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01201
她是左翼政治运动活动家、共产党人、女权主义者、苏菲主义信徒,是著名《新左派评论》杂志编辑之一,也是伯特兰•罗素为首的“百人委员会”成员之一。她经历过殖民主义,经历过种族主义,经历过马克思主义,经历过心理治疗……莱辛的一生色彩斑斓、充满争议。
这部作品是*本有关莱辛的传记。为了展现这位二十世纪*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的风采与魅力,作者广泛采访了多丽丝•莱辛的情人们、同事们和朋友们,披露了许多莱辛本人在她的自传、小说和回忆录中讳莫如深的细节。同时,本书层层铺垫,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情感脆弱、不断追寻自我认同的莱辛,颠覆了作家本人在《暴力之子》四部曲和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为自己树立的勇敢、果断、无畏的形象。莱辛出生在波斯,生长在非洲,与现实格格不入,性格桀骜不驯。三十岁那年,离过两次婚的多丽丝带着一部尚未发表的作品手稿和一个孩子来到伦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她是一位大胆无畏的共产主义者,并嫁给了一位德国共产党员,但是战争一结束,她便很快疏远共产党组织。同样,她先是热情洋溢地拥抱了女性主义,却很快抛弃了这种思想。莱辛一生著作颇丰,不断革新创作手法,她更换笔名向自己的出版商投寄科幻系列实验小说*为人津津乐道。
目录
序言1
章生逢乱世4
第二章错误的开始14
第三章崭新的开端26
第四章插叙故事35
第五章筒骨乐与肖邦曲41
第六章有些教训,好不要去学50
第七章跳跳虎的历险57
第八章迷失63
第九章多丽丝·泰勒的求学生涯71
第十章另一段插叙故事76
第十一章借居房客的日子85
第十二章欲火迷人眼94
第十三章痛苦的割舍103
第十四章找到新的家112
第十五章同志119
第十六章假如起初不成功128
第十七章“你好吗,跳跳虎!”136
第十八章打破种族隔离144
第十九章取得胜利却没有获得解放152
第二十章好爱角161
第二十一章新的人生170
第二十二章追寻未来180
第二十三章于是雷声开始发言190
第二十四章柏林之战200
第二十五章身为共产主义信徒209
第二十六章暴力之母219
第二十七章幸福的年轻女子227
第二十八章非常现代的母亲234
第二十九章艰难的合作关系242
第三十章火红的夕阳254
第三十一章芝加哥蓝调263
第三十二章逆难而上272
第三十三章与金虎共嬉283
第三十四章神智疯狂296
第三十五章美妙的变异308
第三十六章笔友318
第三十七章找到出路328
第三十八章十二月里,你还会如五月里那般爱我吗?340
第三十九章迷失在太空之中349
第四十章新瓶装旧酒357
第四十一章文学重生368
第四十二章人不似猫儿377
莱辛是*一位对她的时代情绪有着正确认识的人。——瑞贝卡•维斯特
像猫儿一样迷人……谨慎、冷静,有着猫儿一样的性情。——保罗•霍加斯
这是一个集强悍可怕与柔软脆弱与一身的女人……这种矛盾混乱有种奇特的魅力。——哈兹乐顿
“我认为,《天黑前的夏天》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本人*秀的小说,也是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以来我们所刊登过的*秀的小说。”——《纽约时报书评》主编约翰.列奥纳德
尽管在多丽丝的心里,她和丈夫之间的结合主要是因为共同政治信仰,但她感觉,她丈夫从来不认为她真正地践行了共产主义原则。多丽丝会因为这样的评价和戈特弗莱德愤怒而真诚地争吵。她和戈特弗莱德一样确信,未来人类一定会打破没落的资本主义体系,取而代之以社会主义的天堂。尽管她对戈特弗莱德并不满意,但是她很尊重戈特弗莱德。她不仅对艾森·苟利亚米斯也有着很深的感情,也对组织里的大约五十名核心成员同样心怀敬佩。她仍然想取悦这些对自己的信仰坚定到让人嫉妒的人们。
多丽丝的政治信仰确实给她带来了一些个人收获。为反对种族隔离发声,散发“反政府”传单这些事情,满足了她的叛逆心理;生活在一个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让她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而直接加入行动让她不再心怀恐惧,担心自己的人生会成为母亲的翻版,变成母亲那样没有意义的存在。就算睡不够、吃不饱,也没有时间来照顾自己,那又怎么样?为构建一个新社会而奉献力量会拯救自己的人生,让她跟得上别人的步伐。
回顾那段日子,多丽丝感到震惊,他们的组织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居然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他们发起并运行了多个社团和俱乐部,左翼俱乐部、讨论俱乐部等。他们聚集在这些俱乐部里彼此交谈、彼此倾听。他们带着极大的热忱阅读大量政治文章,并为手头的革命任务做好准备——比如去劝说索尔兹伯里的家庭主妇们购买共产主义的报纸等。她还记得,自己和另一个目标坚定的女孩骑着自行车,到索尔兹伯里的一个郊区的豪宅区里去,满心希望住在这些豪宅里的女人们能对她们的共产主义宣传产生点兴趣。
莱辛还记得,自己也去给一群住在索尔兹伯里本土社区的黑人发送过共产主义传单。但是,在她给他们大声讲述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扯着嗓子问他们怎么才能去美国,他们认为到美国就能挣大钱。而莱辛则用一番长篇大论的说辞来回应他们满怀希望提出来的问题,告诉他们,考虑群体的利益要比考虑个人利益重要得多。
后来,莱辛回忆起当年那个年轻而又自以为是的自己时,总是觉得特别尴尬。她的自我贬抑显得非常真诚,令人耳目一新。多丽丝·莱辛是一个随时准备揭露别人的短处和不足的人,而她对于自己的不足也同样坦诚。但是,就算在自我嘲笑的时候,她似乎也不忘借机表达一下对昔日同事们继续忠于他们事业的轻蔑之情。
她轻松自如地否认了当年那个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自己,这表明她已经度过了人生的迷茫时期,进入到了一个淡化自己年轻时代理想的阶段。莱辛迫不及待地想要表明,当年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执迷不悟,现在她显然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也许是因为,莱辛并没有从那个年轻的罗德西亚社会活动家身上找到自我。多丽丝·莱辛的思想转变并不是一个直线过程。她经历过各种身份,她拥抱它们,然后摒弃它们。在她穷其一生追寻真正自我的过程里,她似乎总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各种形式的“跳跳虎”人格之中,这些人格在某个环境里移动得非常缓慢,它们拽着莱辛不放,不让她找到自己真正的自我。回顾过去的时候,多丽丝对自己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遇到的这些叛徒毫不留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