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75309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目 录
章 北美洲——酷寒中的柳橙
01五彩缤纷的蛋糕(阿拉斯加)
02珍妮特的豌豆汤(美国)
03柳橙的甜美(美国)
04塔可卷饼与花生米(墨西哥)
05会变魔术的棒冰(墨西哥)
06“Horchata”与“Torta”(墨西哥)
07吓死人的甜面包(墨西哥)
08食物中毒(墨西哥)
09异乡的中国餐厅(伯利兹)
10山村的炸薯条(危地马拉)
第二章 南美洲——世界尽头的大餐
11香蕉林中(厄瓜多尔)
12夜行巴士的盒饭(秘鲁)
13西海民宿的日本料理(秘鲁)
14蔬菜汤和安第斯山上的食堂(秘鲁)
15救命的洋甘菊茶(玻利维亚)
16雨中的手工面包(智利)
17汤姆的意式面饺(智利)
18世界尽头的午餐(智利)
19火地岛的鳟鱼(阿根廷)
20手酿葡萄酒(阿根廷)
21蜜蜂教我的事(阿根廷)
22马黛茶与酱汤(阿根廷)
23烤肉配红酒(阿根廷)
第三章 欧洲——各国美食
24炒蛋和青葱蛋卷(丹麦)
25马鲛鱼搭讪术(挪威)
26森林中的蓝莓(芬兰)
27泰瑞莎的匈牙利炖牛肉(匈牙利)
28意想不到的主食(捷克)
29圣诞晚餐与巧克力(比利时)
30伦敦的盒饭店(英国)
31美食之国(法国)
32奶酪与美酒(法国)
33酒吧的餐前小吃(西班牙)
第四章 非洲——羊肉的口感
34乳汁与茶水(毛里塔尼亚)
35酱汁拌饭(塞内加尔)
36山羊与水(肯尼亚)
37边境的甜甜圈(肯尼亚)
38巴士始发站的餐馆(马里)
39桑吉巴岛的海胆盖饭(坦桑尼亚)
40斑马的滋味(肯尼亚)
41肯尼亚的餐馆(肯尼亚)
42玉米面团(马拉维)
43村里的茶店(马拉维)
44鸵鸟蛋(纳米比亚)
45面包与女孩(纳米比亚)
46手工司康饼(南非)
47钓金枪鱼船的船员们(南非)
第五章 亚洲——怀念的滋味
48那不勒斯的比萨(意大利)
49酸奶王国(保加利亚)
50填饭(土耳其)
51中东大饼和山羊酸奶(叙利亚)
52冰淇淋麻糬(叙利亚)
53斋月的伊夫塔(埃及)
54法拉菲(以色列)
55羊肉串米饭(伊朗)
56味觉的乡愁(土库曼斯坦)
57麻辣豆腐(中国)
58丝绸之路上的西瓜(中国)
59白糖番茄(中国)
60老爷爷的蛋包饭(巴基斯坦)
61香蕉与恰巴提(印度)
62朱迪的咖喱(印度)
63虫子的滋味(泰国)
64食品摊上的布丁(越南)
65怪鱼汤(中国)
66石斑鱼(中国香港)
67面皮(中国)
68暴风地带的晚餐(中国)
69沙漠中的哈密瓜(中国)
70大陆上的后晚餐(中国)
71盒饭的配菜(韩国)
72鲷鱼烧与章 鱼烧(韩国)
73日本的味道(日本)
后记
01五彩缤纷的蛋糕(阿拉斯加)
02珍妮特的豌豆汤(美国)
03柳橙的甜美(美国)
04塔可卷饼与花生米(墨西哥)
05会变魔术的棒冰(墨西哥)
06“Horchata”与“Torta”(墨西哥)
07吓死人的甜面包(墨西哥)
08食物中毒(墨西哥)
09异乡的中国餐厅(伯利兹)
10山村的炸薯条(危地马拉)
第二章 南美洲——世界尽头的大餐
11香蕉林中(厄瓜多尔)
12夜行巴士的盒饭(秘鲁)
13西海民宿的日本料理(秘鲁)
14蔬菜汤和安第斯山上的食堂(秘鲁)
15救命的洋甘菊茶(玻利维亚)
16雨中的手工面包(智利)
17汤姆的意式面饺(智利)
18世界尽头的午餐(智利)
19火地岛的鳟鱼(阿根廷)
20手酿葡萄酒(阿根廷)
21蜜蜂教我的事(阿根廷)
22马黛茶与酱汤(阿根廷)
23烤肉配红酒(阿根廷)
第三章 欧洲——各国美食
24炒蛋和青葱蛋卷(丹麦)
25马鲛鱼搭讪术(挪威)
26森林中的蓝莓(芬兰)
27泰瑞莎的匈牙利炖牛肉(匈牙利)
28意想不到的主食(捷克)
29圣诞晚餐与巧克力(比利时)
30伦敦的盒饭店(英国)
31美食之国(法国)
32奶酪与美酒(法国)
33酒吧的餐前小吃(西班牙)
第四章 非洲——羊肉的口感
34乳汁与茶水(毛里塔尼亚)
35酱汁拌饭(塞内加尔)
36山羊与水(肯尼亚)
37边境的甜甜圈(肯尼亚)
38巴士始发站的餐馆(马里)
39桑吉巴岛的海胆盖饭(坦桑尼亚)
40斑马的滋味(肯尼亚)
41肯尼亚的餐馆(肯尼亚)
42玉米面团(马拉维)
43村里的茶店(马拉维)
44鸵鸟蛋(纳米比亚)
45面包与女孩(纳米比亚)
46手工司康饼(南非)
47钓金枪鱼船的船员们(南非)
第五章 亚洲——怀念的滋味
48那不勒斯的比萨(意大利)
49酸奶王国(保加利亚)
50填饭(土耳其)
51中东大饼和山羊酸奶(叙利亚)
52冰淇淋麻糬(叙利亚)
53斋月的伊夫塔(埃及)
54法拉菲(以色列)
55羊肉串米饭(伊朗)
56味觉的乡愁(土库曼斯坦)
57麻辣豆腐(中国)
58丝绸之路上的西瓜(中国)
59白糖番茄(中国)
60老爷爷的蛋包饭(巴基斯坦)
61香蕉与恰巴提(印度)
62朱迪的咖喱(印度)
63虫子的滋味(泰国)
64食品摊上的布丁(越南)
65怪鱼汤(中国)
66石斑鱼(中国香港)
67面皮(中国)
68暴风地带的晚餐(中国)
69沙漠中的哈密瓜(中国)
70大陆上的后晚餐(中国)
71盒饭的配菜(韩国)
72鲷鱼烧与章 鱼烧(韩国)
73日本的味道(日本)
后记
前 言
前言
我在启程前拔了三颗智齿,倒不是牙齿有毛病,而是为了以防万一。
剩下那颗智齿还没从牙龈里冒出来,就让它维持原状了。牙医也说:“这颗还不要紧啦!”我想,大概再过三年也没问题吧。
三年,再怎么估算,骑自行车纵贯、横越所有大陆,至少都得花这么多时间。不走完所有的大陆,我不打算回日本。我可不想在路上受蛀牙折磨,因为吃不下饭,就无法再往前走。
骑自行车旅行,进食就成了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了。因为我比平常更清楚感受到食物化为热力和能量,再转化为动力的物理过程。还有一种更清楚明显的变化: 我变成了大胃王,胃袋宛若无底洞。
我会骑自行车远行,一开始是为了鲑鱼,一种溪流中的鱼种。
在我的故乡和歌山,鲑鱼只栖息在极为偏僻的深山里。中学时代我为了钓这种鱼,常和朋友骑自行车,载着钓竿,从半夜开始骑,骑了才知道自己一天内可以骑将近一百公里。我也曾试着骑自行车环游和歌山县一周,五天就骑完了。每天不断变换的景色,以及和人们邂逅,都让我觉得痛快不已。
我在大学时成功环游了日本一周,之后就自然而然以环游世界为目标。当了三年又三个月的上班族,存够资金后,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提出辞呈。我确信,只要完成这趟旅程,这一辈子,我也就满足了。用全身来感受世界的辽阔,应该没有比这更奢侈的事了吧。
那是我第二次出国,次是四年前到新西兰骑车,当作环游世界的前哨战。
那趟旅程中,特别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并非如梦似幻的湖泊,也不是高耸的群山,更不是粉蜡笔画般的街景,而是抵达新西兰时初吃到的汉堡滋味。巨大的圆面包,怎么说都有日本的两倍大,大口咬下,里头满满都是卷心菜细丝,让我有点意外。汉堡本身和日本也有些不同,有股淡淡的羊肉味。
那时候,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感动。不管是在基督城的机场降落,或眺望流逝的街景,总觉得自己恍恍惚惚,好像在做梦。当我吃到那巨大的汉堡时,才真实感受到自己身在异国。
或许,视觉远比我们想象更不可靠,非得动员所有味觉、嗅觉和触觉,才能一窥那片土地的全貌吧。
这是一段紧贴着大地的旅程。我想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东西,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这世上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食物,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我想用皮肤、鼻子、舌头和胃袋好好吸收,让世界在自己心中开展。
毕竟,我现在不但瘦得干瘪,还饿得不得了!
我在启程前拔了三颗智齿,倒不是牙齿有毛病,而是为了以防万一。
剩下那颗智齿还没从牙龈里冒出来,就让它维持原状了。牙医也说:“这颗还不要紧啦!”我想,大概再过三年也没问题吧。
三年,再怎么估算,骑自行车纵贯、横越所有大陆,至少都得花这么多时间。不走完所有的大陆,我不打算回日本。我可不想在路上受蛀牙折磨,因为吃不下饭,就无法再往前走。
骑自行车旅行,进食就成了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了。因为我比平常更清楚感受到食物化为热力和能量,再转化为动力的物理过程。还有一种更清楚明显的变化: 我变成了大胃王,胃袋宛若无底洞。
我会骑自行车远行,一开始是为了鲑鱼,一种溪流中的鱼种。
在我的故乡和歌山,鲑鱼只栖息在极为偏僻的深山里。中学时代我为了钓这种鱼,常和朋友骑自行车,载着钓竿,从半夜开始骑,骑了才知道自己一天内可以骑将近一百公里。我也曾试着骑自行车环游和歌山县一周,五天就骑完了。每天不断变换的景色,以及和人们邂逅,都让我觉得痛快不已。
我在大学时成功环游了日本一周,之后就自然而然以环游世界为目标。当了三年又三个月的上班族,存够资金后,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提出辞呈。我确信,只要完成这趟旅程,这一辈子,我也就满足了。用全身来感受世界的辽阔,应该没有比这更奢侈的事了吧。
那是我第二次出国,次是四年前到新西兰骑车,当作环游世界的前哨战。
那趟旅程中,特别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并非如梦似幻的湖泊,也不是高耸的群山,更不是粉蜡笔画般的街景,而是抵达新西兰时初吃到的汉堡滋味。巨大的圆面包,怎么说都有日本的两倍大,大口咬下,里头满满都是卷心菜细丝,让我有点意外。汉堡本身和日本也有些不同,有股淡淡的羊肉味。
那时候,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感动。不管是在基督城的机场降落,或眺望流逝的街景,总觉得自己恍恍惚惚,好像在做梦。当我吃到那巨大的汉堡时,才真实感受到自己身在异国。
或许,视觉远比我们想象更不可靠,非得动员所有味觉、嗅觉和触觉,才能一窥那片土地的全貌吧。
这是一段紧贴着大地的旅程。我想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东西,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这世上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食物,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我想用皮肤、鼻子、舌头和胃袋好好吸收,让世界在自己心中开展。
毕竟,我现在不但瘦得干瘪,还饿得不得了!
后记
澳洲被我保留到“下次机会”。即使如此,这旅程我原以为三年到三年半即可完成,走完后才发现已花去七年半。
想要推托是由于世界远比我想象辽阔,但倒也不是如此,其实是我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懒散。
包括本书,我共有三部作品,从各个角度描写这趟旅程。
本《不去会死!》描写旅程的魄力。第二本《危险的厕所与美的星空》,随意抽取个人独断认定的“世界”,以之为主题。本书则从食物切入,沿着旅程的时间和路线,再次描写在本书中没有提到的气氛、气味及味道等细节,以刻画整段旅程。
不用说,本书重心并不是在介绍世界各地的饮食生活或各种餐点,更不是所谓的美食书。我斟酌字句,希望能将读者带进我的场景,一起品尝美味,笼罩在同样的气味中,得到与我走过相同行程的感受。
由二五年元旦到年末除夕,我以“世界食纪行”为题,在《日本农业新闻》连载饮食游记。
当报社向我征询这次企划的意见时,我没想太多就答应了,自以为是地认定应该是写周日增刊或每月一回的连载。等责任编辑跟我联络说“正式决定了”,我一打听细节,才晓得是每天连载,得一连写上半年,共计一百五十一篇。我在心里呐喊,怎么不早说啊!简直快急死了,只讲吃吃喝喝,能写得出那么多篇文章来吗?
不过,当我重新翻阅旅行日记,循序追回记忆时,就冒出许多想写的题材,连自己也大吃一惊。要写一百五十一篇,结果现在却得烦恼究竟要删除哪些内容,我也重新体认到“饮食”果然是旅行不可或缺的要素啊!
入口后我初次感受到,食物是当地的水、土壤与空气的结晶,更蕴含地方文化。当我踏上旅程,餐馆仿佛成了新世界的入口,不但能遇见从未尝过的新口味,更是穿越国界后早与当地人交流的地方。常常有人请我吃饭,他们的笑脸总是让我看得入迷。
或许,借由“饮食”来记述一段旅程,本就再自然不过。我一面作如是想,一面每天努力毫不间断地写稿(承蒙众多读者支持,我又继续连载了半年)。
本书是以连载的原稿为底本,全盘改写为单行本。
在提笔写稿前,我实验性地规定自己: 在表现口味时,禁止使用“美味可口”、“好吃”或“难吃”等词语,这么一来,应该能更深入表现,而不仅止于呈现表面的滋味吧。
我的坚持的确有点刻意唱反调,能否能达成一点效果,就交由各位读者来判断了。对作者来说,能够这样尝试的确相当有意思。当然行文上还是会觉得有所局限,百般苦恼后,仍选择了其他容易表现的字句,在对话中也会用“好吃”一词,这是实际上讲话时会用上的,本来就没办法改。
这次能轻松圆满地完成出书工作,同样承蒙编辑大森隆先生、设计师太田龙郎先生的照顾,更要衷心感谢每一位相关人士的协助,谢谢大家!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