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4216
☆给过去的历史重大事件赋予丰富的细节和人生的悲欢,让深度更接地气的历史读本。
☆“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
☆以文艺美浸润身心 用思想力澄明未来
《语之可》志在以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筛选、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既有学者的深邃,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灵动优美、感动人心,以*有价值*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在本辑,大清通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法国启蒙运动……走进这些历史现场,观照帝王、贵胄、庶民等每一个为之歌哭的鲜活生命,让大历史呈现出人性的暧昧丰富。
千古斯文道场:稷下学宫的流与变 李舫
“铁面御史”的权力善意——赵抃“中和之政”之于今天的意义 赵允芳
作为全球秩序思考者的康有为 章永乐
溥仪自传问世记 方继孝
夹缝中的奇葩:广州十三行富商伍秉鉴 聂作平
辛亥年的枪声 南帆
伏尔泰与卢梭:法国思想史上的“王”“后”大战 施京吾
千古斯文道场:稷下学宫的流与变
李 舫
思想的活跃,创造了稷下学宫的仪轨,打造了百家争鸣的舞台,营造了文化包容的氛围,形成了思想多元的格局。在这里,没有违心之说,没有一言之堂,没有文字狱,没有学术不端,不为权威者所垄断,不为善辩者所左右,诸子百家言论自由,畅所欲言;学术自由,著书立说。稷下学宫,一个东方的文化王国,一片东方的文化净土,中国知识分子的天堂。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然而,正是在这时代的动荡与纷争、思想的争鸣和交锋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学术极为活跃的黄金时代。
历时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近现代文明的过渡时代。极大的开放、极大的变革、极大的流转,使中国的思想呈现了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局面,各阶级、各阶层、各流派,都企图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彼此诘难,在睿智的想象中相互争锋,在深沉的阐述中相互砥砺,在慷慨的激辩中相互增长。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真正的黄金时代,它宛如簇簇晨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又似道道曙光,为学术思想带来蓬勃灿烂的景象。
这个黄金时代,有着无数振聋发聩的奏鸣,其中绵延后世、回响不绝的一道,是稷下学宫。“齐王乐五帝之遐风,嘉三王之茂烈;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一千四百年后,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在《稷下赋》中如此深情地讴歌,感慨:“美矣哉!”
诚哉斯言!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征程上,这一段历史格外波澜壮阔,底蕴深厚,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童年的梦想和期盼。
时隔两千三百余年,回望历史的深处,抚摸岁月的肌理,在流沙坠简似的时间长廊,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追问——这一段历史究竟为我们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启蒙、怎样的开篇?
一
是的,大地证明了一切。
浑厚丰饶的大地,如一道无解的谜题,在某一天缓缓地包藏了它的秘密,又在某一天,断然将这些秘密舒展开来。
1943年,一场饶有趣味的考古正在临淄进行,一块刻有“稷下”二字的明代石碑在这里得见天日,一同出土的还有不少战国时期的瓦当、石砖。
历史像个顽皮的孩子,有时,刻意与你擦肩而过;有时,又假装与你狭路相逢。这一刻,这个顽皮的孩子欢欣地跑过来,捧出他珍藏已久的宝物。齐都遗址出土的这方“稷下”石碑,是历史留给未来的宝物,透过它,我们隐约可见时光的地标,恍惚听到远祖的召唤;透过它,尘封已久的稷下学宫的秘密终于大白天下。
“稷下”之名,始见于《史记》。
“稷”,在中国浩瀚的史籍中,是一个有着特殊分量的概念。“稷”,也叫“后稷”,是周族始祖,因善种粮食,“稷”被尊为农神或谷神,在我国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社稷”一词的意思,就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古时亦用作国家的代称。
方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三处以“后稷”的“稷”为名的“稷山”,一处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南,一处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还有一处,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南。临淄稷山,是临淄与青州的界山,山阴为临淄,山阳为青州。山上旧有后稷祠,海拔虽仅一百七十一米,但影响巨大。齐国古称稷下,齐古城有“稷门”,皆因此山而起。
因稷门而名的稷下学宫,顺应战国时代变法改革的历史潮流而产生。
生命充满了无数的偶然,但是,无数偶然的背后,一定有着一个巨大的必然。它常常被我们忽视,却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这一天,“必然”化作一个叫作“田午”的少年,御风而来。
关于齐桓公田午的故事很多,最为众所周知的是“扁鹊见齐桓公”,他的名字随“讳疾忌医”“病入膏肓”两个成语而被贻笑至今。
传说的昏庸断不能遮蔽历史的伟大。公元前376年,作为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面临着新生政权有待巩固、人才匮乏的现实,于是,他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学宫,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稷下学宫”由此而生,后世亦称“稷下之学”。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尚在文明的早期,天地清新,万物勤勉,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一派灿烂景象。
——这是最后的青铜器时代,以铁器和牛耕为标志的革命带来封建制度的确立,也造就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这是璀璨的楚辞和南华经的时代: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童年时期的中华文化,已经完成了人类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这是中国文明最波澜壮阔的时代,奉献了瑰丽的诗篇、科学的节气和对这个星球上自然万物的神奇想象。
——这也是中国政治最波诡云谲的时代,从陈完逃齐,到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同意田和的请求为诸侯王,时间的大书已经翻过了二百八十六年的漫长岁月,这个曾被放逐于海岛之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的弱小部落,已经等待得太久太久了。
历史必然常常以偶然的方式出现,偶然的集束却未必表现为必然。田氏代姜之后,严惩贪赃行贿,重奖勤政变革,齐国出现了空前的富庶。《战国策·齐策》引苏秦的话说:
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搏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这是齐国的戏场,也是历史的域场。那一刻的齐国,韬光养晦,休养生息,真的是风流倜傥仪态万方啊。齐国,这个能干的巧妇,将自己结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大网——
这里,有从临淄直达荣成、横贯全国的东西通衢,有临淄西经平陵、南出阳关而达兖州的要道,有临淄东经即墨而达诸城、日照从而与吴、越交往的大街道,有临淄经济南和平原达赵、卫的交通干道,有从临淄南出穆陵关而达沂南与楚相接的枢纽……隐蔽在这些大路心腹之侧,还有数不清的羊肠小路。在哀鸿遍野、内忧外患的古神州,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一个又一个行者,风尘仆仆地沿着这些小路坚定地走进令人向往的稷下学宫,走进天下读书人的梦中家园。
而这座高头大殿,坐落在稷山之侧,更矗立在天下人的心中。它,像一个勤勉的君王,夙夜在公,朝乾夕惕;像一个健硕的武士,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像一个从容的智者,成竹在胸,乾坤澄澈。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大办稷下学宫。他给稷下先生们极高的政治地位和礼遇。这些人参与国事,可以用任何形式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他还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予很高的俸禄。“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位列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孟子被列为客卿,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田骈“訾养千钟,徒百人”。
史料记载,齐宣王经常向稷下先生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并让他们参与外交活动,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巅峰。此时,稷下学宫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一时间,战国学术,皆出于齐。
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割据,长期分裂动荡的时代,稷下设于一国之中而历一百五十年之久,不能不说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奇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