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91296
编辑推荐
陈建功,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开创数学讨论班),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早期浙江大学数学学派的开创者之一。
他一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每提及同行,总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常以“虚己者进德之基”的话来要求学生。
他一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每提及同行,总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常以“虚己者进德之基”的话来要求学生。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七个部分:越地文化熏陶、求学成长之路、早期浙大(浙大、复旦、杭大)教学之旅、建功数学教育理念、建功数学教育思想方法、建功数学研究成果、教育思想和传播等,从中挖掘陈老作为一代数学大师的人生境界、崇高精神、优秀品格和对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本书突显两朝科学院院士陈建功先生在早期浙江大学(浙大、复旦、杭大)开展数学研究、数学教育理念、思想、方法方面的巨大贡献。陈建功历经三朝文化变迁,深受越文化和新文化思想熏陶,崇尚科学兴国,三渡日本求学获国外*位中国数学博士,毅然回国选择浙江大学,开启四十年的数学研究和基础教学工作,深受后人敬仰和爱戴。
目 录
第一章 越文化熏陶与教育启蒙
越地文化
浙学渊源
越文化熏陶的好学少年
就读师范获启蒙思想
官费留学开拓科学视野
第二章 求真现代数学
数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次留学求知现代数学
三次留学修得数学博士
第三章 数学教育教学之旅
回国创办数学系,振兴中国现代数学
关注数学教育研究,悉心培育数学人才
鞠躬尽瘁地推行治学理念和数学研究
第四章 《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蕴含的教育理念
数学教育的思想源泉
数学教育的原则
重读《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的思考
第五章 “学贵讲,尤贵行”的治学思想
科学兴国,坚守诚意
教学相长,知行合一
与时俱进,应用创新
因材施教,注重心理
第六章 现代数学研究成果
我国现代数学的拓荒者
三角级数论
单叶函数论和复变函数逼近论
拟共形映射和实变函数逼近论
第七章 教育思想传承
老友追忆
桃李思园丁,高徒赞严师
纪念研讨,继承数学教育思想
以“建功”命名学校和道路,开放建功故居
杰出的建功后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陈建功年表
附录二 陈建功研究论文、著作和译作
后记
越地文化
浙学渊源
越文化熏陶的好学少年
就读师范获启蒙思想
官费留学开拓科学视野
第二章 求真现代数学
数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次留学求知现代数学
三次留学修得数学博士
第三章 数学教育教学之旅
回国创办数学系,振兴中国现代数学
关注数学教育研究,悉心培育数学人才
鞠躬尽瘁地推行治学理念和数学研究
第四章 《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蕴含的教育理念
数学教育的思想源泉
数学教育的原则
重读《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的思考
第五章 “学贵讲,尤贵行”的治学思想
科学兴国,坚守诚意
教学相长,知行合一
与时俱进,应用创新
因材施教,注重心理
第六章 现代数学研究成果
我国现代数学的拓荒者
三角级数论
单叶函数论和复变函数逼近论
拟共形映射和实变函数逼近论
第七章 教育思想传承
老友追忆
桃李思园丁,高徒赞严师
纪念研讨,继承数学教育思想
以“建功”命名学校和道路,开放建功故居
杰出的建功后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陈建功年表
附录二 陈建功研究论文、著作和译作
后记
前 言
父亲的数学家庭
王晓军教授写了《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先驱陈建功》,叫我这个门外汉提意见。我读了一遍,其实是学了一遍,才知道父亲主张数学教育有三大原则:实用性原则、论理的原则以及心理的原则。我也阅读了苏步青先生以及我父亲的学生(都是我的师长辈)的有关评述。苏步青先生在“陈建功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说:“陈建功先生不但是一位数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直主张教学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如果光搞科研不教书,那就要‘断子绝孙’了。不搞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苏先生还说我父亲:“上讲台精神百倍,下讲台满身白粉。陈先生不带讲义,并不是没有讲义,我亲眼看见,陈先生的讲义每年都要新编,老的删掉,补充新的内容。”我在上海读中学时,住在家里,全家共用一个盥洗室。早上我常见父亲若有所思。有一次我就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说:“在备课,把待会要讲的课再默背一遍。”这印证了苏先生及几位前辈数学家提到的情况。
抗日战争胜利后,浙大分给父亲一套房子,在杭州刀茅巷建德村宿舍。这套房子虽然是这批宿舍中最大的,但也住不下我们全家三代人,上有祖母,我们兄弟姊妹又多,所以我仍在绍兴求学。1952年院系调整,父亲从浙大调到上海复旦大学,当时我的两位哥哥已不住在家里,我就从浙江省立绍兴中学转到上海复兴中学,人高二。我从15岁到高中毕业17岁,一直住在上海复旦大学第一宿舍,和父亲住在一起,确实有机会去了解父亲的想法。但一个不到17岁的少年,能懂多少“数学教育”!
复旦大学第一宿舍是日式住房,三排两层的和一排一层的。在我们后面那一排,住了苏步青先生、陈望道校长、谈家桢先生。苏先生的三子苏德成及谈先生的长子谈沅和我一起骑自行车上学。我家的左邻是周谷城先生,右邻是卢于道先生、张孟闻先生。住房其实很紧张,底层一间不过20多平方米,一头放了吃饭方桌,另一头就放了父亲的书桌,只见他在灯下工作,有时会在收音机里放点西洋音乐。二层有一大一小卧室,大间是父母和弟妹们挤在一起,小间是祖母和我合用。姐姐占了房子的阁楼,很小的一间。在吃饭间兼父亲的书房里,我常见到他的学生(现在都是著名数学家)来访。因无地回避,有时也会听到他们的谈话。
南方的夏天很热,尤其在绍兴、杭州,暑期晚上父亲和大家一起纳凉。在绍兴就在天井里纳凉,傍晚时用水把石板地一冲,降点温;在杭州建德村,在一号和二号房屋之间有一条林荫小走道,搬把椅子,我们全家就在那里纳凉。1959年父亲调到杭大后,我们住在圣塘路152号,会在二楼的走廊里纳凉,这时父亲海阔天空地聊国内、国外数学家的逸闻趣事,我们兄弟,有时还有王家和周家的表兄,会听得津津有味。
虽说父亲从来没有建议他的后辈去学数学,但他的儿孙辈中确有四人于数学系毕业。这恐怕很难说一点也没有受到他的无形影响。专业和他最近的是我的二哥翰麟,但一直在做基础数学的却只有翰麟的儿子竞一。我在大学要定学习方向时,向父亲请教,是否学函数论或什么的,他说根据国家发展需要,要加强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等学科,建议我从这些方向中选取,这样我就选学了概率论,我现在研究控制理论,那是到1962年改变的。
我的继母朱良璧在抗战时期毕业于浙大数学系,先后在浙大、复旦、杭大任教。她在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发表过两篇论文。她1913年出生,现还在杭州。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在国际顶级数学刊物上发表过两篇论文的人,竟会以讲师身份退休。当时不少人认为无论资历还是论文水平,她都应该提职,但父亲说:“她小孩子多,在外系教数学,讲师就够了,把提职名额让给别人吧。”
我们陈家学数学的还有父亲的六妹陈建琳,她抗战前在浙大数学系旁听,后来当数学教师、中学校长。还有我三姑妈的两个儿子,从小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虽然不是毕业于数学系,但最后分别在大连工学院及无锡轻工学院教起了数学。王晓军教授写父亲的数学教育思想,讲了宏观层面的影响。我写的只是琐碎事?作些补充而已。
陈翰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18年8月于北京
王晓军教授写了《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先驱陈建功》,叫我这个门外汉提意见。我读了一遍,其实是学了一遍,才知道父亲主张数学教育有三大原则:实用性原则、论理的原则以及心理的原则。我也阅读了苏步青先生以及我父亲的学生(都是我的师长辈)的有关评述。苏步青先生在“陈建功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说:“陈建功先生不但是一位数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直主张教学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如果光搞科研不教书,那就要‘断子绝孙’了。不搞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苏先生还说我父亲:“上讲台精神百倍,下讲台满身白粉。陈先生不带讲义,并不是没有讲义,我亲眼看见,陈先生的讲义每年都要新编,老的删掉,补充新的内容。”我在上海读中学时,住在家里,全家共用一个盥洗室。早上我常见父亲若有所思。有一次我就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说:“在备课,把待会要讲的课再默背一遍。”这印证了苏先生及几位前辈数学家提到的情况。
抗日战争胜利后,浙大分给父亲一套房子,在杭州刀茅巷建德村宿舍。这套房子虽然是这批宿舍中最大的,但也住不下我们全家三代人,上有祖母,我们兄弟姊妹又多,所以我仍在绍兴求学。1952年院系调整,父亲从浙大调到上海复旦大学,当时我的两位哥哥已不住在家里,我就从浙江省立绍兴中学转到上海复兴中学,人高二。我从15岁到高中毕业17岁,一直住在上海复旦大学第一宿舍,和父亲住在一起,确实有机会去了解父亲的想法。但一个不到17岁的少年,能懂多少“数学教育”!
复旦大学第一宿舍是日式住房,三排两层的和一排一层的。在我们后面那一排,住了苏步青先生、陈望道校长、谈家桢先生。苏先生的三子苏德成及谈先生的长子谈沅和我一起骑自行车上学。我家的左邻是周谷城先生,右邻是卢于道先生、张孟闻先生。住房其实很紧张,底层一间不过20多平方米,一头放了吃饭方桌,另一头就放了父亲的书桌,只见他在灯下工作,有时会在收音机里放点西洋音乐。二层有一大一小卧室,大间是父母和弟妹们挤在一起,小间是祖母和我合用。姐姐占了房子的阁楼,很小的一间。在吃饭间兼父亲的书房里,我常见到他的学生(现在都是著名数学家)来访。因无地回避,有时也会听到他们的谈话。
南方的夏天很热,尤其在绍兴、杭州,暑期晚上父亲和大家一起纳凉。在绍兴就在天井里纳凉,傍晚时用水把石板地一冲,降点温;在杭州建德村,在一号和二号房屋之间有一条林荫小走道,搬把椅子,我们全家就在那里纳凉。1959年父亲调到杭大后,我们住在圣塘路152号,会在二楼的走廊里纳凉,这时父亲海阔天空地聊国内、国外数学家的逸闻趣事,我们兄弟,有时还有王家和周家的表兄,会听得津津有味。
虽说父亲从来没有建议他的后辈去学数学,但他的儿孙辈中确有四人于数学系毕业。这恐怕很难说一点也没有受到他的无形影响。专业和他最近的是我的二哥翰麟,但一直在做基础数学的却只有翰麟的儿子竞一。我在大学要定学习方向时,向父亲请教,是否学函数论或什么的,他说根据国家发展需要,要加强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等学科,建议我从这些方向中选取,这样我就选学了概率论,我现在研究控制理论,那是到1962年改变的。
我的继母朱良璧在抗战时期毕业于浙大数学系,先后在浙大、复旦、杭大任教。她在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发表过两篇论文。她1913年出生,现还在杭州。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在国际顶级数学刊物上发表过两篇论文的人,竟会以讲师身份退休。当时不少人认为无论资历还是论文水平,她都应该提职,但父亲说:“她小孩子多,在外系教数学,讲师就够了,把提职名额让给别人吧。”
我们陈家学数学的还有父亲的六妹陈建琳,她抗战前在浙大数学系旁听,后来当数学教师、中学校长。还有我三姑妈的两个儿子,从小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虽然不是毕业于数学系,但最后分别在大连工学院及无锡轻工学院教起了数学。王晓军教授写父亲的数学教育思想,讲了宏观层面的影响。我写的只是琐碎事?作些补充而已。
陈翰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18年8月于北京
免费在线读
历史与人文是绍兴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支撑。陈建功是越文化的一张理学名片。陈建功历经三朝文化变迁,深受越文化和新文化思想熏陶,崇尚科学兴国,三渡日本求学,成为国外第一位中国数学博士,后毅然回国任教于浙江大学,开启40年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工作。陈建功的许多教育理念反映出他继承了越文化蕺山学派的思想;绍兴的蕺山小学、建功中学、建功书院,继承和发扬着数学家陈建功立志成才和追求科学兴国的思想,深深地影响、激励着一代代年轻学子。
陈建功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具体是什么?主要教育贡献是什么?这些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笔者从事过多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自内心地想弄清楚陈建功先生的数学教育精髓到底是什么,加之绍兴市科协非常希望绍兴市数学会组织力量对绍兴籍数学名人文化加以挖掘和整理,身为绍兴市数学学会秘书长的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整理陈建功先生的伟人事迹和分享他的教育治学理念。自2013年来,笔者通过查阅整理大量文献资料、走访陈建功先生的生活故地和采访他已耄耋之年的弟子们,对陈建功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于是有了本书的初步构思和著书行动。
深入挖掘陈建功数学教育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越文化传承与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当代国人精神生活的美好添砖加瓦。
本书得到了海内外同仁和陈门弟子的赐教与帮助。陈翰馥院士对本书的出版予以首肯和支持,冒着酷暑审阅稿件并写序文《父亲的数学家庭》;原杭州大学副校长谢庭藩教授,饱含深情地为本书写下了序文《忆我的老师——陈建功先生》。同时,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多方的支持:绍兴市科协以学会项目形式给予资助;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王建力教授筹拨学校优秀专著出版基金予以资助;浙江师范大学骆祖英教授、张维忠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盛宝怀教授、周建平教授,绍兴市教育研究院马德尧老师、王小红老师,还有我的许许多多亲爱的学生们,都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多支持与帮助。
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衷心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杨晓鸣教授的指导和关爱,感谢本书编辑黄兆宁老师、周群老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
衷心感谢夫人春芳教授与亲爱的女儿宇佳小姐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精神支持与帮助。
王晓军
2018年11月6日于绍兴
陈建功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具体是什么?主要教育贡献是什么?这些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笔者从事过多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自内心地想弄清楚陈建功先生的数学教育精髓到底是什么,加之绍兴市科协非常希望绍兴市数学会组织力量对绍兴籍数学名人文化加以挖掘和整理,身为绍兴市数学学会秘书长的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整理陈建功先生的伟人事迹和分享他的教育治学理念。自2013年来,笔者通过查阅整理大量文献资料、走访陈建功先生的生活故地和采访他已耄耋之年的弟子们,对陈建功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于是有了本书的初步构思和著书行动。
深入挖掘陈建功数学教育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越文化传承与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当代国人精神生活的美好添砖加瓦。
本书得到了海内外同仁和陈门弟子的赐教与帮助。陈翰馥院士对本书的出版予以首肯和支持,冒着酷暑审阅稿件并写序文《父亲的数学家庭》;原杭州大学副校长谢庭藩教授,饱含深情地为本书写下了序文《忆我的老师——陈建功先生》。同时,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多方的支持:绍兴市科协以学会项目形式给予资助;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王建力教授筹拨学校优秀专著出版基金予以资助;浙江师范大学骆祖英教授、张维忠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盛宝怀教授、周建平教授,绍兴市教育研究院马德尧老师、王小红老师,还有我的许许多多亲爱的学生们,都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多支持与帮助。
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衷心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杨晓鸣教授的指导和关爱,感谢本书编辑黄兆宁老师、周群老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
衷心感谢夫人春芳教授与亲爱的女儿宇佳小姐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精神支持与帮助。
王晓军
2018年11月6日于绍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