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3224005
文化是当今哲学关注的热点,文化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文化及其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熔文史哲于一炉,富有哲学的崇高、史学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前言1
上篇文化及其基本问题
/01文化的定义与功能3
一、文化是精神生产的创造物4
二、文化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12
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19
四、西方社会不可能依靠东方文化摆脱危机25
/02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形态30
一、小文化与大文化30
二、理论形态文化与世俗形态文化38
三、文化的多元性、相对性以及文化的先进与落后46
四、应该重视两种文化传统51
/03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53
一、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53
二、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问题60
三、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72
/04社会历史考察中的文化视角80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81
二、文化问题成为时代的热点的社会背景86
三、文化问题考察中的两种历史观88
四、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93
五、中国文化争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选择96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98
中篇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01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111
一、文化自信与民族解放112
二、文化是有机整体118
三、文化自信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122
/02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31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131
二、对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化作用135
三、在社会主义中国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138
/03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154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155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160
三、历史杰出人物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人格化168
/0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178
一、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迭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79
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181
三、只有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184
四、正确评价儒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187
五、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190
六、可不可以“尊孔读经”193
/0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198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199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各自的性质决定了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202
三、防止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 204
下篇文化强国与中国道路
/01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9
一、 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 209
二、文化强国与提高文化软实力 211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216
四、破解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之谜219
五、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222
/02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225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225
二、中国道路之争230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236
/03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244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244
二、 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252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259
/04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265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266
二、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重要手段270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275
历史是文化之根,是文化产生的土壤和活动舞台。只要考察中国历史的发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文化问题并不是脱离历史进程高悬于天空的纯精神领域,它与我国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文化自信的传统与当代的关系表明,文化自信问题是一个既具历史性又具现实性的问题,它潜藏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从文化自信角度考察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经历过高度的文化自信、短期低谷和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重建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当代中国,正处在重建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从来不缺乏文化自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华民族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明中期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势强盛的国家,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商周时的典籍,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汉代雄风,盛唐气象,两宋文化之高度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史的辉煌篇章。在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的气势雄伟的兵马俑;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所显示的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宋代发达的城市文明;以及明初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庞大船队、近二万八千多船员,前后七次访问南洋和东非,充当传递和平之音的友好使者。我们的祖先是何等的自信。
当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开始向外扩张和殖民时期,经过长期发展并处于成熟和高峰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和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数不清的不平等条约像无数条捆住中国手脚的绳索和套在头上的枷锁。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瓜分豆剖”存亡危机的同时,文化自信同样也发生危机。它的最突出表现就是丧失民族自信心,认为中国技不如人,船坚炮利不如人,文化不如人,总之,中国一切不如人。这段时期,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低谷时期。中国遭受着帝国主义文化和殖民文化的侵蚀。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这篇文章在论述当时中国问题时说:“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尽管摇摇欲坠千疮百孔的腐朽的清王朝,对列强予取予求采取卑躬屈膝以求苟安的卖国投降政策,但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仍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牺牲精神,奋起拼搏。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民族奋斗史。那些站在历史前列的革命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精神的化身。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近代历史上中华优秀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没有自信力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没有自信力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它领导的武装割据斗争,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历史进程。这个进程也是文化自信的重建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坚持战斗,在战斗中失败、失败中战斗,揩干牺牲同志身上的鲜血,继续前进,直到胜利,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充满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民主革命时期,从井冈山、中央苏区、长征,到延安时期和西柏坡的红色文化,是民族文化重建的革命时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不同,因而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建,完全不同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海盗文化。中国的文化是和平的文化,而不是扩张的文化。在被资本主义世界封锁的情况下,我们完全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在世界交往中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向世界打开门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没有殖民、没有掠夺,只有互利共赢;没有血与火,没有战争,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增强世界和平、防止战争的力量,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这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伴随的殖民、战争和掠夺迥然不同。
在当代中国,面对中国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些人仍然缺自信。他们认为中国应该走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道路,走所谓世界文明之路。在他们看来,西方的道路是世界文明的普遍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脱离世界文明,是沿袭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之路,是自外于世界潮流的道路。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就是世界文明之路,就是世界人类的共同道路,而一个有自己的历史传统、自己的文化传统、自己的国情的中国,为什么就不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呢?鞋子穿在自己的脚上,合不合适自己最清楚。别人有什么权力评论我的鞋子是否合我自己的脚?我们为什么要把评价鞋子是否合自己脚的话语权,交给别人呢!以西方人的偏见来衡量中国道路对错,实际上与用别人鞋子度量我脚上的鞋子是否合脚一样的荒谬。中国有“郑人买履”的寓言,那是宁愿相信鞋样而不相信自己脚的蠢人,这种蠢人用当代话说是教条主义,而以西方道路来评论中国道路也是一种教条,不过不是土教条而是洋教条。说轻点儿,是食洋不化,说重点儿,是“西方中心论”的流毒未消。当代中国由原来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高铁里程是世界之最,中国各种基本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不都证明了中国人的自信不是虚的,而是实实在在有史无前例成果的自信。
习近平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从中国历史上文化自信发展的螺旋式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自信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命运与共、息息相关的。中国文化从传统到当代的发展,一脉相连,从未中断,虽经曲折,但没有其他几个文明古国那样历经帝国灭亡、国家分裂、文化碎片化的命运。中国通过民族文化融合始终是作为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国家存在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贯穿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嬗变之中。只有民族自强才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反之,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即使遭受民族危机也是暂时的,一定可以浴火重生,再度辉煌。可以说,当代中国已经一扫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也昭示一个真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离不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在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重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自信。如果不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一切都无从谈起。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也昭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的古今与中外关系。古今关系,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充分理解我们传统文化并能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这样才能认识我们的历史,认识过去;也只有立足现实,重视我们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把握当下,并展示我们的未来。
中外关系,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自古就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无论是张骞通西域或汉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发生过重要作用。闭关锁国是不利于国家和文化的发展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建中,我们从不拒绝西方优秀文化的吸取。中国对西方名著和西方著作的翻译和引进,远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对中国经典和著作的翻译引进都要多不知多少倍。
我们的未来,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的。割断传统与当代的辩证关系,只重视传统,轻视当代,从古书中寻找微言大义,把中国当下变成传统文化的注脚,就会走向复古、泥古;或者轻视传统文化,割断历史的联系性,当代文化就会成为无根落叶、无源之水,中国文化就会枯萎。同时,我们反对西方极具政治性的、别有用心的所谓“普世价值”观,绝不是拒绝西方优秀文化。中国文化应该充分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在文化交流中,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问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历史已经昭示了这个真理。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书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扛鼎之作
——读《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作者:张立波《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7日 16版)
文化是当今哲学关注的热点,文化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文化自信是具有引领意义的纲领和信念,也是富有前景的追求和展望。年高德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近年来在文化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精彩论述,《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以下简称《文化自信》)正是基于这些论述的皇皇之作。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问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基于这样的思想构架,《文化自信》从宏观层面的思考出发,集中在中观层面上,并对微观层面有所涉猎。对文化及其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和一般性思考,属于宏观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等议题的思考,属于中观层面;对是否可以“尊孔读经”等问题的思考,属于微观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探究相互结合乃至交融,使得《文化自信》既有博大精深的品质,又有细微之处的关怀,远近兼顾,刚柔相济。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这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出发点。对文化的定义与功能的阐发,对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形态的分析,对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关系的把握,都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问题何以成为现时代的热点不可能从文化本身得到解释,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西方社会也不可能依靠东方文化摆脱危机,因为西方的问题在根本上是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危机。强调物质生产方式对精神生产的制约性,丝毫不会否认文化作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的重要意义,不能削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会忽视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而是突出表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单纯是一个文化问题,必须依靠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或拒绝文化交流,当代中国是当代世界语境中的中国,一如当代世界是中国于其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世界。陈先生不赞成“东方文化主导论”,更不同意中西“文化冲突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自信》熔文史哲于一炉,富有哲学的崇高、史学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时,陈先生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阐明民族复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内在关联,认为必须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滚滚向前的机制。陈先生对文化自信的阐述是历史的,论证是哲学的,语言是文学的,读者不妨把《文化自信》同时作为史学著作、哲学著作和理论随笔来对待,先是扼腕沉思,而后击节称赏。
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对历史上文化经典和文化名人的崇敬是分不开的,新形势下的文化自信也在召唤和培育“既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又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名人。“我们不要害怕文化名人,我们不是名人太多,而是名人太少”。陈先生所说的“名人”,不是单纯沉浸于个人兴趣爱好中、自娱自乐的思想者和作家,而是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手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使命,思想自由与责任不可分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是一个能够产生也应该产生伟大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定能大有作为。
《文化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扛鼎之作,直面理论疑点、难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一定程度上奏响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黄钟大吕”,具有辞典的意味、教科书的性质和研究指南的功能。
(作者:张立波,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惠要考研 –
书非常棒,以后还会来买,从孩子出生就在这儿买书,孩子很喜欢读,很好的绝对正版
青天井 –
经常来买书,觉得很节省时间,还不用自己搬回家,多谢啦!是一部值得看的书,我推荐给了很多人,也经常购买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