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38704丛书名: 世纪文学经典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阿城与韩少功、汪曾祺、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同被称为“寻根派”。阿城的《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阿城以小说名世,而他的随笔也堪称**,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运用中国文字已臻化境,可说是天生的文体家”。就连在文坛以犀利、敢说著称的王朔、陈丹青,也对阿城的语言艺术叫好称道。
★阿城以小说名世,而他的随笔也堪称**,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运用中国文字已臻化境,可说是天生的文体家”。就连在文坛以犀利、敢说著称的王朔、陈丹青,也对阿城的语言艺术叫好称道。
★本书收入阿城著名的“三王”——《棋王》《孩子王》《树王》及多篇短篇和散文代表作。《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一发表便震惊文坛,先后获1984年福建《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世纪华文小说100强等。后被香港导演徐克改编为电影。本书收入的《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电影,获法国第41届戛纳电影节教育贡献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影视委员会特别奖,比利时1988年电影探索评奖活动的探索影片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内容简介
“世纪文学经典”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本书是阿城小说和散文精选集,收入了阿城著名的小说“三王”——《棋王》《孩子王》《树王》及其他短篇和散文代表作。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故事讲述了在“文革”时期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孩子王》则用下乡知青当乡村教师的故事见证教育的沦落,百废待此一举的艰难。《树王》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一群知青下乡砍树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阿城的散文,文字干净,笔锋冷隽,时而颠覆自己,时而挖苦别人,以短小的篇幅讲述悲喜的小故事。
本书是阿城小说和散文精选集,收入了阿城著名的小说“三王”——《棋王》《孩子王》《树王》及其他短篇和散文代表作。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故事讲述了在“文革”时期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孩子王》则用下乡知青当乡村教师的故事见证教育的沦落,百废待此一举的艰难。《树王》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一群知青下乡砍树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阿城的散文,文字干净,笔锋冷隽,时而颠覆自己,时而挖苦别人,以短小的篇幅讲述悲喜的小故事。
目 录
目录
冷峻客观的小说[法]诺埃尔·迪特莱
冷峻客观的小说[法]诺埃尔·迪特莱
小说编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会餐
节日
炊烟
峡谷
溜索
洗澡
雪山
湖底
成长
旧书
抻面
厕所
提琴
豆腐
扫盲
结婚
洁癖
大风
散文编
思乡与蛋白酶
爱情与化学
艺术与催眠
魂与魄与鬼及孔子
还是鬼与魂与魄,这回加上神
足球与世界大战
跟着感觉走?
艺术与情商
闲话闲说
创作要目 贺绍俊
(本书目由贺绍俊选定)
前 言
冷峻客观的小说
[法]诺埃尔·迪特莱
这个介入的题目是受了阿城本人1991年3月寄给我的一封信的启发,他对我是这样说的:
早先,笔记小说(essai ou note)在中国十分发达。在某些阶段,它的地位几乎与散文平起平坐。后来,自1949年以来,甚至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散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阿城的作品总共包括三个中篇小说:《棋王》(1984),《树王》(1985),《孩子王》(1985);六个短篇小说:《迷路》,《傻子》,《周转》,《卧铺》,《会餐》,《树桩》(1985)。*后还有以《遍地风流》(1986)为题的,由很短的文章组成的系列。阿城从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另外,他每两月一次在每一期《九十年代》杂志上发表一篇很短的文章,他已发表了三十三篇这种类型的文章。按照发表时间先后,可以发现,阿城在他的短文中,舍弃了浪漫传奇式的形式,使之成为新形式,他确认为随笔或笔记小说。
假如查一查艾田蒲提出的标准,长篇小说从五万字算起,一万字以上就不再是短篇小说。在一万字到五万字之间的短长篇和长中篇,与中国人所称的中篇小说相当。在“三王”中,《棋王》二万六千字,《树王》二万四千五百字,《孩子王》二万八千字。因此,阿城的所有作品,可称为短篇或杂著一类。
……
在他的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卧铺》《傻子》和《迷路》中,阿城用**人称说话。读者碰到一个自称“我”的叙述者,面对着他生活的外部世界。“我”在各种情况下遇到一个或几个奇特人物:棋呆子,迷棋的青年;“树王”,一个与大自然相依为命,以致当有人砍掉他试图救下的“树王”时死去的奇特人物;王福,一个想背词典,试图过更好生活的青年学生。在《孩子王》中,自称“我”的人物处于小说的中心,因为他自己就是“孩子王”,即小学教师。在《卧铺》中,“我”在他的车厢里遇到几个富有情趣的人物;在《迷路》中,和他做伴的是一个所谓的“傻子”,但多亏了他的医学知识,挽救了局面;*后,在《傻子》中,他在他的朋友老李身上发现了一个“傻孩子”的存在,他一直不怀疑其存在。在别的作品(《树桩》或《周转》)中,“我”不出现。这是第三人称叙述。在题为《遍地风流》的作品里,“我”以一种极其漫不经心的、有时含蓄的方式出现。例如,在《溜索》一篇中,**人称的“我”字从未出现(在翻译中,必须使其准确)。这是一种强调手法,使得自叙者和所描写的风景与情境融为一体。
**人称的运用使阿城的*初几篇作品具有一种文献价值,生活阅历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可是这并不是简单的报道。它们表明了一个人(叙述者)面对生活及其兴衰的态度。阿城笔下人物的冷峻、严肃和伦理道义被自称“我”的叙述者所注意观察,使中国广大读者激动不已。
我还想就阿城的写作描写一点细节。在《孩子王》中,教师试图造一个汉字。他在注视正在做作文的学生时,开始想到他当教师之前放的那些吃草的牛,他想起这些牲畜喜欢喝尿到了何种地步。这时候,他重新开始在黑板上写字,而且由于疏忽和观念联合,他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由汉字“牛”和“水”构成的表意文字。孩子们提醒他,他慌忙擦掉。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逃脱语言枷锁的一种不自觉的意图,很快放弃的意图……这种“经验”可能比较接近中国造型艺术家的经验。他们发明一些汉字来写几本难懂的书,随后编一些由连他们也不懂的字构成的词典。
……
假如一部小说是由一个有结构的现实生活本身构成,或者,小说家至少意识到好像是经过安排的一种文学形式,那么,人们就会比较清楚地理解为什么阿城对这种文学形式根本不感兴趣。事实上,具有一定结构的现实生活与小说形式毫不相干。正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作家。他用知青70年代在乡下的生活作为一种背景而不是主题。现实只不过像他的人物行进的框架使他感兴趣。相反,短篇形式(小说,还有散文)允许他把注意力集中于现实的一个细节,一个片段上。阿城以一个一生描绘虾或小鸡的中国画家试图抓住重建的现实的方式,描写了风景、人物、奇特或普通的情境,他乐此不疲,以便描绘一幅巨大的画图。
阿城给当代中国文学带来的巨大独创性,是他保持古典文学的表现财富的能力(大概多亏他来自“口述”的缘由)。阅读、领会19世纪和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巨著,运用小说和杂文那样的文学形式是他的选择。*后,他决定实验发展*适合他的文学形式:杂文或笔记小说。这种志愿之举说明他在创作了他*初的、应付一种需要的作品之后,对写作本身进行思考。概括起来,我要说,“三王”应付了一种必须,接下来的小说表明,集中在《遍地风流》题下的作品是向诗性散文的转变,在美国写的文本是作者理论思考的成就。
*后,应该认识到,阿城的创作远远没有结束。他*近的作品虽然在美国写成,却表现了在中国生活的各种人。人们拭目以待,看阿城现在居住的国家是否能成为一道引发灵感的源泉,看笔记小说是否仍然是他的表达形式。
刘阳编译
[法]诺埃尔·迪特莱
这个介入的题目是受了阿城本人1991年3月寄给我的一封信的启发,他对我是这样说的:
早先,笔记小说(essai ou note)在中国十分发达。在某些阶段,它的地位几乎与散文平起平坐。后来,自1949年以来,甚至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散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阿城的作品总共包括三个中篇小说:《棋王》(1984),《树王》(1985),《孩子王》(1985);六个短篇小说:《迷路》,《傻子》,《周转》,《卧铺》,《会餐》,《树桩》(1985)。*后还有以《遍地风流》(1986)为题的,由很短的文章组成的系列。阿城从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另外,他每两月一次在每一期《九十年代》杂志上发表一篇很短的文章,他已发表了三十三篇这种类型的文章。按照发表时间先后,可以发现,阿城在他的短文中,舍弃了浪漫传奇式的形式,使之成为新形式,他确认为随笔或笔记小说。
假如查一查艾田蒲提出的标准,长篇小说从五万字算起,一万字以上就不再是短篇小说。在一万字到五万字之间的短长篇和长中篇,与中国人所称的中篇小说相当。在“三王”中,《棋王》二万六千字,《树王》二万四千五百字,《孩子王》二万八千字。因此,阿城的所有作品,可称为短篇或杂著一类。
……
在他的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卧铺》《傻子》和《迷路》中,阿城用**人称说话。读者碰到一个自称“我”的叙述者,面对着他生活的外部世界。“我”在各种情况下遇到一个或几个奇特人物:棋呆子,迷棋的青年;“树王”,一个与大自然相依为命,以致当有人砍掉他试图救下的“树王”时死去的奇特人物;王福,一个想背词典,试图过更好生活的青年学生。在《孩子王》中,自称“我”的人物处于小说的中心,因为他自己就是“孩子王”,即小学教师。在《卧铺》中,“我”在他的车厢里遇到几个富有情趣的人物;在《迷路》中,和他做伴的是一个所谓的“傻子”,但多亏了他的医学知识,挽救了局面;*后,在《傻子》中,他在他的朋友老李身上发现了一个“傻孩子”的存在,他一直不怀疑其存在。在别的作品(《树桩》或《周转》)中,“我”不出现。这是第三人称叙述。在题为《遍地风流》的作品里,“我”以一种极其漫不经心的、有时含蓄的方式出现。例如,在《溜索》一篇中,**人称的“我”字从未出现(在翻译中,必须使其准确)。这是一种强调手法,使得自叙者和所描写的风景与情境融为一体。
**人称的运用使阿城的*初几篇作品具有一种文献价值,生活阅历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可是这并不是简单的报道。它们表明了一个人(叙述者)面对生活及其兴衰的态度。阿城笔下人物的冷峻、严肃和伦理道义被自称“我”的叙述者所注意观察,使中国广大读者激动不已。
我还想就阿城的写作描写一点细节。在《孩子王》中,教师试图造一个汉字。他在注视正在做作文的学生时,开始想到他当教师之前放的那些吃草的牛,他想起这些牲畜喜欢喝尿到了何种地步。这时候,他重新开始在黑板上写字,而且由于疏忽和观念联合,他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由汉字“牛”和“水”构成的表意文字。孩子们提醒他,他慌忙擦掉。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逃脱语言枷锁的一种不自觉的意图,很快放弃的意图……这种“经验”可能比较接近中国造型艺术家的经验。他们发明一些汉字来写几本难懂的书,随后编一些由连他们也不懂的字构成的词典。
……
假如一部小说是由一个有结构的现实生活本身构成,或者,小说家至少意识到好像是经过安排的一种文学形式,那么,人们就会比较清楚地理解为什么阿城对这种文学形式根本不感兴趣。事实上,具有一定结构的现实生活与小说形式毫不相干。正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作家。他用知青70年代在乡下的生活作为一种背景而不是主题。现实只不过像他的人物行进的框架使他感兴趣。相反,短篇形式(小说,还有散文)允许他把注意力集中于现实的一个细节,一个片段上。阿城以一个一生描绘虾或小鸡的中国画家试图抓住重建的现实的方式,描写了风景、人物、奇特或普通的情境,他乐此不疲,以便描绘一幅巨大的画图。
阿城给当代中国文学带来的巨大独创性,是他保持古典文学的表现财富的能力(大概多亏他来自“口述”的缘由)。阅读、领会19世纪和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巨著,运用小说和杂文那样的文学形式是他的选择。*后,他决定实验发展*适合他的文学形式:杂文或笔记小说。这种志愿之举说明他在创作了他*初的、应付一种需要的作品之后,对写作本身进行思考。概括起来,我要说,“三王”应付了一种必须,接下来的小说表明,集中在《遍地风流》题下的作品是向诗性散文的转变,在美国写的文本是作者理论思考的成就。
*后,应该认识到,阿城的创作远远没有结束。他*近的作品虽然在美国写成,却表现了在中国生活的各种人。人们拭目以待,看阿城现在居住的国家是否能成为一道引发灵感的源泉,看笔记小说是否仍然是他的表达形式。
刘阳编译
媒体评论
读了阿城的小说,我觉得,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来。 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写不出来。
——汪曾祺
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我以为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这个人,我是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王朔
阿城是一个有清谈风格的人。现在作家里面其实很少有清谈风格的,生活很功利,但是他是有清谈风格的,他就觉得人生**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东西,海阔天空地聊天。
——王安忆
——汪曾祺
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我以为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这个人,我是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王朔
阿城是一个有清谈风格的人。现在作家里面其实很少有清谈风格的,生活很功利,但是他是有清谈风格的,他就觉得人生**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东西,海阔天空地聊天。
——王安忆
在线试读
思乡与蛋白酶
我们都有一个胃,即使不幸成为植物人,也还是有一个胃,否则连植物人也做不成。
玩笑说,中国文化只剩下了个“吃”。如果以为这个“吃”是为了中国人的胃,就错了。这个“吃”,是为了中国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所谓“色、香、味”。
嘴巴这一项里,除了“味觉”,也就是“甜、咸、酸、辣、辛、苦、膻、腥、麻、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口感”,所谓“滑、脆、黏、软、嫩、凉、烫”。
……
食物在嘴里的时候,真是百般滋味,千般享受,所以我们总是劝人“慢慢吃”,因为一咽,就什么味道也没有了,连辣椒也只“辣两头儿”。嘴和肛门之间,是由植物神经管理的,这当中只有凉和烫的感觉,所谓“热豆腐烧心”。
食物被咽下去后,经过食管,到了胃里。胃是个软磨,将嚼碎的食物再磨细,我们如果不是细嚼慢咽,胃的负担就大。
经过胃磨细的食物到了十二指肠,重要的时刻终于来临。我们千辛万苦得来的口中物,能不能化成我们自己,全看十二指肠分泌出什么样的蛋白酶来分解,分解了的,就吸收,分解不了吸收不了的,就“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影响很大,诸如打嗝放屁还是小事,消化不良可以影响到精神不振,情绪恶劣,思路不畅,怨天尤人。自己烦倒还罢了,影响到别人,鸡犬不宁,妻离子散不敢说,起码朋友会疏远你一个时期,“少惹他,他*近有点儿精神病”。
……
于是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我注意到一些会写东西的人到外洋走了一圈,回到中国之后发表一些文字,常常就提到饮食的不适应。有的说,西餐有什么好吃?真想喝碗粥,就咸菜啊。
……
老了的标志,就是想吃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因为蛋白酶退化到了*初的程度。另一个就是觉得味道不如从前了,因为味蕾也退化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对食品的评价,儿孙们不必当真。我老了的话,会三缄吾口,日日喝粥就咸菜,能不下厨就不下厨,因为儿孙们吃我炒的蛋,可能比盐还咸。
与我的蛋白酶相反,我因为十多岁就离开北京,去的又多是语言不通的地方,所以我在文化上没有太多的“蛋白酶”的问题。在内蒙古,在云南,没有人问过我“离开北京的根以后,你怎么办?你感觉如何?你会有什么新的计划?”现在倒是常常被问到“离开你的根以后,你怎么办?你感觉如何?你适应吗?”我的根?还不是这里扎一下,那里扎一下,早就是个老盲流了,或者用个更朴素的词,是个老“流氓”了。
你如果尽早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你就不太会大惊小怪。不过我总觉得,文化可能也有它的“蛋白酶”,比如母语,制约着我这个老盲流。
一九九六年二月加州洛杉矶
我们都有一个胃,即使不幸成为植物人,也还是有一个胃,否则连植物人也做不成。
玩笑说,中国文化只剩下了个“吃”。如果以为这个“吃”是为了中国人的胃,就错了。这个“吃”,是为了中国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所谓“色、香、味”。
嘴巴这一项里,除了“味觉”,也就是“甜、咸、酸、辣、辛、苦、膻、腥、麻、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口感”,所谓“滑、脆、黏、软、嫩、凉、烫”。
……
食物在嘴里的时候,真是百般滋味,千般享受,所以我们总是劝人“慢慢吃”,因为一咽,就什么味道也没有了,连辣椒也只“辣两头儿”。嘴和肛门之间,是由植物神经管理的,这当中只有凉和烫的感觉,所谓“热豆腐烧心”。
食物被咽下去后,经过食管,到了胃里。胃是个软磨,将嚼碎的食物再磨细,我们如果不是细嚼慢咽,胃的负担就大。
经过胃磨细的食物到了十二指肠,重要的时刻终于来临。我们千辛万苦得来的口中物,能不能化成我们自己,全看十二指肠分泌出什么样的蛋白酶来分解,分解了的,就吸收,分解不了吸收不了的,就“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影响很大,诸如打嗝放屁还是小事,消化不良可以影响到精神不振,情绪恶劣,思路不畅,怨天尤人。自己烦倒还罢了,影响到别人,鸡犬不宁,妻离子散不敢说,起码朋友会疏远你一个时期,“少惹他,他*近有点儿精神病”。
……
于是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我注意到一些会写东西的人到外洋走了一圈,回到中国之后发表一些文字,常常就提到饮食的不适应。有的说,西餐有什么好吃?真想喝碗粥,就咸菜啊。
……
老了的标志,就是想吃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因为蛋白酶退化到了*初的程度。另一个就是觉得味道不如从前了,因为味蕾也退化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对食品的评价,儿孙们不必当真。我老了的话,会三缄吾口,日日喝粥就咸菜,能不下厨就不下厨,因为儿孙们吃我炒的蛋,可能比盐还咸。
与我的蛋白酶相反,我因为十多岁就离开北京,去的又多是语言不通的地方,所以我在文化上没有太多的“蛋白酶”的问题。在内蒙古,在云南,没有人问过我“离开北京的根以后,你怎么办?你感觉如何?你会有什么新的计划?”现在倒是常常被问到“离开你的根以后,你怎么办?你感觉如何?你适应吗?”我的根?还不是这里扎一下,那里扎一下,早就是个老盲流了,或者用个更朴素的词,是个老“流氓”了。
你如果尽早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你就不太会大惊小怪。不过我总觉得,文化可能也有它的“蛋白酶”,比如母语,制约着我这个老盲流。
一九九六年二月加州洛杉矶
小东邪 –
真本书我买了是用来收藏的,关于阿城,是个喜欢的老作家啦
zhnssh –
北京燕山出版社的这套丛书就四个字:物美价廉。不多说了,爱好文学的工薪阶层,就看这套!
南来风 –
书籍质量不错,在当网买了好多书籍,当网可以再加大点打折力度。。。
骗子 –
阿城的东西继承了古代文学里的一些传统,笔记体,传奇性。语言十分生动,洗练有劲,古典性和现代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