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24526丛书名: 新军迷系列丛书
![](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0d243e5f9849305ddc657d_576681.jpg)
《别告诉我你懂军事(经典战役篇)》的讲解方式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采用问答形式展现。为了增强阅读趣味性,书中还采用大量的实例或者类比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相对浅显的方式加以解释,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军事知识。
《别告诉我你懂军事(经典战役篇)》的配图紧扣文字,既有观赏性大图,又有理论示意图、战场态势图和人物肖像图,能在提升图书观赏性的同时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别告诉我你懂军事(经典战役篇)》采用全彩印刷,全书目录安排精巧,体例结构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属于创新之作,内容排版更加适合问答类图书,读者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内容检索。
《别告诉我你懂军事(经典战役篇)》内容结构严谨,分析讲解透彻,图片精美丰富,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和收藏,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Part 01 早期战役篇 1
NO.1 萨拉热窝事件中哪个武器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
NO.2 为什么说第一次巴尔干危机中的武器对后来战争形态影响巨大? 8
NO.3 毒气弹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哪次战役,进而使其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成为战地禁忌? 13
NO.4 为什么说“福克灾难”开启了空战的大幕? 19
NO.5 作为陆战之王的坦克在索姆河战役中的表现如何? 26
NO.6 为什么说“无限制潜艇战”是美军参加一战的导火索? 37
NO.7 最早的海上登陆作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44
NO.8 “齐默曼密电”事件在军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7
NO.9 为什么说无畏舰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52
Part 02 二战经典战役与战争篇 58
NO.10 二战期间,“静坐战争”最后导致了哪些恶果? 59
NO.11 德军为什么在“敦刻尔克”中没有完全击溃英军? 62
NO.12 为什么容克JU-88参加了大部分德军的作战行动? 66
NO.13 “不列颠空战”为何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73
NO.14 为什么说“塔兰托战役”揭开了航空母舰作战历史? 80
NO.15 1941年,马塔潘角海战中意大利海军是如何作死的? 84
NO.16 为什么“闪电战”在二战初期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效果,而在战争后期却没有效果呢? 89
NO.17 为什么说西西里岛战役是现代两栖作战的开山之作? 95
NO.18 为什么在巴巴罗萨战役之后,气候因素是很多战役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 102
NO.19 为什么说库尔斯克战役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大战? 109
NO.20 1941年,第二次阿拉曼战役隆美尔是如何落败的? 115
NO.21 为什么说突尼斯战役彻底改变了盟军在北非战场的被动局面? 124
NO.22 拉普拉塔河口海战虽然不出名,但是为什么对二战的进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30
NO.23 在大西洋海战中,纳粹德国的U型潜艇为什么会全军覆灭? 134
NO.24 为什么说克里特岛战役对现代战争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40
NO.25 为什么二战中法国重金打造的马其诺防线没有起到什么防御作用? 146
NO.26 为什么二战中德军的“虎”式坦克会让盟军头痛不已? 152
NO.27 为什么基辅战役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157
NO.28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要执意偷袭珍珠港? 163
NO.29 作为第一次航母大战的“珊瑚海海战”,航母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68
NO.30 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是如何击败比自己强大的日本海军的? 171
NO.31 为什么说瓜岛战役是日军太平洋战场上溃败的开始? 180
NO.32 “蛙跳战术”是什么? 187
NO.33 “硫磺岛战役”到底有多么惨烈? 191
NO.34 二战中最大规模的航母大战是哪次战役? 199
NO.35 为什么说“诺曼底登陆”是二战最经典的战役? 206
NO.36 为什么说原子弹的投放让日本无条件投降? 216
NO.37 集束炸弹在哪次实战之后成为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武器? 221
NO.38 为什么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先发制人”的典型战例? 225
NO.39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是如何反败为胜的? 231
NO.40 “地毯式轰炸”的前世今生如何? 237
Part 03 现代战争篇 241
NO.41 为什么说“入侵格林纳达”开启了全新的战法? 242
NO.42 “马岛战争”中,英军如何取得远距离作战胜利? 248
NO.43 为什么苏军占据绝对的军事优势,但是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没有取得胜利? 255
NO.44 为什么说“两伊战争”中“导弹袭城”开启了现代战争的先河? 261
NO.45 为什么说“海湾战争”是现代化战争的鼻祖? 266
NO.46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为什么会遭到惨败? 274
NO.47 钻地炸弹在哪一次战役之后一战成名? 280
参考文献 286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遭到萨拉热窝刺客六人组枪杀,这一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从此人类战争也将全世界带入了一个黑暗时代,整整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全球性战争让世界动荡不已。
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这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真正在战场取得成功的毒气战则是1915年发生的伊普雷战役。毒气战掀开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战争中应用的序幕,此后各种化学武器的种类层出不穷。
作为“陆战之王”的坦克在1916年7月于巴黎西北的索姆河两岸展开的索姆河战役上出现,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使机械化大集群作战成为可能,而这场战役也是人类有战争记录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
1940年11月11日晚上至11月12日,英国皇家海军进行了历史上首次航空母舰舰载机对海军舰只的进攻,从地中海上的航空母舰派出少量飞机攻击在塔兰托港内的意大利舰队,其预示着大舰巨炮主义的终结及海军航空兵之兴起。
而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本书以经典的战役为切入点,全景展现了自一战以来全世界发生的多场经典战役,内容翔实,情节生动,铺陈详尽配有珍贵的纪实图片。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能够通过文字与图片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触摸世界战争史的发展脉络,感受武器与战役之间不可不说的故事。
同时,本书对战役发生的背景以及当时军事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对战役在对军事发展和武器发展起到的作用及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读者通过了解这些战役的整个过程,透析战争历史上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书是真正面向军事爱好者的基础图书,特别适合作为广大军事爱好者的参考资料和青少年朋友的入门读物。全书由资深军事团队编写,力求内容的全面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关于战役内容比对了多方的文献资料,以及国外的权威军事文档。
本书由《深度军事》编委会创作,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阳晓瑜、陈利华、高丽秋、龚川、何海涛、贺强、胡姝婷、黄启华、黎安芝、黎琪、黎绍文、卢刚、罗于华等。对于广大资深军事爱好者,以及有意了解国防军事知识的青少年,本书不失为最有价值的科普读物。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
NO.1 萨拉热窝事件中哪个武器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是指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遭到萨拉热窝刺客六人组枪杀的事件。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还原现场油画
1.背景分析
在一战未爆发之前,整个欧洲矛盾重重。德法之间的矛盾促使法国不得不向英国靠拢。德法、英法、英德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欧洲实际上是在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下保持着微妙的和平。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对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了调整和妥协,而英法协约的签订是促使世界大战爆发重要因素。
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此时的欧洲形成了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状态。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大规模战争危机已经出现。
而当时的巴尔干地区民族问题严重,当时的奥匈帝国正在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订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当时巴尔干地区已经多次发生暗杀事件,可以说暗杀是当时比较常见的行为。
2.刺杀过程
1914年6月28日上午约十点,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抵达萨拉热窝火车站。在数百名热情迎接的民众中有多名刺客在伺机而动,斐迪南夫妇当时坐上敞篷礼车前往市府大厅,途中遭到刺客的手榴弹袭击,但大公下意识地手一挥,手榴弹滚到了车后爆炸。大公夫妇幸运避过一劫,刺客被随后赶来的军警拘捕。
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前往市府大厅前,5分钟后即被刺杀
然而这一切只是悲剧的开始,斐迪南大公因为这次暗杀行动改变了预定行程,打算到医院探视一名受轻伤的副官,但随从人员忘了通知领头车队,因此车队仍然照原订路线行驶。随后大公的敞篷礼车在前往拉丁大桥时,于街角停下,此时一名叫普林西普的刺客以离斐迪南王储夫妇不到两米的距离用手枪向两人各射出一发子弹,行凶后普林西普服下氰化物企图自杀,但因为药物过期而失败,刺客后来被逮捕,而斐迪南大公夫妇则双双送医不治
身亡。
3.史上最具威力的手枪
很多人都认为刺杀大公的手枪是FN M1900,因为当时这款枪参与了多次刺杀行动,并且获得了成功。但真正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手枪却是FN M1910。该枪是FN公司早期著名产品,采用简单的药筒座力反冲式设计,后坐力很小,击锤不凸出,便于隐藏在衣袋内。这也是这款枪被刺客选作刺杀工具的重要原因。该枪的复进簧为中置布局的新颖设计,这款枪套筒口部的横截面也从传统的“8”字形变为“O”字形,套筒口部的枪口套,相应地变为一个正圆形环套,并且还在枪口套的前缘加工了一圈滚花。这样一来,不仅在分解和结合、旋转枪口套时手不至于打滑,而且还增添了枪的美观性。正是由于枪口套上的这一圈漂亮的“滚花”,这支新型小手枪也被称为“花口撸子”。
当时执行刺杀任务的4支枪其枪号分别为19074、19075、19120和19126。其中枪号为19074的手枪射中了大公夫妇。如果按照这支枪引发的后果来计算,这支手枪的威力堪称史上最强。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和平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其中大约15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
4.必然的战争
与其说这把枪引发了世界大战,不如说这支枪只是一根点燃火药桶的火柴。当时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要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为76万人。而英国军队增加到41万人。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45岁改为从20~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人。沙皇俄国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130万人。
同时,欧洲国家在海上力量的争夺也非常激烈。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两国海军比例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军费。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当时德国的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当时欧洲列强的矛盾集中点就在巴尔干半岛,所以这一地区也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NO.2 为什么说第一次巴尔干危机中的武器对后来战争形态影响巨大?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结果以土耳其战败而丧失欧洲大片领土而告终。
1.战争起因
巴尔干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场多国参加的国际性战争。它受各种地缘政治和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集中地反映了该地区和世界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就决定了战争性质的复杂性。
就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而言,虽然巴尔干诸国王室和政府有扩张领土的意图,但它也有一定的进步性,因为战争的矛头指向了落后的封建制度,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愿望。通过这场战争,巴尔干地区80%以上的领土和70%以上的欧洲人口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阿尔巴尼亚人民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2.战争过程
1912年3月,当时的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同年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黑山也在8月参加这个盟约。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1912年10月8~18日,四个同盟先后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
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为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提供了口实。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土耳其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耳其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912年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耳其军队发起进攻。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二集团军击退土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土耳其军队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耳其军队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9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耳其军队第四军被击溃。土耳其军队仓促
退却。
1912年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耳其军队集团被粉碎。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发起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在战争后期,由于战局不符合当时欧洲大国的自身利益,为了防止土耳其覆灭,欧洲强国不断向盟军施压,于是在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