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3209088丛书名: 社会治疗书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于已被社会大众和专业所默许的当代精神医疗体系的反思、批判和重构,其跳离了传统精神医学和变态心理学框架,从批判视角出发,为读者介绍“精神病理学”建制下的理论前提、机构和临床实务。
本书作者来自不同的领域背景,包括临床心理学、精神医疗社会工作、精神分析研究、心理学教育和行动研究领域, 他们从疯癫史、心理治疗专业知识、病人主体经验、语言建构以及世界各地另类治疗团体实务等多个轴线,勾勒了西方精神病理学专业建构的脉络,剖析现代心灵如何被简化为精神病症这一现象,提出主体心灵的复杂性远远超出疾病分类和行为控制归因,以疾病标签简化心理现象的社会文化心理建构本身就是需要质疑的。
本书更进一步探究如何解构福柯所描述的权力—知识机构制度,以真正达成主体的心灵解放。
目 录
前言
1疯癫和现代性
001 / 非正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001 / 非正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007 / 三段非正常心理学的历史·
020 / 非正常心理学的他者·
023 / 语言和权力
2非正常的另辟蹊径
025 / 精神分析:精神医学的敌人和孪生兄弟·
025 / 精神分析:精神医学的敌人和孪生兄弟·
032 / 反精神医学:药物和其他相关治疗·
042 / 家族治疗:发病者·
047 / 认知取向:心理机制·
051 / 总结评论
3谁的症状,什么症状
054 / 刻画非正常/变态·
054 / 刻画非正常/变态·
057 / 诊断和歧视·
061 / 种族和认同·
064 / 阶层和社会权力·
067 / 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分类:疾病的实质意义·
071 / 建制化的精神健康·
078 / 剖析临床实务和症状
4疯癫的表征
080 / 文化和疯癫·
080 / 文化和疯癫·
085 / 解构临床分类·
090 / 大众文化和专家意见·
099 / 疯癫、治理和文化
5疾病认同
103 / 语言和认同·
103 / 语言和认同·
107 / 精神病态人格、司法精神医学和规训社会·
112 / 话语、种族和精神病态人格·
121 / 专科医院内部的话语、认同和精神病态·
128 / 结论
6精神病话语
130 / 临床症状的语言表现·
132 / 思维障碍的概念·
134 / 思维障碍的相关研究·
139 / 对于思维障碍研究的批判·
144 / 发展中的解构路径·
155 / 结论
7激进精神健康运动
158 / 理性和沉默·
158 / 理性和沉默·
162 / 临床话语里的疯癫魔鬼学·
165 / 反抗的三种命运·
179 / 总结评论
8解构回应和资源
183 / 回应和反馈·
183 / 回应和反馈·
192 / 改变的资源
参考文献
前 言
前言
这本由多人共同完成的著作并非一本教科书。本书期待成为学生和实务工作者得以接触并辩论的“反文本”,以解构路径切入“精神病理学”专业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实务内容。我们将在文本中完成三项目标。,解构传统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使用的“精神病理学”概念。随着我们拆解镶嵌精神病理学的语言和机构,我们期待拓展精神病理学概念。第二,我们探讨解构概念如何影响临床治疗的理论和实务。第三,我们介绍不同的另类观点,重新理解精神病理学语言、提供批判专业工作的路径、建议优化精神健康护理工作。
在此我们简短勾勒本书全貌。在本书的部分,我们关心精神健康专业如何对不同形式的心理/精神疾病本书Mental Illness根据语境翻译为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译者注和抑郁情感进行分类,以及当代专业工作者如何参与“分类”。随着逐渐深入地介绍分类实务,我们以解构的视角审视这些临床分类。本书使用解构来揭示暗藏于文本脉络的意义,带领大家翻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和实务。我们在第1章回顾大多数人顺应的“正常”心理学如何分割出变态心理学范畴。第2章讨论一些“另类”观点,如精神分析、反精神医学、家族治疗和认知取向。在第3章,我们检视症状如何被建构出来,这些症状如何进一步强化了大众刻板印象,并导致不同形式的压迫。第二部分,我们把焦点转向文化呈现出的心理抑郁形象。文化是重要背景,承载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脉络。而肩负文化传承的人们接受精神健康分类,并以此认识自我。第4章讨论精神病理学的文化再现,以及再现如何影响临床实务。第5章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讨论疾病认同,追踪人们接受精神健康分类系统的错综历程。内容到此为止都十分丰富完善,但我们还需要探问,改变的机会何在。专业读者希望知道解构开启了怎样的不同理论和研究路径。另外,对于精神健康护理服务的使用者而言,他们关心有什么更好的实践案例。因此在第6章,我们从文化脉络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精神病理学”。我们检视语言研究,挑战制造循环论证和既定标签的传统精神医学工作。第7章则接续探索不同的实务挑战案例,介绍另类精神健康运动发展。
精神医学论述,如同其他论述文本,总是试图遮掩他们的论述和预设中的矛盾性。本书与各种矛盾交织缠斗,也因此我们预测,针对本书会有各种反对意见,同时我们内部的分歧也会浮现。然而,我们认为批评和分歧大有帮助。这本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算提供全套解答。有鉴于此,我们在第8章回顾了批判主流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遭遇的困境和矛盾。后我们将介绍一些团体作为参考,他们在真实世界中落实本书的学术讨论。随着章节推进,我们阐明为何需要“解构”精神病理学,并且介绍什么是我们不断强调的“实务解构”。本书作者来自不同的精神健康系统,包括临床心理、精神社工、精神分析、心理教育和行动研究。我们无意打造新词来取代精神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旧有用语。在各章节里,我们分析、解构传统概念,并且提出改变策略。诚挚希望你们获得启发,一同建立、重构更好的未来。
媒体评论
反-返西方精神医学史,重构疯癫的话语建构,重塑主体能动性非凡的贡献!对于所有学习心理学的人,都值得一读!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多萝西·罗伊( Dorothy Rowe)
在线试读
我们五个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合著了《解构疯癫》。每个人分别撰写书中特定章节,但分工并不减损这本书作为集体计划的初衷。一来我们在各自专业工作领域所了解的“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 知识有限,二来“解构”本身即为一种概念和实务批判,催化个人迈向群体活动。
这本书出版于1995年,比起当时,今日的精神病理学所制造的情境又更加复杂。一方面,《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代表的西方主流精神病理学渐渐普及全球。在此全球化过程中,英语世界发展的一套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知识铺天盖地,席卷每一个国家和社群蕴含的文化殊异。我们在本书里细究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知识如何通过“心理热潮” (psycomplex) 渗透文化。心理热潮可以说是一组关于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和实务。它们以生物、行为或认知机制,简化地认识主体。心理热潮不只承载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就连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也不得不随波逐流。心理热潮的影响范围扩及临床现场、大学,甚至各级学校和监狱。20年以来,大众文化中随处可见此热潮,例如,杂志的烦恼专栏、谈论心理学和精神健康的电视节目。
另一方面,随着心理热潮使西方精神健康模式全球化,人们习得的知识和实务限制了自我理解负面情绪的视野,仅在个人层面讨论问题。精神病理学的病理描述和治疗将群体生活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个人化。个人被当作研究对象,接受药物治疗、行为矫正或认知行为治疗。但过分个人化的精神病理学反而加剧了学科知识原本宣称欲解决的问题。当人们与群体分离、各人独自面对治疗时,他们的疏离感、无助感和无望感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解构精神病理学的目标在于重新将个人化的经验和疾病经验镶嵌入社会历史脉络。
我们提出的批判相当重视不同文化历史传统如何理解人类经验,这意味着解构和挑战全球化是我们的必然路径;再者,为能揭露个人经验如何紧紧系连于各种社会关系,解构个人化也是本书无可或缺的工作。我们五个人共同书写的经验让彼此深刻体会,批判产生于集体知识分享和辩论过程。当你们阅读这本书时,可能注意到,在解构此一共同理论框架下,本书各文本间存有许多矛盾。但我们要呈现的并非统合完整的评论,也无意使用单一另类解构来取代现存的一言堂式西方精神病理学。事实上,我们的写作意图正好相反,这都反映在书中研究对象或所介绍的另类取径。
我们指出,重要的关键就是精神病理学内部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只精神科医师彼此意见分歧,各有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的方式;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内部也有同样现象。不同专业间竞逐解释精神病理学,引导心理热潮。而正是精神病理学内部的矛盾性让我们得以从解构角度切入并加以批判。精神病理学的矛盾性建构于过去几世纪累积的医学、行为治疗和认知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被拆解、解构。我们的解构工作就像一种辩证批判,来回检视各种取向内部、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再者,我们凸显这些矛盾,戳破精神病理学一致且稳定的分类假象。
我们不讳言,书中介绍的另类观点虽然都站在解构的立场上,但一样互相矛盾。我们坚信多元取向是值得捍卫的现象。解构作为一种概念批判,同时带来正面和负面效应。当我们试着解构全球化心理热潮所加诸的个人化心理治疗模式时,我们同时也为在地知识和实践争取一席之地。举例来说,解构取径帮助声闻者(hear voices) 团体成员使用不同以往的陈述,重构自身经验。以往他们听到声音的经验总是被主流知识看作精神病理症状,需要被治疗。
在我们合作写书的过程中,五位作者免不了互相争论。但重要的是,我们鼓励让辩论持续、深化并延伸至不同的方面,积极探询取代心理热潮的方式。这代表着,我们势必将批判推展到世界各地被心理热潮淹没的社会角落。我们其中一位共同作者特伦斯·麦克劳克林 (Terence McLaughlin) ,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更重要的,也是一名行动者,他协助一激进团体重建《疯人院:民主精神医学》期刊(Asylum: Magazine for Democratic Psychiatry)。虽然特伦斯于2007年去世,生前他将《疯人院》期刊的关注焦点从反精神医学拓展到批判心理学和社区发展。在本书发行2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他。本书其他四位作者目前分别担任学院研究者、临床心理师、精神分析师和政治运动者。
1995年,我们的发展重心大多位于学术界。但我们必须说明,即便在本书出版之初,我们便怀着解构学术圈内外差别的意图。圈外是社区发展和政治辩论发生的真实场域。我们的解构精神病理学绝非只是概念批判,我们积极链接社会改进,帮助组织人们并为自己发声。因此,一方面,本书的解构概念汲取所谓“后结构主义”思辨,特别是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和历史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这本书持续坚决地对建制进行“实务解构”,单纯阅读和重读文本并不足以达成这项目标。
我们建议,当你阅读本书时,你能有机会与其他读者交流讨论,从个人观点转移到集体观点。同时,也希望你能跨越二元鸿沟,接触世界各地不同的激进学术专业和行动;克服全球化世界下对立的国家界线;联结理论和实务;别再紧抓精神病理学不放;建设性地为一个更快乐健康的世界愿景努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