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9874
走出大山,世界是如此开阔敞亮 (序一)
一个人的“笔走”壮举 (序二)
亚洲
印度奇观
阅读日本
到约旦看风景
散打以色列
伊斯坦布尔的丝绸“买卖”
吴哥的石头讲述
泰国风情
越南芽庄的“三国演义”
小中见大的新加坡
行走马六甲古城
多哈机场“列传”
欧洲
光荣的希腊
“宋词唐诗”意大利
梵蒂冈的小与大
戏说英国
俄罗斯的“四好”
幻觉巴黎
慕尼黑的“宗教”遐思
因斯布鲁克——水晶童话
卢塞恩——优雅、艺术并尊严着
古蔺PK卢森堡
布鲁塞尔,一座小屁孩“撒尿”的城市
阿尔卑斯山的眼泪——布莱德湖
水中的克罗地亚
波黑有两座揪心的桥
一日走“五地”
巴掌大的马其顿
玫瑰,玫瑰,我爱你
贝尔格莱德琐记
多瑙河流过布达佩斯
非洲
礼拜埃及
南非纪行
美洲
美国西部“梦”
别样风情蒂华纳
四望巴西
与中国“沾亲带故”的秘鲁
优雅的智利
阿根廷的皮肤和面孔
大洋洲
澳洲札记
新西兰新乡村
走出大山,世界是如此开阔敞亮(序一)
阿来
案头摆着两本书,一本是《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一本是《笔走五大洲—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作者是同一个人。
两本书的副标题“一个人的国家地理”和“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都取得有意思。一个人在行走中看见世界,也从更广大的世界照见自己。比如《笔走五大洲》这本书,就是这种一个人与陌生世界的彼此映照与互相发见。作者从2012年底开始了用双脚比画世界地图的个人旅程,除开没有人居住的南极洲,其他几个洲他都一一进行了比画,途经40余个国家,全部行程加起来有三十多万公里,如同围着地球跑了三四圈超级马拉松。在这样的“跑”中,作者用属于他个人的感悟、体验、思想与世界相遇,与风景相遇;以一生的积淀来相遇,以自己的世界观来观世界。批阅全书,给人的感受是,作者摈弃了拍照式的描述与平庸的抒情式记录,书中的“镜头”,都用自己的人生感悟进行了过滤、调焦、着色。南美的伊瓜苏瀑布、澳洲的太平洋海岸、地中海的海岛、尼罗河的景色,既是存在着的异域风景,又是他个人的审美观照,还带着作者故土大山的野气和赤水河畔美酒的芬芳,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挥洒文墨,行走无疆。在这些文字表达中,他始终是以自己的口吻说话,将大众化旅游场景、历史人物事件、地理生态这些目之所见的“有什么”刻板介绍,点化为妙趣横生的亲切画面,在从容不迫的叙述中,张扬出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大气。
作者陈大刚是来自赤水河边古蔺大山中的汉子。在《笔走五大洲》中,作者把故乡带在身边一起走,或者说,他是以故乡作为一个审美的参照系观照世界。在写世界的同时,也在写故乡。其实,这世上的一个地名,如果在史籍中,在地理书上,在诗句间,在想象里反复出现,自然就会带上咏叹的调子。在写保加利亚玫瑰节时,他带出了家乡苗族踩山节上的女子;在言及卢森堡的文化风物时,他引出了故土的前世今生;在说到秘鲁的神奇物种时,他牵扯出了赤水河边的乡下;在观赏爱琴海的那墨水一样的蓝时,他联想到了故乡的酒。这样一些相当于类比手法的咏叹,一方面有助于读者能通俗地理解异地之风情景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那些风景的景深。
以一个中国人的经验,一个中国山里人的视角看世界,是本书显明的特点,有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有我之境”。作者在日本行中说,“行走国外时,我的体验是,带着故国历史文化一起走在路上,有庄子、司马迁、李白、苏轼陪伴我们同走,同看,同听”。事实上,作者也是把故国带着一起上路。在书中一个个历历呈现的“镜头”背后,在作者的思考背后,在文字的叙述背后,随时都有中国历史文化到场。所以,在俄罗斯,他从彼得大帝联想到了清朝;在澳洲,他由库克船长联想到了郑和;在多瑙河与亚马孙河边,他想到了长江黄河;在伊斯坦布尔,他对中国丝绸之路抚今思昔;面对欧洲与日本的文化古迹,他反思中国文化的南来北往。这样一些比较思考,在书中随处可见。比如他将克罗地亚普里特维采湖群与九寨沟的对比描述——
她们一个是地上的水,一个是天上的水。直接地说,普里特维采湖的水可以用文字来描述,而九寨沟的清纯、空灵、飘逸、优美,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果一旦用了文字去,那风流马上抽身而去……
中国的九寨沟,可以说是中国的自然地标之一。这些年,除了那个没有法令甚至也没有上帝的南极洲,这地球上的其他五大洲我都走了。让我感动和骄傲的是,以自己目之所见,九寨沟的水至今仍然是地球上好的水,让天下归心的水!
这样一种对九寨沟圣水的感慨,当然比站在九寨沟说九寨沟更具有说服力。一个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看世界应该有三个维度,一个是个人,一个是作为其文化背景的国家或民族,再一个就是全人类。作者记录自己行走五大洲的这些文字,除了必须的国族文化即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外,还有一个视角值得认同。这就是他以一个地球人的眼睛看世界—从地球生态、人类文明、宗教文化、普世价值的层面观照、审视、追问、反思。这样的视角很高,不是随便可以取得的。虽然从总体上说,作者在这方面功力有所不逮,但有此观照和无此观照其实是大不相同的。比如,他对埃及、希腊、英国文明的“考证”,对“海鲜”与“河鲜”文明的点评,对秘鲁土豆、玉米这些植物的点赞,对高棉古国吴哥文明崩密列废墟的感慨,对泰国人妖文化的拷问,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思考,对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扩张历史的追索,尤其是在梵蒂冈对宗教文化的梳理沉思,都在力求探寻人类文明走向的坐标。
行走世界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个世界本身是如此开阔敞亮。人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对世事的理解可能南辕北辙,也可能相互抵牾。但我们却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对地球这个人类生存的村庄一无所知。所以,如果我们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我觉得《笔走五大洲》作者,属于一个努力以谦逊的姿态进入的人,学习的人。古蔺是一个山区县,一个土生土长的古蔺人,走出大山,张望世界,丈量地球村的长和宽,于是他发现:世界是如此开阔敞亮。
河流轰鸣
道路回转
我现在要独自一人
任群山的波涛把我充满
而所有这些栽培着玉米 小麦 苹果 梨的村庄
放牧着牛羊的村庄
都跟我出生的村子一模一样
有一座水磨坊 有一所小学堂
晴天的早上
小学堂的钟声叮当作响
所有这一切都跟我出生的那个村庄一模一样……
这是我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很高兴《笔走五大洲》一书中呈现了这样一些“村庄”。明政兄将我不认识的作者陈大刚和他的作品推荐给我,虽未与他本人谋面,但读了他的文字,我们已似朋友般熟稔,乐意为他的《笔走五大洲》写几句话,是为序。
2018年2月8日于成都
(作者为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四川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印度奇观
印度,你只要见一眼就永远也忘不了,因为她同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印度给我上的课是新德里机场卫生间标示图案:男的头缠红色头巾,很像旧时上海的印度巡捕;女的裹着纱巾,额头上吊挂着珠子,以前在电视和画报上经常看到。出机场之后,这样的“图案”就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了,连旅游大巴司机也缠着头巾。问印度导游,他答,男子缠头是锡克教装束,女子服饰叫“纱丽”,是印度教标准行头,自古以来都这样打扮。
这就是印度活在当下的古。同行一团友不服气并建议,中国机场卫生间可以用唐玄宗和杨贵妃,或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当即有人反对,因为我们这些后代没穿那古装了。
其实,印度与中国一样,在世界上古文明中都是批上大学的学霸,而且还是校方号召大家学习的“三好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4000多年前,印度河边上就跳出了一座叫“摩亨佐·达罗”的古城,被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城中宽阔的主干道自北向南纵贯城市,有无数小巷小街与它同床共枕,居然还有发达的供水和排污系统。而那个时候,除了希腊,所有欧洲人都是乡下人;中国要高档些,皇家建筑是夯土加木头的“干打垒”。而在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印度孔雀王朝,其皇家部队已经拥有3万骑兵、60万步兵、9000头战象。并且还创建了印度教、佛教这些古老的宗教,向周边国家输出……
只是印度文明走的路子很怪。与中国从战国时期到明代,一直都有比较显赫的王朝文明作支撑不同,印度在公元前盛装表演之后,中间却有上千年时光处于“静音模式”,一直在“朋友圈”中潜水。能够拿上台面说事的,我个人认为是他们向人类科学史申报的科研成果——按照美国人卡尔·萨根宇在宇宙年历中将宇宙138亿年历史压缩成1年的表述,印度人阿耶波多在“晚上11时59分57秒”发明了零和小数,并狂妄自大地扬言“π”是无穷的。
我把印度这种“家道中落”比喻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没有“唐宋”。至16世纪,印度的名头才在江湖上重新响起,从“朋友圈”中冒出来来发帖子。因此,我在北印度金三角新德里、亚格拉、斋普尔之行的古风遗韵寻访,时间上就只有放弃“500年前”之类的努力,只能从“400多年前”这个时间段的建筑中去倾听它的煌煌叙事。
任性亚格拉——对面的妹妹看过来
在空落了上千年之后,印度“近古”文明一上来就是天才足球运动员射门的节奏,让人必须咋舌、尖叫并掌声雷动。这个运动健将是莫卧儿王朝,建都在今天的亚格拉。说起来莫卧儿王朝与蒙古沾亲带故,其开宗立派的首任掌门巴布尔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这个在印度反客为主的王朝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从它的第三代领导人阿克巴开始,到第五代沙贾汗,祖孙三人竟然都是建筑“发烧友”。这一“发烧”,就“烧”出了印度独步天下的两大标志,一个是红堡,一个是泰姬陵。
红堡是一座宫殿,耸立在恒河支流亚穆纳河河畔,建成那年,正好就是我们泸州老窖问世的1573年。取名红堡,是因为它的整个建筑材料都是红色砂岩石。总设计师就是阿克巴,前后花了十年心血。
这是我次看到的通红建筑。差不多10层楼高的城墙,触目惊心地“红”在天底下——宏大向天的城堡在正午金色的阳光下绽放出璀璨夺目的红光,如同涨潮的红色海浪巍然向人扑来……以整体红色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标志形象,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首创。中国平遥古城那青砖累砌的城墙与它相比,显得太小家子气;古罗马斗兽场虽然也巍峨壮观,却少了一种浪漫飘逸的风情;柬埔寨的吴哥窟自然是沛然庄严,不过与红堡一比,因为用的是青灰色石头,所以先天不足。而且红堡的格局规模也叫人咋舌——它能装下三个梵蒂冈或者是两个故宫。
50年后,阿克巴的孙子沙贾汗粉墨登场了。这老兄与《红楼梦》中的混世魔王贾宝玉是一路货色。贾宝玉是口衔一块玉投胎的,而沙贾汗应该是衔着建筑图纸投胎。他一上来就对红堡进行“改朝换代”,直接把红色宫殿下放给了儿子,然后按照自己对白色的喜好,用大理石在红堡旁边另起炉灶建造了新宫“刷存在感”。
不过,这只是沙贾汗小试牛刀。真正让他“立地成佛”的作品是泰姬陵——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点赞泰姬陵为“时间面颊上的一滴泪”,后人则用“大理石之梦”的高帽子,将它列入世界七大奇迹。
被如此抬举到云端的泰姬陵,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女人死后的陵墓。她的主人叫阿姬曼·芭奴,被沙贾汗册封为“泰姬”。与大多数东方封建帝王一样,沙贾汗也是“临床经验”极丰富的大师,要想在他皇宫200多个佳丽中成为“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女一号,“泰姬”的魅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简单一点说,她入宫19年,高唱着“你胜了,我陪你君临天下;你输了,我随你东山再起”,多次随同沙贾汗征战。身怀第14个孩子时,在出征途中因难产而香消玉殒。弥留之际的遗嘱很牛:一是要沙贾汗终生不娶;二是替她盖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沙贾汗没有二话,办!一般说来,这世上皇帝几乎都是打白条的专家,他们的话连标点符号也是假的。但这沙贾汗居然是一枚真正的暖男,吐出的唾沬就当了钉使。班师之后就下了立项建陵的走心文件——前后共用了22年时间,征调了2万多名民工,网罗了波斯、土耳其、巴格达、法国、威尼斯的建筑、镶嵌、书法、雕刻大师。耗费的钱财自然是天文数字——大理石材全部从322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又从中国、巴格达、也门、斯里兰卡进口了车装船载的海量宝石、水晶、玉、绿宝石、玛瑙、珊瑚……哪怕由此要让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他也不管不顾——泰姬陵就这样横空出世,矗立在亚穆纳河下游与红堡遥遥相望的风水宝地上。
眼与泰姬陵亲近时,我根本不相信这是陵墓——她纯粹就是《一千零一夜》中童话一样的城堡:一条宽阔笔直的红石甬道直通前方如梦的圣陵,甬道两边是对称的波斯风格花园,中央一方形喷泉喷出的水柱洒入数米宽的水道,静谧如池,有天光云影飘流。“天光云影”尽头就是宫殿一样的陵墓。从宏伟的基座到圣陵中央巨大的圆球都是大理石。圣陵正面门扉用珠宝装饰成可兰经文,内容极为优美——“邀请心地纯洁者,进入天堂的花园”。圣殿内一道精雕细镂的大理石屏风后,安放着两座水晶石棺,这就是陵墓。只是石棺都是空的,沙贾汗和泰姬并没有安息其中。安放他们真身的石棺在圣殿另一间地下室内,谢绝参观。
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纯白色的泰姬陵无论从任何角度望去,都如女性般柔美,清水般纯净。神奇的是,陵前水池仿佛天造地设的镜子——水中倒影,竟然就是泰姬在世时的艺术写真剪影。在我所见过的人类卓越古老建筑中,我还没有看到一个能够像她一样,与天地运行共舞芳姿,无论是晨曦初放、正午时光还是斜阳夕照,泰姬陵都令人销魂,尤其是月出东山,在银白色的月光轻拂下,她清雅出尘,宛然就是闭月羞花的天宫仙女……
沙贾汗一生东征西讨,梦想用武力征服天下——他的帝王名号意思就是“世界之王”。征服天下,本就是地球上男人很弱智的梦。在他之前,没有人做到;在他之后也永远不会有一个人能做到。然而,这沙贾汗却歪打正着,以他“发烧”的泰姬陵浓缩了一个伟大民族和一个文明古国的灿烂精华,就像金字塔之于埃及,万里长城之于中国,吴哥窟之于柬埔寨一样,成了印度的代名词,成了世界伊斯兰建筑的之作。同时,这也是天下女性的丰碑。沙贾汗因此征服了历史,也征服了昨天、今天世上无数男女的心,可以肯定,明天还有无数男女会排着队等待他的征服……
不过,泰姬陵只是沙贾汗伟大“征服”计划中的一部分,任性的“蹦极表演”还在继续——按照他的艺术构想,还将在亚穆纳河对岸用纯黑大理石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陵墓,河上再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从河两岸架势看,泰姬陵确实在呼唤对岸。想象一下,这个印度版牛郎织女神话如果成真,是旷古奇迹——我以为金字塔也会自惭形秽,万里长城估计不需要孟姜女来哭,自己也会倒。
可惜月亮的脸偷偷在改变。泰姬陵完工不久,沙贾汗头上生反骨的三儿子奥朗则布,以真正坑爹的节奏抢班夺权,将老爹PASS了。印度版牛郎织女神话就此“胎死腹中”。被囚禁在红堡石塔中的“建筑大师”,在他生命后八个年头中的浪漫,就是于空蒙的夜晚,痴望浸渍在月光如水中的爱人陵墓——当初他一夜头白流泪建陵,今日则白发流泪看陵,悲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沙贾汗这个男人,让我想到两个中国男人。一个是唐玄宗,他虽然喊出了“宁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口号,但却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关键时候“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把美人交给了如狼似虎的丘八;再一个是吴三桂,他不惜背千古骂名,“冲冠一怒为红颜”,自然值得天下女子心仪,但那是为了一个活着的红颜。二人的颜值都比沙贾汗差了一大截。
童心斋普尔——山河一片红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莫卧儿帝国的文明从色彩上讲,就是红与白的任性二重奏。学习亚格拉好榜样,北印度许多城邦都争相“拷贝”。比如新德里就有从色彩到造型几乎与亚格拉红堡一模一样的城堡。然而,这些色彩的“粘贴”,还只局限于一个一个单体建筑,真正将这种色彩文明神形皆备“粘贴”的是斋普尔。
斋普尔是印度本土拉杰普特人在16世纪左右建立的一个公国,都城就在斋普尔。它笑傲江湖的独门绝招,就是对红色恢宏恣肆的艺术挥洒——如同凡·高放荡不羁地将红色倾洒在画布上一样,斋普尔整个城市都由红色来主宰:城墙是红色的,城门是红色的,高贵的皇宫是红色的,就连街边小店、小摊,甚至厕所也是红色的……不过,这红不是大红,而是如梦似幻的粉红——粉红色的宫殿、粉红色的庙宇穹顶、粉红色的楼台亭阁、粉红色的窗槛阳台……
走进斋普尔,就是一头钻进了一个粉红色的梦中,用诗人的话来表述就是,“无边无际的粉红中,任谁都会迷惑迷恋迷醉……后迷失”。这是一座货真价实的红都——中国的“文革”时期把北京称为红都,那只是精神意义的。而斋普尔是活色生香地红在人类文明“江湖”上,并且,只此一家,别无分舵。
因为这样的红,斋普尔就有了“玫瑰城”的名号。事实上,这座城市也当得起“玫瑰”二字。300多年前建城之初,城邦的邦主就建了一个巨大的玫瑰园,满园玫瑰悄然歌唱。天人合一,玫瑰的红色自然成了这座城市生命的胎记——红色本就是拉杰普特民族的传统标配,男的头缠红色头巾,一脸大胡子;女的则喜欢披红色纱丽,用头顶水罐。在这个城市随便拍一个画面,都会成为融化在人血液中永远的红——洒满晨光的街头,一个头顶水罐的女郎,走在“咕咕”的水车过后留下的湿辙印上,粉红的纱丽随着她婀娜多姿的脚步在轻风中翻飞,如一抹流云飘过,渐行渐去,飘失于那粉红巷子深处,融入如梦的粉红……
粉红成为城市的图腾徽记,竟然是一次偶然事件。1876年,为了迎接英国威尔斯王子到访,萨瓦伊·罗摩·辛格王公下令将全城建筑物外加白色边框,全部漆成粉红色。这肯定是一种类似小孩过家家一样的“政府行为”,但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丽行为。在拉杰普特人的色彩词典中,粉红代表着好客。必须为那个粉红色“政府文件”点赞的是,它后来扩展成了城市的“色彩”法律:面街房屋必须定期粉刷;建筑物必须用当地盛产的红砂岩石建造。玫瑰童话就是这样炼成的!
印度近古文明要感恩拉杰普特人的王公萨瓦伊家族,放大点说,人类城市建筑文明也要感恩这个王公。当年,这个信仰印度教的当家人放弃了上百年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折腾,高举“和为贵”大旗,与卧莫儿王朝联姻,自愿尊其为老大。有沙贾汗大帝罩着,他们就能腾出双手在自己的码头上大张旗鼓搞“房地产开发”,任性地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让红色的旗帜高高飘扬!除了玫瑰城,萨瓦伊家族还送了“风宫”“水宫”“镜宫”给这座城市。
“风宫”是王公为了让宫中嫔妃观看外面的花花世界而建。它乍一看如同一道从天而降的粉红色墙,那造型俨然一个硕大无朋的红色蜂巢——数百个蜂窝状巢穴一般的窗格,能够让凉风徐徐透入,所以称风宫。而每当皓月当空,整座风宫便闪闪发亮,因此也被称为“月宫”。站在“风宫”前面的广场上仰视这粉红色的“蜂巢”,依稀就能看到倚窗而望的美女们,莺声燕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水宫”,顾名思义就是让宫殿俏然水中。印度气候炎热,一年中冷的时候,也相当于中国长江流域的初夏。为躲避炎炎夏日,萨瓦伊王公发挥其才智,在湖上兴建了水上宫殿。宫殿四面建有门楼,四角有塔,塔顶有亭子——楼台亭阁倒映水中,天光云影共徘徊,如梦如幻,不由人不叫绝。
“镜宫”是这个家族先贡献给斋普尔的奢华礼物。那宫建在“天上城堡”琥珀堡内。宫墙上镶嵌着无数个拇指大小的水银镜片和宝石。漆黑的夜晚在宫内点燃一盏烛光,烛光便映照在宫顶和四壁上,形成一个渺无边际的苍穹,手持蜡烛舞动,就会产生一颗颗宝石飘动的幻影,让人仿佛置身于星转斗移的仙境之中……这样的城堡自然是人间尤物,估计就是恶敌来犯,在面对“镜宫”的神妙时也难以痛下杀手。
需要补充的是,莫卧儿帝国与斋普尔公国,并不只是做房地产开发的高手。这两个印度近古史上的天才运动健将,带领印度重新在“世界杯”中打进决赛,进入了前四强。尤其是那莫卧儿王朝与当时风头正火的明代中国一起,成为欧洲人眼中遥远的东方神话。那时的情形是这样子的,当欧洲这些“慢班”的同学抬头仰望天花板时,“尖子班”的中国和印度就在那天花板上哈哈大笑——东方的茶叶、瓷器、珠宝、香料,让他们一想起就要流口水。当年的欧洲正苦逼地在猝然降临的“小冰川”带来的灾害中挣扎,很多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到东方去——到印度去——”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强音,就像今天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削尖了脑袋也要往欧美国家钻一样。可惜陆路上蛮横地站着一个手提丈八长矛的猛张飞——奥斯曼土耳其不让过——这个牛的二道贩子,长期霸占东方和西方之间转手买卖营生。行不得也哥哥——陆路不让人走,大爷我走水路。欧洲人由此开始了大航海。后来的故事情节就是,欧洲人进了“尖子班”跳到了天花板上,中国、印度、土耳其因累次考试不及格,被校方调到“慢班”,成了降班生。
奇葩风情国——猴子称霸王
行走在北印度大地上,就是置身在浓浓的异国风情中,并且这些风情都特别奇葩。
人人信教。印度被称作宗教之国,一道独特的景观是,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宗教对于这个民族来说,就像语言和服装一样,是他们独有的精神胎记和种族徽章。在相当于中国商朝时期就扬名立万江湖的印度教,至今仍是印度宗教的大哥大,如果美国和俄罗斯所有人都信印度教的话,也只有它的一半。除了印度教之外,还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拜火教、犹太教……尤其是如果没有他们创立的佛教,也许今天亚洲许多国家在宗教信仰上都找不着北。
猴子称霸王。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都讲转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都是造物主生命链条上的一环。牛呀猴子呀在印度文化传统中都是神的化身,地位高高在上。所以,在斋普尔的粉红色皇宫,在亚格拉人家的楼顶,在新德里首都总统府,都能看到一群一群的猴子扬扬得意地向游人做怪相。我们自然很是惊诧。不过,也许在这些猴子们看来,这些场所就是上帝恩赐的家园——“人人生而平等”,人住得,我们也住得,想逛就要逛——我的地盘我做主好不好,天经地义的事,你中国人瞎惊诧什么。不只是猴子称霸王,所有动物在这个国家都很拉风。
素食成风。印度之所以是动物的天堂,是因为印度人始终固守对天地的敬畏不杀生。素食因此成为印度突出的日常生活风俗——因为吃肉就必然杀生。尤其是耆那教,连长在地下的东西也不吃,比如土豆、红苕、花生都不入他们的菜谱。他们甚至不做农活,因为做农活就会伤害到土地下面的蚯蚓等生物,其生存之道就只一样——经商。由于没有一个餐馆提供牛肉、猪肉、鱼肉,在印度一个星期的行程中,我们就很素食了一把,弄得众人肠胃清汤寡水,用到五台山削发为僧的梁山好汉鲁智深的话来说就是,“嘴里要淡出个鸟来”,馋得我们回国一看到火锅就激动得想哭。
依然“活着”的印度教种姓制度。等级种姓“婆罗门”是天生的上等人,为掌管精神世界神职的僧侣贵族;“刹帝利”次之,为掌管世俗权力的国王和武士。这一、二等级把世上的好事都占了——打个比方,如同看戏时,剧院好的座位天生是他们的专座。从事农业、牧业、手工业的属于第三等级“吠舍”,车夫脚夫属于第四等级“首陀罗”,二者是“屈辱出生,屈辱生活,又屈辱死去”的贱民。这种姓等级森严,是与生俱来的“胎记”,谁也不能修正。比如,不同种姓之间基本不通婚——“婆罗门”或“刹帝利”女子要是下嫁“吠舍”或“首陀罗”,就会被家族永远开除“家籍”。日常生活中、二种姓的人不会与贱民在同一场所共餐。我们的导游是“刹帝利”,他说,走进餐馆只要看到有“吠舍”或“首陀罗”,马上转身走人。我们笑问,都穿一样的衣服,怎么辨别?他答,鼻子一闻就知道。天,这鼻子真是厉害!
印度还有一奇葩,必须一说。几乎所有在路上跑的大货车,都经过了改装。车身是五颜六色的彩绘,车架或者是反光镜上则缠着彩色布条,反正是整成花车,远远一看,就仿佛是一条花龙向你奔跑过来。城市里的电动三轮出租车,也挂了一串串鲜花。三轮车档次极低,但挂一束花是人的自由。在他们垢腻满脸满衣的躯体内,依然有一个小角落有心香一瓣花开。这样的风景风情在我看来,属于一个民族了不起的徽记。
印度的B面——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去印度之前,大脑中始终萦绕着这样一幅清新的画面:旭光梦一样洒在清晨的原野上空,一个穿着一袭金黄色衣裙,披着粉红色纱丽的女子,头顶着篮子,清雅地从田埂上走来……而在北印度金三角的日子里,我的思绪则基本上处于一种梦游状态——上面所写的文字,就是出于这样的梦游,我把它们归结为印度的A面。而在行程中一次次打量车窗外的原野时,我则又是梦游在泰戈尔那些优雅清纯得叫人要流泪的文字中——
清晨的静海,漾起鸟语的微波;路旁的繁花,争妍斗艳;在我们匆忙赶路无心理睬的时候,云隙中散射出灿烂的金光。
楼前的沙地种了小麦、葫芦、西瓜。远处,波光粼粼的恒河和时而驶过的船只,组成一幅炭笔勾勒的素描画。
对岸是一片香蕉、番石榴、椰子树林;远处,绿树掩映的屋顶平台上,晾晒着一条纱丽……
我用了“流泪”这个词,是因为今天印度现实的另一面B面,已经“冻结”了泰戈尔这些花瓣一样的文字。
令人惊怵的脏——龌龊已经成了当今印度城市的怪胎。新德里是首善之区吧,但稍微靠外的街道,那“脏乱差”就如同中国三线城市的城郊接合部,甚至还能看到有人背对着大街,提起裤子小便,这真叫是“撒野”。车进入斋普尔市区,就如同是进了垃圾场——街道两边挤满了密密麻麻破烂不堪的房屋,地上随处可见一摊一摊动物甚至人的粪便,而卖相污浊的小吃摊、食品店就立于其中。
特别叫人不能容忍的是,童话一样的粉红色老城沿街底楼全部改作了商铺,许多门店如同叫花子的衣服结满污垢。傍着老城的水沟与河道,密密匝匝漂浮着龌龊的矿泉水瓶、破旧衣物,甚至还有动物尸体……
天可怜见,幸好亚格拉的红堡、泰姬陵,斋普尔的琥珀堡、新德里的总统府都有围墙——当初的设计者们简直是伟大的预言家,提前知晓了今天的状况,否则,这些辉煌建筑肯定也会被“改装”成垃圾库与肮脏博物馆——所有的城市故事、建筑传奇、童话与梦,都将被打翻在地。
令人胆寒的乱——城市的景区、车站、公园、饭店、购物店,刁贩和乞丐一群一群向人“飞”来,仿佛是前世欠了他,今生来向你讨债——不,那甚至就是“有组织抢劫诈骗团伙”。旅途中,团友们感慨,到印度旅游必须有勇气,哪怕是白天,一个人要是掉队,也会提心吊胆,三步并成两步走;要是晚上,借一百个胆,也不敢上街。一个团友警告他国内有自由行癖的女友,好不要拿自己的“颜值”到印度试验。
令人恐怖的穷——在城市的街道旁,居然有这样的“建筑”:破烂的帆布篷或者是褪色塑料布支起的篷以及木桩搭建的窝棚。这些篷与棚有单个的,有一排排的,甚至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比我们国内收破烂的“库房”还低一个档次,只留着一个低矮的黑黑的门洞。在没到印度前,以我的想象力,想不到地球上会有人住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窝棚中。而有的人居然连这样的窝棚也没有——离开新德里那天上午10点左右,我就在一个公园的沙地上,看到横七竖八地睡着十来个人,还有两条狗也混杂躺睡其中,沙地上还有几摊粪便,有畜生的,也有人的。当我们走近时,那没有睡着的人火速翻身起来,伸出污黑的手向我们乞讨。
触目惊心的生态恶化——导游说,印度的发展整体比中国慢了将近三十年,所以他们正热火朝天地走中国的“老路”——践踏大地,蹂躏生态。在北印度大地上,我没有看到一条清亮的河养我的眼。他们那举国礼拜的母亲河恒河,从圣地瓦拉纳西开始,河水已经不能让人喝……从亚格拉到斋普尔,沿途许多农田被肢解,大烟囱疯狂地倾吐大团大团黑烟——泰戈尔那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字就是这样被谋杀的。
在印度的行程中,我心里多次纠结——不敢相信红堡、泰姬陵、粉红色的童话是那些篷与棚中进出的人之祖先创作的。事实上,老祖宗们的文化天赋与艺术才华,在印度已经呈现塌方式的断代。以首都新德里为例子,几个著名景点中,莲花寺庙,一眼看去就是模仿悉尼歌剧院;印度门,分明就是山寨了巴黎凯旋门;总统府,那是英国人修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也不行——在整个北印度行程中,甚至连一个如同我家乡泸州佳乐世纪城“楼上是花园,楼下是森林”的住宅小区我也没看到……唉,如此情状,让那些创作了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的上古印度人,那些骑在战象上的孔雀王朝皇家武士,在九泉之下怎么心安哟?心头就跳出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后记:
其实,现实印度也有正能量,就简单说三个细节吧。新德里有一个纪念印度国父的“圣雄甘地墓园”。许多国家领导人到访都要专门去献花。圣雄甘地值得世人敬重,他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时,奉行的是“非暴力”,这样做当然没有枪杆子来得痛快,但好处是不流血,不死人。我个人喜欢这样的做法。因为,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要毁灭生命,毁灭人类创造的财富。中国上下几千年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喜欢用武器的批判行走江湖,话不投机就组织打群架。
印度与中国都是当今世界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被称为“金砖”大国。我们的长项是用制造刷存在感,被称为“世界加工厂”;他们的长项是用计算机软件走上星光大道,被称为“世界办公室”。我们向世界出口百货商品,连美国佬也紧张得头上冒汗;他们则向世界出口办公软件,欧美国家都得乖乖掏腰包。
印度的精英阶层由印度教和第二种姓、信仰伊斯兰教的上流人士与信息产业中脱颖而出的新贵组成,非常牛!一个在深圳做导游的团友说,他多次接待了这些人组成的旅游团队。就像我们把新德里、亚格拉和斋普尔作为北印度旅游金三角一样,他们则把香港、澳门和深圳看作南中国金三角——香港购物,澳门赌一把,深圳看发展。这些人英语都非常地道,风度气质都绅士,而且还很嗨——有一个团就专门从印度本土请来歌手为朋友生日捧场,包了宾馆整个演艺厅狂欢了三天。
天堂与地狱一步之隔,历史优雅与现实肮脏咫尺并存——这就是印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