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65133
1.与其说是随着戴从容老师的课系统地读了一遍欧洲文学经典,更不如说是跟着戴从容老师的心,一起经历人性的善与恶,经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里的人生历程。
2.文学史的读法有很多种,可以以时间为轴,可以以题材划分,可以以历史阶段划分,可以分国别读……戴从容老师的文学史独辟蹊径,用“人性”贯穿文学史,以历史的眼光发现了欧洲文学发展的深层脉络,同时让“人”与文学发生真正联系。
3.本书证明了一个观点:经典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轻其价值。经典文学的价值除了它的文学性本身,更在于它对人生体验更深刻地呈现及其提供给读者的浓缩经验,它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从而让读者获得宽广而公正的判断力。
人类是什么?人性又是什么?人性可靠吗?人类真的是耶胡吗?(什么是耶胡?就是那个有着类人的外表,但面目可憎,完全不加掩饰,不懂克制,放纵资深*野蛮和原始的欲望的生物?)个体生命的悲剧是不能永久,也无法延续。生命的外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而生命的实质却更接近一次又一次的复演。人生经验必须经由每个人一次次重新经历获得,从一无所知到生命绽放。而经典,便是数千年来无数人的生命体验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淬砺沉淀后,留下来的*精华的部分。与非经典相比,经典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人生体验有更经济也更深刻的呈现。
自从莎士比亚把人性的千姿百态作为表现的主题,人性与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而欧洲文学经典尤其如此。戴从容老师在其多年讲课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反复思考与梳理,深入欧洲文学经典,从神话、史诗、戏剧到小说,从圣经、莎士比亚到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既深入文学,又跳出文学,从心出发,对欧洲众多文学经典重新解读,借由经典文学作品揭开的一层层帷幕,开启的一个个视角,帮助读者打开自己生命的视角和帷幕,让读者看到经典里更看到人性里复杂的思想、情绪与深刻的人生体验。
序:史解经典
第一讲 问天下谁是英雄
——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
第二讲 狄俄尼索斯应该把谁带回来?
——古希腊悲剧的两难处境
第三讲 从丰盈到崇高
——并不黑暗的中世纪
第四讲 失意于现实才有精神的救赎
——永恒的但丁
第五讲 欧洲叙事的成熟
——从薄伽丘到塞万提斯
第六讲 哈姆雷特为何无法说尽
——不羁的莎士比亚
第七讲 群体与自我
——古典主义的困境
第八讲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
——斯威夫特的痛苦
第九讲 被扭曲的莱布尼茨
——启蒙文学中的哲学漫画
第十讲 精神的力量有多大
——走向大我的歌德
第十一讲 仰望星空
——雪莱的宇宙意识
第十二讲 务实的爱情是堕落还是明智
——从夏多布里昂到福楼拜
第十三讲 道德带给人的是什么
——哈代的现代痛苦
第十四讲 毁灭与创造
——浮士德博士的悲歌
用“人性”来贯穿文学史,*贴近文学的本来意义。戴从容教授曾经是欧洲文学的“天书”——《芬尼根守灵夜》的解读者,现在又将复旦课堂上的讲稿整理出版,普及社会,从*精深的翻译到*普及的读本,她走通了欧洲文学研究的两端。
——陈思和(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我们今天所写的小说与其说来自中国小说传统,毋宁认为是西方启蒙运动下的“五四”新文学,所以,外国文学史课是我们真正的教科书。
——王安忆(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家)
我一直以为,人性不可靠,必须在制度(institutions)的规约下才能成器,而人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呈现方式也千姿百态。戴从容这本书解说欧洲文学中的杰作,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人性辩护,让我意识到相对主义的潜在危险,这是*好的礼物。——陆建德
——陆建德(《文学评论》主编)
你与一部经典发生深刻联系的时刻,正如戴从容教授在书中所说所做,是当你不再固执于“非此即彼的判断”的时刻,是当你“跳出文学自身”的时刻。
——程巍(《外国文学评论》执行主编)
二
不过,经典毕竟穿越时间的流沙而来,就像西安兵马俑,保存不当可能失去光彩,解读不对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走马观花。经典作品虽然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但作品中提出的问题和答案都更与其存在的时代相关。当然,按照互文理论支持者的说法,当代人对过去的解读必然是当代的,新的解读会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但是,虽然《大话西游》和《西游记》一样吸引当代的读者,但要获得《西游记》本身特有的生命感悟,而不是只把《西游记》用作自己已有见解的佐证,依然有必要回到当初的历史,明白作品中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明白哪些问题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解答,哪些立场虽然看起来激动人心,却可能服务于当时党同伐异的目的。只有回到历史,才能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保持自己判断取舍的能力。
用历史的眼光读经典,不仅是对经典的尊重,也是让自己获得更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对经典的更全面的判断力,从而避免成为经典的盲目追随者,毕竟经典只是人的产物,即便是人群中的卓越者,依然会有人类不可避免的局限、偏见和私欲。没有任何经典,即便是万人传颂的经典,值得人去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人文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一些概念和观点,而是培养自身独立的判断力。这一点对每个新的生命尤其重要,毕竟新生命所面临的环境和问题与前人虽然大同,仍有小异。前人的经验是基石,但是如何将基石搭建得适合自身的环境,尤其需要个人独立的判断。
本书的解读会留心把作品放到其产生的那个时代,找出当时人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检视这些智者回答时的取舍和得失 。本书将不仅关注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关注他们解答的角度和方式,以及他们的回答对后人产生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找出这些核心问题可以更迅速有效地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思想和立场。有的问题是对新的历史条件所做的回应,有的则是对前人思考的进一步完善。明白问题如何产生,以及前人的解决办法,既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也能获得有益的借鉴。
欧洲文学史中一个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很多智者在思考问题时会尊重人性本身,无论悲观还是乐观,他们都明白人是理解一切的基础。人性一直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文学的所长,因为文学即人学。发现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把对人性的理解与对人生的解读联系在一起,一直是以描绘命运和内心为主旨的文学最为关心的。当然,宇宙和人脑至今迷雾重重,是科学尚无力洞悉的两大领域。不过,在科学手段依然捉襟见肘的时候,文学可以也确实在科学之外为理解人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欧洲文学对人性的认识存在一个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自从莎士比亚把人性的千姿百态作为表现的主题,人性与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成为文学家思考的主要内容。前人揭开的一层层帷幕,开启的一个个视角,都可以帮助当代的读者打开自己生命的视角和帷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