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80914
目录
返老还童因童心 乐向动物学养生
——中医喉科不老翁干祖望的养生经
心无机事 案有好书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徐景藩的养生之道
“养生粥”喝70年 晨起搓耳干洗脸
——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的养生经验
能吃能睡心态好
——国家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仲瑛养生经
气血畅通 百病不生
——国医大师颜德馨的养生经验
填精养血 延缓衰老 自创颜氏健身操
——国医大师颜正华的养生秘诀
调养五脏能养生
——国医大师李济仁的五脏养生法
养心养德 吃动平衡
——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养生经
平淡而规律的生活可养生长寿
——国医大师唐由之的养生之道
每天3片醋泡姜 养生切忌三大“过”
——中央保健小组特聘专家路志正的养生秘方
合五味 吃暖食
——国医大师程莘农的养生之道
养生养德 贵在坚持
——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的养生方式
乐观养生 坚持锻炼
——国医大师张琪的养生之道
养调情志才养生
——年轻的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情志养生法
“一拍三揉”保健操创制者
——国医大师郭诚杰的拍揉养生法
定时吃饭喝牛奶 生气画竹解烦忧
——年过九旬的国医大师李玉琦的养生之道
不养之养 不练之练
——清宫大太医传人姚树锦之养生之术
以醋入茶也养生
——国医大师何任的茶疗养生之道
简单生活 爕调阴阳
——国医大师方和谦的养生秘诀
经络导引健身体 八卦掌切勿太过和不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传承人贺普任养生术
用则进 废则退
——“当代御医”李辅仁的养生四部曲
吃东西不“忌讳” “腹式呼吸”吐故纳新
——国医大师王绵之的养生妙法
吃动平衡能养生
——国医大师陆广莘的生活养生经验
精神 运动 长寿
——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的养生方法
修节止欲 顺气调神
——国医大师王玉川的养生之道
随季而食 情有独钟大白菜
——国医大师任继学的养生秘诀
养生不刻意 关键养元气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养生之道
一“花”四“叶”汤 识度守度才安康
——首届国医大师裘沛然的养生法
动静结合 以静为主
——国医大师张镜人的养生法则
忙里偷闲来养生 调节衣着重保温
——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的养生之道
从不吃保健品 坚持步行上下班
——国医大师班秀文的养生方法
动可延年 晨练孟氏按摩操
——江苏省名老中医孟景春的养生经
忙一点 乐一点 忌一点
——两院院士吴阶平的长寿养生之道
健康长寿十佳秘诀
——我国长寿的抗衰老研究奠基人郑集养生经
乐群活泼 坦然从容 伉俪情深
——中国围产保健之母严仁英养生经
大爱奉献 知足常乐
——中国整复外科事业奠基人张涤生的养生妙法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的养生之道
讲究卫生 合理治疗 树立自信
——生理学家蔡翘的养生要诀
生活规律 兴趣多样 态度乐观 坚持锻炼
——神经病理学家黄克维的养生之道
养生有兴趣更要有“新趣”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谈养生
养生首先养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的养生之道
两动 一空 三不动心
——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马健兴的养心哲学
大德大智者必长寿
——来自中原的全国名中医邵经明的养生经
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不如动补
——“国药泰斗”金世元的无药养生经
通则寿 畅则康
——排毒养颜胶囊之父姜良锋的养生法
调理脾胃有益养生
——全国名老中医危北海谈养生
营养互补 减毒避害
——全国老中医魏稼的养生经
以自然之道 养自然之身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的养生经
创立适合自己的养生模式
——全国名老中医高益民的养生理念
养生如放羊
——湖南省名老中医尚品洁的养生论
要想长寿 经络常通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金伯华的养生经
自我和 天地和 与人和
——全国名老中医张志坚的“三和”养生经
心态平和 随遇而安
——名中医周德安的健康长寿经验
大家风范 爱好广泛
——名中医张磊的养生经
综合养生 形神俱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尤荣辑的养生之道
养生靠自己的养生素养
——国家首批名老中医段亚亭谈养生
金陵中医大家谢昌仁养生经验杂谈
——名老中医谢昌仁的养生经
预防为主 起居有常 注重脾胃
——医学终生荣誉奖获得者胥受天谈养生
动静相宜 起居有时 无忧无忌
——四川乡村名中医罗明山的长寿法
生活有节奏 坦然无忧愁
——瘰疬专家陈照的长寿经
性格开朗 常练耳功
——上海市名中医张羹梅的养生方法
乐观勤奋 德高寿长
——全国名老中医姜春华的养生妙招
华佗五禽戏 五脏养生操
——三国医仙华佗的养生经
防微杜渐治末病
——医圣张仲景的养生之道
九窍要保养 十二时辰对应养生才健康
——魏晋医学家皇甫谧的养生之术
防“十三伤” 抱朴修身
——晋代名医葛洪的养生之道
导引调气 却病延年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方法
滋阴摄养利养生
——金元大家朱震亨的养生之道
汤汤水水亦养生
——元朝太医食疗专家忽思慧的饮食养生经
中年养生也不晚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的养生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养生经
养生寿老专著《老老恒言》留芳百代
——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的寿老术
博学广才 积淀深厚 传奇人生
——妇科开山祖师傅青主的养生之道
前言
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我国历代医家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养生保健之道进行了探索,丰富了中华养生文化。许多人一提起老中医,脑海中常出现鹤发童颜、美髯飘拂、道姑寻风之类的形象。所以自古便有“名医多长寿”的说法。有学者曾对148位古代中医学家的寿命资料进行统计,发现有60人活到80~90岁,34人活动90~100岁,12人活到100岁出头。其中,有名的当推唐代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他活到102岁(也有人考证他活到141岁),成为古代名医中的老寿星,这个年龄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确实是一件罕事。近代名老中医中,健康而长寿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被尊称为“中医药界的不老翁”、第二届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已年过百岁,到90多岁时候还上班看病。现在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神采飞扬;2014年已97岁高龄的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一直坚持每周3次上门诊,直至近两年才将重心转移到学术经验的整理和传承上,不是整理讲稿、复信、题词、答疑,便是会见来访宾朋,仍然为中医事业忙忙碌碌;1983年去世的四川乡村名中医罗明山,百岁之后仍然习武与诊病,活到118岁,被当地人尊称为“罗神仙”。“名医”不光指名中医,也包括西医大家和中西医结合名医。本书收入的两院院士吴阶平教授,社会活动、泌尿外科业务和教学工作都十分繁忙,但他弛张有度、情绪乐观、生活规律、拒绝恶习、享年94岁。这些中西医名医都各有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养生经验,丰富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内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参考仿效。
《自古名医多长寿》共收录了73位名医、名家的养生经验。其中,首届国医大师25位,第二届国医大师2位,中西医结合名医4位,营养专家、妇科专家及生理学家共5位,还包括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11位古代名医的养生经验。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方法实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养生力作,读者可以看到这些名医另一方面的独特风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
《自古名医多长寿》仅仅围绕名医的养生经验进行了挖掘与整理,许多材料是向名医本人及家人或学生征集而来,部分资料是根据报刊杂志及网络上的相关报道,重新整理、综合、加工而成。在此,仅向原作者致以衷心的谢意!
愿《自古名医多长寿》成为您与家人良师益友!
编者
有些人提到淋巴结肿大就会感到恐惧,常常错误的将淋巴结肿大与恶性病相联系,想到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其实不然,大多数淋巴结肿大是由良性疾病引起的,如细菌感染后发生的炎症,某些病毒感染或过敏反应引起的淋巴结反应增生,淋巴结核、结节病、坏死性淋巴结炎等。
当然尽管如此,如果患者发生淋巴结肿大后也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检查、定期监测,以除外恶性淋巴结肿大存在的可能,避免延误治疗。
《早期淋巴结肿大疾病的防治》是一本专门介绍淋巴结肿大疾病与防治科普,内容全面,详细的介绍与淋巴结肿大相关知识,会对读者做到满意解答。
全书共编写十篇内容:
篇编写的是淋巴结肿大可提供的哪些信息,读者阅读这一篇后可以了解人体的淋巴系统内容,了解淋巴结的分布、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细胞分类,了解淋巴结肿大信号作用。
第二篇编写的是淋巴结肿大的分类与病因,向读者介绍淋巴结肿大的分类方法,引起淋巴结肿大的主要病因有哪些以及如何追查致病因。第三篇编写的是淋巴结肿大相关检查有哪些,与读者谈一谈发现淋巴结肿大应该做哪些检查。第四篇较为详细描写淋巴结肿大疾病相关检查的目的。第五篇写的是淋巴结肿大就医须知与诊疗步骤告诉读者发现淋巴结肿大的就医程序。第六篇帮你认识淋巴结肿大疾病全面向读者介绍淋巴结肿大的良性疾病与恶性疾病。第七篇讲解的是有关淋巴结肿大相关病因预防。第八篇是作者编写的典型病例介绍与颈部淋巴结肿大300例病因分析。第九篇是治疗淋巴结肿大相关药物应用与选择。第十篇是治疗恶性疾病常用的化疗方案。
编写《早期认识淋巴结肿大疾病的防治》一书目的是让人们认识淋巴结,认识淋巴结肿大与疾病,使人们早期发现和重视淋巴结肿大,了解淋巴结肿大就医流程,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合理治疗。
气血畅通
百病不生
——国医大师颜德馨的养生经验
颜德馨,男,汉族,1920年11月出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39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颜老认为长寿与衰老均与气血息息相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起着营养脏腑的重要作用。气血流畅,循环周身,则脏腑和调,健康长寿。
颜老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与自然界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均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流通受阻,脏腑得不到濡养,必会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机体衰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平时应注意调情志、常运动、勤动脑、节饮食。
调情志 开心养生
中医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意思是说情志太过或不及,都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衡。乐观者长寿,因为精神舒畅时,血液循环良好,生理功能旺盛。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处在同一生长环境下的动物,予以温和适宜的刺激,如放轻音乐、抚摸、亲昵等,要比无人关心的动物活得长久。颜老调情志的方法,一是不发怒;二是当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时,他回家向亲人诉说衷肠,一吐为快,或是写字,练字首先要宁心调气,气调则脉络自通,一旦“砚田笔垄”得趣,即能心脑舒展,手的精微活动就是“脑的外化”,在绝虑凝神中自我调节,百试不爽。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或悲伤、喜爱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喜,指狂喜。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可见过喜对人体健康不利。有一个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经过住院治疗,病情已经好转。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从外地赶来接她,兴奋过度而倒在地上死了。这些例子皆说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样不利于健康。
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并会导致咳喘、噎逆、呕吐、食呆、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俗话说:“多愁多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头”。事实上正是如此,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了。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重紧张状态,终于发怒。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毁坏器物。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筹略,雄姿英发的将才,但好生气发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死。当然,若是轻度的发怒,有利于压抑情绪的抒发,有益于健康。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其中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据《吕氏春秋》记载,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积食而告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
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或者是丢失了心爱的珍贵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灾,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悲则气消。”悲痛欲绝,还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别的疑难重症。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则惊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谓如:“惊弓之乌”。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血压升高,也是常见的表现,有人特制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椅背便立刻向后倾。让受试者紧靠椅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这人突然受惊,血压便骤然上升。科学试验表明,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理是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例如临深渊、履薄冰、人将捕之等。严重者亦可导致神昏、二便失禁。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然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
综上所述,七情太过可致病。太过,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致病伤人;另一种情况是七情过度持续时间太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积而成病。
情致养生不妨学做“五操”。
呼吸操:坐在椅子上,闭眼,并拢双腿。一手放大腿,一手放腹部,收下颌,脊椎伸直。用鼻子吸气,并用力扩展喉和胸,使气充满胸、腹部,让肚子鼓起;然后放松下颌,用嘴慢慢呼气,呼气时要用吸气时的两倍时间慢慢呼出,同时放松胸部,使肚子渐渐瘪下去。呼尽后,保持屏息状态2秒钟。连续做3至6次,注意力放在腹部呼吸上。
其功效是使心情稳定愉快,感到舒畅;改善肺循环,使肺残气量获得更新,呼吸肌强壮。
头操:双肩平衡,挺背收腹,双手自然下垂。将右手掌贴在左耳上。将头拨向右边,左肩朝后用力伸直5秒钟。松开头,还原,深吸一口气后吐气。左右各做1至3次,缓解压力;左右各做3至6次,增强体力;左右各做8至12次,塑身燃脂。
其功效是扩张颈动脉,增加脑血流量,使脑部获得更多氧气,改善脑血液循环。有助于放松颈背肌肉,减轻疲劳感。
耳操:双手捏住耳朵,用力将耳朵向上、向下、向外、回位牵拉6次;再将耳垂向下牵拉6次;然后双手食指向前拨动耳廓堵住声音1秒后松开,再向后拨动耳廓,重复6次。
其功效是外耳与“情绪低落”有关。被动运动外耳,可使全身经络贯通,直接促进各脏腑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振奋情绪。
腰腹操: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脖颈伸直。双手抬至胸前,上下重叠或前伸,挺胸立腰,颌下收,保持身体背部挺直,慢慢弯曲膝盖和髋关节,像要坐上椅子一样。不要让膝盖弯在脚趾前面,在就要接触到椅子时停下,颈、背尽量伸直保持1秒,然后站起来。连续做3次。注意力集中在腰腹。要求颈、背尽量伸直,双脚要站稳。
其功效是防治腰痛和背痛,提高脊柱和腰的活力;增强胃肠功能,提高性活力;增加头脑和腿脚的血流量。
腰腿操:面向前坐在椅子上,双脚并拢,上身挺直紧贴椅背,双手向下紧撑椅子面或把手两端,向胸前提并拢双腿,保持10秒,然后放下。连续做6次。
其功效是调动腹肌、肩背肌和腰肌深层肌肉动力,增加协调性。消除脏腑淤血,增加脏腑血流量。
常运动 抬腿健身
运动的目的在于促使气血流通,所以颜老常说:“生命在于流动。”他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即每天早晨、晚上分别平卧于床,两手掌平放于腰臀之下,左右腿交替抬高100次,既能锻炼腹肌,又可使全身气血和畅。另外,上下班他经常以步代车。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年过古稀,但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其奥妙所在,就是她与颜老一样掌握了“高抬贵腿”的健身之道,每天抽出几分钟,愉快地把双腿高高架起,喝上一杯茶,借以松弛全身。近年来,国外医学专家也指出,只要每天高抬下肢2~3次,每次5~10分钟,就会使全身,尤其是腿部、心脏、头部大受益处。当一个人的双腿跷起,高于心脏之后,脚和腿部的血液产生回流,减轻大脑耗氧量,大小腿得到放松,同时有利于心肺的保健。
由于重力的作用,人在长时间站立或坐位以后,会造成下半身血液回流困难,甚至出现小腿肿胀。为了缓解以上病状,睡前不妨做个简单的抬腿运动,对全身气血、五脏都有好处。动作很简单: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自然呼吸、不可憋气,两掌叠放在丹田处(肚脐下四指的地方),意念也集中在此。将双腿举起、并拢,然后屈膝,使大腿与床面呈90度,大腿与小腿呈90度,坚持2~5分钟。然后一腿保持屈膝,另一腿伸直,垂直于床面,再坚持2~5分钟,换另一侧。后,两腿伸直,脚腕交叉。全部动作坚持15分钟以上。举腿抬脚时,血液会迅速流回心、肝、肾等部位,因此能养五脏,有利于全身气血通畅,对神经系统的健康起到调节作用。
勤动脑 预防痴呆
勤动脑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不仅要有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器官的参与,还涉及到反射和意向活动,能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敏捷。颜老除了每天坚持读书学习、著书立说外,还创造了一种勤动脑的方法,即每晚上床临睡前在脑子里总结一天的工作情况,每天早晨醒来后在脑子里制定新一天的计划,他认为这样做可保持大脑有足够的信息刺激和血液供应,能培养判断能力,分析条理化,工作有程序,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方法。
常听人说,脑力劳动影响寿命,经常动脑筋,往往影响健康。但也有人说,脑子越用越聪明,那么,这两种说法谁是谁非呢?一位美国医生,曾经进行过一项很有趣的研究,他以134对孪生子女为对象,经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思维活动能够延缓脑神经细胞的衰老过程,使得老年人可能保持健全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冠心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降低。因此他认为,人的大脑思维活动像体育锻炼那样重要,它能增强人的体质,延长人的寿命。实际生活中,终生从事脑力劳动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其长寿者也大有人在。他国经济学家、教育家、原北京大学名誉校长马寅初活了101岁;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活了87岁;英国女作家巴巴拉·卡特兰,一生出版过300多部文学作品,在她80岁寿辰时,仍然出版了《迷人的故事》一书;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在他82岁高龄时,仍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诗歌《浮士得》的第二部的创作。
自然界中的动物,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野生动物与动物园或家中饲养的同类动物相比,寿命却长得多。如野兔的寿命平均为15年,家兔则只有4~5年。苏格兰牧羊狗可活27年,而家养苏格兰犬却只能活12年。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呢?这是因为人和动物的脑神经细胞,在一生真正得到开发利用的只是少数,而大部分没有得到利用,存在的潜力仍然很大。所以一般来说,并不会因为脑力劳动而影响身体健康,反而因脑细胞的不断开发利用和延缓其衰老过程而增加思维能力。
由上可见,经常开动脑筋,尤其是能够增加人们生活情趣的活动如下棋、作画、阅读报刊杂志等,不仅能够增添智慧,而且能够增强体质,有利于健康长寿。当然,这并不排除锻炼身体的作用。也不是说,用脑不再讲限度。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经常用脑过度,毫无疑问,对健康也是有害无益的。
节饮食 骨正筋柔
《黄帝内经》载:“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意思是说人只有调理好饮食,才能使气血流畅,组织器官健全,享有天赋的寿命。
少吃其实就是“食勿令饱”。这句话出自元代食疗保健专家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吃得多的确不利健康,“食勿令饱”的忠告今天的科学也得到了验证。暴饮暴食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在胃腔压力过高或频繁呕吐的时候还会引起贲门粘膜撕裂导致胃出血;大鱼大肉、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造成肝功能损害,诱发脂肪肝、胆囊炎,也会使胰腺大量分泌,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诱发急性胰腺炎,重症者可致人死亡。晚上人们的运动量降低,不利于消化,所以晚上吃得更少是有必要的。保持年轻的乐观心态能让人感觉充满活力,而且对生活现状感到满足。这种心态能平稳血压,有利于内分泌系统正常运转,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吃膏方 巧进补
瘀血是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在延缓衰老的领域中,利用膏方养生效果较佳。膏方是用中药配伍熬成的膏状滋补剂,医生会根据您的体质,量体裁衣,开出单味药或多味药配合组方,再把这些药经过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然后加入某些辅料,如阿胶、红糖、冰糖、蜂蜜等来收膏,制成一种比较稠的半流质或半固体状的制剂。膏方药物浓度高、体积小、药性稳定、贮存时间长、便于长期服用,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强身、抗衰延年的剂型。下面就把颜老用于防衰老的膏方介绍给大家,以飨读者。
具体方法是:红花、桃仁、赤芍、柴胡各9克,丹参12克。共倒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反复煎煮3次(次加水350毫升,大火煎煮3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均加水250毫升,大火煎煮20分钟),合并3次所煎汁液,倒入砂锅中,用大火煮至浓缩,再加2~3勺蜂蜜继续熬,把药汁收成膏状,盛在一个容器里放冰箱备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0~15毫升,温开水冲服。
进补当以平衡为贵 进补当以辨证论治为纲,人的体质各异,男女老少有别,如人参补气;西洋参滋阴;鹿茸壮阳;阿胶补血,各有不同,服补品应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如精神倦怠、汗出气短等气虚者,宜服补中益气汤;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血虚者,宜服归脾汤;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等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等阳虚者,宜服右归丸。
胃以喜为补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具有消化、吸收、输布营养的功能。清代名医叶天士有一句名言:“胃以喜为补。”所以他不吃过量之食与不喜之饮,也不乱吃补品,而服一点不为人重视的活血药与运脾药,故能每餐必饥,每食必喜,乐而不疲,保体康宁。
进补莫与气血为难 临床常将补药与活血药合在一方之内,动静结合,补而不滞,既能消除补药的黏腻之弊,又可充分发挥补药的功效,有一举两得之妙。
颜老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通过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食物适宜调摄,可使皮肤光滑、气血流畅、健康长寿。历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汉代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可驱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冬虫夏草炖鸡可治肺气肿、高血压;扁豆红枣汤可补脾胃;桂圆肉汤可补心脾;枸杞子汤可明目、美容等。当然,食补也应辨证而施,阳热体质的人不宜多食生姜、大蒜、辣椒、羊肉和狗肉等温性食物;阴寒体质的人,不宜多食水果、冷饮、鸭子等凉性食物,否则易招疾病丛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