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354673
中篇小说可以说是百年来中国文学ZUI重要的文体之一。它的容量和传达的社会与文学信息,使它具有极大的可读性。从《阿Q正传》到《小二黑结婚》,从《李双双小传》到《烦恼人生》,中篇小说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这一百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折射出这一百年来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变迁。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教授从一百多年间的中国中篇小说作品中精选的ZUI具文学和社会价值的一百部中篇小说作品。丛书共30册,532.1万字,对1911年以来的中篇小说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并按照发表时间顺序编辑而成,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DI一部系统研究、编选中篇小说的具有排行榜意义的中篇小说选本。丛书收入了鲁迅《阿Q正传》、萧红《生死场》、巴金《憩园》、沈从文《边城》、铁凝《永远有多远》、贾平凹《天狗》、王安忆《小鲍庄》、余华《现实一种》、格非《褐色鸟群》、苏童《妻妾成群》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ZUI具影响力的中篇力作,展现了百年中国中篇小说创作所取得的巨大实绩。丛书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国内ZUI重要的中篇小说奖项。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独创特点,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双双小传·祸起萧墙》是“百年百部中篇正典”丛书中的一种:共收录李准的《李双双小传》、水运宪的《祸起萧墙》两个中篇小说。
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以1958年“大跃进”与随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农村妇女李双双冲破丈夫孙喜旺的阻挠,为集体办食堂,提高劳动效率,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丈夫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的故事。作品成功塑造了李双双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进步妇女形象。在李双双贴大字报以前,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很多时候她被“喜旺媳妇”等名称替代,但自从上了民校,李双双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扩展,思想进步很快。她不再围着锅台转,渴望能像男人们那样参加集体劳动。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劳动,她萌生了办集体食堂的想法,并得到了公社和大队的支持,但在创办和管理集体食堂的过程中,李双双却遇到了难题……
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电力系统的改革,反映出在“四化”建设中,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尖锐冲突。立志为“四化”献身的佳津电业局局长傅连山是战斗在工业战线上老干部的中坚,他怀着一腔热血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改革浪潮中,不料刚到佳津就遇到了阻力。后经省里和佳津地委的多次沟通,傅连山带着梁友汉等人再次奔赴佳津。开始时,地委的郭书记想拉拢他,但在技术人员归队向省里申请编制的问题上,郭书记要求傅连山多申请几十个,傅连山虽不愿意还是努力争取了,但省局并没有批复。后来在金沟水电站问题上,以郭书记为代表的地方顽固派与以傅连山为代表的改革派矛盾再次激化……
李准《李双双小传》
水运宪《祸起萧墙》
百年中国文学的高端成就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序
孟繁华
从文体方面考察,百年来文学的高端成就是中篇小说。一方面这与百年文学传统有关。新文学的发轫,无论是1890年陈季同用法文创作的《黄衫客传奇》的发表,还是鲁迅1921年发表的《阿Q正传》,都是中篇小说,这是百年白话文学的一个传统。另一方面,进入新时期,在大型刊物推动下的中篇小说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因此,中篇小说是百年来中国文学ZUI重要的文体。中篇小说创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它的容量和传达的社会与文学信息,使它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当社会转型、消费文化兴起之后,大型文学期刊顽强的文学坚持,使中篇小说生产与流播受到的冲击降低到ZUI低限度。文体自身的优势和载体的相对稳定,以及作者、读者群体的相对稳定,都决定了中篇小说在消费主义时代能够获得绝处逢生的机缘。这也让中篇小说能够不追时尚、不赶风潮,以“守成”的文化姿态坚守ZUI后的文学性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中篇小说很像是一个当代文学的“活化石”。在这个前提下,中篇小说一直没有改变它文学性的基本性质。因此,百年来,中篇小说成为各种文学文体的中坚力量并塑造了自己纯粹的文学品质。中篇小说因此构成百年文学的奇特景观,使文学即便在惊慌失措的“文化乱世”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这在百年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家在诚实地寻找文学性的同时,也没有影响他们对现实事务介入的诚恳和热情。无论如何,百年中篇小说代表了百年中国文学的高端水平,它所表达的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焦虑、矛盾、彷徨和不确定性,都密切地联系着百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经验。于是,一个文体就这样和百年中国建立了如影随形的镜像关系。它的全部经验已经成为我们ZUI重要的文学财富。
编选百年中篇小说选本,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我曾为此做了多年准备。这个选本2012年已经编好,其间辗转多家出版社,有的甚至申报了国家重点出版基金,但都未能实现。现在,春风文艺出版社接受并付诸出版,我的兴奋和感动可想而知。我要感谢单瑛琪社长和责任编辑姚宏越先生,与他们的合作是如此顺利和愉快。
入选的作品,在我看来无疑是百年中国ZUI优秀的中篇小说。但“诗无达诂”,文学史家或选家一定有不同看法,这是非常正常的。感谢入选作家为中国文学付出的努力和带来的光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版权和其他原因,部分重要或著名的中篇小说没有进入这个选本,这是非常遗憾的。可以弥补和自慰的是,这些作品在其他选本或该作家的文集中都可以读到。在做出说明的同时,我也理应向读者表达我的歉意。编选方面的各种问题和不足,也诚恳地希望听到批评指正。
是为序。
在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鼓舞下,随着无尽量的崭新的生活事物的蓬勃发展,随着农村生活面貌的急速变化,新的人也正在蓬勃地生长……《李双双小传》就是对于这种正在蓬勃生长着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一首昂扬响亮、优美动听的赞歌……
——冯牧
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需要那种精神健康、意志顽强的人去对抗日益衰败的精神环境。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不仅仅以作品而且是以人格去影响社会鼓舞群体。水运宪展示给社会的是ZUI佳状态和形象。他敏锐而有创造力,理智而有激情。他是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分子。
——蔡测海
李准《李双双小传》
一
李双双是我们人民公社孙庄大队孙喜旺的爱人,今年有二十六七岁年纪。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以前,村里很少有人知道她叫“双双”,因为她年纪轻轻的就拉扯了两三个孩子。在高级社的时候,很少能上地里做几回活,逢着麦秋忙天,就是做上几十个劳动日,也都上在喜旺的工折上。村里街坊邻居,老一辈人提起她,都管她叫“喜旺家”,或者“喜旺媳妇”;年轻人只管她叫“喜旺嫂子”。至于喜旺本人,前些年在人前提起她,就只说“俺那个屋里人”,近几年双双有了小孩子,他改叫作“俺小菊她妈”。另外,他还有个不大好听的叫法,那就是“俺做饭的”。
双双这个名字既然被这么多的名称代替着,自然很难有露面的时候,可是什么事情都有变的时候,一九五八年春天“大跃进”,却把双双这个名字给“跃”出来了。她这个名字,不单是跃到全公社,又跃到县报上、省报上。李双双这个名字被人响亮亮地叫起来了。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她这个名字头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还是在一九五八年春节后,孙庄群众鸣放会上的一张大字报上。故事也还得从那个时候说起。
一九五八年开春,全乡群众打破常规过春节,发动起来一个轰轰烈烈向水利化进军的高潮。孙庄的男女青年们,都扛着大旗、敲着锣鼓上黑山头修水库去了,村子里剩下的劳力,也都忙着积肥送粪,耙春地,下红薯秧苗,可是终因劳力缺少,麦田管理怎么也顾不过来。
这时候,社里党支部发动群众鸣放讨论这个事,要大家想办法解决。社里开了个动员会,DI一天,大字报就在街上贴满了。这天,乡里党委书记罗书林同志来孙庄,他和社里老支书老进叔,看着一街两行房山墙上贴的红红绿绿的大字报。就在这时候,他们被一张大字报吸引住了。
这张大字报的字写得很大,字迹写得有点儿歪歪扭扭,可是上边的事却写得格外新鲜。上边写的是:
家务事,
真心焦,
有干劲,
鼓不了!
整天围着锅台转,
跃进计划咋实现?
只要能把食堂办,
敢和他们男人来挑战。
“妇女能顶半个天”。
这一张大字报贴出来不要紧,可把罗书记喜欢透了。他念了一遍又一遍,拍着老进叔的肩膀头说:“嘿,老伙计,这可有了办法了。这一张大字报重要得很!要是能把家庭妇女解放出来,咱们这个‘大跃进’可就长上翅膀了!”他接着就打听这个李双双是谁家的。
老进叔想了想说:“如今这些年轻媳妇,我都还安不清位,这都是不常开会那一号。”
罗书记说:“你打听打听,这个人可要好好培养。能想出来这一条就不简单,有股子冲劲儿!”
提到“冲劲儿”,老进叔说:“这么说来,兴许是喜旺媳妇。”
罗书记说:“怎见得是她?”老进叔说:“那个小媳妇可能拿得出来了!去年大辩论时候,上到台子上发言的就是她。就是平常开会少一点儿。前两天,我见她跟喜旺还干仗哩!”
两个人正谈论着,树影儿已经正了,地里的人也都回来了,围着过来看大字报。老支书就问他们:“这个李双双是不是喜旺媳妇?”有人说“是”,也有人说“不是”。
有人说:“这就是喜旺家写的,去年冬天扫盲上民校时候,她报的名字就叫李双双。”
还有人说:“那个媳妇利利索索的,读书心眼可灵了,她能写出这几个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