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4283
《天下·司法改革问题研究》以刑事司法为重点,兼及民事司法,既比较系统又有重点地研究了当前司法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内容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司法改革要求,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的精神,提出较多创新的理论观点。《天下·司法改革问题研究》兼具广度、深度、创新性和前瞻性为一体,不仅对司法责任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陪审制度等本轮司法改革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而且对监察制度改革、司法信息化、民事诉讼的科技化改革等全新的改革问题作了细致探究。
章 司法改革理念与原则
节 严格司法
一、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
二、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
三、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
第二节 审判权独立
一、审判权独立的域外考察
二、审判权独立是司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审判权、检察权独立的特点与改革展望
第三节 司法公信力
一、司法公信力的内涵及来源
二、司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
三、增强司法公信力的路径
第四节 司法公开
一、司法公开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推进司法公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三、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的若干设想
第五节 司法信息化
一、信息时代刑事司法实践出现的新变化
二、新变化与刑事司法基本理念的碰撞
三、信息时代刑事司法制度之未来展望
第二章 司法体制与具体制度改革
节 监察体制改革
一、域外反腐败体制的模式
二、我国反腐败体制原貌
三、监察委员会的新体制问题
四、监察委员会的若干职权运行问题
五、监察权和司法权的衔接问题
六、监察体制改革的立法问题
第二节 司法责任制
一、司法责任制的国家责任
二、司法责任制中的个人责任
三、改革错案追究及相关制度的建议
第三节 陪审制度
一、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功能
二、关于人民陪审员的遴选机制
三、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实质性与风险防范
四、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新发展
第三章 审判中心与庭审实质化改革
节 以审判为中心的实质内涵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理解
二、“以审判为中心”与公、检、法三机关的宪法定位
三、“以审判为中心”与诉讼阶段论
四、司法现况:以侦查为诉讼的重心
五、以审判为中心的实质是审判去空洞化
六、如何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第二节 庭审实质化
一、纵向诉讼结构:从“逮捕中心主义”到“以审判为中心”
二、庭审方式:从“卷宗中心主义”到言词审理
三、庭前会议:从实质审查到程序审查
四、庭审内容:从定罪中心到定罪量刑并重
五、庭审实质化的保障条件
第三节 直接言词原则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基本内涵
二、我国刑事诉讼如何探索贯彻直接言词原则
第四章 人权刑事司法保障
节 无罪推定原则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涵与意义
三、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曲折发展
第二节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权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权的权利主体
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权的保护客体
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核心内涵
四、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权的适用空间
第三节 一事不再理原则
一、既判力与一事不再理原则
二、禁止双重危险与人权保障
三、两大法系禁止重复追诉制度之比较
四、我国禁止重复追诉的立法模式与制度设计
第四节 辩护制度
一、我国辩护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律师调查取证权
三、辩护人阅卷权
四、律师在场权的构建
五、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改革与公设辩护人制度的构建
六、有效辩护制度
七、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保障
第五节 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一、刑事被害人及相关概念
二、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发展
三、国外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发展
四、我国现阶段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之不足
五、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及其保障制度
第五章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
节 证据裁判原则
一、证据裁判原则的历史源流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确立
三、我国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若干问题之思考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沿革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改革与完善
第三节 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
一、排除合理怀疑的历史源流
二、排除合理怀疑在西方的含义及其面临的挑战
三、我国排除合理怀疑的法制化
四、排除合理怀疑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解读与适用
第六章 繁简分流程序改革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一、改革背景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内涵解读
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问题
四、侦查机关撤销案件问题
五、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思路
第二节 刑事速裁程序
一、刑事速裁程序的适用范围
二、刑事速裁程序中的被告人的权利
三、刑事速裁程序的审理方式
四、对刑事速裁程序试验性立法的思考
第七章 民事诉讼制度改革
节 立案登记制的创建与民事起诉状的改革
一、立案登记制的创建
二、民事起诉状的功能转型与内容再造
第二节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试点相关问题
一、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意义
二、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优势
三、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原则、标准和范围
四、国外关于公益诉讼的立法规定及其借鉴
五、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若干程序问题
六、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的目标设定与评估协调
七、立法完善的建议
第三节 民事庭审程序优质化改革
一、庭审优质化改革的实践逻辑与内涵解读
二、庭审优质化改革的原因考量
三、庭审优质化改革要解决的“病症”
四、庭审优质化改革的路径和内容
五、庭审优质化改革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民事诉讼的科技化改革
一、智能化司法的重要意义
二、智能化司法的丰富内涵
三、智能化司法未来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五节 民事诉讼禁反言原则问题
一、禁反言的当事人行为的理想化图景
二、禁反言规则的诚信限度
三、禁反言规则的中国语境
四、禁反言规则的中国路径与限度
第六节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完善
一、当事人真实义务的两种面孔
二、“真实”何以可能
三、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真实义务”
四、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完善
第七节 刑事判决在民事诉讼中预决力规则的反思与重构
一、现行的规则
二、司法实践对刑事判决效力边界的探索
三、理论归属:判决效力理论框架下的刑事判决预决力
四、基本思路
第八章 刑民执行体制改革
节 社区矫正制度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经验与模式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创新功能
四、我国社区矫正创新与发展面临的立法问题
第二节 刑罚执行体制改革
一、行刑权的性质与正当性
二、刑罚的合理配置与刑事执行一体化
三、行刑权的主体责任
四、刑罚执行体制的重构
第三节 民事执行机构改革
一、民事执行权性质的界定
二、我国执行模式的演变及可能参照的方案
三、我国执行机构改革的备选方案与评估
第四节 司法拍卖市场化改革及其完善
一、立法规定、司法解释与实践探索
二、司法拍卖制度改革的规律及基本方向
三、司法拍卖制度的立法变动及其理论诠释
四、完善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若干建议
说明
本专著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4年重大项目《司法改革问题研究》(编号:14ZDA06)的终成果,结项专家鉴定等级为优秀。同时,本项目受到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改革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可以说是站在前沿的阵地上。
司法改革包括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具体规制改革,内容广泛丰富,事涉深水区、老大难。项目组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司法改革要求,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的精神,以刑事司法为重点,兼及民事司法,对当前司法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本专著所研究问题的选择,不重系统性而重现实需求性,也就是说,本专著的着眼点是对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献计献策。本项目首席专家在2010年曾主持出版了《中国司法制度基础理论的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项目终成果),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定》中司法改革宏图的谋划起了一定参考作用。该专著与本专著属于姊妹篇,期望本专著的出版也能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有所裨益,有所推动。
本项目申请于2013 年12月,开始启动半年多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公布,该《决定》在司法改革的理念和具体举措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于是我们与时俱进地调整了项目的研究重点,并把重点问题的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还相应地增加了个别研究人员。
本项目首席专家为陈光中教授,参加本项目的人员及撰写分工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玫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撰写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章第五节;
汤维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撰写第七章、二、三、四节,第八章第四节;
纪格非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撰写第七章、五、六、七节,第八章第三节;
李本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撰写第六章第二节,第八章、二节;
肖沛权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撰写章第三、四节,第五章第三节;
汪海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撰写第三章第二节,第四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二节;
张建伟 清华大学教授,撰写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章节;
张泽涛 广州大学教授,撰写第四章第三节;
陈光中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撰写章第二、五节,第二章节,第四章节,第五章节,第六章节;
陈学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撰写第四章第二、四节;
魏晓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撰写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本专著由陈光中教授负责统稿工作,肖沛权副教授担任秘书工作。若干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文字校对、核查等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本项目自2014年立项至2016年结项,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疏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指正!
陈光中
2017年5月30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