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73014
★《自卑与超越》是作者阿德勒的奠基之作。(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自卑与超越》采用简单方式表达,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战胜自卑,在与别人的交往或互动中才能获得超越,才能成就强大完美的人生。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自卑与超越》心灵和肉体相互促进,只要克服了精神上的障碍,身体的缺陷就不再是障碍。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更需要好好阅读本书,找到过去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需要提醒自己对自己的现在评价可能是过低的,你需要重新获得一个对自己的评价,不断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小评价,把恶性循环变成正能量。
★如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正如作者提出的“寻找真正的生活意义和学会合作”的方法,克服并超越自卑情结,朝着正确的人生目标奋斗,追求卓越,而非完美,就会避免陷入无意义的自卑和痛苦之中。
★《自卑与超越》为我们指明了人生重要的方向,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要克服自身的障碍,不断追求卓越,你都要时刻感受到你与这个社会的链接,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很大的价值。
《自卑与超越》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著作,通篇都会涉及到的一个内容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背负着三大约束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约束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别无他所可局;其次约束是:没有谁是人类中首先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人群中,与他们息息相关;第三大约束是:人类是有男女两性构成。将这三大问题总结就是,人类必须要面对职业、社会和性,其中的性可以理解为爱情婚姻。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自卑与超越]
Chapter
生命的意义何在
生命中的三大主题 /
社会情感 /
儿童的成长过程 /
童年的记忆和梦境 /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
Chapter
心灵与身体
心灵与身体谁支配谁 /
感受的影响 /
心理特征和生理种类 /
Chapter
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情结 /
追求优越感 /
Chapter
童年记忆
完整人格的钥匙 /
早期记忆和生活方式 /
解读初记忆 /
Chapter
梦
传统的梦境解读 /
弗洛伊德学派对梦的看法 /
个体心理学对梦的剖析 /
司空见惯的梦有哪些 /
案例分析 /
Chapter
家庭影响
母亲扮演的角色 /
父亲扮演的角色 /
家庭的重视和忽视 /
家庭中的成员地位一致 /
出生顺位 /
Chapter
学校的影响
教育的变革 /
教师要做好什么 /
孩子在课堂里的合作和竞争 /
测验儿童的发展 /
天分和培养 /
认知性格的不同分类 /
教学观察 /
顾问委员会的职责 /
Chapter
青春期
青春期的概念 /
心理特征 /
生理特征 /
成年冲突 /
青春期中的问题 /
青春期中的性欲 /
对青春期的到来充满期待 /
Chapter
犯罪和犯罪的预防
犯罪心理 /
犯罪类型 /
合作有多重要 /
合作初发挥的影响 /
如何解决犯罪问题 /
Chapter
工作
平衡生活的三大任务 /
早期职业训练 /
儿童兴趣的确定 /
哪些因素会影响职业选择 /
有哪些解决方案 /
Chapter
个体和社会
人类要团结起来 /
社会兴趣的缺失和关系建立的失败 /
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 /
Chapter
爱情和婚姻
爱、合作和社会兴趣有多重要 /
结婚之前需要做什么 /
婚姻的承诺和责任 /
恋爱 /
如何拥有美满婚姻 /
婚姻和男女平等 /
[自卑与超越]
生命的意义何在
人类的生活到处充满了“意义”。我们必须通过人类的角度来体验事物,否则无法感受抽象事物。就算是原初的体验也无法超越人类的观点。例如“木头”是指“与人相关的木头”,“石头”的意思则是“作为生活要素的石头”。所有想要尝试剥离“意义”来探讨环境的人都必定失败:他把自己与外界隔绝,他的行为对于自己和他人来说都没有任何作用——总而言之,所有行为都没有任何意义。所有人都无法真正回避“意义”。我们不得不通过自己归因归因(Attribution):一种认知过程,指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论,亦即观察者对行为过程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和推论。的意义来感受现实——并非原本的而是经过解读的事物。由此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存在完整的意义,不可能彻底完成解读,甚至有可能永远无法给出恰当和完整的解释。亦即,意义之国中充满了各种谬误。
如果询问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何在?”他也许回答不出。大多数人根本不会为这种问题而苦恼,更别说寻找答案了。实际上,这个问题出现的时间和人类一样久远,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还有更年长的人——偶尔会追问:“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有在遇到挫折时才会思考这些问题。如果生活万事如意,没有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那么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与其听一个人的言论,不如看他的行为,人们必然会通过行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做出回答。如果我们不听他人的言语,而集中注意力观察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意义”,他所有的观点、态度、动作、表情、习惯、理想、性格都和这一意义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表现背后都好像有着某种确定无疑的对生命的理解。不用说,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有着“我即如此,世界即如此”的判断,有着对自身和生命意义的阐释。
★在我看来,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随着事实的积累,这些事实对他关于人的形象的看法给以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持。
——亚伯拉罕•马斯洛
★阿德勒抛弃了弗格伊德的性本能和潜意识,把目光转向社会文化环境和外在因素……我们不再看到弗洛伊德那种对社会的悲观失望,乃至丧失信心,而是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从而对未来和自己充满信心。
——叶浩生
[自卑与超越]
我们知道,人们觉得能够从梦中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可以根据这一点推测,寻找关于未来的预测和解决当前困难的方法就是人们做梦的目的。这和梦能预示未来的观点有着很大差异。还要考虑的是,做梦者想要怎样的解决方案,以及从哪里才能找到。很明显,与全面考察实际情况并经过仔细思考后得出的解决方案相比,梦中出现的无疑会更糟。总而言之,做梦者只是想在睡梦中让麻烦赶紧得到解决而已。
弗洛伊德学派对梦的看法
弗洛伊德学派认为梦有一定意义,并且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析其意义。但弗洛伊德学派对梦的解读在很多方面已经离开了科学范畴。例如,它假设的前提条件是,心灵在白天和夜晚的活动有所区别。“意识”和“无意识”是对立的,梦的规则与白天的思维相矛盾。只要发现这样的矛盾,我们就应该怀疑这是否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古代哲人和原始人的思想中经常有这样的倾向:概念相互对立,针锋相对。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也清晰地体现在神经官能症患者身上。人们通常认为左和右、男和女、冷和热、轻和重、强与弱,都是相互对立的。但从科学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对的变化。它们是按照与想象中理想点的距离坐落于坐标尺上不同的位置的。好和坏,正常和不正常之间也不是彻底的对立关系。所以,将睡梦与清醒、梦中思维与白日思维相对立的研究理论从本质上来说就缺乏科学性。
原始弗洛伊德学派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单一的性来对梦进行研究。这也是把梦和人们的日常活动相割裂的做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梦就无法表现个体完整的性格,而只能表现出其中的一部分。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自己也发现不能单纯用性来研究梦,所以弗洛伊德提出,梦还能体现出对死亡的无意识渴望。我们能够发现,这种观点在某个层面上来说是对的。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做梦的目的就是想为眼前的困难找一个轻松的解决方法,梦说明做梦者不够勇敢。但弗洛伊德学派的术语中有很多隐喻,对于我们研究人的完整个性是怎样在梦中进行投射的毫无帮助。梦境和清醒时的生活再一次被彻底割裂。我们从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中得到了很多既有趣又有价值的提示。举例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是,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梦中隐藏的思想。个体心理学也得出了一个与之相似的结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问题出在它缺少心理学重要的先决条件——了解性格中存在的一惯性,以及个体的思想、言行存在统一性。
这一缺陷贯穿在弗洛伊德学派对梦境解析的各种重要问题的解释中。例如,精神分析对于“梦有什么目的?人为什么会做梦”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梦是对个体未能满足的欲望的满足。”但这个观点无法对所有情况进行解释。如果人不再做梦,或者醒来的时候就把梦忘了,又或者对梦完全不理解,那么这种满足是怎么实现的呢?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如何从梦中感到快乐或被安慰呢?如果梦和白天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梦的满足感也只在梦中起作用,那也许可以对梦之于做梦者的意义稍有了解。然而,在这种解释下,个体性格的一惯性就消失了。梦对于清醒的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从科学角度来看,人在做梦时和清醒时是同一个个体,所以梦的意义肯定与具有一惯性的个性保持一致。确实,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某一类人希望在梦中获得满足的努力和他的整体性格有一定关联。那就是被宠坏的孩子,他们总在问:“如何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呢?生活能给我什么?”此类人可能会通过梦获取满足感,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只能用在被溺爱的孩子身上,他们觉得自己的天性是真理,而且认为他人的存在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他们总是认为:“我为什么要爱我的邻居呢?他们爱我吗?”
精神分析的基础就是被溺爱的儿童,而且还完整且详细地论述了这一基础。但是,追求满足感只是无数种追求优越感的表现之一,我们无法将之当作性格的所有表达的根本动机。而且,我们要是真能研究出梦的作用是什么,那我们就能够了解遗忘梦境和不理解梦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个体心理学对梦的剖析
大约在年前,我刚开始对梦的意义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个问题是为困难的。我知道梦中的情形与白天的生活并不是对立的,它与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并不会产生矛盾。如果说我们白天在努力地朝着优越目标前进,那么晚上我们肯定也是在做同一件事。不管是在梦里还是清醒的日常生活里,都有着个人统一的潜在目标,所以他在梦里所追求的肯定也是一样的目标。所以,梦的来源肯定也是生活方式,而且与之相一致。
生活方式的强化
下面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搞清楚梦的意义。我们晚上做梦,早上醒来时却把什么都忘了。就像水波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真的什么痕迹都没有吗?答案是,有。我们还留有梦带来的感觉。没有画面,没有理解,留下来的只有感觉。梦的目的肯定就存在于它所带来的感觉中。而梦则是一种引发感觉的工具和方式。梦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引出这些感觉。
个体产生的感觉肯定和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梦里的思想和白天的思想并不存在差异,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单来说,两者的差异就在于梦中的现实感要比清醒的时候更少,但并非完全脱离现实。我们如果白天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梦里也会受到同样的困扰。梦与现实之间仍然有一定联系,能够足以证明这一点的简单证据就是:就算在做梦,我们也不会从床上滚下来。父母能够在街头的吵闹声中呼呼大睡,但却会被孩子轻微的动作唤醒。就算在睡梦中,我们仍然没有切断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但无论如何,就算感官知觉还在工作,但确实有所减弱,所以我们和外界现实的联系会更加松散。做梦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个人。我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也会变小。我们在梦中的思想不需要对身边情况过于诚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