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648868
1绪论
1.1研究背景3
1.1.1经济全球化3
1.1.2区域经济一体化4
1.1.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
1.1.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6
1.1.5两廊一圈8
1.1.6“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桥头堡”战略8
1.1.7“一带一路”9
1.2研究目的、价值和问题10
1.2.1研究目的10
1.2.2研究价值11
1.2.3研究问题12
1.3创新点13
1.3.1对共生理论在旅游学领域应用研究的拓展13
1.3.2对中越国际旅游合作研究的拓展13
1.4研究思路和方法14
1.4.1研究思路14
1.4.2研究方法15
1.5研究结构17
亚洲不仅有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也是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输出地和热门的国际旅游接待地,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世界旅游业的版图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蓬勃发展,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旅游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是否能够效仿欧盟旅游一体化的样板,通过区域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扩大现有优势,使旅游业朝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书的研究正是运用生物学界的“共生”理论来尝试探讨滇越次区域内的国际旅游合作问题。
生物学的研究普遍认为,共生不是简单的生物间的“和平共处”,它是同类生物或不同生物间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构成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体或群体获得最大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强者压倒一切的本领,而在于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密切联合的能力洪黎民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 中国微生态杂志,1996(4):50-54.。本研究尝试将这一理论的逻辑框架运用到旅游学研究领域,通过共生理论来分析滇越次区域的国际旅游合作问题。
本书研究假设滇越国际旅游区域内的旅游活动由“面”“线”“点”三级共生系统构成,并选取“线”级共生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即将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介体和载体分别视为一个共生系统,对其共生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对所假设的区域旅游共生系统的共生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其共生单元,通过共生单元的质参量指标,判定滇越区域旅游共生系统共生关系的存在,揭示现有共生关系的共生模式,并对其所面临的共生环境和所需要的共生条件进行分析。
第二,在正视区域内各共生要素存在的前提下,研究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从资源整合、品牌建设、利益均衡、理性决策、责任分担、共同监督等方面构建了各共生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方式。
第三,实证研究。选取自助旅游为共生界面,通过对中国元阳和越南沙巴目前开展自助旅游的条件、发展模式和管理现状的对比分析,在共生的前提下,提出了元阳和沙巴国际旅游合作的思路,试图从小范围的角度来实践“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越国际旅游合作”问题。
本书假设了滇越国际区域旅游合作的四级共生系统,通过共生理论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所假设的共生系统共生关系的存在,并进一步判定了现阶段各级共生系统的共生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滇越国际区域旅游共生系统从现阶段共生状态向理想的一体化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发展的机制。这一尝试丰富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内涵,拓展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路与方法,是共生理论运用于旅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对旅游共生理论和实践的补充和完善。
本书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多重利益诉求目标下的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协同机制研究”(12YJC630023)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优化与创新模式研究”(13CGL077)共同资助。
笔者2018年6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