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30601
本书介绍中国历史上共计46个瓷器窑口,是目前世面上唯yi一本较完整的瓷窑图书。根据作者在中国古代艺术文化领域的研习,将窑口特点总结成诗文的形式,方便读者和相关爱好者进一步记忆与学习。
全书图片约90张,清晰呈现了历代名窑中的经典名作。书中不仅根据考古及发掘对瓷窑深入剖析,还不乏记载了与瓷窑相关的历史传说。对于读者和相关爱好收藏者而言,无疑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瓷窑典籍。
安阳窑
长沙窑
磁州窑
当阳峪窑
德化窑
德清窑
登封曲河窑
定窑
繁昌窑
赣州窑
哥窑
巩县窑
官窑
鹤壁窑
洪州窑
湖泗窑
湖田窑
浑源窑
吉州窑
建水窑
建窑
介休窑
景德镇窑
钧窑
临汝窑
灵武窑
刘家山窑
龙泉窑
鲁山窑
密县窑
南丰白舍窑
瓯窑
彭县窑
青羊宫窑
邛崃窑
汝窑
寿州窑
婺州窑
湘阴窑
邢窑
耀州窑
宜兴窑
禹县钧台窑
玉溪窑
越窑
淄博窑
安阳窑
殷墟残阳砾焦土,百亩窑花谢元矣。
复来支具不忍舍,江南湖水映安阳。
河南安阳是中国的古都之一,在安阳市北郊安阳桥南疽河之滨发现古代窑址一处。初步钻探的结果,窑址原为一片小丘,朝北望去滨临逗河,隔河与安阳桥村相视。窑址南北长约三百五十米、东西宽约二百六十米,面积达九万平方米,堆积层zui厚的有一点五米左右。窑址主要分布在安阳善应、楼上坡、装货口、天僖镇等地,可想当时瓷窑遗址有相当的规模,。其中窑具皆为耐火土制成,少数支烧点上釉药依存。从形制分析,有支烧具、器托、支棒、饼垫及范模等,但支烧具zui多。支烧具可分为九种:齿形支烧具、三岔形支具、筒伏支烧具、柱状支烧具、圈状支具、支捧、托杯、垫饼及垫环。
安阳窑隋至元代一直都在烧制瓷器。隋代烧制青釉高足盘、瓶、钵、杯等。发现了唐代的黑釉碗标本。金元时期的窑址有善应等三处,主要烧制钧釉、青釉瓷器。青釉器物以碗为主,钧釉有瓶、罐、炉、碗、盘等,有的装饰出现红斑。
安阳窑瓷器的坯胎很早就使用高岭土,经淘洗后的高岭土呈灰白色。一般器物的胎质较细腻,而较粗的胎层中夹有铁色的砂粒,瓷器的胎壁一般较厚。青色透明而有光泽的玻璃质釉,透过釉层可见胎壁,厚釉处色浓,薄釉处色淡。釉色富有变化,如青中带绿、青中带黄、青褐、青灰等色。有些器物外壁的下部皆露胎,较厚的垂釉处呈草绿色,并用蘸釉的方法施釉,釉面多有自然的小开片。由于器物的烧成温度估计约在1200℃左右,轻轻扣之,发音清脆悦耳。
轮盘上旋制是安阳窑主要的拉坯方法,碗、高足盘、矮圈足盘的成型都是用的此法,器胎表面留有轮转的痕迹。坯胎入窑素烧后施釉。以碗为例,碗壁厚且曲度较大,底足向外斜张,底平且底心向上微凹。碗施釉后,将三岔形支烧放置于碗心,再将另一碗仰置于三岔形支烧的三角形平面上,层层相叠后入窑烧造,形成安阳窑的青瓷碗心留有三岔形支烧齿部的烧结疤痕。也证明了隋代的安阳窑在烧造碗类器物时巳采用叠烧技术。由于未采用匣钵烧碗的窑具,因此碗的残次品颇多。这些支具使用之后,由于烧结的缘故需要将齿尖敲掉,窑工们不忍弃之,又将残损的齿尖粘贴上少量的瓷土,用以再次承托器物入窑。这种利用废旧支具的做法在北方唐宋时期的窑址中是很少见的,仅见于安阳窑。
安阳窑出土的青瓷在装饰艺术上是非常简朴的。有划花、刻花、印花等。常见的高足盘和矮圈足盘的盘心刻画有周线纹,碗口的外缘和罐的中腹也偶见刻画有周线纹。以莲花纹居多,如器盖之顶、碗心之央、瓶之肩和器座之表。
北朝时佛教装饰艺术盛行,而隋代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深受其影响。除莲花纹饰之外,有少量的草叶纹、忍冬纹、水浪纹和三角形的抽象纹。简单朴实的模印或刻画纹在器表上笼罩在绿黄色的薄釉下,显得格外纯朴而美丽,体现了北方青瓷的特征。
有一种对南北方瓷器的习惯认知,所谓“南青北白”之定论。被多年来北方地区出土的大批青瓷所质疑,特别是近年来在河南巩县铁匠炉村、河北磁县贾壁村发现了隋代青瓷窑址多处,而安阳青瓷窑址的试掘,又进一步解疑了北方地区是否存在青瓷产地的问题。
北朝时期安阳地区就有了生产青瓷的雏形,隋朝一统北方后,更加完善了青瓷制作的技术。后来的北方青瓷才有可能出现安阳和贾壁村窑的青瓷新境界。安阳附近的南平、宝山等地盛产长石,其碾制的釉药,更为隋代瓷器的品质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确定了安阳窑成为我国北方隋瓷的主要产地之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