治方法,由于肠黏膜吸收药物充分,且吸收后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药物的首次过滤效应,同时又可避免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因此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中药水煎取汁后保留灌肠,可以达到与口服中药汤剂相当的疗效。
第七节 预防和调护
一、预防
感冒应以预防为主,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乐观心态,适当户外活动。下面向大家推荐一些预防小儿感冒的简便方法。
1.热水泡脚 每晚用较热的水泡脚15分钟,水量要没过脚面,泡后双脚发红。请家长注意水温不宜过热,以免烫伤皮肤。
2.盐水漱口 每日早晚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方法是仰头含漱,使淡盐水充分冲洗咽部。
3.搓手 搓手可以降低感冒发病率。因为搓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脉、增强上呼吸道抵御感冒的免疫功能。
二、调护
(一)健康教育
感冒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医师应首先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家长对小儿感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患儿的疾病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过度紧张,嘱其随时观察患儿情况并做好护理工作。流行性感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要让家长知道尽可能不要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多开窗通风换气,保证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家长要密切观察天气变化,及时做好小儿的保暖工作,但是也不要让小儿穿过多衣服,多留意小儿背部有没有出汗,一旦出汗,要马上为其擦干。此外,尽量不要让小儿与流行性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被传染。
(二)饮食及生活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 给予充分休息及护理,待症状消失后再恢复活动,避免病根未除尽而发作。
2.合理饮食
总体原则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流质食物、软质食物,少食多餐。可多喝一些果汁,补充营养。随着病情的好转、消化能力的提高,可适当改变食物稠度,直至可恢复平日饮食为止。发病阶段一定要饮食清淡,主要进食流质食物,尽量不要进食油腻燥热的食物,不满一岁的患儿要以母乳和奶粉为主,稍微大点的患儿可进食稀粥、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从而达到调节中焦脾胃的目的。风寒感冒的患儿严禁进食寒凉食品。
3.物理降温
发热后先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需服用适量退烧药。物理降温方法有:局部散热降温、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等。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效果较好,缺点是冬天难以实施。而局部散热降温法较适合在家中使用。局部散热降温法通常是头部用冷湿毛巾或者冰袋敷,再在血管比较大的地方,如颈部、腋下及腹股敷上冰袋,加速降温。需经常更换冰袋或冷湿巾。
4.有效出汗 多饮水,增加出汗,促进循环,排出毒素,同时有利于降低体温。
5.环境适宜
房间保持安静,保证患儿的睡眠。可以适当地轻声讲故事或听音乐,让患儿放松心情。保持房间空气流通,有助于出汗及降温。但是应避免直接对着患儿吹风。每隔一段时间对小儿经常待的环境进行一次消毒。每天都要开窗,保证空气流通,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病菌长时间留在室内。小儿尽可能远离感染源,高发季节尽可能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患儿应穿宽松衣裤,以利有效出汗和散热。穿过厚衣服和盖过厚被褥,反而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服用退热药后,及时更换有汗的衣服。
6.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发热患儿的惊厥先兆,防止其发生。对于有高热惊厥的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预防高热惊厥再度发生。患儿口腔内有疱疹或皮肤上有皮疹者,也需及时就诊。
7.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让小儿尽早适应多变的天气,增强小儿对冷热环境的认知能力。家长要经常带小儿进行锻炼,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小儿的抵抗力,还可以让小儿养成活泼的性格。特别是体弱多病的儿童,更要注意适量运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增减衣物,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足部着凉。换季时注意小儿的身体情况,做好保暖,出汗后应及时擦拭。
【附】饮食防治方法
1.防治风寒感冒的方法
(1)葱白饮 大葱白100g,切碎煎汤,趁热饮。
(2)姜茶饮 生姜10片,茶叶7g,煎汤,趁热饮。
(3)姜枣饮 生姜5片,大枣10枚,煎汤,趁热饮。
(4)三辣饮 大蒜、葱白、生姜各适量,煎汤,趁热饮。
(5)桔皮饮 鲜桔皮50g,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6)萝卜饮 萝卜适量,切片煎汤,加食醋少许,趁热饮。
(7)白菜根葱汤 白菜根3个,洗净切片,加大葱3根,煎汤500mL,加少许白糖,趁热饮。
2.防治风热感冒的方法
(1)茶豆饮 绿豆30g,茶叶9g,白糖适量。先将茶叶用纱布包好,与绿豆一起,加水煎煮,待绿豆熟时,去茶叶,加白糖溶化热服。
(2)薄荷粥 薄荷15g煎取药汁候凉,取粳米60g,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汁及适量冰糖,温服。
(3)贝母沙参蒸雪梨
将雪梨1个去核,把贝母6g、沙参10g、薄荷2g及冰糖适量填入,合起放在碗内加水蒸熟,早晚分食,连吃数日。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咽干、咳嗽、肺热痰黄、津伤口渴。
(4)银花饮
金银花30g,山楂10g,蜂蜜250g。将金银花、山楂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3分钟后取药液1次,再加水煎熬1次,将两次药液合并,放入蜂蜜,搅拌均匀即成。随时饮用。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
3.防治暑邪感冒的方法
(1)枸杞疰夏茶 枸杞子、五味子各等分,共研末,用开水浸泡封存3小时,即可饮用,每日不拘时代茶饮服。具有清暑祛热、补虚益精的功效。
(2)苦瓜莲肉汤
苦瓜30g,莲叶1张,猪瘦肉50g。将苦瓜、鲜莲叶、猪瘦肉均切片,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约1小时,至肉熟后调味,即可饮汤食肉。具有清暑解毒、利湿和中的功效。
(3)香薷扁豆汤
香薷10g,白扁豆12g,陈皮6g,荷叶8g,白糖适量。将白扁豆炒黄捣碎,与香薷、陈皮、荷叶一同煎煮,煮沸10分钟后过滤,去渣取汁,加入白糖调味即成。不拘时频频饮之,连服3~5日。具有清暑祛湿解表的功效。
(4)绿豆粥 绿豆50g,粳米100g,冰糖适量。将绿豆、粳米洗净煮粥,待粥熟时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可作为早晚餐食用。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