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71748丛书名: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本书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的一种,以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的发展为对象,将苏州评话命运置于社会变迁中考察,研究苏州评话内在发展规律及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其中涉及了评话艺人群体研究,评话艺人性别分野研究,“十七年”评弹书目的曲折发展等话题,材料十分扎实,且别具视界。
分序
绪论
第一章
从历史走来:近代评话的发展变迁
一 明末清初至19世纪中叶的评话
二 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的评话
(一) 评话生存的上海都市环境
(二) 评话在上海都市的繁荣与嬗变
(三) 评话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娱乐生活
(四) 评话在近代上海的困境
三 近代评话艺人群体
(一) 艺人来源与学艺生涯
(二) 艺人演艺生涯
(三) 同业竞争与互助
四 评话艺人的性别分野
第二章
向社会宣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话事业
一 变与不变:1949年前后的《上海书坛》与评话传播
(一) 《上海书坛》与评话传播
(二) 艺术性与政治性之间
(三) 作为仪式的戏曲研究班
(四) 革新步伐加快
二 被改造的传统:“十七年”评话传统书目的禁与改
(一) 斩尾巴:传统书的被禁
(二) 接尾巴:传统书的整理
三 传统的裂变:“十七年”新评话的创作
(一) 战后苏联创作模式
(二) 评话新书的编演原则
(三) 新评话中的人物塑造
(四) 新评话中的革命叙事
四 “评话要绝种了”:20世纪60年代评话座谈会
(一) 组织内艺术分配不平衡
(二) 20世纪60年代评话座谈会
第三章 不尽的政治:评话的困境与再造
一 走向“文革”
二 岌岌可危的评话生态
三 政治评话的异军突起
结语 传统评话的存与失
参考文献
后记
苏州评话、苏州弹词合称为苏州评弹,她是一门以苏州方言为特色的说书艺术。四百余年发展过程中,评弹艺人以说、噱、弹、唱、演的表现形式,演绎着金戈铁马、才子佳人故事。评弹艺人“背包囊、走官塘”,深入各市镇码头,与江南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陈云同志早在1961年就提出,“要研究评弹的历史”,“这对评弹是有好处的”。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弹词创作、弹词作者、评弹的艺术特征等方面,评弹史论家周良先生著作等身,他所撰写的大多是属于通论性的评弹历史研究文章,而对某一时代和某一群体做出深入研究的著述则尚未见到。
在前人的基础上,唐力行教授组织了一批力量,对散见于江南各地的地方志、报纸、文集、碑刻、档案等资料进行广泛搜集和爬梳整理,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苏州评弹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评弹是江南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子,以评弹为切入口,可以加深对江南文化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关于评弹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从研究的时段来看,有长时段的研究,如苏州女弹词、书目与社会变迁、评弹传承与社会变迁、茶馆书场与乡镇社会、第一书码头常熟社会与评弹等;有中时段的研究,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体艺人与评弹组织化关系的探讨;也有选择在社会发生激变的极短的历史时段内,对政局、社会以及评弹艺术和评弹艺人等各个方面做深入、细致、系统的探索和研究。纵观研究成果,至今还缺少对苏州评话的专题研究。
苏州评话发源于宋元,正式形成于明末清初。在四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苏州评话伴随着社会变迁大体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由盛而衰期、新时期等五个历史阶段。每一次社会大变动,都对这门古老的说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要全面厘清苏州评话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状况及其成因,将苏州评话纳入到晚清以来社会变迁中进行考察,进而探讨不同体制下苏州评话的沉浮规律;以从江南看评话、从评话看江南的视角,来对苏州评话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从而探讨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容共生,又如何传承与保护的。
当然,进行苏州评话的史学研究也有其现实意义。2006年,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身就说明了苏州评话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之处境和困境。诚然,苏州评话与其他戏曲、曲艺的衰落有着相似的原因,皆受当下社会及市场结构变化之影响,但自身原因和历史原因,也使得苏州评话比其他艺术门类更显落寞。这就需要从历史学角度对这种落寞的原因做一整体梳理。因此,了解苏州评话的内在特点,较为全面地把握它在近代以来社会变迁中的得与失,对于我们今后有针对性地传承保护它,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典籍中最早记述“传统”一词的是《后汉书》,在《东夷列传》中记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这里的“传统”指代的是帝业的世代相传。“传统”一词在拉丁文中为traditum,是指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这种事物既包括物质实体,也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以及惯例和制度等,传统几乎能够涵盖一个特定时期内某个社会所拥有的一切事物。传统并不是永远不变的,传统是层累的结果,人们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了共同的主题和渊源,也发生了种种的变异,这就是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所要探讨的苏州评话,发端于宋元,正式形成于明末清初,到今天已经走过几百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传统的一部分。
陈云在1959年的时候,曾将当前评弹演出书目分为三类:“一类书,传统书,也称老书。这是长期流传,经过历代艺人加工,逐步提高的……二类书,这是解放初期部分艺人发起“斩尾巴”以后产生的……三类书,指现代题材的新书……”按照陈云的分法,一类书(老书)中的评话也就是传统评话。但是由于传统具有层累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类书、三类书中的评话也会成为传统评话。本文所界定的传统评话,主要指的是在1949年以前已经产生,有一定的响档名家演说,并能够长期在书台上演出的评话。研究传统评话,必然要研究传统书目,分析其时代价值,讨论其历史命运。
本书的核心概念是传统评话,若从内容与形式上来研究,还应包括评话的主题、评话的表现手法等,也包括演出机制、演出特点等。在传统评话中,有反映历史征战题材的,如《列国志》《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传》《岳传》《英烈》等;有表现英雄侠义或公案题材的,如《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绿牡丹》《金台传》等;此外还有表现神异题材的,如《西游记》《封神榜》等。评话的表演形式,是演员运用挂口、引子、说白等不同的语言形式,配合以虚拟或象征性的手面和身段动作来渲染故事内容。他们在讲述故事时,非常重视对人物的刻画,也对人物和事件做出适当的评议。为了提高听众对演出的兴趣,演员们还非常注重噱头的运用。由于评话的表演主要是依靠语言的运用,正如艺人们常说的:“说古论今,千军万马,仅凭一嘴道来。”因此,这就决定了评话艺人大多以单档形式来进行个体的艺术活动。
正如前文所言,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1949年之后,传统评话出现了种种变化,甚至出现了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同于传统评话的新评话。在新评话中,评话的题材出现新的内容,既有根据古典小说和当时流行的传统戏曲改编的所谓二类书,如《林冲》《宋江》《武松》《将相和》《李闯王》《太平天国》《卧薪尝胆》等;也有根据革命题材、时事政治改编的三类书,如歌颂抗美援朝中空军英雄的《长空怒风》,反映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等。而一类书的命运在此时则表现得时好时坏。从表现手法上来说,新评话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评话,这是评话演员执着追求的结果,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但从对待噱头、穿插的问题来看,新评话显然企图抛弃传统评话。此外,在新评话中,评话艺人也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这也是与前一种传统不相符合之处。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仍有部分经过改造的传统艰难生存,为改革开放后重提“传统”提供了可能。
我们不妨将传统评话发展史做如下简要介绍:
苏州评话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便有其独具一格的传统特色。在书目题材上,大多是讲述列国征战、英雄豪杰的故事,这和以恩怨纠葛、儿女情长为主的弹词题材差别甚大。在表演上,传统评话以其粗犷豪放,夸张突悌的风格,与弹词纤细优雅、柔和潇洒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传统评话与传统弹词之间互相竞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是苏州评弹走向成熟、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评话为适应政治宣传的需要而被不断改造:从开始时的“调弦试音”,到后来的“暴风骤雨”,致使大批优秀传统评话或被删改,或被禁演。同时,为了配合政治宣传而编演的评话新书占领了书坛,使传统评话少有立足之地。20世纪50年代末,当评弹界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绝大多数评弹演员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分配上所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评话演员在演出上和钻研业务上的积极性,这就给传统评话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治路线更向“左”偏,传统评话全部停演。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的70年代末期,当人们希冀重拾传统评话之时,却发现这门艺术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困境之中。为使其恢复生机,当时的评弹界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积极起用评话老演员登台演出。但因他们饱受多年的折腾,在健康、艺事和情绪等方面有着诸多消极因素,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风采。加上年事过高,难以成为演出的中坚力量。二是鼓励体制内的中青年评话演员坚持演出传统书目。怎奈他们都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甚至是在70年代中期才开始学艺的,对传统评话的精华所在知之甚少。何况他们所继承的评话,已被多次改造,和原汁原味的传统评话相去甚远,难受听众欢迎。
为了适应评弹市场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评话界便出现了一批时政题材的长篇评话,如《“文革”纪事》《彭大将军》《六四事件》《红墙内外》《京都风云》等。虽然演出受到了听众们的欢迎,也有较高的票房价值,却受到了来自官方的制约。尤其是在江南最大的书码头上海,管控更严。这就出现了新编评话难以发展,传统评话难以传承的局面。于是,“谁来演出评话”的呼声随之而起。
纵观评话发展四百余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评话交织着延续与断裂的过程。当传统评话得到很好延续之时,评弹事业便欣欣向荣;当传统评话遭遇挫折时,评弹事业也随之而出现危机。
综上,我们可以还得到这样四点认识:(1)总的来看,传统评话使得评话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期间虽然受到市场的冲击、政治的影响,但基本处于上升期。当然,传统评话中有一些糟粕的成分,但这是可以做技术处理的。(2)新评话试图全盘否定传统评话,实际上就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和裂变。然而历史有其延续的一面,新评话部分承续了传统评话,表现为整旧和新评话中的传统要素。(3)虽然“戏改”整理挖掘了一批优秀书目,今天我们能听到的一些老书,实际上也都是经过“戏改”洗礼的优秀作品,这值得肯定,但更多同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书目再也无法打捞出来,而新编的二类书、三类书又因为缺少时间的打磨,在艺术上是不过关的。加上“左”的错误,使得评话走向衰落。(4)今天我们时常谈到“继承传统”,实际上要弄明白我们究竟要继承什么样的传统。传统评话已经无法再完全出现,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打捞已经流失的传统评话,另一方面在创演新评话时要摒弃“左”的观点和做法,尽力向传统评话精华部分靠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