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99487
内容简介
本书视角独特、结论有力,值得我国广大投资者阅读参考。常规投资指南一般会从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定价理论告诉投资者如何投资,而本书则不然,作者摒弃了比较流行的“价值”投资策略和“增长”投资策略,从价值的来源考查投资策略,在强调“估值”重要性的同时,分析了投资者对高速成长产业预期过高的心理,认为快速成长产业并不适合长期投资,*后预测“婴儿潮”“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将如何影响金融市场,为投资者调整其投资组合配置提供了意见。
目 录
推荐序(姚振山)
前 言
第一部分
揭开增长率陷阱的面纱
第1章 增长率陷阱 /2
第2章 创造性的毁灭还是创造被毁灭 /17
第3章 历久弥坚:寻找旗舰企业 /33
第4章 增长并不意味着收益:投资快速增长部门的误区 /51
第二部分
对新事物的高估
第5章 泡沫陷阱:如何发现并规避市场狂热 /72
第6章 投资新中之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87
第7章 资本贪婪者:作为生产力创造者和价值毁灭者的科技 /107
第8章 生产效率与利润:在失败的行业中取胜 /119
第三部分
股东价值的源泉
第9章 把钱给我:股利、股票收益和公司治理 /132
第10章 股利再投资:熊市保护伞和收益加速器 /146
第11章 利润:股东收益的基本来源 /164
第四部分
人口危机和未来全球经济强国的转变
第12章 过去仅仅是个序幕吗:股票的过去和将来 /178
第13章 不能被改变的未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 /189
第14章 克服老龄化浪潮:哪些政策有效,哪些政策无效 /204
第15章 全球化解决方案:真正的新经济 /215
第五部分
投资组合策略
第16章 全球市场与世界投资组合 /238
第17章 未来策略:D-I-V指标 /255
附录A 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公司的完整历史和收益 /270
附录B 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公司的收益 /280
注释 /330
致谢 /345
译者后记 /348
前 言
第一部分
揭开增长率陷阱的面纱
第1章 增长率陷阱 /2
第2章 创造性的毁灭还是创造被毁灭 /17
第3章 历久弥坚:寻找旗舰企业 /33
第4章 增长并不意味着收益:投资快速增长部门的误区 /51
第二部分
对新事物的高估
第5章 泡沫陷阱:如何发现并规避市场狂热 /72
第6章 投资新中之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87
第7章 资本贪婪者:作为生产力创造者和价值毁灭者的科技 /107
第8章 生产效率与利润:在失败的行业中取胜 /119
第三部分
股东价值的源泉
第9章 把钱给我:股利、股票收益和公司治理 /132
第10章 股利再投资:熊市保护伞和收益加速器 /146
第11章 利润:股东收益的基本来源 /164
第四部分
人口危机和未来全球经济强国的转变
第12章 过去仅仅是个序幕吗:股票的过去和将来 /178
第13章 不能被改变的未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 /189
第14章 克服老龄化浪潮:哪些政策有效,哪些政策无效 /204
第15章 全球化解决方案:真正的新经济 /215
第五部分
投资组合策略
第16章 全球市场与世界投资组合 /238
第17章 未来策略:D-I-V指标 /255
附录A 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公司的完整历史和收益 /270
附录B 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公司的收益 /280
注释 /330
致谢 /345
译者后记 /348
前 言
我的第一本书《股市长线法宝》(Stocks for the Long Run)在1994年出版,当时美国正经历历史上持续时间 ,势头也 为强劲的股票牛市。我的研究显示,在长期,股票带来的回报超过固定收益资产,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那么投资股票的风险还要更小一些。这些发现表明,股票应该是长期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基石。
这本书的畅销让我获得了许多向散户和职业投资者做讲演的机会。几乎在每次讲演之后我都会被问到两个问题:“我应该长期持有哪些股票?”和“当婴儿潮出生的人们退休并将他们的投资组合变现时,我的投资组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我写这本《投资者的未来》就是为了解答上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的大牛市
在《股市长线法宝》一书中,我建议投资者将其投资组合中的股票部分与拥有广泛市场基础的股票指数联系在一起,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或者威尔逊5000指数(Wilshire 5000)。许多投资者禁不住试图“控制”市场周期脉搏的诱惑,不过我相信简单、严格地将投资“指数化”就是 好的策略。我的确提到过一些有可能提高“指数化”投资收益的技巧,但是这些建议显然并不是我的《股市长线法宝》一书的中心议题。
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投资者来说,“指数化”是很好的投资策略,然而在20世纪末,许多股票的价格却让我越发感到不安。保罗·萨缪尔森是我研究生阶段的老师,也是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在《股市长线法宝》一书的封面上留下的一段话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
杰里米·西格尔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长期采用“购买—持有”策略进行投资的好处。读读这本书,你会从中受益。即使短期中市场的风浪让你的航船颠簸,你一样可以睡得很香,因为你深信自己的做法慎重且深谋远虑。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经济学的信徒,请想一想,假如有一天西格尔的读者被广泛地模仿,那么这种谨慎的哲学什么时候会自我毁灭?
在他写下这段话时的1993年,股票价格接近历史平均水平,市场“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很小。不过随着道琼斯工业指数突破10 000点、纳斯达克指数接近5000点,无论是相对于收益还是股利,股票价格都已经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担心这么高的股价会带来很低的收益,这种担忧让我忍不住想劝说投资者卖出手头的股票,当价格回落时再重新进入市场。
不过在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我发现过高的股价实际上只存在于一类股票——科技类股票之中;市场上其他股票的价格相对于其收益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1999年4月,我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 ,题为《网络股票现在是否被高估了?这些股票是否曾经被高估》(Are Internet Stocks Overpriced?Are They Ever!)。这篇文章表明了我对网络股票价格的立场,同时也是我对市场估价的第一次公开警告。
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我曾邀请沃伦·巴菲特来沃顿商学院进行一次演讲。自从1949年巴菲特离开沃顿商学院以来,还从未出现在这里。演讲吸引了1000多名学生,他们排队等待了好几个小时,就是为了能有机会听一听巴菲特对于股票和经济的看法。
我将沃伦介绍给观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在投资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在回答一个关于网络股票的问题时,沃伦建议大家去读一读我前几天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这让我备感荣幸。
他的鼓励促使我进一步研究拥有 价格的科技类股票。当时,科技类股票的风头正劲,几乎占到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市场价值的1/3,不仅如此,甚至纳斯达克的股票交易量也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量。2000年3月,我在《华尔街日报》上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大盘科技股是傻瓜的赌注》(Big Cap Tech Stocks Are a Sucker’s Bet)。我在文中预言思科(Cisco)、美国在线(AOL)、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JDS Uniphase和北电网络(Nortel)等股票无法将现行的高价格维持下去,并且在不久后将会出现严重的下滑。
如果投资者在泡沫时期避开了科技类股票,那么他们的投资组合即使在熊市期间也能支撑得住。事实上,标准普尔500指数中422只非科技类股票带来的累积收益足以击败2000年3月股票市场达到 时指数中的那500只股票提供给投资者的回报。
个股的长期表现
我对个股长期收益的兴趣源于一位朋友的经历,他的父亲在50年前购买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股票,并将分得的股利再投资到该股票中,同时选择持有该公司所有子公司的股份。结果,一笔数额并不大的初始投资 后却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与之类似,沃伦·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这种长期持有优秀股票的做法。巴菲特曾经声称他 青睐的持有期限是“永远”。我十分好奇地想知道,如果投资者购买一系列大盘股并在未来几十年内一直持有它们,那么他们的投资组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计算长期“购买—永远持有”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看似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事实并非如此。学者和专业人士能够得到的个股收益率数据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所有的派生股票和子公司股票都立即被出售,并将所得到的资金再投资到母公司中去。不过这一假设并不符合许多投资者的实际行为,比如上面提到的我那位朋友的父
这本书的畅销让我获得了许多向散户和职业投资者做讲演的机会。几乎在每次讲演之后我都会被问到两个问题:“我应该长期持有哪些股票?”和“当婴儿潮出生的人们退休并将他们的投资组合变现时,我的投资组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我写这本《投资者的未来》就是为了解答上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的大牛市
在《股市长线法宝》一书中,我建议投资者将其投资组合中的股票部分与拥有广泛市场基础的股票指数联系在一起,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或者威尔逊5000指数(Wilshire 5000)。许多投资者禁不住试图“控制”市场周期脉搏的诱惑,不过我相信简单、严格地将投资“指数化”就是 好的策略。我的确提到过一些有可能提高“指数化”投资收益的技巧,但是这些建议显然并不是我的《股市长线法宝》一书的中心议题。
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投资者来说,“指数化”是很好的投资策略,然而在20世纪末,许多股票的价格却让我越发感到不安。保罗·萨缪尔森是我研究生阶段的老师,也是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在《股市长线法宝》一书的封面上留下的一段话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
杰里米·西格尔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长期采用“购买—持有”策略进行投资的好处。读读这本书,你会从中受益。即使短期中市场的风浪让你的航船颠簸,你一样可以睡得很香,因为你深信自己的做法慎重且深谋远虑。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经济学的信徒,请想一想,假如有一天西格尔的读者被广泛地模仿,那么这种谨慎的哲学什么时候会自我毁灭?
在他写下这段话时的1993年,股票价格接近历史平均水平,市场“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很小。不过随着道琼斯工业指数突破10 000点、纳斯达克指数接近5000点,无论是相对于收益还是股利,股票价格都已经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担心这么高的股价会带来很低的收益,这种担忧让我忍不住想劝说投资者卖出手头的股票,当价格回落时再重新进入市场。
不过在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我发现过高的股价实际上只存在于一类股票——科技类股票之中;市场上其他股票的价格相对于其收益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1999年4月,我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 ,题为《网络股票现在是否被高估了?这些股票是否曾经被高估》(Are Internet Stocks Overpriced?Are They Ever!)。这篇文章表明了我对网络股票价格的立场,同时也是我对市场估价的第一次公开警告。
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我曾邀请沃伦·巴菲特来沃顿商学院进行一次演讲。自从1949年巴菲特离开沃顿商学院以来,还从未出现在这里。演讲吸引了1000多名学生,他们排队等待了好几个小时,就是为了能有机会听一听巴菲特对于股票和经济的看法。
我将沃伦介绍给观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在投资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在回答一个关于网络股票的问题时,沃伦建议大家去读一读我前几天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这让我备感荣幸。
他的鼓励促使我进一步研究拥有 价格的科技类股票。当时,科技类股票的风头正劲,几乎占到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市场价值的1/3,不仅如此,甚至纳斯达克的股票交易量也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量。2000年3月,我在《华尔街日报》上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大盘科技股是傻瓜的赌注》(Big Cap Tech Stocks Are a Sucker’s Bet)。我在文中预言思科(Cisco)、美国在线(AOL)、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JDS Uniphase和北电网络(Nortel)等股票无法将现行的高价格维持下去,并且在不久后将会出现严重的下滑。
如果投资者在泡沫时期避开了科技类股票,那么他们的投资组合即使在熊市期间也能支撑得住。事实上,标准普尔500指数中422只非科技类股票带来的累积收益足以击败2000年3月股票市场达到 时指数中的那500只股票提供给投资者的回报。
个股的长期表现
我对个股长期收益的兴趣源于一位朋友的经历,他的父亲在50年前购买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股票,并将分得的股利再投资到该股票中,同时选择持有该公司所有子公司的股份。结果,一笔数额并不大的初始投资 后却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与之类似,沃伦·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这种长期持有优秀股票的做法。巴菲特曾经声称他 青睐的持有期限是“永远”。我十分好奇地想知道,如果投资者购买一系列大盘股并在未来几十年内一直持有它们,那么他们的投资组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计算长期“购买—永远持有”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看似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事实并非如此。学者和专业人士能够得到的个股收益率数据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所有的派生股票和子公司股票都立即被出售,并将所得到的资金再投资到母公司中去。不过这一假设并不符合许多投资者的实际行为,比如上面提到的我那位朋友的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