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67627
内容简介
本书对瑶族历史进行了研究,其宗旨是提出前人研究瑶族史未曾涉及的课题,如瑶名、瑶户、瑶田、瑶化等;对错误的论说予以剖析;对瑶族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入调查,补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认为瑶族宗教信仰是传承民族的历史、生产、生活知识、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文化传统共识,具有民族的凝聚力,是海外瑶人寻根访祖的**线索。
目 录
**章 瑶族族称探讨/1
**节 瑶名/1
第二节 瑶户/27
第三节 瑶田/28
第四节 瑶化/31
第二章 瑶族社会、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34
**节 瑶官/34
第二节 瑶人居地名称/43
第三节 瑶人迁徙滇边境外/49
第四节 对莫瑶“常免徭役”“不事赋役”谓之瑶人的认识/51
第五节 俍兵民族成分的商榷/58
第三章 瑶族族源探讨/63
**节 瑶族族源的多元性/63
第二节 荆蛮与百越族的关系/75
第三节 瑶族与俚僚的关系/80
第四节 瑶族与蛮左的关系/88
第四章 关于瑶族先民活动于洞庭湖地区与北迁江淮的探讨/98
第五章 关于宋元湖南瑶族大量向两广边境迁徙问题的探讨/103
**节 宋元瑶族已遍布于两广全境/103
第二节 宋代未见湖南瑶族大规模南迁/108
第三节 宋王朝对瑶族的政策/112
第四节 历史上瑶族先民南迁/117
第五节 岭南蛮越北迁/131
第六节 瑶族种植水稻的探讨/132
第七节 瑶族有定居与随山迁徙不定居者/139
第八节 连阳八排瑶刀耕火种长期定居粤北山区/145
第六章 瑶族宗教信仰的探讨/149
**节 以盘古为核心的祖宗崇拜/149
第二节 盘古庙的分布/152
第三节 度身、拜王歌堂/163
第四节 瑶人信巫尚鬼自然崇拜鬼神崇拜/184
第五节 佛教对瑶族宗教信仰的影响/203
第六节 道教对瑶族宗教信仰的影响/208
第七节 瑶族宗教信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13
第八节 瑶族多神崇拜/216
第九节 粤北瑶族宗教信仰不是道教化/224
**节 瑶名/1
第二节 瑶户/27
第三节 瑶田/28
第四节 瑶化/31
第二章 瑶族社会、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34
**节 瑶官/34
第二节 瑶人居地名称/43
第三节 瑶人迁徙滇边境外/49
第四节 对莫瑶“常免徭役”“不事赋役”谓之瑶人的认识/51
第五节 俍兵民族成分的商榷/58
第三章 瑶族族源探讨/63
**节 瑶族族源的多元性/63
第二节 荆蛮与百越族的关系/75
第三节 瑶族与俚僚的关系/80
第四节 瑶族与蛮左的关系/88
第四章 关于瑶族先民活动于洞庭湖地区与北迁江淮的探讨/98
第五章 关于宋元湖南瑶族大量向两广边境迁徙问题的探讨/103
**节 宋元瑶族已遍布于两广全境/103
第二节 宋代未见湖南瑶族大规模南迁/108
第三节 宋王朝对瑶族的政策/112
第四节 历史上瑶族先民南迁/117
第五节 岭南蛮越北迁/131
第六节 瑶族种植水稻的探讨/132
第七节 瑶族有定居与随山迁徙不定居者/139
第八节 连阳八排瑶刀耕火种长期定居粤北山区/145
第六章 瑶族宗教信仰的探讨/149
**节 以盘古为核心的祖宗崇拜/149
第二节 盘古庙的分布/152
第三节 度身、拜王歌堂/163
第四节 瑶人信巫尚鬼自然崇拜鬼神崇拜/184
第五节 佛教对瑶族宗教信仰的影响/203
第六节 道教对瑶族宗教信仰的影响/208
第七节 瑶族宗教信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13
第八节 瑶族多神崇拜/216
第九节 粤北瑶族宗教信仰不是道教化/224
前 言
序
1948年我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1956年我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室工作期间,接受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广东少数民族历史调查组岑家梧教授(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之委托,收集馆藏图书文献中有关瑶族的历史资料。1962年底至1981年我被下放到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工作队,历时19年,这期间1955年、1956年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四清锻炼,均在瑶区基层,接触了瑶族的历史文献,了解了瑶族的实际情况,在艰难的“文革”岁月期间,暗中保存了一些瑶族宗教经典及民间文契。1978年春我被借调到广东《辞源》编辑室工作,接触了大量古籍。1979年秋回乳源师范学校工作,这期间抽调负责编写《乳源瑶族自治县概况》(国家民委下达任务),又到瑶山收集瑶族经典和文献,调查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因而我对过去学者关于粤北瑶族历史研究的某些论点产生疑问,有所思考,撰写了《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认为秦汉之际,粤北已有瑶族先民的活动,而瑶族与百越族(俚僚)有一定关系,瑶族的来源是多元的。拙文于《学术研究》刊登后,就有学者提出商榷意见,认为瑶族从湖南“宋以后较大量迁入岭南”,断言“蛮越,俚民,峒僚与瑶族没有丝毫瓜葛”(《学术研究》1980年第4期《关于粤北瑶族的来源问题》)。
1981年冬,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磊教授之帮助,调该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接受广东少数民族研究所所长黄朝中教授之委托,为其主编的《广东瑶族历史参政资料》一书校补出版,为此我查阅有关古籍,同时参考有关瑶族史书刊,继续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1984年《中国历史学年鉴》作出简介,谓“李默则认为瑶族先民在秦汉之际,已居住岭南粤北,来源是多元的,岭南瑶族与土著俚僚关系密切,一部分瑶族先民包括在俚僚内”。1990年《中国历史学年鉴》又作简介,谓:“盘古、盘瓠传说与瑶族起源,李默说,不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还是瑶人祖先龙犬盘古(瓠),均为瑶人视为神与先祖,并受虔诚的礼拜。因此可以根据盘古庙遗址,探索古代瑶人迁徙的踪迹。”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读岭南遗书》一文中谓:“李默著《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论述甚详。”对余瑶族史的观点,予以简介与鼓励。1984年国家民委提出收集保存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后,继续深入瑶山收集,补充大量瑶族古籍和文献。于1990年编注出版《盘王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编注出版《拜王歌堂》,1995年出版《八排瑶古籍汇编》,1997年出版《乳源瑶族古籍汇编》(均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出版列入“广东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韶州瑶人——粤北瑶族社会发展跟踪调查》(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回顾30年来,学者对瑶族史研究的专著,主要有《瑶族简史》(1983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瑶族史》(199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瑶族通史》(2005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细读之后,有三个问题为其共同论点:①瑶族族源来自武陵、长沙蛮,原始居地在湖南湘、资、沅江流域和洞庭湖地区;②瑶族宋始移迁岭南,明大量迁入岭南腹地;③粤北瑶族宗教道教化。对此,我持不同观点:①瑶族族源多元;②宋元瑶族已遍布岭南各府州;③粤北瑶族宗教信仰是以盘古(瓠)为核心的祖宗崇拜,多神信仰,因而撰写是书。
本书的宗旨:①提出前人研究瑶族史未曾涉及的课题,如瑶名、瑶户、瑶田、瑶化等。瑶名来自徭戍,营田戍边,免于徭役。瑶名的由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谓:“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先父有功,即高辛氏有犬盘瓠,咬杀吴将军,除犬戎之寇,帝赐名山广泽,赏赐封爵,蠲其租税之赋。秦汉屯戍,三国至魏晋以少数民族为兵,创世袭兵之制,蠲其徭役。(南朝宋)荆雍州设南蛮、宁蛮校尉。蛮夷归附,兵籍营田,岁输租三斛,其余无杂调,蛮无徭役。(南朝梁)蛮户,兵籍营田,而称为营户的蛮夷,形成了民族的共同体,名曰莫徭。莫徭族群从蛮夷中独立出来,《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谓:“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唐有莫徭军之设。隋唐时莫徭分布于四川之阆中,湖南之长沙、武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等郡,江西之洪、吉、虔、抚、袁等五州,江淮间与广东之韶、连,福建之建宁县等地。宋承唐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招募土人为弓弩手,俾田以耕,免其徭役,营田戍边。故《宋史·蛮夷列传》谓:“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瑶人。”元承宋制,土著屯田为瑶户,营田戍边。宋、元、明均有瑶兵之名,唐称莫徭军。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云:“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吾闻夫齐魏徭戍。”营田戍边,古谓徭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谓:“徭,役戍边也。”故瑶名来自徭戍,免其徭役之义。
瑶族为国家营田戍边作出贡献,正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谓:“瑶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宋代景定之年《盘王券牒》谓:“瑶乃助国之人,与圣分忧。”执弓弩而卫国。清雍正《广西通志》谓:“瑶者,徭也。粤右土著,先时就抚,籍其**,以充徭役,故曰瑶。”
②对错误的论说予以剖析:如对《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载:“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宋史·蛮夷列传》谓:“不事赋役,谓之瑶人。”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名为徭而实不供征役。”有人解释为“一部分古徭人不受封建王朝徭役,而被称之为莫徭”。对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谓:“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说成“宋代则有些(徭人)服役于封建王朝而被称为徭的”。更有些学者将前者说成生瑶,后者为熟瑶。
瑶名来自营田戍边,徭戍,免其徭役,即蛮夷土著入版籍,世袭为兵(军役或称兵役)免其徭役。隋、唐行府兵制,兵农分离。服兵役者不输租赋及徭役(力役),农民不服兵役,而供租赋与徭役(即赋役)本即《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所谓:“常免徭役。”是言营田戍边,封建王朝敕令蠲免。《宋史·蛮夷列传》谓为“不事赋役”,也是因为蛮夷土著归附,入版籍,授田以耕,营田戍边。宋王朝蠲免其赋税差役(见《宋史·兵志》)亦即《桂海虞衡志》所谓:“名为徭而实不供征役”。(蠲免差役之征)《宋史·食货志》谓:“营田,其徭役科配并免。”(即不事赋役)宋周去非在粤西为范成大之幕僚,归自岭外,有问其风土物产者,乃著《岭外代答》以应,大旨本范成大之《桂海虞衡志》更增所风闻。他与范成大所谓瑶人的内容实质是一致的。“营田,其徭役科配并免”只是表述的文字不同而已,范从免其徭役科配而言:“名为徭而实不供征役。”周则从营田戍边,执弓弩而卫国而言“徭人者,执徭役于中国也”,犹古之徭戍,清代班第《清理俍瑶军田折》谓:“俍瑶土兵,分守要隘,拨田耕种,蠲徭薄赋,终明之世,承田充兵,粮饷不差,地方足资守御。”充徭役,言入籍之土著为土兵,分守要隘,且耕且守。《桂北瑶族榜文》云:“扼隘口把守,立王法,迎官接送,修补路途(官道),崩漏修整(驿舍)谨守隘口,以靖地方。”“不事赋役,谓之瑶人”“名为徭而实不供征役”与“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并不矛盾。
生瑶与熟瑶的界分,是以入版籍为标准。《古今图书集成》卷1296《广西瑶僮蛮》谓:“庆远思恩分生熟二等,入编籍为熟。”入版籍,始有租税差役之赋,未入版籍,王朝何据而敕令“其徭役科配并免”,故是把营田戍边,“执徭役于中国者”视为熟瑶,把“常免徭役”“不事赋役”言为“生瑶”是错误的。
其次,瑶族自宋始从湖南迁徙岭南之说,不符史实。宋元两广各府州已遍布瑶族,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明清《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已有详载,本书予以采述。
③由于一些学者对粤北瑶族宗教信仰未作深入调查,多凭个人认识而作不恰当论断,谓“粤北瑶族宗教信仰道教化”。故是,以余在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的实地调查,及民间收集到的《瑶经》和文献资料看,瑶族宗教信仰是在尚鬼崇巫原始宗教发展起来的民间宗教,不是道教化。宋代《方舆胜览》载:“瑶俗畏鬼神。”《大清一统志》谓:“(瑶人)信巫鬼重滛祠。”它是崇拜盘古(瓠)为主的祖宗崇拜,鬼神崇拜的多神信仰,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道教、佛教的尊神(元始、灵宝、道德天尊、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神)及其一些经典、符箓、榜牒与科仪,及儒家的伦理道德,来丰富自己的宗教,仍然保持自己宗教的特质与民族特色,其目的是求“人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财产平安,人寿年丰”,祈求现实生活的安居乐业、民族生存与文化传统的延续。
在瑶人心目中,盘古王是至高无上万物创造者,是瑶人的祖神,守护神,是拯救瑶人于苦难的永恒力量。“祖宗圣、祖宗神、祖宗永远保人民”。历史上凡是瑶人居住过的地方,都建有盘古庙以祭祀,初步统计,四川、河南、陕西、江苏、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均有盘古庙。
瑶人有自己供奉的六庙神,连州庙唐王圣帝,伏灵庙五婆圣帝,福江庙盘王圣帝,行坪庙十二游师,厨司(一作造司)庙五旗兵马,扬州庙宗祖家先。与道、佛教的神不同,瑶人以特有的歌堂为民族的礼仪祭拜盘王,盘王节为瑶人*隆重的庆典。
祭祀盘古王(瓠)之俗,历史悠久,晋郭璞《搜神记》载:“用揉杂鱼肉,扣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即晋以前就已有之。唐刘禹锡为连州刺史,作《蛮子歌》:“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扣槽而号,为扣椿堂而歌,即歌堂,体现了瑶人宗教信仰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瑶族宗教信仰作过调查。但有关记述瑶族宗教信仰的专著很少,故本书多加叙述。
千百年来瑶族崇拜盘王的传统,宗教信仰一直根植于瑶族群众之中,具有深厚坚实的基础。它吸收道教与佛教的经典,不仅体现瑶族自身文化的优势,融化进本民族宗教活动之中,又体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
岁月蹉跎,82岁之年,始动笔撰写是篇,不胜感慨,安贫知命,穷且益坚,希望能裨益于阅者。书中疏误之处,望读者指正。
1948年我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1956年我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室工作期间,接受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广东少数民族历史调查组岑家梧教授(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之委托,收集馆藏图书文献中有关瑶族的历史资料。1962年底至1981年我被下放到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工作队,历时19年,这期间1955年、1956年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四清锻炼,均在瑶区基层,接触了瑶族的历史文献,了解了瑶族的实际情况,在艰难的“文革”岁月期间,暗中保存了一些瑶族宗教经典及民间文契。1978年春我被借调到广东《辞源》编辑室工作,接触了大量古籍。1979年秋回乳源师范学校工作,这期间抽调负责编写《乳源瑶族自治县概况》(国家民委下达任务),又到瑶山收集瑶族经典和文献,调查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因而我对过去学者关于粤北瑶族历史研究的某些论点产生疑问,有所思考,撰写了《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认为秦汉之际,粤北已有瑶族先民的活动,而瑶族与百越族(俚僚)有一定关系,瑶族的来源是多元的。拙文于《学术研究》刊登后,就有学者提出商榷意见,认为瑶族从湖南“宋以后较大量迁入岭南”,断言“蛮越,俚民,峒僚与瑶族没有丝毫瓜葛”(《学术研究》1980年第4期《关于粤北瑶族的来源问题》)。
1981年冬,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磊教授之帮助,调该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接受广东少数民族研究所所长黄朝中教授之委托,为其主编的《广东瑶族历史参政资料》一书校补出版,为此我查阅有关古籍,同时参考有关瑶族史书刊,继续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1984年《中国历史学年鉴》作出简介,谓“李默则认为瑶族先民在秦汉之际,已居住岭南粤北,来源是多元的,岭南瑶族与土著俚僚关系密切,一部分瑶族先民包括在俚僚内”。1990年《中国历史学年鉴》又作简介,谓:“盘古、盘瓠传说与瑶族起源,李默说,不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还是瑶人祖先龙犬盘古(瓠),均为瑶人视为神与先祖,并受虔诚的礼拜。因此可以根据盘古庙遗址,探索古代瑶人迁徙的踪迹。”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读岭南遗书》一文中谓:“李默著《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论述甚详。”对余瑶族史的观点,予以简介与鼓励。1984年国家民委提出收集保存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后,继续深入瑶山收集,补充大量瑶族古籍和文献。于1990年编注出版《盘王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编注出版《拜王歌堂》,1995年出版《八排瑶古籍汇编》,1997年出版《乳源瑶族古籍汇编》(均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出版列入“广东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韶州瑶人——粤北瑶族社会发展跟踪调查》(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回顾30年来,学者对瑶族史研究的专著,主要有《瑶族简史》(1983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瑶族史》(199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瑶族通史》(2005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细读之后,有三个问题为其共同论点:①瑶族族源来自武陵、长沙蛮,原始居地在湖南湘、资、沅江流域和洞庭湖地区;②瑶族宋始移迁岭南,明大量迁入岭南腹地;③粤北瑶族宗教道教化。对此,我持不同观点:①瑶族族源多元;②宋元瑶族已遍布岭南各府州;③粤北瑶族宗教信仰是以盘古(瓠)为核心的祖宗崇拜,多神信仰,因而撰写是书。
本书的宗旨:①提出前人研究瑶族史未曾涉及的课题,如瑶名、瑶户、瑶田、瑶化等。瑶名来自徭戍,营田戍边,免于徭役。瑶名的由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谓:“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先父有功,即高辛氏有犬盘瓠,咬杀吴将军,除犬戎之寇,帝赐名山广泽,赏赐封爵,蠲其租税之赋。秦汉屯戍,三国至魏晋以少数民族为兵,创世袭兵之制,蠲其徭役。(南朝宋)荆雍州设南蛮、宁蛮校尉。蛮夷归附,兵籍营田,岁输租三斛,其余无杂调,蛮无徭役。(南朝梁)蛮户,兵籍营田,而称为营户的蛮夷,形成了民族的共同体,名曰莫徭。莫徭族群从蛮夷中独立出来,《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谓:“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唐有莫徭军之设。隋唐时莫徭分布于四川之阆中,湖南之长沙、武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等郡,江西之洪、吉、虔、抚、袁等五州,江淮间与广东之韶、连,福建之建宁县等地。宋承唐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招募土人为弓弩手,俾田以耕,免其徭役,营田戍边。故《宋史·蛮夷列传》谓:“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瑶人。”元承宋制,土著屯田为瑶户,营田戍边。宋、元、明均有瑶兵之名,唐称莫徭军。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云:“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吾闻夫齐魏徭戍。”营田戍边,古谓徭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谓:“徭,役戍边也。”故瑶名来自徭戍,免其徭役之义。
瑶族为国家营田戍边作出贡献,正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谓:“瑶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宋代景定之年《盘王券牒》谓:“瑶乃助国之人,与圣分忧。”执弓弩而卫国。清雍正《广西通志》谓:“瑶者,徭也。粤右土著,先时就抚,籍其**,以充徭役,故曰瑶。”
②对错误的论说予以剖析:如对《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载:“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宋史·蛮夷列传》谓:“不事赋役,谓之瑶人。”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名为徭而实不供征役。”有人解释为“一部分古徭人不受封建王朝徭役,而被称之为莫徭”。对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谓:“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说成“宋代则有些(徭人)服役于封建王朝而被称为徭的”。更有些学者将前者说成生瑶,后者为熟瑶。
瑶名来自营田戍边,徭戍,免其徭役,即蛮夷土著入版籍,世袭为兵(军役或称兵役)免其徭役。隋、唐行府兵制,兵农分离。服兵役者不输租赋及徭役(力役),农民不服兵役,而供租赋与徭役(即赋役)本即《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所谓:“常免徭役。”是言营田戍边,封建王朝敕令蠲免。《宋史·蛮夷列传》谓为“不事赋役”,也是因为蛮夷土著归附,入版籍,授田以耕,营田戍边。宋王朝蠲免其赋税差役(见《宋史·兵志》)亦即《桂海虞衡志》所谓:“名为徭而实不供征役”。(蠲免差役之征)《宋史·食货志》谓:“营田,其徭役科配并免。”(即不事赋役)宋周去非在粤西为范成大之幕僚,归自岭外,有问其风土物产者,乃著《岭外代答》以应,大旨本范成大之《桂海虞衡志》更增所风闻。他与范成大所谓瑶人的内容实质是一致的。“营田,其徭役科配并免”只是表述的文字不同而已,范从免其徭役科配而言:“名为徭而实不供征役。”周则从营田戍边,执弓弩而卫国而言“徭人者,执徭役于中国也”,犹古之徭戍,清代班第《清理俍瑶军田折》谓:“俍瑶土兵,分守要隘,拨田耕种,蠲徭薄赋,终明之世,承田充兵,粮饷不差,地方足资守御。”充徭役,言入籍之土著为土兵,分守要隘,且耕且守。《桂北瑶族榜文》云:“扼隘口把守,立王法,迎官接送,修补路途(官道),崩漏修整(驿舍)谨守隘口,以靖地方。”“不事赋役,谓之瑶人”“名为徭而实不供征役”与“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并不矛盾。
生瑶与熟瑶的界分,是以入版籍为标准。《古今图书集成》卷1296《广西瑶僮蛮》谓:“庆远思恩分生熟二等,入编籍为熟。”入版籍,始有租税差役之赋,未入版籍,王朝何据而敕令“其徭役科配并免”,故是把营田戍边,“执徭役于中国者”视为熟瑶,把“常免徭役”“不事赋役”言为“生瑶”是错误的。
其次,瑶族自宋始从湖南迁徙岭南之说,不符史实。宋元两广各府州已遍布瑶族,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明清《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已有详载,本书予以采述。
③由于一些学者对粤北瑶族宗教信仰未作深入调查,多凭个人认识而作不恰当论断,谓“粤北瑶族宗教信仰道教化”。故是,以余在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的实地调查,及民间收集到的《瑶经》和文献资料看,瑶族宗教信仰是在尚鬼崇巫原始宗教发展起来的民间宗教,不是道教化。宋代《方舆胜览》载:“瑶俗畏鬼神。”《大清一统志》谓:“(瑶人)信巫鬼重滛祠。”它是崇拜盘古(瓠)为主的祖宗崇拜,鬼神崇拜的多神信仰,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道教、佛教的尊神(元始、灵宝、道德天尊、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神)及其一些经典、符箓、榜牒与科仪,及儒家的伦理道德,来丰富自己的宗教,仍然保持自己宗教的特质与民族特色,其目的是求“人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财产平安,人寿年丰”,祈求现实生活的安居乐业、民族生存与文化传统的延续。
在瑶人心目中,盘古王是至高无上万物创造者,是瑶人的祖神,守护神,是拯救瑶人于苦难的永恒力量。“祖宗圣、祖宗神、祖宗永远保人民”。历史上凡是瑶人居住过的地方,都建有盘古庙以祭祀,初步统计,四川、河南、陕西、江苏、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均有盘古庙。
瑶人有自己供奉的六庙神,连州庙唐王圣帝,伏灵庙五婆圣帝,福江庙盘王圣帝,行坪庙十二游师,厨司(一作造司)庙五旗兵马,扬州庙宗祖家先。与道、佛教的神不同,瑶人以特有的歌堂为民族的礼仪祭拜盘王,盘王节为瑶人*隆重的庆典。
祭祀盘古王(瓠)之俗,历史悠久,晋郭璞《搜神记》载:“用揉杂鱼肉,扣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即晋以前就已有之。唐刘禹锡为连州刺史,作《蛮子歌》:“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扣槽而号,为扣椿堂而歌,即歌堂,体现了瑶人宗教信仰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瑶族宗教信仰作过调查。但有关记述瑶族宗教信仰的专著很少,故本书多加叙述。
千百年来瑶族崇拜盘王的传统,宗教信仰一直根植于瑶族群众之中,具有深厚坚实的基础。它吸收道教与佛教的经典,不仅体现瑶族自身文化的优势,融化进本民族宗教活动之中,又体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
岁月蹉跎,82岁之年,始动笔撰写是篇,不胜感慨,安贫知命,穷且益坚,希望能裨益于阅者。书中疏误之处,望读者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