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51805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1:世界海洋军事史之四;美国航海考古研究所所长、全球*组织机构联袂巨献;一部兼具视觉与思想的海洋征服史,一部妙趣横生的人类海战史!编辑推荐2:作者詹姆斯•德尔加多是海洋史领域的杰出先锋,《潜艇图文史:无声杀手和水下战争》以扣人心弦的翔实笔触,围绕着水下载具的奇妙世界,刻画了一部令人神往的编年史。编辑推荐3:《潜艇图文史:无声杀手和水下战争》特色:①专业:专家执笔,内容厚重;②易读:语言通俗,知识丰富;③趣史:史实鲜活,引人入胜;④多图:图片独特,涵盖古今;⑤有序:时间为序,技术为线。编辑推荐4:10大发展阶段,170幅特色图片,200余位先锋人物,300艘经典潜艇,跨越近500年……从梦想到实践,从原理到技术,一场兼具视觉与思想的盛宴,一部妙趣横生的深海开拓史!
内容简介
从陆地迈向海洋,是人类历史的关键一步;从浅海走向深海,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标志。潜艇,这种可在水下航行的舰船,便是不可或缺的载具之一。 《潜艇图文史:无声杀手和水下战争》一书运用丰富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生动描述了16至21世纪的潜艇演进轨迹,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 ① 前世今生:潜艇的诞生、实验、发展、种类、功能、数据、档案等; ② 技术进化:制造工艺、航海、科学、军事的进步促使潜艇技术向前发展; ③ 动力装置:从人力、压缩空气动力、蒸汽动力、柴电动力演进到核动力; ④ 导航设备:六分仪、磁罗经、潜望镜、电罗经、测深仪、卫星定位系统等; ⑤ 专业图示:设计图、原理图、示意图、演变图、剖面图、剖视图、模型图等; ⑥ 经典潜艇:史上标志性潜艇的诞生背景、建造过程、艇体细节和*终命运; ⑦ 武器装备:炸弹、鱼雷、火炮、导弹等,以及作为无声杀手的各种控发系统; ⑧ 军事历史:*早的战争应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直至21世纪的水下战争史; ⑨ 思想理论:潜艇战术思想与战略理论在军事实践中的变化与革新。 《潜艇图文史:无声杀手和水下战争》一书还介绍了潜艇的操作、探测、通信、救生、生活设施、考古,讲述了历史背后的人物、事件、社会、文化、变革、经验、教训等等。为方便读者查阅和研究,中文版也精心准备了详细的注释、参考文献、词表等。 全书跨越近500年,囊括了潜艇史的10大发展阶段、170幅特色图片、200余位先锋人物、300艘经典潜艇,呈现了一场兼具视觉与思想的盛宴、一段不屈不挠的海洋开拓历程、一部妙趣横生的人类海战史。
目 录
前言:潜向深海
第一章 起点“海龟”号的诞生验证“海龟”号富尔顿与“鹦鹉螺”号鱼雷问世
第二章 “水下探索者”:勇闯深渊 法国先驱维勒鲁瓦备受推崇的佩耶纳博士德国发明家鲍尔天才菲利普斯富有远见的蒙图里奥尔
第三章 蛮野斗士维勒鲁瓦在美国的事业潜艇第一次击沉战舰首艘机械动力潜艇
第四章 失落的环节潜水钟的改进减压病导致的失败被终止的探索
第五章 19世纪晚期的潜艇“芬尼亚撞角”号潜艇“重生”号潜艇俄国先驱杰维茨基努登费尔特潜艇沃丁顿的“鼠海豚”号潜艇“电鳗”号诞生西班牙潜艇的进展
第六章 向新世纪过渡贝克潜艇约翰•霍兰重操旧业国际竞赛新一届潜艇竞赛从“潜水者”号到“霍兰7”号“阿尔戈英雄”号潜艇霍兰的胜利
第七章 20世纪早期的潜艇美国潜艇英国潜艇新型潜艇的挑战法国潜艇日本和荷兰的设计方案实战的边缘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首杀德国潜艇连克三舰无限制潜艇战开启“卢西塔尼亚”号事件波罗的海潜艇战角逐土耳其沿海地中海行动无限制潜艇战再起一战落幕
第九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潜艇的发展(1918—1939)美国潜艇的发展(1918—1939)潜艇事故与援潜救生其他欧洲国家的潜艇发展(1918—1939)日本潜艇的发展(1918—1939)德国U艇计划的复兴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的成功大西洋海战欧洲潜艇战太平洋潜艇战
第十一章 战后新星 :核动力的崛起被缴获的潜艇十字路口行动航速提升核潜艇
第十二章 终极威慑 :潜艇的现代角色冷战至今深海潜水器
第十三章 为了逝去的纪念潜艇文物和博物馆潜艇考古学
参考文献英汉词汇对照表
第一章 起点“海龟”号的诞生验证“海龟”号富尔顿与“鹦鹉螺”号鱼雷问世
第二章 “水下探索者”:勇闯深渊 法国先驱维勒鲁瓦备受推崇的佩耶纳博士德国发明家鲍尔天才菲利普斯富有远见的蒙图里奥尔
第三章 蛮野斗士维勒鲁瓦在美国的事业潜艇第一次击沉战舰首艘机械动力潜艇
第四章 失落的环节潜水钟的改进减压病导致的失败被终止的探索
第五章 19世纪晚期的潜艇“芬尼亚撞角”号潜艇“重生”号潜艇俄国先驱杰维茨基努登费尔特潜艇沃丁顿的“鼠海豚”号潜艇“电鳗”号诞生西班牙潜艇的进展
第六章 向新世纪过渡贝克潜艇约翰•霍兰重操旧业国际竞赛新一届潜艇竞赛从“潜水者”号到“霍兰7”号“阿尔戈英雄”号潜艇霍兰的胜利
第七章 20世纪早期的潜艇美国潜艇英国潜艇新型潜艇的挑战法国潜艇日本和荷兰的设计方案实战的边缘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首杀德国潜艇连克三舰无限制潜艇战开启“卢西塔尼亚”号事件波罗的海潜艇战角逐土耳其沿海地中海行动无限制潜艇战再起一战落幕
第九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潜艇的发展(1918—1939)美国潜艇的发展(1918—1939)潜艇事故与援潜救生其他欧洲国家的潜艇发展(1918—1939)日本潜艇的发展(1918—1939)德国U艇计划的复兴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的成功大西洋海战欧洲潜艇战太平洋潜艇战
第十一章 战后新星 :核动力的崛起被缴获的潜艇十字路口行动航速提升核潜艇
第十二章 终极威慑 :潜艇的现代角色冷战至今深海潜水器
第十三章 为了逝去的纪念潜艇文物和博物馆潜艇考古学
参考文献英汉词汇对照表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起点 戴维•布什内尔(1740—1824)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韦斯特布鲁克(Westbrook)。他是位革新者,不仅建造了潜艇,还涉足了未来潜艇的作战武器——“鱼雷”。1775 年,他与亲兄弟埃兹拉(Ezra)以及一小帮工匠共同协作,建造了一艘单人小潜艇,用于在美国革命(此处注释见原书)之初对英舰作战。布什内尔的潜艇建造之路始于 1775 年春,也就是他入读耶鲁大学的头一个学期(此处注释见原书)。在耶鲁大学中,他是名大龄学生(31岁)。布 什内尔原本向康涅狄格殖民地(Connecticut Colony)寻求支持,但遭到拒绝,理由是所需资金“甚巨”。于是,他决定“自担风险”将项目继续下去。(此处注释见原书)同年夏天,布什内尔和埃兹拉建造了一艘木壳小潜艇,将它送到了塞布鲁克(Saybrook)的菲尼亚斯•普拉特(Phineas Pratt)手中,锻造必要的铁制部件。另外,纽黑文(此处注释见原书)的一位机械师、钟表匠艾萨克•杜立特尔(Isaac Doolittle),也为潜艇打造了一台压力泵,使之能在下潜后浮出水面。布什内尔显然让这两名工匠带着风险开展工作,期待最终能盼来政府的赞助或奖励。
“海龟”号的诞生
根据 1775年8月的描述,这艘潜艇“酷似两片海龟背壳合起来的样子”,因而得名“海龟”号,“艇首到艇舵上部的距离不超过7.5英尺(2.3米),艇高不超过6 英尺(1.8米)”。(此处注释见原书)椭圆的木制壳体上覆有焦油,并以铁箍加固。艇内还有一根横梁,防止壳体在压力下崩垮。布什内尔还锻造或铸造了一个带有玻璃舷窗的小指挥塔,将它装在艇体顶端。“驾驶者从顶部进入潜艇之中。潜艇有个黄铜顶盖,当驾驶者坐下时,头部刚好可容于其中。”(此处注释见原书) “海龟”号以铅为压舱物,通过手摇曲柄控制的舵和桨来驱动艇体、操纵方向。下潜时,“海龟”号内的脚踏阀能将水引入壳体底部。杜立特尔制造的压力泵则能将水排出壳体,使潜艇重回水面。布什内尔在潜艇中压载了900磅(408千克)的铅,其中200磅装在潜艇外部的基底处,一旦需要紧急上浮,便可抛放。此外,潜艇的基本配置还包括:可关闭的空气阀,通风装置或通气管,导航罗盘,以及“水位表或气压计”。历史学家亚历克斯•罗兰发现,从基本构造和功能来看,“海龟”号与德尼•帕潘造于1695年的第二艘木制潜艇存有关联。二者均采用了内有支撑、外有加固的木制壳体,顶部的单一舱口,以及可将水引入壳体的下潜系统 ;二者的尺寸也基本相同,能容纳单名操作员攻击和击沉舰船。(此处注释见原书) 为了发挥“海龟”号的毁伤能力,布什内尔安装了一个可卸式“大炸药匣”,并设计了一个从潜艇顶部伸出的“木螺丝”(螺钻),辅助安 放炸药。一旦潜艇潜入目标敌舰下方,操作员便会手动旋转螺丝,将螺钻钻入上方敌舰的木制舰体。然后,操作员会将螺钻和炸药匣一同卸下,慢慢退远。螺钻末端的孔眼上系着根绳子,与炸药匣相连。潜艇退远后,绳子便会绷紧,把炸药留在敌舰舰体上,并启动发条引信。起爆时间一到,炸药匣内的燧发装置便会击打并引爆炸药,炸沉敌舰。(此处注释见原书) 根据多份记述,早在1775年11月,布什内尔或许就已经对“海龟”号进行了测试,后又于1776年初秋将其送往战场。潜艇的操作员原本由布什内尔的兄弟担任,但他抱病在身,无法前往。代他出战的是一名志愿者——来自大陆军(此处注释见原书)的埃兹拉•李(Ezra Lee)中士。在一封1815年的信中,李回忆道 : 潜艇的高度足以容人站立,如有机会,也可坐下。潜艇顶部由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通过铰链与艇体相连,其上嵌有6 块玻璃,并经过水密处理。每块玻璃的大小均与一枚半美元硬币相当,用于采光。天晴时,艇内人员在水下3 英寻(5.5米)处也能看书。潜艇由一个舵柄弯曲的艇舵操纵方向,舵柄通过水密接头连接至驾驶者身边。驾驶者需要坐在座位上,一手划桨,一手掌舵……甚是辛苦。此艇能在短时间内以3节(此处注释见原书)的航速推进。
1776年9月6日,在埃兹拉• 李的驾驶下,“海龟”号动身前去炸沉英国皇家海军“鹰”号(HMS(此处注释见原书)Eagle)战舰。这艘英舰也是理查德•何奥勋爵(此处注释见原书)的旗舰,当时正停泊在纽约外。李后来描述道,几艘捕鲸小艇将他拉到了近得不敢再近处,然后留下他独自等待潮水。破晓前1小时,李驾着“海龟”号到达“鹰”号的舰首下方,开始下潜,潜至舰底下方。然而,就在他旋转螺钻,试图将其钻入敌舰的木壳时,他发现“螺钻钻不进去。我想换一处继续尝试,但潜艇向一侧偏了点,并立刻急速上浮,在敌舰的阴影和晨光之间跃出水面约2—3英尺(0.6—0.9 米),然后又像只鼠海豚般没入水中”。(此处注释见原书) 李短暂思索了一番,决定不再尝试,打道回府。回程长达4英里(6.4千米),而且暴露在日光下。李驾驶潜艇在水面曲曲折折地航行,很快引起了岸上英军部队的注意。当后者放出一只小船前来拦截时,李抛放了炸药匣,这样一来,如果潜艇被俘,炸药匣便会爆炸,“我们就会同归于尽”。(此处注释见原书)拦截船上的士兵见到随意漂流的炸药匣,便撤了回去,使李得以顺利逃脱,而炸药匣最终也爆炸了,“掀起了高高的巨浪”。(此处注释见原书)……
“海龟”号的诞生
根据 1775年8月的描述,这艘潜艇“酷似两片海龟背壳合起来的样子”,因而得名“海龟”号,“艇首到艇舵上部的距离不超过7.5英尺(2.3米),艇高不超过6 英尺(1.8米)”。(此处注释见原书)椭圆的木制壳体上覆有焦油,并以铁箍加固。艇内还有一根横梁,防止壳体在压力下崩垮。布什内尔还锻造或铸造了一个带有玻璃舷窗的小指挥塔,将它装在艇体顶端。“驾驶者从顶部进入潜艇之中。潜艇有个黄铜顶盖,当驾驶者坐下时,头部刚好可容于其中。”(此处注释见原书) “海龟”号以铅为压舱物,通过手摇曲柄控制的舵和桨来驱动艇体、操纵方向。下潜时,“海龟”号内的脚踏阀能将水引入壳体底部。杜立特尔制造的压力泵则能将水排出壳体,使潜艇重回水面。布什内尔在潜艇中压载了900磅(408千克)的铅,其中200磅装在潜艇外部的基底处,一旦需要紧急上浮,便可抛放。此外,潜艇的基本配置还包括:可关闭的空气阀,通风装置或通气管,导航罗盘,以及“水位表或气压计”。历史学家亚历克斯•罗兰发现,从基本构造和功能来看,“海龟”号与德尼•帕潘造于1695年的第二艘木制潜艇存有关联。二者均采用了内有支撑、外有加固的木制壳体,顶部的单一舱口,以及可将水引入壳体的下潜系统 ;二者的尺寸也基本相同,能容纳单名操作员攻击和击沉舰船。(此处注释见原书) 为了发挥“海龟”号的毁伤能力,布什内尔安装了一个可卸式“大炸药匣”,并设计了一个从潜艇顶部伸出的“木螺丝”(螺钻),辅助安 放炸药。一旦潜艇潜入目标敌舰下方,操作员便会手动旋转螺丝,将螺钻钻入上方敌舰的木制舰体。然后,操作员会将螺钻和炸药匣一同卸下,慢慢退远。螺钻末端的孔眼上系着根绳子,与炸药匣相连。潜艇退远后,绳子便会绷紧,把炸药留在敌舰舰体上,并启动发条引信。起爆时间一到,炸药匣内的燧发装置便会击打并引爆炸药,炸沉敌舰。(此处注释见原书) 根据多份记述,早在1775年11月,布什内尔或许就已经对“海龟”号进行了测试,后又于1776年初秋将其送往战场。潜艇的操作员原本由布什内尔的兄弟担任,但他抱病在身,无法前往。代他出战的是一名志愿者——来自大陆军(此处注释见原书)的埃兹拉•李(Ezra Lee)中士。在一封1815年的信中,李回忆道 : 潜艇的高度足以容人站立,如有机会,也可坐下。潜艇顶部由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通过铰链与艇体相连,其上嵌有6 块玻璃,并经过水密处理。每块玻璃的大小均与一枚半美元硬币相当,用于采光。天晴时,艇内人员在水下3 英寻(5.5米)处也能看书。潜艇由一个舵柄弯曲的艇舵操纵方向,舵柄通过水密接头连接至驾驶者身边。驾驶者需要坐在座位上,一手划桨,一手掌舵……甚是辛苦。此艇能在短时间内以3节(此处注释见原书)的航速推进。
1776年9月6日,在埃兹拉• 李的驾驶下,“海龟”号动身前去炸沉英国皇家海军“鹰”号(HMS(此处注释见原书)Eagle)战舰。这艘英舰也是理查德•何奥勋爵(此处注释见原书)的旗舰,当时正停泊在纽约外。李后来描述道,几艘捕鲸小艇将他拉到了近得不敢再近处,然后留下他独自等待潮水。破晓前1小时,李驾着“海龟”号到达“鹰”号的舰首下方,开始下潜,潜至舰底下方。然而,就在他旋转螺钻,试图将其钻入敌舰的木壳时,他发现“螺钻钻不进去。我想换一处继续尝试,但潜艇向一侧偏了点,并立刻急速上浮,在敌舰的阴影和晨光之间跃出水面约2—3英尺(0.6—0.9 米),然后又像只鼠海豚般没入水中”。(此处注释见原书) 李短暂思索了一番,决定不再尝试,打道回府。回程长达4英里(6.4千米),而且暴露在日光下。李驾驶潜艇在水面曲曲折折地航行,很快引起了岸上英军部队的注意。当后者放出一只小船前来拦截时,李抛放了炸药匣,这样一来,如果潜艇被俘,炸药匣便会爆炸,“我们就会同归于尽”。(此处注释见原书)拦截船上的士兵见到随意漂流的炸药匣,便撤了回去,使李得以顺利逃脱,而炸药匣最终也爆炸了,“掀起了高高的巨浪”。(此处注释见原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