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32400
《信托业务操作实务与图解》先回顾了2012年至2017年间资管行业的繁荣,包括监管、市场和各类资管产品的发展,本书将该阶段称为”泛资管时代”;进入金融严监管和去杠杆的2017年,伴随金融监管改革和监管政策出台,整个中国资管行业面临重塑,各类市场机构需对标监管政策,探索合规的业务发展,从而形成新的行业竞争格局,本书将未来的资管时代称为”新资管时代”。
《信托业务操作实务与图解》通过梳理信托公司过往开展的业务类型,探讨了当下转型期可能的创新方向,系统地介绍了信托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法律和监管制度,重点阐述了信托开展的业务模式和业务类型,包括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信托业务操作实务与图解》在资产管理业务中,传统的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受到资管新规限制较多,转型的重点在于合规的标准化资产和权益类资产;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信托公司转型投行业务的捷径;财富管理业务是信托公司的本源业务,既可以形成利润来源,又可以解决信托公司的资金端瓶颈。《信托业务操作实务与图解》还阐述了信托作为法定的公益/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在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方面能发挥重大作用,作出很大贡献。
第一章新资管时代的开启
第一节宏观经济背景
一、海外经济增长情况
二、中国经济增长情况
第二节泛资管时代的繁荣
一、监管放松
二、产品创新
三、规模膨胀
第三节资管业的监管重塑
一、指导思想
二、机构改革
三、统一监管政策
四、新资管时代的业务方向
第二章信托行业综述
第一节信托的本源
第二节信托在中国的实践
第三节中国信托业的法律规制和监管框架
一、基本法
二、部门规章
三、其他规范性文件
四、信托行业自律
五、信托业保障基金
六、信托登记制度
第四节信托公司与信托业务
一、信托公司
二、信托业务
三、信托业务操作规程
第三章信托资产管理与投资
第一节非标债权类资产
一、房地产行业
二、基础产业
三、上市公司
第二节证券类资产
一、投顾类证券产品
二、配资型证券产品
三、主动管理类证券产品
四、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
第三节股权类资产
一、私募股权投资
二、产业并购基金
三、上市公司定向增发
四、房地产股权投资
五、基建产业股权投资
第四章信托投行业务
第一节资产证券化业务
第二节信贷资产证券化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和市场
二、信托公司的业务角色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实务
第三节企业资产证券化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和市场
二、信托公司的业务角色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实务
第四节资产支持票据
一、资产支持票据的监管和市场
二、信托公司的业务角色
三、资产支持票据的操作实务
第五节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一、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发展
二、信托公司的业务角色
三、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发展问题探讨
第五章信托财富管理
第一节财富管理转型
一、市场需求
二、转型方向
第二节家族信托业务
一、家族信托的功能和法律基础
二、家族信托业务的展业方向
三、家族信托产品设计和资产配置
四、保险金信托
第六章慈善信托
第一节慈善信托法律制度
第二节慈善信托实践发展
第三节慈善信托业务实操
总序
本丛书的作者主要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毕业生。我本人是2001级北大法律硕士。我们2001级北大法律硕士是北大法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全日制本科专业为非法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我们毕业至今已经十年。在这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也对法学院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很多的思考。实际上,不止我们,后来毕业的师弟师妹们都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感受,甚至是目前在校的师弟师妹们也都渴望实务界的知识进入到法学院的课堂。遗憾的是,这种渴望一直是渴望,因为法学院的教师们一直坐在法学院舒适的办公室里,并不了解我们这些实务界打拼的毕业生们具体在做什么,所以,尽管他们也想把实务知识引进课堂,但由于不了解外面有什么样的实务知识,所以也就无法引进。
北大法律硕士从2001级开始,至今已经有十几届了。令我感到很自豪的是,这个群体非常优秀,在实务界发展得非常出色,很多人已经身居高层领导职位或者在本单位中是业务部门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更为优秀的是,他们很团结,社会责任感很强,愿意帮助别人。北大法律硕士从我们这一届起就组织了北大法硕联合会,为北大法律硕士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服务。法律硕士联合会经常组织毕业生们的聚会,交流感情和工作经验以及举办慈善募捐活动。此外,在法律硕士联合会的组织下,为师弟师妹们提供实习机会甚至是工作机会成为北大法硕毕业生们一项经常的活动。有感于课堂教育存在的局限性,我们北大法律硕士毕业生们从2007年开始就自发组织起来,经常为在校学生开办实务讲座,给他们提供实务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学校围墙外面的世界。
前不久我们受北大法硕联合会现任主席刘宽的邀请,在北大法学院再次组织了一系列的金融实务讲座。很多同学感觉获益良多,但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很多讲座没有展开,很多种类的业务也没有机会和师弟师妹们共享。鉴于此,有很多同学就问是否有一些实务书可以推荐阅读。于是,我们组织已经就业的北大法律硕士毕业生们为北大法律硕士在校生编写一套实务丛书,把我们所了解到的业务操作知识告诉他们。这是一项很不容易的任务,要知道,在北京工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尽管如此,很多人都愿意参与这个项目,在工作和休息中挤出时间来写书。
本丛书初衷是为北大法律硕士在校生而作,但也奉献给其他在校学生,特别是商学院、法学院这些实践性学科的在校学生和那些有志从事金融、法律职业的其他学科的在校生,帮助他们初步了解外面的世界。这套丛书为在校生们提供入门的知识,并不指望他们读了这些书而成为高手(当然,能成为更好!),但是确实希望帮助他们了解各种业务操作的基本知识,而不至于在实习和工作初期面对工作一脸茫然,不知从何下手。通过阅读这些实务书,他们可以知道各种业务操作的流程,了解业务的核心问题和解决方案,明白相关文件如何制作。如此,在实习时他们不会因为对业务一无所知而被冷落、被派去打杂。并且,相比其他的实习生,他们会因为能够尽早上手做业务而在职位获取方面更有竞争优势。客观上说,这些实务书籍如果能够在高校内推广,也会推动实务界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期待最好的社会效果!
丛书主编隋平
2014年9月于金融街
《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实务丛书》序言
从2014年9月开始在燕园攻读法律硕士,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十八个月。这十八个月是自己学生生涯最为充实,也是课业最为繁重的一段日子。整个研一期间,我修了17门课程,而且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三个甚至四个课时。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密度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但对于北大的法律硕士来说,这却是司空见惯。
作为无数学子心中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对于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从小便有一个北大梦,可现实是通过高考就实现了梦想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很多学生并不因此就轻易地埋葬了自己的梦想:来到中国最好的法学院、攻读目前最热门的法律专业,就成了很多本科生更为真切的目标。所以,每年各个高校的众多优秀学生都拼尽全力以求保送或考上北大法律硕士。以考研为例,自我国开始招收法律硕士以来,北大法学院的录取分数线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就此我们可以想象竞争是多么的激烈,而能从中突围最后入读北大法硕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和精神毅力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
北大法学院也一直很注重对法律硕士的培养,尤其在学习方面的要求严格得近乎严苛。比如,在课程安排上,因为北大法律硕士本科所学的都是法学以外的专业(北大法学院于2014年9月首次招收法学法硕,但人数很少,所以在一般观念中北大法硕主要指非法学法硕),为了夯实法律基础,北大法学院给研一学生安排了众多专业基础课程,意使法硕学生能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达到法学本科生四年的基础知识储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我上文提到的一学年修17门课程的情况。除了量的积累,北大法学院对法硕学生的学习也有质的要求。如所有法硕专业课成绩及格线均为70分;挂科达到三门即强制退学等。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感受下北大法律硕士平时得在学习上花费多少精力、时间。当然,这也意味着北大法律硕士在法学领域的学术理论、文本知识的学习上应该有着不错的造诣。
学以致用,再好的学理不能运用在实践中,也是水中月、镜中花。更何况国家招收、培养法律硕士的宗旨,就是以实务为导向,向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与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等部门、行业输送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可以说衡量法律硕士是否合格,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评断其在实务上取得的成就。所以,如何最高效地将在北大法学院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现实的社会工作中,这是北大法学院也是北大法律硕士一直探索的问题。
以隋平师兄为首的各级已毕业北大法硕师兄师姐,作为不同行业的杰出人士,整合自身多年的实务工作经验,不遗余力、煞费心血,终于编撰出《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实务丛书》。这套丛书是北大法硕人凭借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根据真实的工作经历,经过审慎的推敲,最后做到质而不俚、辩而不华才予以面世。《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实务丛书》既是北大法硕已毕业师兄师姐留给我们这些在校师弟师妹们的精神财富,更反映了北大法硕人薪火相传的伟大传统。所以,遇上这套书是我们的幸运,读好这套书是我们的责任。
北大法律硕士联合会现任主席甘凯云
2015年1月16日于北大法律图书馆
执行主编序言
序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今受隋平师兄之托为书作序,方才觉自己毕业已数载,校园种种依稀就在昨日。数月前,闻知隋平师兄有编书之意,当即深感此事甚好,很有意义。反观自己在新三板市场工作多年,日积有余,岁积不足,未有所著,自叹弗如。而今作序,聊表对师兄主编丛书之敬佩,对后来人之寄托。
这套丛书汇聚了奋战在市场和业务一线朋友们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智慧,我认为至少在两个方面使其特别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启迪:
其一,专注于为在校学生提供实务指导。一方面,现在实务类书籍林林总总、不计其数,但很多是为已经步入职场的人们服务,对在校学生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很多同学虽然也利用暑期等业余时间实习,但往往时间短、事务杂、边缘化,核心业务未接触、实习期限已结束,难以获得系统性的实务帮助。一头是意气风发的学生,另一头是热火朝天的职场,中间隔着的却是碧海蓝天。怎么才能跨过去拥抱你们梦寐以求的事业,实现你们心比天高的理想?这套丛书就是要送你一条船、一双桨、一道帆,给你们多一些指导,让你们少一些阵痛,针对性很强,实用性很强。
其二,关注对金融市场提供实务说明。金融市场是充满魅力和机会的市场,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一批批应届毕业生前赴后继。这套丛书介绍了金融市场的诸多方面,有助于在校学生们系统了解和掌握。就新三板市场而言,2006年国务院批准中关村园区进入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到2011年只有几十家挂牌公司,挂牌公司股东不能超过200人,股份只允许协议转让,交易清淡,融资功能有限,市场规模小,市场关注少,无论是挂牌公司、投资者、中介机构参与的热情不高,社会各界对市场都不太了解。但就是这个在当时看起来名不见经传、在证券行业不起眼的一个探索,经过经验积累,经国务院批准,2012年7月试点扩大至武汉东湖、天津滨海、上海张江等四个园区,2013年国务院又专门出台《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将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国,支持创新、创业、成长型企业发展。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挂牌企业已达1000多家,市值总计1300多亿元,覆盖17个行业、28个省份。市场功能不断完善,股票融资次数和规模大幅增长,机构参与程度日益增高;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逐渐增多;并购重组日趋活跃;做市交易平稳起步。市场各方积极参与,证监会、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制定各项政策规则支持市场发展,各地政府出台各项优惠措施鼓励企业挂牌,主办券商等中介机构积极开拓市场,公司挂牌积极性明显提升。总体来说,新三板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初显成效。这套丛书关于新三板市场的内容丰富,许多见解精辟独到,值得研读,值得玩味。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希望这套丛书能对师弟、师妹们增智图强有所帮助。
第5届北大法律硕士联合会主席毛剑锋
2014年10月于北京金融街金阳大厦
致“金融派”的新生代
最近,经常会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你不是学法律吗?那为什么不愿意去律所和法院呢?”“学法律的在金融公司能做些什么啊?”“你现在在券商实习做的事和律师有区别吗?”
每次我都会回答:“因为我喜欢啊,其实金融行业也需要很多法律人才的,做的事嘛,券商比律所做的尽调要更全面……”我知道,这样泛泛的回答并不能释明对方的疑惑,因为甚至连我自己对即将迈入的行业以及未来职业规划都不是那么的明晰和笃定,一切的决定,似乎都是出于一腔热血和激情。
但是,这样一个占据行业链顶端、吸引着全球顶尖人才争相进入、改变着世界经济面貌的行业,不正是因为这样的热血激荡才不断生长繁衍的吗!
我是一名“90后”,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又会有一批我的同龄人离开校园、迈入职场,开始书写属于我们新生代的华彩篇章。而当下,随着2014年《证券法》的修改,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已进入纵深化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金融行业必将大有作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会大大加快。
说来也巧,“90后”的成长轨迹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竟十分一致,就如同一对双生花,互相见证着对方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1990年,当我们刚刚落地、嗷嗷待哺时,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资本市场雏形渐成;1992年,当我们开始蹒跚学步时,证监会成立了,我国开始有了统一的市场监管框架;1997年,当我们刚进入校园开始了十年寒窗路时,《证券法》开始实施,从此资本市场有了统一的法律规范;2004年、2005年,当我们迈入高中为人生第一次“战役”奋斗时,《国九条》、股权分置改革出台,大大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到了国民经济的战略高度。如今,我们即将迎来继高考后又一次的人生转折点,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会亲身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这一轮改革新浪潮,体会它、认识它甚至改变它。
进入券商实习于我而言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在此之前,我一直徘徊于律所、法院、企业法务中,做着一些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的工作,正是因为毫无感觉,所以更加不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直到隋平师兄有天跟我说:“为什么不去投行试试呢?你肯定会喜欢的。”我很讶异这一建议,因为我一直对自己进入金融业,尤其是投行这种被广泛认知为高大上、非名校MBA不得进入的行业没有信心,甚至是不敢奢望的。就个人素质而言,我在北大这种最高学府也不是出类拔萃的,将近六年时间没有接触过数学、会计、审计等财务知识,除了早早通过司法考试,貌似没有其他明显的优势了。但隋平师兄的一席话打消了我的顾虑:“没有基础不要紧,大家都是从什么都不会开始的。不懂投行业务也不要紧,求职前多攻读一些实务类书籍,入门并不难。”
此后几个月,我抱着“头悬梁、锥刺股”的心理准备开始了“啃书虫”的生活。从IPO实务操作到企业并购重组,再到最近很火的“新三板”实务,通读了几本之后,我的心里很快就踏实了。因为我发现,金融业并不完全是充满着艰涩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公式的,尤其是对于投行业务而言,相当一部分业务内容是辅导项目公司的合规化治理,而这些对于学了几年法律的我来说并不陌生,看书的过程实际就是将以往的知识储备进行整合而已。后来进入券商投行部实习,凭借从书上获取的知识,虽然冒充不了内行,但也不会让前辈和合作的律师产生“这小孩什么也不懂也来投行实习”的感觉,有时候也能就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阅读实务类书籍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起整个项目的流程图:一个项目的完成有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大概时间、参与机构;监管部门的审查重点;公司与中介机构应对审查的规范化措施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之所以对投行望而生畏,原因就在于我一直都不清楚投行具体是做什么的,再加上大众、媒体对它的渲染和吹捧,不由得我不发怵。但是,一件事物,一旦刺破了它神秘的面纱,它立刻就会变得亲近、接地气了。隋平师兄的这套丛书,也许就能起到“刺破投行面纱”的作用。
如果说读书是给一幅图画勾勒了轮廓,那么实战就是给这幅画描绘细节、填充色彩。在实习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发现,我明明已经发现了问题,但是却不知如何解决,书本并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当然,这也正是投行业务的魅力:每个项目公司都有自身特点和问题,你参与的项目越多、越见多识广,就越能累积可贵的经验、提升工作的能力。这也许正是我愿意义无反顾投身于这个行业的原因吧,即使我会为此牺牲掉许多的个人生活(业界传说的“投行女难嫁”)和身体健康(高强度工作是投行一贯的风格)–试问:世上又有几份工作能像投行这样,让你深入到各行各业,接触不同风格的精英,遇到接踵而至的挑战,并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素质、能力的飞速提升呢?
投行是个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地方,我深知自身的不足,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太多太多。但我内心也为此激动地期待着,期待着见证自己在未来的成长和蜕变,在这个行业,我的未来有无数的可能性,让我忍不住去探寻。
说了这么多,似乎有负于隋平师兄让我写序的重托,实在惭愧。师兄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导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给我提出的很多建议我也都一一采纳,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师兄给我列出的实务类书单中,有他本人的著作,也有他经过大浪淘沙后筛选出的适合初学者、可读性较强的书籍,但由于数量太多、内容也较为分散,迄今为止我仍未能全部读完,颇为遗憾。此套丛书出版,于我而言实乃一大幸事,因为不用再纠结如何在众多实务类书籍中作出取舍,这样一套书籍,足以帮助我重新厘清知识体系并补充新的知识储备。师兄已出版多本实务类畅销著作,其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出版一套适合学生进入金融职场的实务类丛书,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实在是可喜可贺!希望更多对金融业有兴趣、愿意投身于此行业的“新生代”朋友们能通过此套丛书实现自身的目标和愿望!
2012级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国泰君安证券投资银行部实习生谢舒婷
2014年9月14日于北大万柳学区
序言
伴随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由4万亿元攀升至26万亿元,我已入行7年。从业期间我见证的不仅是行业规模数字的逐年攀升,还有信托行业持续创新的活力和逐步提高的专业化经营水平。从传统的银信通道业务到房地产业务,政府融资平台业务到资本市场业务,从债权类资产到权益性资产,从非标资产到标类资产,从私募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到财富管理业务,再至践行社会责任的慈善信托的蓬勃发展,信托从不入主流的金融子行业一跃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部门,成长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托业的高速增长,最深厚的基础是中国不断深化的市场改革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居民财富得到巨大的积累,衍生出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企业融资需求日益增长,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逐步打开;从而催生了巨大的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需求,这些客观上为信托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信托业的高速增长,同时也源于市场对信托制度和信托行业的选择,中国的信托行业经历过数次整顿,带着诸多争议一路走来,《信托法》颁布后对信托制度作出了明确安排,此后信托行业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并得到了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认可,信托法律关系在私法层面正成为指导资管行业回归本源的基础,信托行业也正在逐步接受与其他资管子行业一视同仁的竞争规则和监管规制。
我在信托行业的七年从业中,一边着迷于信托这种伟大的制度安排,因“信托,可以和人类的想象力媲美”,参与开拓创新的业务,探索合规的发展方向;一边恪守“因信而托”的原则,在每一项交易和产品设计中,在每一个项目的风险审查中,在对每一个客户的服务中践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业精神。带着对信托行业这份深厚的感情,凭借浅薄的理论知识积累但自认为兢兢业业的行业实践,在资管业务发展到一个时代的岔路口的时候,带着很多金融同道人一样的前途困惑,我斗胆尝试做一番思考:梳理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国家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思考资管新规及其一系列配套政策背后的影响,将信托行业置于这种宏观环境中,回望过往的实践之路,探索其制度的空间和展业的方向,以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讨论和指点迷津,也为往后加入行业的新生力量贡献一点实践总结。
本书从宏观经济背景入手,包括海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认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仍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在2017年开启的持续的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导向下,企业、居民、政府部门去杠杆初见成效,下一步进入“稳杠杆”阶段。
本书首先回顾了2012年至2017年间资管行业的繁荣,包括监管、市场和各类资管产品的发展,本书将该阶段称为“泛资管时代”;进入金融严监管和去杠杆的2017年,伴随金融监管改革和监管政策出台,整个中国资管行业面临重塑,各类市场机构需对标监管政策,探索合规的业务发展,从而形成新的行业竞争格局,本书将未来的资管时代称为“新资管时代”。
作为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托行业失去制度套利空间,面临统一的监管尺度的情况下,本书试图通过梳理信托公司过往开展的业务类型,探讨当下转型期可能的创新方向。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信托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法律和监管制度,重点阐述了信托开展的业务模式和业务类型,包括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本书认为在资产管理业务中,传统的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受到资管新规限制较多,转型的重点在于合规的标准化资产和权益类资产;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信托公司转型投行业务的捷径;财富管理业务是信托公司的本源业务,既可以形成利润来源,又可以解决信托公司的资金端瓶颈。本书还阐述了信托作为法定的公益/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在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方面能发挥重大作用,作出很大贡献。本书着重于市场的实践和业务实操的总结,市场的发展速度可能远远快于这种总结。
燕园数载,有幸在法学院的学习让我建立了法律人看金融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到“所有复杂的金融交易本质上是跨期权利义务的履行”。在经济和金融理论知识之外,我学习并应用基本的民商法基础,包括合同法、信托法等去实践金融交易。同时关心在民商法不能有效解决金融交易中出现的秩序冲突时所需要的金融监管当局介入;监管当局通过监管法保护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利益受损的弱势投资者,通过制定金融交易规则和风险管理要求防范金融系统性的风险的发生,通过对机构准入和业务准入的规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等。我在微观的金融交易操作中付出自己的劳动,并在宏观的金融活动组织形式和金融监管中倾注自己的思考。寄希望于本书是自己对这种劳动和思考的阶段性回顾和总结。
感谢隋平师兄的几经鼓励和耐心指导,让我终于鼓起勇气记录下来自己从业中的所学所思所想。也感谢工作中遇到过教诲我要注重总结经验的领导。感谢这个时代和这个行业给我一份充实的工作,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囿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本书漏洞、错误可能很多,期望师友、同行的指正。
王宁
2018年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