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80013
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告诉世人“海洋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恩惠,有时也会是灾祸”。作者在本书中,针对如何与海共生这一问题,以海人的视角探讨了今天的日本急需面对和解决的诸多问题。本书的构成如下:*章探讨了大海啸的受灾区如何重建的问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从生态系统、食鱼文化、海洋网络、资源管理四个课题出发,总结了截至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并进一步展开了论述;*后的第六章,则在前面所有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的未来论。
文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于海洋科学的独到见解,其叙述平实而易于理解。关于海洋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尤其对于日本大海啸以及核泄露的灾后重建问题,需要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通盘考量。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兼顾科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著作。
第1章 海洋复兴论———以三陆海域为例
1海啸与海洋的复兴
2从海啸的历史来看
3森林和海洋的连环和复兴
4海洋的恢复力和统治
……………………………………
第2章 海洋生态系统论———从南到北的海洋
1海洋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
2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变动
3生命之海 ——— 儒艮和鲸鱼
4海洋的富饶之处和海洋形象论
…………………………
第3章 海洋饮食文化论———展望饮食文化的未来
1食鱼文化与营养
2料理的多样性和文化
3日本和世界的食鱼文化
4鱼类食用和环境问题
…………………………………
第4章 海洋的民族网络论———在互相关联中
1海峡的交易史
2海洋相关的学问
3海洋的民族网络论
4海洋交易和世界体系
…………………………………
第5章 海洋的共有资源(Commons)论———谁是海洋的主人?
1海洋生物的所有权论
2共有资源论的展开
3纷争之海
4海洋保护区和资源管理
………………………………
第6章 海洋的未来论———今后的海洋与人类
1日本人和海洋
2日本的海洋与全球变暖
3从海洋看陆地和内海
4新的海洋观
终章
参考文献
“与海共生”究竟指的是什么?本书旨在从多个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和海洋的关系。人类是陆地动物,却出征到广袤的海洋,享受着从那里获得的种种恩惠。人类一直把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当成食物、生活工具,或者生产工业制品的原材料。
地域和时代不同,人类和海洋的关系多少有些不同。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即人类通过 “海洋生产者”采集或捕获海洋生物。在本书中,笔者把与海洋直接相关的个人或集团称之为“海洋人”。
汉字写作“海洋人”,日语读作“KAIJIN”。众所周知,在冲绳和奄美群岛,有一种称呼叫“UMINTYU”。本书所涉及的对象不仅限于日本的“ 海洋人”,北到白令海峡,南到南太平洋,从北海到陆间海,以及在印度洋活跃的海洋人,都是本书的论述对象。海洋人的活动也不仅限于海岸边和距离海岸很近的浅海区域。海洋人远征到远海,超越国家和大陆的范围。“越境性”是海洋人的活动特征。
海洋人的活动不仅仅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捕食活动,把获得的资源商品化是他们的重要活动动机。正如历史所示,海洋人可以说是为了 “ 贩卖海洋 ” 而展开他们各种各样的捕捞采集活动的。海洋人的活动从经济的一面来看,最主要的关键词是 “ 海洋交易 ”。 海产品被海商和中间商收购,作为交易品最终被运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的海洋交易网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存在,一直延续到现今的全球化经济时代 。
海洋人不是仅处于交易网末端的从属性角色。在本书中特别强调应该正确评价无名的海洋人在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正是他们创造了海洋的世界史。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正确看待人类和海洋的关系 。
熟知海洋生物及其生态情况的海洋人,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智慧与渔捞技术,这些宝贵的财富被后人世代相传。早在旧石器时代,日本的海洋人就掌握了远洋捕捞金枪鱼或鲣鱼的技术。他们同海洋生物之间的搏斗也是人类适应海洋的历史,为整个人类历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乱捕乱猎的错误观念,当时的人们认为海洋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过度追求海洋商品化的人类无疑是愚蠢和错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对于财宝和奢侈品等的占有欲和 “ 发财主义 ”, 迫使许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不过,乱捕乱猎或海洋生物的灭绝并不是海洋人所期望的。从最近的研究中我们终于了解到,海洋人为了能够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维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自古以来就做出了很多努力 。
那么,应当将海洋人作为资源破坏者来看,还是作为资源保护者来看呢?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随着时代和历史变化,海洋生物和海洋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地变化着的。这是笔者重要的论点。海洋人的活动特质的第一条被定位为 “ 越境性 ”, 那么第二条就是 “ 变化性 ”。 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海洋人的活动会随着外部社会的动向、国家和地域以及全世界社会经济或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海洋生物资源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大气和海洋的巨大变化,随着人类捕捞动向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直接影响着海洋人的活动,而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应对可以说是海洋人的特征 。
针对海洋人为适应外部变化而改变其活动方式这个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更直观地进行分析呢? 第一,事实上,利用海洋资源时的权利关系和出海权限在世界上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海洋资源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实际形态。有的适用于非常细致的渔权海域制度,有的则承认共同体或地域 、国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模式 。
海洋资源原本不属于任何人。但是,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海域都被设定了特定的占有权和所有权。宣扬 “ 海洋是大家共有 ” 的共有论认为共有的海洋资源终有一天将会枯竭。对此 ,G. 哈丁认为只有实行国家管理或市场化模式才能更好地管理海洋资源。可是,世界各地的调查研究都举出了众多的反例 。调查研究还表明,为了防止海洋资源的枯竭,世界各地都在做出努力并设立了许多相关的行业惯例 。
第二,从时间轴上可以看出海洋环境重复着周期性的变动。本书提供了数个事例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大气和海洋系统的变动。笔者强调,地球规模的巨变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进而对各个地域的渔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要把这个问题和 “ 生态关联 ” 一起作为 “ 生态史 ” 来重新构建。当然,我们不能忘记依靠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的强大连环关系而在各个地域培育起来的 “ 森里海连环 ” 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海洋人的活动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
第三,2011 年 3 月 11 日发生的东日本大震灾以及随之而来的大海啸,给日本带来了惨重的灾难。这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海洋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恩惠,也会给我们带来损失和灾祸。这场灾难已经过了两年零几个月 ( 至本书日文原著出版日期 ), 灾后的重建工作却难以推进。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世界各国对此都严密警戒,高度重视。国家的核发电政策和能源政策今后该如何制定,日本至今也没能给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对于受到地震海啸灾害和核泄漏污染的日本来说,现今最应该被提及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海洋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因此在第 1 章中,笔者论述了海啸之后的复兴论,探讨了如何进行灾后重建的问题。第 2 章到第 5 章,笔者以过去的调查研究和先行研究为基础,分别就生态系统、食鱼文化、海洋交易网、资源管理这四个课题展开论述。在第 6 章,以迄今为止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海洋的未来论 。
专业化和细分化是所有研究不可缺少的过程。另一方面 ,正如人们一直指出的那样,综合及统一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 ,但是实现起来尤为困难。即使限定为海洋问题,也包含了非常广泛的问题群 : 从有关海洋循环和海洋构造的各式海洋学问题,到构成海洋生态系统的个别生物种类、生物种之间的关系,还有人类与海洋生物的关系、海洋的开发与保全、海洋的法律制度、海洋的安全保障、海洋的教育与文化等诸多问题 。并且,关于资源的管理和保全,还涉及跨境协同和统和的措施。本书的目的在于论述 “ 与海共生 ” 的海洋人的活动,着眼于其历史的论证考察。虽然并没有涵盖海洋的所有问题,但讨论的内容也没有拘泥于狭窄的领域之内。
本书中之所以特别强调海洋人的视角是因为海洋人的生活中统合了与 ( 被我们这些研究者当作专业领域的 ) 大海的各种各样的联系。例如:与海共生的海洋人在与海洋生物斗智斗勇的同时,还要为与同行争夺渔场、越境捕鱼等纷争伤脑筋 ; 海产品的价格也让人时而欢喜时而忧愁;海洋人有时将捕获的海产资源全部卖掉,有时则在家中将新捕获的鱼烹饪成美味佳肴。这种紧密的联系,也是笔者在与海洋人接触过程中所深刻体会到的。本书正是通过这一视角,试图描绘笔者眼中的海洋人的形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