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822912
内容简介
《锦绣人生:沈爱琴的故事》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用轻盈、深情的笔触,重现中国民营经济改革开放浙商风云人物、中国丝绸产业功勋企业家、一代丝绸女王,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在属于她的时代,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丝绸屹立世界舞台做出杰出贡献的传奇一生。
目 录
引子
章:穿越时光隧道
缘起
爱,一生的承诺
小女子的男儿风范
第二章:丝路寻梦
唤醒那颗丝绸的种子
早的全民营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彩虹总在风雨后
梦想的力量
不走寻常路
第三章:风云她年代
敢为天下先
从笕桥绸厂到万事利
时尚与美的引领者
小甲鱼大文章
第四章:雄心绘蓝图
好大一盘棋
机会给有准备的人
丝绸与文化的碰撞
丝绸女王的退隐
第五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强者的骄傲与失落
G20的丝绸密码
新万事利时代
第六章:侠骨柔肠多悲悯
来世再续今生缘
爱他就爱他的母亲
她让我们懂得如何爱
母亲的智慧
命运因她而改变
慧眼识珠的沈妈妈
肩负使命
第七章:荣光与哀伤
与疾病博弈
艰难的抉择
惊心动魄美国行
在痛苦中升华
生命的礼赞
八月,纷飞的泪
她时代的背影
采访手记(代后记)
在线试读
《锦绣人生:沈爱琴的故事》:
唤雕那颗缝绷的种子时间在滴滴答答中又走过一个春秋,1975年,笕桥公社决定筹建杭州笕桥公社绸厂,沈爱琴当仁不让地成为公社书记陈太炎指定的筹建人。
丝绸,是埋在沈爱琴心底的一个梦想,一粒种子。她从没有忘记过宽敞的老屋里摆满的一匾匾蚕箩,一条条可爱的蚕宝宝,一只只或洁白或淡黄的蚕茧,还有伴随她整个童年的织机声。她没有忘记手指滑过丝绸时,那种心灵悸动的感觉。特别是在这个“灰、黑、蓝”成为主调色彩的年代,丝绸的斑斓与华贵无疑令人神往不已。在沈爱琴的认识里,丝绸代表的是美,是优雅,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现在她负责筹建绸厂,心情很是激动,她幻想着若干年后,笕桥又重现历史上“茧桥”的盛况。
有了之前那几个小厂的筹建经验,沈爱琴对办这个绸厂心里还是很有底气的。不过,虽有把握,但也不敢草率行事。当时的杭州有不少丝绸企业,如杭丝联、杭州丝绸厂、杭州织布厂等,沈爱琴就一一登门求教。除了本地企业,她又通过各种关系,先后去上海、无锡、常州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丝绸企业学习取经。
那段时间,沈爱琴脚不落地,四处奔波,家倒成了客栈。
经过一番选择,笕桥公社弄口新村礼堂旁几间低矮破败的平房成为绸厂的厂房。接下去就是采购机器。当时,这机器也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需要有计划指标,而资金方面又极其有限,只能用老办法,买二手货。好是价格便宜,机器质量又不错的。沈爱琴就四处托人打探,相关企业有没有淘汰的合适机器。
终于有一天,沈爱琴得知杭州织布厂正在翻建办公大楼,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而她恰好有此资源,于是就找厂长商谈。提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由她来提供,用以置换他们厂淘汰下来的17台铁木织机。
这样一来一回,杭州织布厂解决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紧张的问题,而沈爱琴则获得了绸厂所需的机器,各取所需,一举两得。
“这个不太好吧,万一说我们违规操作,责任负不起。再说,这些织绸机修一修,还是可以用的,这个价太便宜了,我们要考虑考虑。”杭州织布厂的领导心里有顾虑,推托道。
沈爱琴哪肯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她诚恳地说:“预制板换织绸机,怎么会违规呢?等价交换,公平合理,没有人会说。至于价格,这些机器很老了,你们不可能再去用,淘汰下来也是放在仓库里,时间久了当废铜烂铁处理,那就根本卖不到这个价。我们乡镇企业不容易,没有钱,你就当支持我们的工作。”对方借口要集体讨论,不松口。沈爱琴没有气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经过一次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游说,终把对方说服,同意这笔交易。
说实话,这17台铁木织机非常原始,像年老色衰的妇人,掉光了牙。可在沈爱琴眼里,只要能织出丝绸,就是宝贝。
厂房有了,机器有了,师傅请来了,笕桥绸厂终于响起了“咯吱”“咯吱”的机器声。全厂22名工人,全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
看着又一家工厂在自己手中诞生,沈爱琴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任厂长是由公社任命的,沈爱琴则继续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但她的心牵挂着绸厂,盼望着工厂能红红火火、长久地办下去。
随着沈爱琴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机会也多了起来。
那一年,杭州市将杭州市区的15个人民公社统一成立郊区,区委会设在西湖岳庙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层层筛选,组织准备任命沈爱琴为新成立的杭州市郊区区委常委,正式进人国家干部系列编制。
一条光明的仕途出现在沈爱琴面前,这可是金饭碗啊,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机会。更何况她还这么年轻,前途无量。
正当所有人以为沈爱琴就要春风得意地去上任,她却做出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选择——放弃。而这之前,她已经数次放弃了作为工农兵学员保送上大学的机会。
沈爱琴之所以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主要是考虑到家庭。当时城市的规划格局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杭州周围15个人民公社环绕整个市区,相互间距离非常远,交通极不方便。干部是在全区范围内调配,如果到职,工作地点与家有很长一段距离。那时候沈爱琴的两个女儿都还年幼,丈夫屠志良在杭州汽车运输公司上班,路很远,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忙碌,根本没有时间管家里。倘若沈爱琴去当这个郊区区委常委,就意味着她也没时间照顾孩子和家庭。夫妻俩总得有一个人做出牺牲。
夜深了,沈爱琴和屠志良还在灯下商量到底要不要这个机会。
屠志良说:“爱琴,我实在没空,你看我三天两头还要跑长途,哪有时间管家里这摊事?”丈夫不说,沈爱琴也明白,作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的他,平时连节假日都经常顶替外地的同事值班。你让他分出精力来管家里,太难了。
“我还是不去了吧,两个孩子这么小,家里事情又多,总不能都丢给妈,得有个管事的人。”沉默了半天,沈爱琴抬起头对丈夫说。这些年,她工作忙,家里全靠婆婆在操心。
“委屈你了。”屠志良深知妻子的抱负,让她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想想确实可惜,可现实困难摆在那里,也没有办法。
这个选择对事业心很强的沈爱琴来说,其实是很痛苦的。她从来都不甘落后于人,梦想着有所作为,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错过就意味着以后在仕途上不太可能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她没有忘记自己另外的身份,那就是妻子和母亲。既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就舍弃吧!比起官位,她更看重家庭。
沈爱琴写了一封长长的书面报告,向组织说明现实的困难,并推荐其他同志担任此职务。
公社党委书记陈太炎认真地看了沈爱琴的报告,他很理解她的难处和内心的纠结,于是就找她谈话。
“爱琴,你也不要多想,我们公社10名班子成员里,你是有魄力、能力强的一个。公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你就安安心心在这里发挥你的作用,多为社办企业做贡献。”
……
唤雕那颗缝绷的种子时间在滴滴答答中又走过一个春秋,1975年,笕桥公社决定筹建杭州笕桥公社绸厂,沈爱琴当仁不让地成为公社书记陈太炎指定的筹建人。
丝绸,是埋在沈爱琴心底的一个梦想,一粒种子。她从没有忘记过宽敞的老屋里摆满的一匾匾蚕箩,一条条可爱的蚕宝宝,一只只或洁白或淡黄的蚕茧,还有伴随她整个童年的织机声。她没有忘记手指滑过丝绸时,那种心灵悸动的感觉。特别是在这个“灰、黑、蓝”成为主调色彩的年代,丝绸的斑斓与华贵无疑令人神往不已。在沈爱琴的认识里,丝绸代表的是美,是优雅,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现在她负责筹建绸厂,心情很是激动,她幻想着若干年后,笕桥又重现历史上“茧桥”的盛况。
有了之前那几个小厂的筹建经验,沈爱琴对办这个绸厂心里还是很有底气的。不过,虽有把握,但也不敢草率行事。当时的杭州有不少丝绸企业,如杭丝联、杭州丝绸厂、杭州织布厂等,沈爱琴就一一登门求教。除了本地企业,她又通过各种关系,先后去上海、无锡、常州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丝绸企业学习取经。
那段时间,沈爱琴脚不落地,四处奔波,家倒成了客栈。
经过一番选择,笕桥公社弄口新村礼堂旁几间低矮破败的平房成为绸厂的厂房。接下去就是采购机器。当时,这机器也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需要有计划指标,而资金方面又极其有限,只能用老办法,买二手货。好是价格便宜,机器质量又不错的。沈爱琴就四处托人打探,相关企业有没有淘汰的合适机器。
终于有一天,沈爱琴得知杭州织布厂正在翻建办公大楼,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而她恰好有此资源,于是就找厂长商谈。提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由她来提供,用以置换他们厂淘汰下来的17台铁木织机。
这样一来一回,杭州织布厂解决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紧张的问题,而沈爱琴则获得了绸厂所需的机器,各取所需,一举两得。
“这个不太好吧,万一说我们违规操作,责任负不起。再说,这些织绸机修一修,还是可以用的,这个价太便宜了,我们要考虑考虑。”杭州织布厂的领导心里有顾虑,推托道。
沈爱琴哪肯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她诚恳地说:“预制板换织绸机,怎么会违规呢?等价交换,公平合理,没有人会说。至于价格,这些机器很老了,你们不可能再去用,淘汰下来也是放在仓库里,时间久了当废铜烂铁处理,那就根本卖不到这个价。我们乡镇企业不容易,没有钱,你就当支持我们的工作。”对方借口要集体讨论,不松口。沈爱琴没有气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经过一次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游说,终把对方说服,同意这笔交易。
说实话,这17台铁木织机非常原始,像年老色衰的妇人,掉光了牙。可在沈爱琴眼里,只要能织出丝绸,就是宝贝。
厂房有了,机器有了,师傅请来了,笕桥绸厂终于响起了“咯吱”“咯吱”的机器声。全厂22名工人,全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
看着又一家工厂在自己手中诞生,沈爱琴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任厂长是由公社任命的,沈爱琴则继续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但她的心牵挂着绸厂,盼望着工厂能红红火火、长久地办下去。
随着沈爱琴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机会也多了起来。
那一年,杭州市将杭州市区的15个人民公社统一成立郊区,区委会设在西湖岳庙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层层筛选,组织准备任命沈爱琴为新成立的杭州市郊区区委常委,正式进人国家干部系列编制。
一条光明的仕途出现在沈爱琴面前,这可是金饭碗啊,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机会。更何况她还这么年轻,前途无量。
正当所有人以为沈爱琴就要春风得意地去上任,她却做出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选择——放弃。而这之前,她已经数次放弃了作为工农兵学员保送上大学的机会。
沈爱琴之所以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主要是考虑到家庭。当时城市的规划格局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杭州周围15个人民公社环绕整个市区,相互间距离非常远,交通极不方便。干部是在全区范围内调配,如果到职,工作地点与家有很长一段距离。那时候沈爱琴的两个女儿都还年幼,丈夫屠志良在杭州汽车运输公司上班,路很远,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忙碌,根本没有时间管家里。倘若沈爱琴去当这个郊区区委常委,就意味着她也没时间照顾孩子和家庭。夫妻俩总得有一个人做出牺牲。
夜深了,沈爱琴和屠志良还在灯下商量到底要不要这个机会。
屠志良说:“爱琴,我实在没空,你看我三天两头还要跑长途,哪有时间管家里这摊事?”丈夫不说,沈爱琴也明白,作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的他,平时连节假日都经常顶替外地的同事值班。你让他分出精力来管家里,太难了。
“我还是不去了吧,两个孩子这么小,家里事情又多,总不能都丢给妈,得有个管事的人。”沉默了半天,沈爱琴抬起头对丈夫说。这些年,她工作忙,家里全靠婆婆在操心。
“委屈你了。”屠志良深知妻子的抱负,让她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想想确实可惜,可现实困难摆在那里,也没有办法。
这个选择对事业心很强的沈爱琴来说,其实是很痛苦的。她从来都不甘落后于人,梦想着有所作为,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错过就意味着以后在仕途上不太可能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她没有忘记自己另外的身份,那就是妻子和母亲。既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就舍弃吧!比起官位,她更看重家庭。
沈爱琴写了一封长长的书面报告,向组织说明现实的困难,并推荐其他同志担任此职务。
公社党委书记陈太炎认真地看了沈爱琴的报告,他很理解她的难处和内心的纠结,于是就找她谈话。
“爱琴,你也不要多想,我们公社10名班子成员里,你是有魄力、能力强的一个。公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你就安安心心在这里发挥你的作用,多为社办企业做贡献。”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