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408225
内容简介
《医方考》6卷,后附《脉语》2卷,明·吴岜著。《医方考》共6卷,刊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收集历代较常用方700余首,按病证分为中风、伤寒、感冒等72门,每门下集同类方若干首;对各方“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
《脉语》,一名《脉学精华》,共2卷,刊于1584年。
《医方考 脉语(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论脉简要,颇有见地。
《医方考 脉语(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脉语》,一名《脉学精华》,共2卷,刊于1584年。
《医方考 脉语(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论脉简要,颇有见地。
《医方考 脉语(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前 言
中国从有文献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就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子孙,若以此推算,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医学就是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传统医学。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根据考古、文献记载和传说,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物治病,黄帝轩辕氏创造脏腑经脉知识,炎帝和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的缔造者。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发明了用“汤液”治病,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把药物组合在一起治疗疾病,后世称这种“汤液”为“方剂”,这种治病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就发明了把各种药物组合为“方剂”治疗疾病,实在令人惊叹!商代的彭祖用养生的方法防治疾病,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至今深入民心。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秦越人扁鹊善于诊脉和针灸,西汉仓公淳于意善于辨证施治。这些世代传承积累的医药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已蔚为大观。汉文帝下诏命刘向等一批学者整理全国的图书,整理后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方技即医学。刘向等校书,前后历时27年,是对中国历史文献最为壮观的结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对古人、下对子孙后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之学者,欲考中国学术的源流,可以此为纲鉴。
这些记载各种医学知识的医籍,传之后世,被遵为经典。医经中的《黄帝内经》,记述了生命、疾病、诊疗、药物、针灸、养生的原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部著作流传了2000多年,到现在,仍被视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且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近代以来,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传播。
经方医籍中记载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药物的知识,其中有《汤液经法》一书,相传是伊尹所作。东汉时期,人们把用药的知识编纂为一部著作,称《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365种药物的药性、产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现代中药学的起源。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对药物进行整理规范,著名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研究,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对医经、经方进行总结,创造了“六经辨证”的理论方法,编撰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早在公元700年左右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受到重视。
西晋时期,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和《黄帝明堂经》进行整理,编纂了《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录了针灸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习针灸的经典必读之书,一直传承到现在。这部著作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根据考古、文献记载和传说,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物治病,黄帝轩辕氏创造脏腑经脉知识,炎帝和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的缔造者。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发明了用“汤液”治病,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把药物组合在一起治疗疾病,后世称这种“汤液”为“方剂”,这种治病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就发明了把各种药物组合为“方剂”治疗疾病,实在令人惊叹!商代的彭祖用养生的方法防治疾病,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至今深入民心。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秦越人扁鹊善于诊脉和针灸,西汉仓公淳于意善于辨证施治。这些世代传承积累的医药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已蔚为大观。汉文帝下诏命刘向等一批学者整理全国的图书,整理后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方技即医学。刘向等校书,前后历时27年,是对中国历史文献最为壮观的结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对古人、下对子孙后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之学者,欲考中国学术的源流,可以此为纲鉴。
这些记载各种医学知识的医籍,传之后世,被遵为经典。医经中的《黄帝内经》,记述了生命、疾病、诊疗、药物、针灸、养生的原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部著作流传了2000多年,到现在,仍被视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且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近代以来,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传播。
经方医籍中记载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药物的知识,其中有《汤液经法》一书,相传是伊尹所作。东汉时期,人们把用药的知识编纂为一部著作,称《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365种药物的药性、产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现代中药学的起源。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对药物进行整理规范,著名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研究,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对医经、经方进行总结,创造了“六经辨证”的理论方法,编撰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早在公元700年左右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受到重视。
西晋时期,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和《黄帝明堂经》进行整理,编纂了《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录了针灸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习针灸的经典必读之书,一直传承到现在。这部著作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