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70234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依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特别是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之关系,然后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角度和范式来审视和反思当今的世界,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本书通过对马克思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次飞跃的分析,发出了“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呼唤;用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整体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人”,并基于此对当今学术界的一些人无原则地宣扬“经济人”展开了批判;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特别是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做启蒙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释的缺陷;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的双向促进;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审视了社会的不平等,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审视了生态危机;描述了“马中西”三大资源在中国道路中的交互汇通。
目 录
上篇 20 世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及其启示
第一章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历程
一、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解释路向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多样化发展
三、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的若干特征
第二章 对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的基本评价
一、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二、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开拓
三、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偏颇
第三章 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
一、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吗?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代哲学还是现当代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是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现当代西方哲学?
四、“哲学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第四章 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看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
一、对“本体论”的三种不同理解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本体论的两大判断
三、卢卡奇晚年的两点反思
四、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看法的六大差别
五、马克思的实践—物质本体论与其资本批判具有内在关联
中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确证和深化
第五章 马克思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次飞跃
一、超越启蒙理性,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达成实践的、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开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
三、完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
四、马克思的三次飞跃昭示我们向政治经济学回归
第六章 用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整体视角,看资本主义的“经济人”
一、“经济人”的理论假设与现实基础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人塑造为“经济人”的基本途径
三、共产主义批判和扬弃资本主义“经济人”的方式
第七章 用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整体视角,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观
一、劳动的发展推动了人在自然和社会历史中的不断解放
二、劳动得以从资本主义形态中获得解放的现实出路
三、自由的劳动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四、劳动解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程度和前进方向
下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一、当代中国语境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不同理解
二、启蒙主义理解路向的要点与缺陷
三、后现代主义理解路向的要点与缺陷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的双向促进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事关中国道路的现实及未来
二、中国道路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创新发展
三、正确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尝试回答中国道路的远期前景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责任
一、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审视当代社会不平等
二、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审视当代生态危机
三、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审视当代人类生存境遇
第十一章 “马中西”三大资源在中国道路中的交互汇通
一、中国道路的西方现代性溯源
二、中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导向
三、中国道路的传统文化因素
四、“马中西”三大传统在中国道路中的交互贯通
第一章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历程
一、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解释路向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多样化发展
三、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的若干特征
第二章 对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的基本评价
一、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二、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开拓
三、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偏颇
第三章 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
一、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吗?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代哲学还是现当代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是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现当代西方哲学?
四、“哲学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第四章 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看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
一、对“本体论”的三种不同理解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本体论的两大判断
三、卢卡奇晚年的两点反思
四、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看法的六大差别
五、马克思的实践—物质本体论与其资本批判具有内在关联
中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确证和深化
第五章 马克思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次飞跃
一、超越启蒙理性,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达成实践的、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开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
三、完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
四、马克思的三次飞跃昭示我们向政治经济学回归
第六章 用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整体视角,看资本主义的“经济人”
一、“经济人”的理论假设与现实基础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人塑造为“经济人”的基本途径
三、共产主义批判和扬弃资本主义“经济人”的方式
第七章 用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整体视角,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观
一、劳动的发展推动了人在自然和社会历史中的不断解放
二、劳动得以从资本主义形态中获得解放的现实出路
三、自由的劳动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四、劳动解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程度和前进方向
下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一、当代中国语境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不同理解
二、启蒙主义理解路向的要点与缺陷
三、后现代主义理解路向的要点与缺陷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的双向促进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事关中国道路的现实及未来
二、中国道路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创新发展
三、正确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尝试回答中国道路的远期前景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责任
一、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审视当代社会不平等
二、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审视当代生态危机
三、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审视当代人类生存境遇
第十一章 “马中西”三大资源在中国道路中的交互汇通
一、中国道路的西方现代性溯源
二、中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导向
三、中国道路的传统文化因素
四、“马中西”三大传统在中国道路中的交互贯通
免费在线读
马克思本人思想经历三次重大转折的阶段性,也可以分别在我们中国的理论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思潮演变当中得到对应的体现(这一点我们将在本书的下篇当中专门加以论述):在改革开放以后最初的时段里,我们在相当程度上把马克思当作了现代性的代表,这是对现代性的单纯拥抱与鼓呼,我们像马克思的青年成长时期一样,带有一种浓厚的“启蒙”精神的氛围。之后,我们也转向了现代性批判,从现代性批判的角度研究和认识马克思的思想。但在这种转向刚开始时,我们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单纯理解为马克思对传统哲学、对旧形而上学观念、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这种批判当然也毫无疑问是存在于马克思那里的,但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单纯归结成意识形态的批判,则是对马克思的片面理解。再后来,我们终于认识到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还应包括对资本的批判,但问题在于,我们尽管看到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有着两大内容——既有对形而上学观念的批判,又有对资本的批判——但却往往把这两种批判相提并论,或者把后一种批判自觉不自觉地随附于、归结为前一种批判。尽管从历史的顺序上,马克思对形而上学观念的批判为后来对资本的批判奠定了基础,但真正代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最终成果、在马克思思想的逻辑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是对资本的批判,是对资本的经济学批判。
从马克思本人思想历程和当代中国理论界的思想历程中,我们所能得出的一个核心结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部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遗产。我们不能抛开了这一首要思想而侈谈马克思主义,更不能用马克思的其他理论来“矮化”和消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不能停留在马克思的第一次转折之前来认识马克思,即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启蒙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只是从启蒙理性出发的。我们也不能停留在用马克思第二次转折之前的理论观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段中,即不能停留在马克思早期带有人本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色彩的思想上,不能停留在马克思早期局限在哲学领域所进行的对现代性的批判上。甚至,我们也不能停留在用马克思在第三次转折之前的理论观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做法上,不能停留在把马克思说成只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的看法上。马克思是转而进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的,这使得资本现代性概念成为一个基本的范畴,使得所谓“现代”与“资本”之间建立起了内在的联系。对资本的经济学分析批判,实际上就是现代性批判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展开,是深入到资本本身的运动当中去的内在批判。虽然我们不能说马克思后来“摈弃”了早期的对形而上学观念的批判,也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化简为经济学批判,但马克思晚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确实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首要维度。
从马克思本人思想历程和当代中国理论界的思想历程中,我们所能得出的一个核心结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部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遗产。我们不能抛开了这一首要思想而侈谈马克思主义,更不能用马克思的其他理论来“矮化”和消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不能停留在马克思的第一次转折之前来认识马克思,即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启蒙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只是从启蒙理性出发的。我们也不能停留在用马克思第二次转折之前的理论观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段中,即不能停留在马克思早期带有人本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色彩的思想上,不能停留在马克思早期局限在哲学领域所进行的对现代性的批判上。甚至,我们也不能停留在用马克思在第三次转折之前的理论观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做法上,不能停留在把马克思说成只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的看法上。马克思是转而进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的,这使得资本现代性概念成为一个基本的范畴,使得所谓“现代”与“资本”之间建立起了内在的联系。对资本的经济学分析批判,实际上就是现代性批判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展开,是深入到资本本身的运动当中去的内在批判。虽然我们不能说马克思后来“摈弃”了早期的对形而上学观念的批判,也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化简为经济学批判,但马克思晚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确实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首要维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