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凤凰出版社·名家视角丛书
本书是2016年度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项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凤凰出版社组织出版了 “文苑丛书——名家精选古典文学名篇”,于1992年12月正式出版,共十册。编选者或为博古通今的学界泰斗,或为专治一门的大方之家,《丛书》在选篇立目与注释品评上,做到了精品与新见相结合,而在装帧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开一时之新风。 2002年9月,《丛书》出版了简体字本,更名为“名家视角”,反响依旧热烈,并于2004年3月重印。现如今,编选者中的许多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希望继续传承和发扬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名家的引导,能进入人类文学遗产的艺术殿堂,体验或感悟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味与艺术魅力。于是,2018年,出版社在修订错误的基础上,重新再版这一精品图书。仰仗于诸位名家把关,较之同类出版物,《名家视角丛书》具有选目精当、编排合理、注释明晰、篇幅适中的优点。“选目”是选本的关键。编选者本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精心选材。《丛书》每册附有编选者悉心撰写的《前言》,提纲挈领,评析某一文体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概况。正文中,每篇作品附有作者小传、注释和品评,以利于增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小开本精装,每册不超过二十万字,便于读者携带和阅读。
这套《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普及性。《丛书》是丰厚的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一个缩影,是宏伟冰山的一角,无比丰富的艺术宝藏还有待我们去发掘。这套《丛书》无疑就是开启宝藏的钥匙。藉由它,让读者亲近诗词歌赋,体味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许多编选者都带着这样的期许,如钱仲联先生在《明清诗精选》前言中说:“选入的诗虽仅仅是一百篇,却概括了明清诗歌的全貌,一勺水可以尝大海味。”程千帆先生在《宋诗精选》前言中说:“这本书只是想使读者对有异于唐诗的宋诗风味尝鼎一脔而已。”王水照先生在《唐宋散文精选》前言中说:“尝鼎一脔,以蠡测海,愿这一小小的选本能帮助读者去叩启唐宋散文百花园的大门。”
2.思想性。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观念和思想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古代文人素有“诗言志”、“文章合为时而著”、“文以载道”的传统,细心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自能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艺术性。开卷有益,*重要的是反复吟诵原作。只要读者潜心品味入选《丛书》的每篇作品,就足以感受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领略古典诗文丰富的艺术技巧和完美的声律形式,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美感经验和艺术情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些文学经典陶铸的。
4.学术性。虽属普及性读物,但书中蕴含着编选者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史观,值得揣摩和发掘。通过这套《丛书》,可增进读者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为充实壮大未来的学术队伍做好铺垫。
为了纪念这些前辈名家,在封面设计时,决定烫印他们的亲笔签名。在与美编商定硬笔竖写的选择标准后,为求*效果,多方搜求,终得全璧。
本书精选唐代诗人49家,收录唐诗佳作120余篇。从唐诗名家中取其精粹,以既充分反映诗体特性又充分反映作者个性为选录标准。品评契合诗心,领略诗境,体悟唐诗名家的语言、风格,为反映唐诗的总体风貌提供借鉴。本书凝集多年研究心血,展示真知灼见,是代表当今*水准的唐诗选本。
前 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则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王朝吸取隋朝覆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措施,发展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中国社会达到繁荣昌盛的高峰,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富强的帝国。国家的统一,南北的融合,日益频繁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空前提高,大批底层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又受过作诗的基本训练。《诗经》、《楚辞》以来悠久的诗歌传统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多样的诗歌体裁,都为诗歌的高度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论诗人,则名家辈出,灿若群星;论作品,则百花齐放,争奇斗丽。经过千余年的沧桑巨变,流传到现在的,还有两千三百多位诗人的约五万篇诗作,数量之多,令人惊异。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优美。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篇章,由于题材广泛,意境雄阔,形象鲜明,情韵悠扬,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跟其他时代的诗歌相区别,被称为“唐诗”或“唐音”,不仅传诵国内,脍炙人口;而且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唐诗的发展,通常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简称“四唐”。
初唐(618—713)前期,南朝浮艳诗风虽有消极影响,但总的趋向是南北交融互补,全面继承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其诗歌创作,既日益贴近现实,追求清新雅健,又吸取齐梁清音与丽藻。唐太宗的《帝京篇》及《赐房玄龄》等诗,便是这种趋向的具体体现。由于在新形势下兼取南北之长,因而一方面在南朝“新体诗”逐渐律化的基础上继续实验,五、七言律诗相继定型,五、七言绝句更加成熟;加上五、七言排律,这就是唐人所说的近体诗或今体诗。在唐代,近体诗与古体诗异彩纷呈,形成众体咸备、各擅其美的盛况。不难设想,如果没有近体诗所包含的各种诗体,唐诗百花园将大为减色。另一方面,在初唐阶段,各种古体诗的创作也有成绩,特别在汉魏以来七言古风基础上吸取汉赋、汉乐府民歌和南朝鲍照《拟行路难》诸作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手法而自运炉锤,将七言歌行发展到崭新高度,开盛唐高、岑、李、杜先河。其代表作品,则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王勃的《临高台》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由隋入唐的王绩多写田园山水,淳朴淡远,无齐梁藻缋之习。然如《野望》等诗,就律化程度而言,已是合格的五律。初唐“四杰”在诗歌革新方面各显实绩,比较而言,卢照邻、骆宾王擅长歌行,王勃、杨炯擅长五律。至于七律,则经过多人的长期探索,到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手中才完全定型。沈佺期的《独不见》有“高振唐音”之誉,被推为唐人七律“压卷”。陈子昂力矫齐梁浮靡,首倡汉魏风骨,其五言古诗高峻雄浑,寄兴遥深,五律亦多佳什。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曾指出他开启一代风尚的积极作用。
盛唐(714—766)是唐诗繁荣的高峰期。盛唐杰出诗人多怀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蔑视权贵、抨击腐恶的精神。这一切,在诗歌创作中激发出浪漫主义火焰,成为盛唐诗歌的主要特色。强烈地表现出这种特色的是边塞诗和政治抒情诗。
隋代以来,内地与边疆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边境战争又不时发生,因而反映边塞题材的诗篇逐渐增多。到了盛唐,边塞和田园,已成为两个有代表性的主题。高适、岑参,都有边塞生活的体验,是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代表作如《燕歌行》、《白雪歌》等,都用歌行体,章法奇变,音调悲壮,形象鲜明生动,极富浪漫主义激情。王昌龄、王翰、王之涣等善用七绝体裁表现边塞主题,其《凉州词》、《从军行》等,都是唐人绝句中的杰作。李颀的边塞名篇则用七言古体,悲壮苍凉,近似高适。
田园山水诗派的重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而以王、孟为代表。王维通音乐、精绘事,其诗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前期积极入世、奉使出塞,创作了不少边塞诗和政治抒情诗,沉雄壮阔,意气飞动,不乏盛唐气象。后期半官半隐,创作了大量“诗中有画”的田园山水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淡远。就诗体而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各有名篇,而尤以绝句见长。五绝绘景传神,超妙绝伦;七绝言近旨远,语浅情深,至今传诵不衰。
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李白胸怀“安社稷”、“济苍生”的壮志,面对统治者的日趋骄奢、社会危机四伏的现实,创作了一系列政治抒情诗。或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或反权贵、轻王侯,赞颂美好事物,抨击黑暗势力,无不激情喷涌,波澜壮阔,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李白也写山水诗,却很少描绘幽寂的丘壑、宁静的林泉,而是以奇情壮采表现奇峰大山、千丈飞瀑、滚滚江河,借以体现狂放不羁的个性。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像,丰富多彩的语言,变幻莫测的节奏和章法,足以表现其浪漫精神。
“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巨大变化。早年渴望通过科举考试“立登要路”,实现其匡国济时的政治理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类的诗作,也洋溢着浪漫激情。后来困处长安,逐渐认识到朝政的腐败,预见到社会危机。在“幼子饿已卒”时写出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他此后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他用各种诗体创作的讽喻时事、揭露矛盾、反映人民苦难的杰作被誉为“诗史”,其认识作用和审美教育作用不容低估。李白律诗(特别是七律)不多,其卓越成就主要表现在七古和七绝方面。杜甫则兼擅众体,“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中唐(767—835)前期,元结、顾况步趋杜甫,写了一些同情民间疾苦的诗。刘长卿、韦应物以山水诗见长。“大历十才子”虽各有成就,而题材不广。李益的边塞诗艺术性极高,而凄凉感伤,带有乱离时代的烙印,与豪放悲壮的盛唐边塞诗不同。
中唐后期,诗坛又趋活跃。这期间的重要诗人可分为白派和韩派。白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为辅。他们从杜甫“因事立题”、反映现实的创作中得到启发,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写讽喻诗、乐府诗,广泛地反映社会问题,向统治阶层发出诘问。语言通俗流畅,易于被读者接受。其乐府诗数量之多,题材之广,都超越前人。当然,白派诗人的成就远不止此。仅就长篇叙事诗而言,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的《连昌宫词》,都有新的突破,享有盛誉。
韩派诗人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辅。在艺术上刻意创新,追求险怪、幽僻、苦涩、冷艳等前人尚未开拓的意境。语言的运用也避熟就生,炼奇字、造拗句、押险韵,乃至以散文句法入诗。当然,这是就其主要倾向而言。全面地看,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多样化的,不乏清新、自然、浑厚、博大的作品。
白、韩两派之外,柳宗元善写山水诗,简洁深婉,自成一家。刘禹锡长于律诗、绝句,其怀古诗和政治讽刺诗简练沉着,寓意深远;其《竹枝词》和《浪淘沙》含思宛转,极富民歌风味。
晚唐(836—906)前期的杰出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人称“小李杜”。他们目睹宦官专权、朋党交争、藩镇割据、人民受难的现实,企图有所作为,诗中表现了扶危济困、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都曾用长篇古诗表现重大题材,但更工于近体。比较而言,杜牧更精于七绝,李商隐尤长于七律。杜牧抒情写景的绝句词采清丽,画面鲜明,情致俊爽。咏史绝句寓史论于感慨,侧面落笔,英气逼人。李商隐七律学习杜甫壮浪纵恣、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工于对仗、善于用典、严于结构的艺术经验,又融合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创作了许多词采绚丽、情韵绵邈、富于暗示、引人联想的佳作。温庭筠虽与李商隐齐名,但其诗作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其成就远逊于李。
晚唐后期诗人不少,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罗隐、于、陆龟蒙等人,继承白派新乐府传统,反映了黄巢起义前后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对于官吏的残暴、徭役赋税的繁重等等,都有大胆深刻的揭露。司空图、吴融、郑谷、韦庄等人,则追忆往日的繁华,伤悼眼前的离乱,流露出凄婉梦幻的末世情调。韩偓工于近体,绝句轻妍婉约,托兴深远;七律取法杜甫、李商隐而能自具面目,纵横变化,沉郁顿挫,造语妍练,律对精切,其感愤时事之作,尤深挚凄婉、豪宕勃郁,为三百年唐诗发展谱写了悲壮的尾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