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617184
杜尚的小便池为什么会成为被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
村上隆和草间弥生的画到底是商业炒作还是真有其艺术价值?
如何有理有据,理性而又优雅地“吐槽”当代艺术?
不讲技法、不论美丑、甚至连作品本身都无法保存,连基本的物质属性也没有,它的价值何在?
☆ 当代艺术在这个时代是与语言同样重要的人类表达方式,无法理解当代艺术,你就缺失了一种与当下社会、人群、思想者深度沟通的语言,我们需要艺术地生活,更需要艺术地沟通、艺术地表达自我。
☆ 不是准备告诉你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坏的艺术,而是帮读者构建自己的艺术评价标准,激发属于你自己的判断力和艺术热情
☆ 让你成为真正的艺术欣赏者和思考者,理解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读懂艺术的观念来对当下社会的“反射”
☆ 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周至禹教授写给大家的当代艺术“鉴赏指南”,80多位国际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作品解析
☆ 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家用当红艺术家及其作品为案例,结合当下的社会风尚,为青年读者讲解当代艺术中的热点话题
《当代艺术的好与坏》是一本探讨当代艺术审美的艺术文化类图书。
当代艺术的审美是*难理解,也是艺术家们也*避讳谈论的艺术话题。当代艺术已经无法单纯从技法、传统审美标准来评价它的好与坏。《当代艺术的好与坏》一书收录了与病态艺术、生物科技艺术、行为艺术、当代艺术市场等内容相关的10个章节,涉及当代艺术批评领域里*前卫、同时也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书从实践、理论以及市场等多角度分析了大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观看和理解当代艺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周至禹将当代艺术分为10个话题,从当代艺术中的态度,情感,以及商业化等多角度解析了当代知名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和其作品的创新与突破性。引导读者建立一个全新的,与传统艺术欣赏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当代艺术。
1. 序言 态度:三种观看艺术的方式
2. 标准:艺术的好坏与暗黑美学
3. 病态:自我偏执的艺术精神
4. 对比:与商业对接日本两剑客
5. 轻盈:在市场里沉重地说昆斯
6. 非人:生物科技与艺术的探索
7. 怀疑:当代艺术的主义和问题
8. 教母: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
9. 史诗:基弗艺术中的历史废墟
10. 游牧:全球化背景下的旅居言说
态度:三种观看艺术的方式
观看当代艺术,大约有三类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一类是各种艺术的专业实践者,或者就号称艺术家 。这些专业人士观看,总是大谈艺术门类的观念和技巧,尤其是自己擅长的某个领域的技巧是如何精湛与特殊,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这语言系统门外汉是不熟悉的,于是艺术家便可以大谈特谈。观看的另一类人,是知晓各种文化知识的智者(我之所以不用学者一词,是被如今过于知识化的所谓的学者弄怕了),因为可以从宽阔的视野,更高的俯瞰,将艺术纳入到文化现象里来审视,把艺术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看艺术的表现便十分明了,知道当代艺术的前因后果,也知道艺术家的个人经验有普遍的现实基础。这样的观看需要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图像学、符号学等相关知识,懂得艺术的本体语言和发展规律,最后糅合成一种基于现象学的智慧观看和阐释,从而对于现象有清晰全面的解释。最后的一类观看者是普通人,似乎当代艺术玄之又玄,不是普通人所能妄言的。但是就像观看人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当代艺术也不过是一切事物中的一种而已,普通人的观看可以就靠自己的眼光,凭直觉作出判断,凭感受道出一二。现在艺术的观看,往往把普通人排除在外,似乎普通人就是被教育者。这其实是不对的,普通人也有观看和判断的权利。我希望自己的观看是属于智者的观看, 但是我特别支持和赞同普通人的观看。
艺术是关于图像的力量。图像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存在, 任何人面对图像,都可以大声说我喜欢或不喜欢,尽可以言说自己体会的那一面,而不是要被教育才能懂得。当代艺术更加强调作为作品的三个层面的存在:生产、流通和接受。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成品。
当代艺术也是如此。观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观看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均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而这些方面在艺术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尤应被加以审视。 阐释学认为:作品文本和观者理解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互相补充,阐发的精彩议论,采取创造性的态度使作品“具体化”。 因为作品只是一个物质成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而大众的阐释与解说,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并且构成了以接受和阐释作为当代艺术的完成的最终环节。现象学认为: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当代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人可以通过直接、细微的认识和内省分析,以澄清其间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进而获得对艺术现象与本质的一些认识。
现在当代艺术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当代艺术家创作和展示作品时考虑到身体观看的各种可能,而把观看的方式尽量朝体验式观看方向拓展。因此观看就是全身心的,诉诸于各种感官的,而不仅仅是视觉的观看,甚至不仅仅是观看,还包含了与作品产生身体的交流和互动。基于这种注重五感观看的作品,自然每一位观者都有理由诉说自己的感受。另一种是对当代艺术作品必须带着知识、观念去思考地予以观看,因为其充满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充满了图像的象征与寓意。而当代艺术也有一个特征,正是观念艺术排斥了技术,强调了思想,显得高深莫测,观众才不懂了。但是观念艺术是可以被人们随便大说特说的,只要你说的有些道理。因为当代艺术不是叙事的艺术,而是表现与象征,因此阐释丰富了作品的意义,批评家变得重要起来,其实就是,观众更加重要。所以,我以为每个人能对着作品言说,因为视觉是第一性的,直觉是一切观看的开始。如果视觉艺术有材料、技巧、结构等视觉因素,基于艺术的语言特征、情感特征和审美特征就可成为判断的标准。用身心灵全方位地在空间与时间中去接触当代艺术,自会有自己深切的感受。肉体的接触提供了切实的感觉,是对作品作为物的呈现形式的认识;精神的接触是对艺术家创作背景和过程的认识生发作用,是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对其宗教的、人文的或社会观进行共鸣;而灵魂独一无二地、不可言说地与作品对话,和作品产生独立于艺术家之外的一种关系。
如今当代艺术打破艺术的传统疆界,探寻各种可能的个性语言去自由表达,天马行空的奇思玄想,突出跨界的构思理念,使艺术风格呈现出爆炸式的多样化。无论是现代绘画的视觉革命,还是后现代艺术对现代绘画的反叛和颠覆,都是一场审美的重大变革,造成一定的解读困难,也不足为奇。但是一些当代艺术表达语言故意晦涩费解,批评家故弄玄虚,云里雾里地制造理论陷阱,也造成当代艺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艺术价值体系混乱。一般人没有这种自信,就存有安徒生笔下臣民们观看皇帝新装一样的心理,不敢对当代艺术提出质疑。其实根本不要迷信艺术家和批评家,也不必被权威艺术机构所震慑,更不必被艺术品市场的各种炒作所糊弄。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资本主义文化市场对当代艺术的买断和操纵,用商品价格扭曲了艺术的价值。判断当代艺术作品,每个个体都要有自身价值观的选择和坚持。或许现代艺术的鼻祖杜尚那句话可以给我们以信心——“我的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平民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观,放下被神化的经典,学会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心态去认识西方那种革命性的、否定式的、颠覆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自己就可以成为不需要刻意去创作和展示作品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观看和思考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
现代文明也带来许多现代性问题,现代性问题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和现代心理问题:烦躁与痛苦,恐惧与战栗,孤独与喧嚣,焦虑与不安,苦闷和迷茫,都通过艺术的方式加以表现。而美的一面,喜庆安详的一面,反而通过设计的形式融入生活,以生活体验的方式来作为一种精神的补偿,平衡和调节人类的身心,以缓解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当代艺术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一种自由表达。而自现代以来,艺术便从象牙之塔进入寻常百姓家,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模糊,也许体现了自由平等所创造的主流价值和文明进步。我们一方面因为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所以能与当代艺术的一些东西产生共鸣和共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凭借艺术设计在生活中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我们既不必敬畏所谓的当代艺术,以为多高深莫测,也不必漠视当代艺术的存在,毕竟,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反思与启迪。
我早已厌倦了一些所谓专业理论家们的观看与解说,而更喜欢有些人单纯直觉地判断和言说。智者的观看与阐释是极少数的,但却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我希望自己最终是一个文化现象的观看者,又带有极其敏锐的艺术直觉。人如果兼有学术的高度理性和感觉的高度敏锐,对人生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我把艺术看作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而把文化看作是当代社会的一部分,就如同我在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事物一样,均是自然生发的现象。这样我便心平气和地去观看,去思考,并得出我自己的结论,完成了我对作品的最后阐释。并且,我也以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一切其他的评价,并带着好奇的态度去了解。我也反复说过,我不轻易地判断是非和好坏,尤其是关于艺术,这表明了我的一种态度,便是视一切艺术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呈现。但是就具体的一些问题,我又必须鲜明地说出我的观点,因为毕竟在一类流派中,总归是可以比较好坏优劣的,具体就一个作品而言,在语言表现上也还是可以分出好坏的。艺术的好坏,于是常常指向表现主题和技术。并且,如果我这样判断,就必须言明我的依据和标准,否则我只能说喜欢和不喜欢。和我一样,每一个人的观点和喜好都在言说着他自己的存在。写到这里,雾气渐渐消散,天空明朗了起来。阳光照在万物之上,万物平等,万物有灵,万物显示出意味,万物美好起来。
是不是绘画并不重要,风格、媒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基弗
真正富于意义的坏画则是要以无视一切传统规则的态度,对抗一切既定的标准,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以生涩和粗野的笔触对抗娴熟的写实技巧,以难看丑陋对抗优美的审美趣味,以粗俗对抗典雅,以扭曲畸变对抗古典写实,以荒诞不经的画面示众夺目。
艺术平民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观,放下被神化的经典,学会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心态去认识西方那种革命性的、否定式的、颠覆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自己就可以成为不需要刻意去创作和展示作品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观看和思考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
当代艺术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一种自由表达。
轻盈:在市场里沉重地说昆斯
商业与艺术之间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这不仅要看艺术家选择了什么,也要看他们以什么姿态来面对自己的选择,以及在选择之后其作品的品质到底怎样。
轻逸的反面是沉重。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在《未来文学千年备忘录》里,说到了文学的性质是轻逸的。我乐于接受这样一个形容文学的词汇,转来描述艺术中的轻与重,而艺术的轻与重总是和人性的认识相连接,只要人性受到沉重造成的奴役,人就应该学会轻逸地飞入另外一种空间里去。我指的不是逃进梦境或者非理性中去,而是我必须改变我的方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去用一种不同的逻辑,一种耳目一新的认知和检验方式。我所寻求的轻逸形象,不应该被现在与未来的现实景象消融,不应该像梦一样消失……的确存在着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正如我们都知道也存在着轻举妄动那样的轻。而经过严密思考的轻会使得轻举妄动看上去愚笨和沉重。
在东方宗教和哲学中,生命思考的沉重常常转换为一种看破红尘的淡然。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中,艺术以轻盈的方式实现了生命的沉重,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杰夫·昆斯(Jeff Koons,1955— ),就是以鲜艳夺目的色彩,通俗大众的形象和光滑的材料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和形象。例如那紫色的宛若充气气球的《悬挂的心》(Hanging Heart),表面轻盈而光滑,实际上重达1.5吨。用表面的轻解构实质的重,用视觉的轻解构意义的重,先后在马里兰艺术学院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就读的昆斯无疑是聪慧和敏感的。
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也表现了轻的沉重不堪:“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那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地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的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昆德拉又写道:“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我们在旧日的宗教艺术中看到的沉重,会转换为物质社会渎神的消费狂欢,人们在狂欢的时候,仍然禁不住向内心发问:生命的存在,是重还是轻?有些宗教力图用很多道理告诉我们,生命其实是轻的,只有把生命看轻,才能卸掉生命的重。又或者,灵魂是重的,而身体是轻的,才会有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男人,以及在灵与肉之间纠结的女人。又或者,其实灵魂是轻的,所以才渴望飞翔,渴望进入星空,而身体是沉重的,在现实的泥潭中辗转挣扎。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就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或许艺术的职责之一,就是表现与生活区别的一面,生活沉重,艺术就想要轻盈,或者通过艺术的沉重倾泻,而得到精神的轻盈。民间艺术的特点就是这样,记得很多年前我在民间采风,遇到一位生活极其坎坷的大娘,她命运多舛但是手底的剪纸却充满了幸福吉祥,贴了满满的一墙面。而波普艺术的特征则可能就是融合现实与梦境,苦涩生活与欢愉向往的混合体,同时也涵纳了正负两极对比的特性。在艺术家商标下链接了一系列符号体系、名气与话题性,其中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昆斯与前妻伊萝娜·斯特拉(Ilona Staller)的雕塑和图画系列《天堂制造》(1990)在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展出时引起轩然大波。昆斯和意大利艳星出身的妻子装扮成现代的亚当与夏娃,并做成画面和雕塑,两人搂抱在一起的样子赤裸裸地展示出情欲和性爱。他的妻子是色情女皇,并进入了意大利议会。昆斯对自己作品的解释是:“我意识到了人们会对陈腐的事情做出回应。他们不接受自己的历史,不承认自身的存在。我开始将这些带入人体艺术。人们在何处会开始对自己感到罪恶、耻辱,并表现出拒绝呢?我想要从生物学角度入手,展示生殖和人类的本质,应对这些有关永恒不朽的观点。”
这种解说有些勉强,但是所引发的高度争议与恶评,使他成为艺术、娱乐、社会版面的话题明星,而对于想要出名和获利的人来说,这真是天大的好事,所以具有商业头脑的艺术家从来都不怕争议,因为引起争议就是吸引眼球的一种策略。就如同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样,昆斯的作品都是巨型的,以此来让日常的物品变得不被人们熟悉。与童年有关的物品—气球狗、派对帽、心形、复活节彩蛋和生日蛋糕,都以超大号的雕塑来呈现,打破人们习惯了的美的标准,将最庸俗的大众图象以十分精致的手法表现出来。在2007年纽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其作《悬挂的心》以2360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在世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最高成交价。他通常将象征爱情的心形用一种金属闪耀的效果呈现,看上去极其廉价和庸俗。这样的解读用来形容他自己可能也是准确的,后来昆斯和艳星离婚,并且还打起了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官司。
昆斯正是通过一连串事件所引发的媒体效应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也改写了艺术家传统的被动角色。作为一个艺术家,年轻时代的昆斯就颇识时务,他看上去潇洒英俊,俨然是艺术的弄潮儿,不仅是制作者、构思者或挪用者,更是一个被金钱、事件、八卦争议堆塑出来的明星。昆斯的成功是当代艺术低俗品位的全面胜利。昆斯还和美国流行歌手嘎嘎小姐(Lady GaGa)合作,完成了一系列摄影作品。《时代周刊》的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十分厌恶昆斯的作品,将其形容为“对艺术谄媚而拙劣的冒犯,就像一位在佛罗里达州贩卖沼泽地的施洗者。”休斯写道,“要不是他,你根本无法想象美国的文化有多么堕落腐化。”这话虽然尖刻,却也不无道理。可是,从更高的艺术现象来看,昆斯恰恰是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产物。
卡通化是波普艺术的一个特征,例如昆斯和村上隆,以及美国艺术家乔治·康多。昆斯大声说:你们是平庸的!这句话有些道理,因为这个时代是平庸的,所以艺术平庸也就不算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艺术快餐化,阅读扁平化造就了波普艺术的偌大市场。并且,波普艺术的创作符合商品生产的特征。昆斯很直率,“在这个资本泛滥的社会里,艺术品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商品……我们不要再兜圈子了,还是一上来就当艺术品是商品一样生产吧。”据说昆斯在曼哈顿的工作室是一座巨大的、有温度控制设施的飞机棚,棚中有超过130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来处理这位艺术家的待办事项清单。昆斯的作品具有高科技特征,生产起来耗资巨大,因此他被称作“微观管理者”,尤其是在进行艺术展出和表演的时候。
曾经当过证券经纪人的昆斯,过往的商海生涯令他保持了一个商业人士精明的头脑和从血液里散发出的对金钱的敏感。而艺术也等同于商品,具有商品的一切特征,附和着一个时代不可抑制的消费恋物风气。昆斯闻风而动,用艺术来表现这一切,所以他说:“我希望借助我的作品向人们证明唯物主义。我试着向他们展示真正的视觉上的奢华,这看起来令人陶醉。” “我之所以钟情于科技化的创作方式,是因为这样我能够确保最后的视觉呈现效果。而这种效果不会在过程中发生改变。”
“艺术可以成为为你加冕的事物。” “艺术就是你作为人的潜力。”或许,我们从昆斯的作品和他谈论自己作品的言语中获得了一种有价值的启发,那就是对事物不抱成见,直接简单地表达。昆斯喜欢将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一起,例如钢铁和鲜花。还有各种符号的混搭使用,例如圣女和小猪。他想使一切事物相互协调融合。灵活挪用与滑稽模仿,这种灵活的流动性也许体现出一种轻盈,也包括了一种避免人生失败的成功艺术事业,更是另一种沉重与轻盈的表现。
反主流艺术通常会引起大众的注意,这也是一个通俗向高雅挑战的时代,昆斯勇敢并善于和各种各样的艺术商合作—他们为昆斯提供资助,昆斯与他们共同分享从作品中得到的利益。据说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的伟大艺术家一定也是伟大的谈判家。” 2013年他为嘎嘎小姐第三张录音室专辑《流行艺术(ARTPOP)》制作了雕塑,并用于专辑封面。嘎嘎小姐像瓷娃娃一样,双腿之间放着杰夫·昆斯标志性的蓝色亮球(Gazing Ball),而背景则是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的场景。这蓝色亮球也曾被放置在白色的古典雕塑头像的头顶上,看上去有些滑稽,甚至还被放置在杜尚曾经用来作为艺术品的酒瓶架以及杜尚放自行车轮子的那种凳子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