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615521
编辑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讲述上海古镇。上海的古镇,远比你想象的有趣。
·上海古镇,有多古?
·上海古镇,有多古?
·上海古镇,如何起家?
·古镇硬件,有多硬?
·古镇传奇,多少故事?
·古镇“非遗”,如何传承?
·上海古镇,数不尽的风流!
《海韵江南古名镇》是一本足够有趣的普及小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以历史的线索、专业的知识、丰富的图像,向你展示上海古镇的方方面面。
内容简介
《海韵江南古名镇》是“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的一种。本书的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以上海古镇的历史、渊源、文化的发展为切入点,从古镇定义、古镇的起源、古镇的硬件、古镇的历史名人以及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几个角度,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上海古镇的故事。本书富含实用的信息指南与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作为上海游客的手边书,也可以作为大众读者的休闲读物。
目 录
总序 1
古镇叙事,如何讲述? 1
古镇,怎么回事? 2
多长的历史算古镇? 6
上海何以有古镇? 8
如何讲述上海古镇? 12
上海古镇,有多古? 15
上海最早的“古镇”在哪里? 16
上海最早的古镇是崧泽吗? 22
上海有多少史前“古镇”? 28
古代文献与上海古镇 32
上海古镇,如何起家? 35
农耕底色 36
水陆商埠 38
因盐而兴 48
因寺成镇 52
古镇硬件,有多硬? 59
小桥流水人家 60
多少楼台烟雨中 70
庭院深深深几许 78
古镇传奇,多少故事? 87
传说中的古镇名人 88
历史上的古镇名人 96
古镇“非遗”,如何传承? 103
民俗仪式灿烂多 104
龙的故乡崇龙俗 110
手工技艺奇巧多 118
民间音乐与戏曲 124
民间文学 130
古镇美食谁最美? 134
古镇土布也多彩 140
古镇:海韵江南的文化基因 150
后记 152
古镇叙事,如何讲述? 1
古镇,怎么回事? 2
多长的历史算古镇? 6
上海何以有古镇? 8
如何讲述上海古镇? 12
上海古镇,有多古? 15
上海最早的“古镇”在哪里? 16
上海最早的古镇是崧泽吗? 22
上海有多少史前“古镇”? 28
古代文献与上海古镇 32
上海古镇,如何起家? 35
农耕底色 36
水陆商埠 38
因盐而兴 48
因寺成镇 52
古镇硬件,有多硬? 59
小桥流水人家 60
多少楼台烟雨中 70
庭院深深深几许 78
古镇传奇,多少故事? 87
传说中的古镇名人 88
历史上的古镇名人 96
古镇“非遗”,如何传承? 103
民俗仪式灿烂多 104
龙的故乡崇龙俗 110
手工技艺奇巧多 118
民间音乐与戏曲 124
民间文学 130
古镇美食谁最美? 134
古镇土布也多彩 140
古镇:海韵江南的文化基因 150
后记 152
前 言
总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曾以突出的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更是以辉煌的成就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上海,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劳动者来奋斗、创业,还吸引了大批海外企业家来投资。上海的人口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00多万激增至2400万。许多新上海人一边在上海工作,一边被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所吸引,他们渴望了解上海,不仅想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未来,还想了解上海的昨天;不仅渴望了解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更想了解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上海。新上海人渴望了解上海,那么,我们这些祖辈世代居住在上海的“老上海”就一定了解上海了吗?
曾经有一位“老上海”问我,我们这座城市为什么叫上海,而不叫下海呢?我说,您是“老上海”了,怎么会不知道呢?老人摇摇头说,别看我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其实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呢!除了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之外,为什么有人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上海明明只有两个租界,为什么有人说是有三个租界?有些影视剧甚至说上海除了英法租界,还有“日租界”和“德租界”,这对吗?我告诉他,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吧。像这位“老上海”那样抱有各种疑问的人为数不少。这说明,即使是我们这些祖辈世居上海的上海人,也迫切需要学习和了解上海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为此,上海通志馆遵循“以真实为前提,以知识为目的,以通俗为手段”的原则,发起编写“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的计划,从2015年起,结合已出版的权威方志、年鉴、各种地情资料,陆续编撰出版了《上海地情导览》《海上红韵》《申江赤魂》《海上潮涌》,《楼藏风云》《年味乡愁》等图书。这些图书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9年初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黄浦江、苏州河(以下简称‘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的工作部署,制定了《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人们对上海历史地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采取“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方法,我们特地邀请了葛剑雄、傅林祥、薛理勇、张雪敏、田兆元等五位著名专家学者,分别撰写《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这五本上海地情读物,配合指导意见的实施,主动服务中心工作。这五本书篇幅都不大,每本书仅五万至八万字左右,内容生动,文字活泼,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读者,从而达到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使地方知识更接地气、更符合大众口味的目的。
这五位专家学者都是学问深、文章好的高手。他们能将复杂深奥的历史地理问题,写得明白晓畅,可读可诵。如,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讲述“上海的来历”时,这样写道:“其实,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这也非常符合聚落形成的规律。一个聚落、一个居民点要形成,要延续下来,肯定要就近解决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还要考虑到它与外界的联系。在还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最方便的一种运输手段就是水运。所以江南这一带的聚落、居民点,包括那些市、镇、县,毫无例外都在河边、水边。上海就是这么形成的。”
同样,薛理勇研究员在写黄浦江与吴淞江合流,写到上海先后有两条“母亲河”时,也是这样的“接地气”:“原来,上海的母亲河是吴淞江(后称苏州河),后来吴淞江淤塞,渐成水患。明朝永乐年间,水利大臣夏元吉奉命主持江南水利工程。他采纳了叶宗行的建议,决心重新调整吴淞江下游的水系。具体做法是,把(上海县城东面的)上海浦拓宽、挖深、延长,使它在今浦东新区与奉贤区接壤的“闸港”处与黄浦相接,成为新的黄浦下游水道,引黄浦之水向东北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排入大海;同时,放弃今江桥以下吴淞江水道,拓宽、挖深、延长一条叫“范家浜”的河流,引吴淞江水向东流入新的黄浦下游水道。这样江浦合流后,吴淞江就从主流变成了支流,黄浦江也就从支流变成了主流,也是从此刻开始,黄浦江就取代吴淞江成了上海的‘母亲河’。”这就是上海有两条“母亲河”的缘由。读着这两段文字,就像是朋友间的喝茶聊天,那样亲切,那样和顺。这五本书的文字都是这样的“接地气”,这样的具有“亲和力”。这也是这套书必将广受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人说,上海像大海一样,宽广无垠,深不可测。有关上海的知识,也是浩如烟海,不可穷尽。因此,宣传上海,“让世界了解上海,让全国了解上海,让上海人了解上海”,就是一项浩大的长期工程。这正是我们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史志学会以及上海通志馆和《上海滩》杂志所应承担的光荣任务,编撰出版“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就是为完成这一光荣任务所从事的一项长期工作。在过去的几年内,我们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热情的读者以及出版单位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衷心地表示感谢!并希望在今后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
此为序。
王依群
二〇一九年五月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史志学会会长、《上海滩》杂志主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曾以突出的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更是以辉煌的成就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上海,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劳动者来奋斗、创业,还吸引了大批海外企业家来投资。上海的人口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00多万激增至2400万。许多新上海人一边在上海工作,一边被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所吸引,他们渴望了解上海,不仅想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未来,还想了解上海的昨天;不仅渴望了解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更想了解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上海。新上海人渴望了解上海,那么,我们这些祖辈世代居住在上海的“老上海”就一定了解上海了吗?
曾经有一位“老上海”问我,我们这座城市为什么叫上海,而不叫下海呢?我说,您是“老上海”了,怎么会不知道呢?老人摇摇头说,别看我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其实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呢!除了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之外,为什么有人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上海明明只有两个租界,为什么有人说是有三个租界?有些影视剧甚至说上海除了英法租界,还有“日租界”和“德租界”,这对吗?我告诉他,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吧。像这位“老上海”那样抱有各种疑问的人为数不少。这说明,即使是我们这些祖辈世居上海的上海人,也迫切需要学习和了解上海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为此,上海通志馆遵循“以真实为前提,以知识为目的,以通俗为手段”的原则,发起编写“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的计划,从2015年起,结合已出版的权威方志、年鉴、各种地情资料,陆续编撰出版了《上海地情导览》《海上红韵》《申江赤魂》《海上潮涌》,《楼藏风云》《年味乡愁》等图书。这些图书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9年初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黄浦江、苏州河(以下简称‘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的工作部署,制定了《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人们对上海历史地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采取“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方法,我们特地邀请了葛剑雄、傅林祥、薛理勇、张雪敏、田兆元等五位著名专家学者,分别撰写《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这五本上海地情读物,配合指导意见的实施,主动服务中心工作。这五本书篇幅都不大,每本书仅五万至八万字左右,内容生动,文字活泼,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读者,从而达到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使地方知识更接地气、更符合大众口味的目的。
这五位专家学者都是学问深、文章好的高手。他们能将复杂深奥的历史地理问题,写得明白晓畅,可读可诵。如,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讲述“上海的来历”时,这样写道:“其实,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这也非常符合聚落形成的规律。一个聚落、一个居民点要形成,要延续下来,肯定要就近解决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还要考虑到它与外界的联系。在还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最方便的一种运输手段就是水运。所以江南这一带的聚落、居民点,包括那些市、镇、县,毫无例外都在河边、水边。上海就是这么形成的。”
同样,薛理勇研究员在写黄浦江与吴淞江合流,写到上海先后有两条“母亲河”时,也是这样的“接地气”:“原来,上海的母亲河是吴淞江(后称苏州河),后来吴淞江淤塞,渐成水患。明朝永乐年间,水利大臣夏元吉奉命主持江南水利工程。他采纳了叶宗行的建议,决心重新调整吴淞江下游的水系。具体做法是,把(上海县城东面的)上海浦拓宽、挖深、延长,使它在今浦东新区与奉贤区接壤的“闸港”处与黄浦相接,成为新的黄浦下游水道,引黄浦之水向东北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排入大海;同时,放弃今江桥以下吴淞江水道,拓宽、挖深、延长一条叫“范家浜”的河流,引吴淞江水向东流入新的黄浦下游水道。这样江浦合流后,吴淞江就从主流变成了支流,黄浦江也就从支流变成了主流,也是从此刻开始,黄浦江就取代吴淞江成了上海的‘母亲河’。”这就是上海有两条“母亲河”的缘由。读着这两段文字,就像是朋友间的喝茶聊天,那样亲切,那样和顺。这五本书的文字都是这样的“接地气”,这样的具有“亲和力”。这也是这套书必将广受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人说,上海像大海一样,宽广无垠,深不可测。有关上海的知识,也是浩如烟海,不可穷尽。因此,宣传上海,“让世界了解上海,让全国了解上海,让上海人了解上海”,就是一项浩大的长期工程。这正是我们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史志学会以及上海通志馆和《上海滩》杂志所应承担的光荣任务,编撰出版“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就是为完成这一光荣任务所从事的一项长期工作。在过去的几年内,我们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热情的读者以及出版单位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衷心地表示感谢!并希望在今后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
此为序。
王依群
二〇一九年五月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史志学会会长、《上海滩》杂志主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