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91647
知乎食品健康科普大神的口碑之作
食品工程博士@松鼠云无心 鼎力推荐
用前沿的食品工程学升级你的饮食思维
帮你在日常饮食中做正确的决定
4项技术,吃货不可不知:
不上当的技术:如何规避各类食物陷阱?
越吃越瘦的“负卡路里食物”并不存在
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根本留不住你的青春美貌
酵素食品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
小作坊、纯手工制作的食品通常质量堪忧
不恐慌的技术:为什么不必谈“致癌”色变?
连续吃82斤的隔夜菜,才有可能亚硝酸盐中毒
适量添加防腐剂的食品更安全
瘦肉精有很多种,并不是每一种都对人体有很大危害。
“人造假鸡蛋”根本不存在
选购的技术:如何选准物美价廉的食物?
奶茶里的珍珠,就是用木薯淀粉做成的小圆子
果汁饮料并不是真正的果汁
“常温酸奶”的确可以常温保存半年
表面结了“白霜”的巧克力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吃快餐的技术:如何吃一顿营养又健康的快餐?
搭配蔬菜和肉类一起吃,泡面也会“营养又美味”
外卖饭盒中可能含有的加工助剂,会危害人体健康
包子上如果出现“黑点”,一定不能再吃!
可乐加热不会产生毒素
技术型吃货,就是吃货界的“极客”
食品领域向来是各种谣言、虚假广告和伪科学的重灾区,一不小心就中了招。真正的吃货,眼里不揉沙子,懂点技术才能吃得自由。
成为技术型吃货,你终将懂得:
·人类跨过蛮荒时代、田园牧歌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吃的边界不断拓展,鼓吹“纯天然”的情怀党请让一让,不要辜负这个吃货的时代。
·所谓食疗养生,有太多由来已久的误区,“老脑经”亟需听取新生代的喊话。
·所谓“超级食品”,大多是在征收“智商税”,进行技术型打假才能守住你的钱包。
·日常食品致癌的论调屡屡见诸“头条”,“震惊”之前,你需要一套科学的思考方式。
·对方便饮食“没营养、不健康”的刻板印象,是时候来一次平反了。
懂点食品工程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具备一种能力:在安全边界内,维护吃货的自由的能力;在流言满天飞时,维护亲朋健康饮食习惯的能力。
章 吃的技术简史:
吃货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一万年前,吃货的纯天然时代
农耕与驯养革命:自己制造食物的时代
味觉的调和:美味是如何征服地球的
原始食品加工:保鲜是重要的
进阶食品加工:妙手偶得的美味
现代食品加工:科技引爆的变革
秘境至味VS工业食品
基因改造:吃货的另一种可能
第二章 不上当的技术:
所谓超级食品,就是超级“智商税”
水果界的六大谣言
有些“纯天然”,其实更不健康
越吃越瘦的“负卡路里食物”真的存在吗?
胶原蛋白真的能让你青春永驻吗?
深度揭“蜜”:关于蜂蜜,你不能不知道这些
红糖的秘密
黑蒜究竟有什么营养价值?
鸡汤大揭密:为什么别人家的鸡汤那么鲜?
奶白色的汤,看上去很美
为什么糯米吃起来那么黏?
凉米饭防肠癌,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酵素食品的神话,早就该破灭了
Gluten Free(不含麸质)真的更健康吗?
太空食品的真相
技术要点 如何看待保健食品
第三章 不恐慌的技术:
“致癌”食品,你的误解有多深?
食用加工肉制品,你心里要有数
“红肉致癌”到底怎么破?
亚硝酸盐,其实还没有培根可怕
隔夜菜究竟会不会致癌?
糖和脂肪到底哪个更坏?
关于食物防腐剂,你的误解有多深?
你吃的牛排,是用胶水粘起来的碎肉吗?
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就不能吃了吗
国产奶与进口奶究竟谁更好?
“人造假鸡蛋”背后的水很深
反式脂肪好可怕?其实,不是所有奶精都是坏妖精
这种药可以减肥,可以增肌,然而你们却恨之入骨
用高压锅容易致癌?
技术要点 中毒的剂量
第四章 选购的技术:
食品工程师如何选购食品
形形色色的果汁饮料,你该怎么选?
各种各样的果汁,区别究竟是什么?
自制果汁,你需要哪种机器?
那些与“椰”有关的食品,你知道多少?
那些诱人的甜品配料,究竟都是啥?
“米其林三星”的真相
牛奶、奶油、黄油、奶酪,傻傻分不清?
奶油奶酪、炼乳、酪浆、酸奶油,这些你都能分清吗?
一些酸奶可以常温储存半年?里面究竟添加了多少防腐剂!
有些牛排像美酒,放得时间越久越好吃!
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为什么巧克力放久了表面会有白霜?
Sous-vide,游走在危险边缘的料理法
技术要点 日常食品选购指南
第五章 吃快餐的技术:
快餐也可以既营养又健康
常吃泡面,真的需要担心吗?
外卖饭盒对健康究竟有什么危害?
咦,我的大蒜怎么变绿了?
挑食不怪你,你可能是人群中隐藏的超级味觉者
包子上有黑点,怎么正确处理?
牛奶与茶一起喝,营养会流失吗?
可乐加热会产生毒素吗?
吃辣能力可以训练吗?
技术要点 吃方便食品的正确姿势
胶原蛋白真的能让你青春永驻吗?
在爱美人士看来,胶原蛋白往往是具有神奇效果的。它不仅可以让肌肤柔嫩,还能丰胸美白,延缓衰老。它既可以外敷,又可以内服,简直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但是,如果从技术型吃货的角度看胶原蛋白,可能会令人大跌眼镜——作为一种常见的蛋白质,它好吃,制备方便,但是营养价值并不高!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扔掉各种商业包装,认识真正的胶原蛋白。
/ 胶原蛋白究竟是什么?
胶原蛋白是哺乳动物体内常见的蛋白质之一,占整个动物体总蛋白质的20%。胶原蛋白更是占据了皮肤干重的70%
以上。除了皮肤之外,它还广泛分布在骨骼、肌腱、软骨等处,为身体提供一种支撑和保护的作用。我们平时吃的很多美食,主要成分都是胶原蛋白,如牛筋、猪蹄、鱼翅等。
胶原蛋白不仅能变成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大家可能对明胶不熟悉,但是爱烘焙的人一定听说过“吉利丁”和“鱼胶粉”,其实它们都是明胶。
明胶的主要成分就是胶原蛋白,制作它很简单:找一堆猪骨、鱼骨、牛骨、猪皮、牛皮之类的东西,用大火熬煮,骨和皮中的胶原蛋白就会在高温下分解成多肽,溶在水里。这时把水煮干,就得到了明胶。我们平时吃的大部分果冻和布丁,都是用明胶作为胶凝剂做成的。
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植物体内是没有胶原蛋白的。由于明胶全是从动物提炼出来的,所以也被称为“动物胶”。这导致了一些比较严格的素食主义者是不吃明胶的。另外,普通的明胶并不是清真食材,因为可能提取自猪骨和猪皮。考虑到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教徒需求,现在也有很多由“清真明胶”或者“符合犹太教教规的明胶”制成的食品。
/ 为什么说胶原蛋白营养价值不高?
说到胶原蛋白的营养,还要从氨基酸序列的构成说起。人体的蛋白质都是由20 种基本氨基酸构成的,这20
种中,有一半的氨基酸人体都可以自己合成,不需要从外界摄入。但是,有8 种氨基酸人体自己是搞不定的,必须通过食物来获得,这些氨基酸就被称为必需氨基酸。
我们平时吃的大部分肉类、鸡蛋、牛奶的蛋白质中,都含有全部种类的必需氨基酸,而且配比合理,可以满足人体各个机能所需,我们就把这些蛋白质称为完全蛋白质。
但是,胶原蛋白并不是完全蛋白质,它缺少一种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氨基酸——色氨酸。
色氨酸是合成神经递质5- 羟色胺的前体物质,在人体中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
除此之外,必需氨基酸中的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和苏氨酸,在胶原蛋白中含量都很低,难以满足身体需求。如果把胶原蛋白当做蛋白质来源,那么生命活动是无法维持的。所以,胶原蛋白的营养价值低于鸡蛋、牛奶等完全蛋白质,它的营养价值并不全面。
/ 吃胶原蛋白能美容吗?
先说结论:目前还没有口服胶原蛋白对皮肤有好处的证据。无论是普通的胶原蛋白还是商家宣传的所谓“小分子胶原蛋白”以及“胶原蛋白肽”,目前都没有这方面的有力证据。
你可能会说,目前没有证据,不代表今后也没有证据呀,确实如此。但是从人体的生理机制看来,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低,为什么呢?我们要从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开始说起。
蛋白质的消化在胃里就开始了。胃蛋白酶会把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多肽,再经过胰蛋白酶和肠肽酶的继续消化,终成为一个个的氨基酸被人体吸收。
当然,小分子多肽也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进血液,这一点经常被拿来作为“小分子胶原蛋白”对人体有效的证据。但是别忘了,即使是吃下完整的胶原蛋白,到了小肠,也就成了“小分子胶原蛋白”。所以这种产品顶多是把中间的消化过程省了,吸收率可能会更高,但后进入人体内的都是一样的东西。
不管是多肽还是氨基酸,进入细胞之后都会成为细胞工厂的基本“零件”,重新组装蛋白质。组成新胶原蛋白的“零件”可以来自我们吃进去的任何蛋白,也可能来自于身体本身蛋白的分解。所以,不管是吃胶原蛋白得到的多肽和氨基酸,还是吃别的蛋白质得到的多肽和氨基酸,细胞利用它们是平等的。
脸上出现皱纹确实与缺少胶原蛋白有关,但这涉及细胞的衰老机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衰老的皮肤细胞,那些游离的氨基酸“零件”肯定是不缺的,但细胞可能失去了“把这堆零件组装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这就好比一个工厂的机器老化了,你不停地去采购更多的零件,也不会让组装的速度更快啊。
目前生物学家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引起细胞衰老的机制。如果这个机制被弄清了,未来可能能研发出有针对性的抗衰老药物,那这种药物才有真正让皮肤“保持青春”的功效。
所以,至少在目前,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下就去鼓吹胶原蛋白对美容有效,是夸大的宣传,也是对消费者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
/ 与其跟胶原蛋白较劲,不如多补充点维生素C
既然胶原蛋白吃下去没什么用,直接涂脸上行不行呢?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大分子蛋白质是难以穿透皮肤屏障的。小分子氨基酸即使能穿透皮肤屏障,成功进入到细胞内,命运也和刚才说的一样,
只是被当成制造蛋白质的“ 零件” 而已。机器老化了, 零件再多也没用啊。护肤品牌雅芳在2 0 1 2 年就收到过FDA 的警告,因为它在产品上注明:“该产品由能修复受损皮肤组织的新胶原蛋白构成。”毫无疑问,在FDA
看来,这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那么,胶原蛋白是不是跟美容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呢?其实也不是。把胶原蛋白直接注射进皮肤里作为填充物的整容手术还是有作用的。所以,“注射”是目前被证实有效的胶原蛋白美容方法。
如果真的想让皮肤变好,该怎么办?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知识:有的时候,皮肤不好也不一定是衰老导致的,还有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
这是因为胶原蛋白的“组装”过程必须要有维生素C 这条“机械臂”的帮助才行。如果人体内的维生素C
含量不够,那么胶原蛋白就无法成功组装了,这样就会造成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减少。表面上看是缺胶原蛋白,实际上是机器断了条“机械臂”。
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 的蔬菜和水果,可能会发现皮肤变好了。这说明皮肤没有老,只是缺维生素C
而已。
味觉的调和:美味是如何征服地球的
做菜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农业的历史。早在25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发明了灶台,完成了从生食到熟食的革命。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仅仅止步于将东西烤熟或者煮熟,对于“怎么做东西才好吃”并没有系统的概念。
这也难怪。食物在开始时毕竟只是人类用来果腹的。但是,从祖先们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开始,我们开始有了“宴会”的需要。美食首次变成了一种带有享受、娱乐性质的事情。从这时起,食物开始拥有了美学追求:不仅要能吃,而且还要好吃;光好吃也不行,还得好看。
如何把食物做得尽可能“美”呢?烹饪技术应运而生。“烹饪”这个词,首先出现在距今2700多年的《易经》里。“烹”是煮的意思,而“饪”是让食物成熟的意思。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烹饪技术就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传,中国历史上位名厨是商代的著名丞相伊尹。他本是一个陪嫁奴隶,陪嫁到商汤,成了商汤的御用厨师。伊尹借着和商汤一起进食的机会,帮他分析天下形势,辅佐他做决策,后来就被提拔做了宰相。
当然,这些不是本书的重点。重点是,作为中华厨祖,他到底为后代厨师贡献了什么理论?有两个,一个叫“五味调和论”,一个叫“火候论”。
《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了商汤对于调和与火候之事的论述: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伊尹把食物的味道分成了五味:甘、酸、苦、辛、咸。这个传统维持了数千年,直到今天还是中餐厨师的准则。这个味觉分类系统和现代科学的味觉分类已经非常相似了,只不过现代科学认为辛味(辣味)不是味觉,而是热觉和痛觉的综合,而鲜味则是一种独立的味觉。
伊尹认为,想消除那些腥、膻、臊之类令人不快的味道,要通过调节火候以及香料的前后添加次序、用量多寡来决定。直到今天,我们日常做饭的时候,这些理论仍然能起到指导作用。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各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不同的餐饮文化,如胡食、南食、北食、川味等,各类餐馆四处林立。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各种特色小吃更是已经与今日无异。
说完中餐我们再来看看西餐。
说到西餐的厨子,首先要从古埃及开始说起。
虽然古埃及的饮食文化跨越了整整3000年,但是他们的主食却“始终如一”地乏善可陈,主要就是面包和啤酒。人们平时吃面包,吃剩的面包就拿来酿酒。当然,那时的啤酒跟我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更像是馊掉的粥。
到了古希腊时期,食物趋向多样化,比如已经出现了橄榄油和葡萄酒,但大家并没有对食物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追求。古希腊人认为,饮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如果沉迷于饮食享受,那么头脑就会变得愚笨。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吃货”和“蠢货”是同义词。
与食物的地位相仿的是厨师的地位。西方历史有记载的名厨师出现在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可使他留名于世的竟然并不是他的厨艺,只是因为他恰巧参加了那一年的奥运会,而且获得了短跑冠军,而那届奥运会正巧是有史以来个有记录的古代奥运会。
到了古罗马时代,人们终于对食物开始有了追求。公元5世纪左右,“食谱”这种东西已经出现了,被当地人称为Apicius,包含了一系列食物的详细配方和制作过程。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一位叫Apicius的美食家著有很多与烹饪相关的作品。他的集大成之作《论烹饪》中的食谱更是达到了500种之多。
古罗马的饮食相对于希腊和埃及,简直有了质的飞越。从就餐形式上说,已经有了前菜、主菜、餐后甜点之分。繁复的餐桌文化和礼仪也逐渐出现了——这些在中世纪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比如催肥鹅肝、制作香肠、制作奶酪,都是在古罗马时代被发明出来的。
说起真正把西餐的地位提升到世界水准,就不能不提法国了。但法餐在古罗马时代的地位可没有现在这么高。那时的法国还处于奴隶时代,那里的人们被称作高卢人,是野蛮的象征。直到法兰克王国建立,法国的餐饮才开始有了起色。但是从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法餐虽然多了很多礼仪上的繁文缛节,但仍然摆脱不了意大利餐的影子。
让法餐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在此之前的厨师,绝大部分都是帮贵族打工的私厨。大革命发生后,贵族逃亡,大量私厨流落民间。这些贵族大厨就纷纷开起了餐厅。而大革命之后的资产阶级,也不像以前一样只推崇自己家私厨的饭菜,而是愿意到各种餐厅用餐,尝遍天下厨艺,再评个高下。于是,法国终于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食家”群体。
美食家Alexandre Grimod
de la Reyniere在1803年开始出版自己的餐厅年鉴,风靡一时。每年他的粉丝等这本指南,都会像现在的“果粉”等苹果发布会一样。
后来,轮胎公司米其林嗅到了这个机遇,借着普及公路旅行的目的,也开始出版自己的权威餐厅评级指南,并且取代了前者。这也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米其林指南》。米其林的核心优势就是“客观中立第三方”,评价餐厅不带任何利益纠结和感情色彩。直到今天,米其林的评级都是判断一家餐厅菜品品质的黄金标准。
作为世界上公平的餐厅品鉴指南,米其林指南加速了法国餐厅的优胜劣汰。好的餐厅都希望自己能升星或者至少保住星星,于是就拼命努力做到更好;而差的餐厅则会被自然淘汰。
在这段时间里,法国涌现出一系列名垂青史的大厨,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法餐的地位提升到了水平。比如卡汉姆,他将法国林林总总的酱汁分为4大基酱,写出了本规范法餐料理的食谱书,顺便还发明了厨师的象征——白色高帽子。
还有艾斯考菲尔,他借鉴当时工厂已经出现的流水线,创立了厨房流水线工作方法,直接将厨师的工作效率提高到前人不能及的高度。此外,他还创造了很多新式菜点。
现代不管是中式料理还是西式料理,都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个就是融合菜和创意菜盛行,东西方交融,形成了全新的口味;第二个是机械代替手工,很多厨师的工作都渐渐被大规模工业生产所取代,比如说,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使用冷冻调理包代替厨师现做,虽然牺牲了一小部分口感,但节约了时间,还能保证菜品的一致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