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19743
丛书收录了阿兰、都德、惠特曼、里尔克、卡夫卡、马克·奥勒留、托尔斯泰、幸田露伴、雨果在内的10位著名作家的散文佳作。他们或是治愈系开山鼻祖,或堪称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他们的如椽巨笔一面挥洒灿若星河的文字,一面娓娓道出爱与生的真谛。来吧,与大师同游,俯仰山川人文,感悟宇宙造化、经历一次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吧。
《解忧处方笺》阿兰
《在普罗旺斯的月光下》都德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游遍每个港口》惠特曼
《我用爱意给孤独回信》卡夫卡
《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尔克
《与世界握手言和》托尔斯泰
《足够努力,才能刚好幸运》幸田露伴
《愿你爱的人恰好也爱着你》雨果
《写给千曲川的情书》岛崎藤村
《西西弗斯的神话》加缪
透视人类灵魂的珠玉之作,写给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书
列夫·托尔斯泰的临终绝笔
一代文豪的智慧,熠熠生辉了100年
列夫·托尔斯泰是谁?
他是“天才的艺术家”
他被数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礼赞公推为“人类的良知”
阅读托尔斯泰,沿智者的生活之路——
回归内心,认领自己;向外张看,发现宇宙。
《与世界握手言和》是托尔斯泰关于人生终极关怀的随笔哲思文集,内容博大精深,写作却简洁朴实。作为一部语录体、格言体的大书,托尔斯泰尽可能把人类思想的精华吸收到这部书中,力求“以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
第一章 信仰 3
第二章 上帝 13
第三章 灵魂 26
第四章 人人皆有一种灵魂 41
第五章 爱 51
第六章 罪过、 过错与迷信 66
第七章 放纵 77
第八章 惩罚 89
第九章 虚荣 102
第十章 伪宗教 114
第十一章 伪科学 125
第十二章 色欲 143
第十三章 懒惰之罪 154
第十四章 贪婪 167
第十五章 愤怒 179
第十六章 骄傲 191
第十七章 论不平等 199
第十八章 暴力 208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俄罗斯人民的良知……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良知。——俄罗斯文学家帕斯捷尔纳克
托尔斯泰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对灵魂生活的深切关注、对生活意义的不懈探究,以及他一贯的严肃真诚的生活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信仰精神,让今天的我们深思,甚至汗颜!——刘文飞
阅读托尔斯泰,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启示,是开往广大宇宙的一扇门——罗曼•罗兰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是我们的良知。——罗曼•罗兰
托尔斯泰是惊世骇俗的圣者。这部作品虽文字简短,却是知识的积淀,智慧的浓缩,可谓一字一珠玑,一句一真谛。——托马斯•曼(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世纪全世界的良心——世界上顶真诚的人。作为作家,他严肃地探索人生、追求真理,不休地跟自己的各种欲念作斗争。——巴金
1肉体得到解放,人就会欣喜若狂。那么当他从囚禁自己灵魂的罪过、过错和迷信中解脱出来时,还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 2
试想如果人维持动物般的生活,不去与自己的欲望斗争,那将是多么可怕的生活啊!人们之间将会互相仇视,遍地都是放纵的生活,周围遍布残忍!人类只有了解自己的弱点和欲望,与罪过、过错和迷信进行斗争,彼此才会和谐相处。
3
人生终将引导一个人逐步摆脱罪过,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人生的进程中开拓前行。这样的人生也才会幸福,因为这会与为他开拓生活的事物相融合。
4一个人认识不到自己的罪过,就会像一个木塞紧闭发霉的酒瓶,因为他无法接受那将他从罪过中释放出来的事物。羞辱与忏悔才能打开密闭的瓶子,
以获取摆脱罪过的能力。
5
两名女子到隐士那里寻求帮助。其中一位女子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这位年轻的女子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为此她一直不断自责。另一位女子一直循规蹈矩地生活,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可忏悔的罪过,对自己非常满意。隐士随后询问两位女子的生活状况。其中一位泪流满面,深刻忏悔自己罪孽。她认为自己罪孽深重,不可饶恕。另一位女子却说她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别的罪过。
隐士对第一位女子说:“去吧,上帝的侍女,到墙后面为我找一块你能搬得动的大石头,带给我。”然后他又对另一位女子说:“你也到墙后面给我带来一些石头,尽力而为,不过只要小石头。”两位女子听从了隐士的要求。第一位女子般来一块大石头,另一位女子装来满满一袋子小石头。于是隐士继续说道:“现在我来告诉你们下面做什么。把这些石头放回原处。然后再回到我这里。”
于是两名女子赶快按照隐士的要求去做。第一位女子十分轻松地就找到发现石头的地方,将大石头放回原处。但是第二位女子却怎么也想不起那些小石头的位置,因此无法完成隐士的吩咐,只好悻悻而归。
隐士说:“罪过正是如此。第一位女子,你很轻松地便将大石头放回原处,因为你知道它的准确位置。而第二位女子,你却做不到,因为你记不起那些小石头各自的位置。罪过也是如此。
第一位女士,你能记得自己的罪过,并为其承受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良心的责备,十分谦卑,因此能够摆脱这些罪过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随后,隐士转向了另一位女子,对她说:“你曾经犯过一些小的罪过,却记不起来了。你没有为自己所犯的这些小罪过忏悔,反而逐渐习惯了带着这些罪过去生活。你谴责其他人的罪过,却在自己罪过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