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495198
1.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人类世界观的奇书!我们坚信,人类如果没有认知能力,便不会产生任何欲望,而没有欲望种子在内心中的暗中萌动,人类的认知之花就会萎靡和凋零。人类的欲望与认知总是共轭并行,逐层上升,共同推动并演绎着一个奇妙的精神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2.人体除了存在八大生理系统之外,竟然在生理的隐微之处还深藏着八大欲望系统。人类欲望只能在开放式循环结构的生理系统中产生,而不会在封闭式循环结构的生理系统中产生。本书根据欲望层次理论,探讨和考察了人类主观世界的层次递升过程,揭示了人类生理—欲望—精神的逐层递升原理,并创造性地绘制了人类欲望塔,或称人类精神塔,演绎并绘制了人类精神层次拾级而上的递升路线图。
3.人类的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本书依据欲望的特殊驱动作用和能量转化原理,分别解读了上帝的世界观、动物的世界观和人类的世界观的异同,*后得出的结论是:世界观本自于观世界。
4.人类主观世界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的人的主观世界为什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本书根据主观客观两个世界的对称关系和能量转化关系,创建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交汇的奇点理论,考察了不同个体主观世界的交合与重叠现象,进而揭示了不同个体的主观世界所存在的相同或不同的内部结构关系。
5.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上帝?如果有,那么,上帝长什么样?上帝不是迷信者心目中无法解读的神灵,而是一种先置性的功能存在,功能创造了宇宙,而不是宇宙创造了功能。上帝的*性、不可见性和无处不在性,正是功能性的时空体现。上帝创造的一切物质形式,都同时也被上帝赋予了相应的功能,这就意味着,自上帝以下,一切物质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功能,这就使得人类智能和意识都具有一定的阈限,永远无法实现对于先置性存在的上帝的超越。
6.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本书依据人类生理欲望系统的层级演绎原理,阐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人类精神世界是从生理系统的神经反应中沿着欲望力所驱动的方向延伸出来的,并在对客观世界的映射中形成的。物质宇宙可以划分出很多星系,精神宇宙也同样可以划分出很多星系,本书根据人类精神宇宙的演绎过程,绘制了各大精神星系结构图,揭示了其围绕欲望恒星不断运行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人体八大欲望系统
——人体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的关系
每一种欲望都可以找到与特定的生理系统逐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我们便可以对每一种欲望发生和发展的脉络按图索骥,藉此寻找解决欲望系统平衡问题的有效方法或工具。
一、欲望的产生与人体生理结构
二、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的关系
三、人体欲望系统理论与欲望的基本分类
四、人类十大基本欲望属类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 人类欲望塔
——人类欲望层次递升原理
人类欲望层次是伴随着认识层次的不断上升而上升的,同时,人类欲望层次的上升也驱动了认识层次的不断上升和拓展。
一、生理系统与欲望层次
二、人类生理—欲望—精神逐层递升原理
三、人类欲望塔:精神层次的递升与自我意识的成长
第三章 人类精神世界形成原理
——精神世界形成与发展线路图
人类只要与客观世界有所接触,就必然通过神经智能感应和大脑映射功能,产生并形成与自身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对应和相对称的主观世界。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交汇的奇点
二、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对称关系
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能量传导与转化
四、客观世界有多博达,主观世界便有多宽广
五、不同个体主观世界的交合与重叠现象
六、人类是始终行走在主客观两个世界毗连点上的动物
第四章 世界观本自于观世界
——人类的世界观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有人问世界观是怎样产生的,那么我们可以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为:“世界观本自于观世界。”
一、人类世界观的终极奥秘
二、动物的世界观
三、人类的世界观
第五章 关于上帝创世说的另类解读
——宇宙第一推动力的最新发现
人不但靠着物质的功能活着,而且也靠着自身的功能活着,靠着自身的功能与外在物质的功能不断运行转换和互通互动而活着。
一、宇宙的功能与功能的宇宙
二、客观世界向主观世界的演绎过程
三、智能与意识的关系
四、人类智能与神经机器
五、人类自我意识的天然局限性
六、人类智能杆与智能阈
七、功能的数量效应与功能的结构效应
第六章 从物质宇宙到精神宇宙的华丽转身
——人类精神世界的层级递升与衍射
人类精神宇宙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无限的和循环往复的运动系统,这个精神宇宙与身外浩瀚的物质宇宙在其形成原理和运行方式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一、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精彩呈现
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三、人类精神宇宙的演绎过程
四、人类精神宇宙中的各大星系结构图
五、人类精神宇宙运行原理
第七章 人类精神现象的质能转化原理
——精神世界的形成与质能结构主义的诞生
我们有理由坚信,这个世界是由两个基本定律支撑起来的世界。一个是质量守恒定律,另一个是能量守定律。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受到这两个定律的制衡。
一、人类精神世界的层次理论
二、从上帝粒子看宇宙精神
三、宇宙质能关系定律的疑点与重设
第八章 宇宙一元结构模型
——意识与物质在能量概念下的物理性统一
意识是产生于量子尺度的时空结构,在普朗克尺度之内,似乎有某种东西可能和宇宙信息相连接,而神经元内部的“微管”结构则是它的生物终端。
一、人类意识的量子化推论
二、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能量转化的形式
后 记
本书系将欲望作为具有开端意义的学科门类进行研究,并以物理学为依托,以生理学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导向,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介质,以欲望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借助欲望层次理论和自我质能结构理论模型,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经纬万端、独出机杼的理论体系,藉此演绎并绘制了人类精神宇宙的巨幅画卷。从此,人类主观世界的大门在欲望力所指引的方向上被一脚踹开,虽是庭院深深,红尘滚滚,却是三观尽显,一览无余!
同时,我们借助主观世界不断闪烁的幽微的光芒,一路走去,甚至还惊异地发现了主客观两个世界所存在的奇点性契合与叠加,进而别具只眼地领略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生与发展的神奇风貌和诡异踪迹。
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欲望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人类欲望对精神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驱动作用、人类欲望与心理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与表现,从而更理性地把握自身言行、更准确地解读他人动机,并藉此恰到好处地处理社会关系和引导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一门新兴科学。
人类的所思所言,所作所为,无一不源于自身欲望的诱使和驱动,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行状态、一切人文成果和客观面貌无一不掩映着欲望碾轧的辙痕,无一不是内心的欲望在外部世界绽开的魔幻之花。这是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也莫不如是。
任何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不串掇着无形的欲望的丝线,无不是自身内在欲望的展露与体现。表面上的成功或失败,平凡或卓越,顺利或坎坷,平安或灾难,吉凶或福祸,等等,无一不是源于内心欲望的蛊惑、诱使、感召和驱动而造成的一种客观现状和自我感受。
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人们把握好和规范好自己的欲望以及对欲望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分寸,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
同理,如何把握好或规范好别人的言行,其实也是如何把握好和规范好别人的欲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欲望坐标,也要善于把握好别人的欲望曲线,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领导和科学管理。
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但能帮助你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和理想,让你的人生获得可期待的幸福和满足,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你避开“欲壑难填、利欲熏心”的罪恶的渊薮;不但让你更全面和更深刻地认识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而且也能让你更准确和更现实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不但让你更有分寸地把握欲望底线,让欲望之手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绝不让欲望的无底洞成为蛊惑自己抬脚踏空的人生陷阱,而且也可以让你在为人处世、职场交际、商场运营、员工管理、社会治安以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等过程中更好地揣摩和洞察别人的欲望脉搏,让欲望之衡成为丈量别人品德与意志的尺度,让欲望之力成为引导和激发别人产生特定行动的精神号角。
可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就像一剂良药,既能养生又能健体,既能治病又能防疾,不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功德圆满,而且也可以对别人的七情六欲洞幽烛微,并施以恰当的指教、规范、训诲与管理。
当然,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的功用还远不止于此。按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利的观点,欲望者同时还是一台创造和生产世界人文万物的“机器”,在西方被广泛描述为“欲望机器”,即在宇宙系统与社会伦理关系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偶或对称关系。此即对立者或对应者的永恒轮回,永恒重复。它是因主体向往获得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行运转、产生能量、并经由零件与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装置。
我认为这台特殊装置不但可以将客观世界映照、投射、拼接、组合、演绎为主观世界,而且也能将主观世界辐射、描摹、仿造、复制、落实为客观世界。正像人类看到飞鸟便会产生飞的想法,而后便能制造出飞机;看到美的景观便会产生美的蓝图,而后便能创造出丹青;看到野兽奔跑便会产生追赶的念头,而后便能制造出汽车;看到好的人物便会产生爱的欲望,而后便能施与爱的情感,如此等等,皆可理解为欲望机器在工作,在运转,在生产,在创造。通过这台机器,客观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变幻为主观的梦想,而主观的梦想似乎也都可以演变为客观的现实。
欲望作为一种“对缺乏者的抱憾”,蕴藉了愿望、想往、要求、欲求、物欲、性欲、肉欲等所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排斥其反义领域的诸如疼痛、苦闷、轻蔑、冷漠、惰性、恐慌、忧虑、厌恶、不安、无视等不想要的东西。机器作为一种创造工具或研发器械,也涵盖了具有机械装置或类似器械装置的诸如工具、器物、火车头、计算机、机器人、动物机体、身体器官、机构、机关、文学创作、绘画作品、雕刻作品、影视作品,以及人、东西、地球、宇宙、基本粒子等可以实现人类意图的一切事物。“欲望机器”把技术、技艺、力量、观念、理想、精神、计算、缝纫、打印、复制、传输、虚拟处理、翻译、战争、航海、交通、舞台、人、动物、政治、社会、经济、艺术、世界等统统融入其中,并试图像变戏法一样将这些东西一一研发和制造出来。
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不文明成果,无一不是欲望生产和制造出来的,这也许就是“欲望机器”之概念被提出来的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仅可以造福于个人,也可以造福于社会,不仅可以解读内在的主观世界,也可以解读外在的客观世界,不仅可以解读自然景观的形成之妙,还可以解读人文景观的形成原理。
就简单的社会个体意义而言,人在自我认识与自我保护方面(内部力量)要寻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有赖于得到他者力量(外部力量)的呼应、支持与配合,也正是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相互合作、竞争、交融的共同作用下,作为人的自我才能不断成就自身、满足欲求、净化心灵、提高素质,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生活、实现幸福的目的。
欲望在帮助你成功把握前进方向的同时,还能帮助你有效地洞穿和驾驭他人的欲望,使他人的欲望目标与自己的欲望相契合,然后借势而动,借力而行,轻松而高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它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管理下属、带动下属和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的高明的管理手段。
欲望如火。生活中我们知道,只有用适当的火苗才能为自己烹食煮饭,保暖护身;火苗太大,不但可能会烧着自己,也可能会烧着别人;而别人的欲望之火太大,在烧着他自己的同时,也要小心烧着你、烧着其他人。所以,欲望之于人、之于社会都是一种不可小觑和利害攸关的事件。
同时,我们还会认识到,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寻求欲望的满足,为其喜,为其忧,为其忙,为其休,人生的每一种感受,比如喜怒哀乐忧思惧等等,都是由欲望决定并创生的。欲望就是串连人生一切心理和行为的不可见的细线。印度20世纪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也曾说过:“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欲望并非人类所特有,一切生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诸如生命欲、生长欲、生存欲、生理欲等不同的欲望表现形式,特别是动物,同人类一样也具有食欲、性欲、安全欲、自由欲以及与生存群体或地域环境等相关的情感欲或归属欲。人类是高级动物,不仅智力发育的水平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谋求生存的本领大,而且欲望水平和敏感度也比其他一切生物或动物都要高级很多,无论在欲望的数量上还是在欲望的质量上、层次上,人类的欲望都是其他生物或动物所无可比拟的。
具体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不但包括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需求及其反应,还包括人作为社会成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及其反应。
关于这一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兼具了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性质。同时,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是关于欲望形成的心路历程,即人从欲望发起至产生动作行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满足过程,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与行为动机理论有了交集的内涵。欲望有着相当强的自利性,欲望的过度贪婪必然要冒犯到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又与道德学、法制学和管理学牵扯到一起。
再详细点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生存、繁衍的本性,又要研究人的性格、意志、思维、意识、爱好、情感、理性、信仰、精神、品质等特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团体、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因欲望而形成的善恶念头及行为准则,研究人因欲望而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研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的物质需求,研究人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的精神需求。
同时,欲望与需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差别。
①欲望诞生于需求与要求的裂缝中。拉康曾经指出:“在有关欲望方面,我们觉得不可归结为要求的理由,也同样使它不等同于需求。”拉康将欲望、要求、需求区分开来,认为需求是指人机体的需要,隶属于生理学的范畴;要求是指对爱的要求,它涉及的是一种人际互动;而欲望则是诞生于需求和要求的裂缝中,“在要求和需求分离的边缘中欲望开始形成”。
②欲望“内核于需求而存在”,需求“外缘于欲望而产生”。欲望是产生需求的根本动因,需求是欲望产生之后的递进反应;就是说,先有欲望然后才有需求。对人类自身来说,需求的本质是欲望,欲望的本质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生理,生理的本质是生命。
应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一门横跨哲学、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道德学、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法制学、犯罪学、精神现象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人学,是对人性深层最本质的透视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核心内容是研究人的生理功能及其产生的意志反应,并将人的肉体和精神辩证统一,以物质性的肉体生理为基础,藉此推导出人的心理、情绪、情感、意识、理性、思想和精神等形成的轨迹和管道。它面向个体和世界,反思自我并提升自身,管理别人并规范自己。它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为个体找到最合适的存在方式,为群体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方式。它是研究关于人对于欲望追求的本质、行为、现象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
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对人生、对社会、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极其广泛、深刻的指导作用。
欲望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是来自于人类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似乎也有着许多令人困惑的模糊边界。因为人类除了与生理有关的欲望之外,还有许多心理欲望或精神欲望。心理的东西或精神的东西一直以它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姿态二元于人类的观念中,并成为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
1.人类精神世界是物质性的实有?还是非物质性的虚无?本书依据质能关系定律和量子物理学原理,揭示了人类精神宇宙所存在的物质能量性特征,并据此绘制了人类精神宇宙形成图。此图以上帝意志为出发点,以能量形式向外衍射出客观、中观、主观三个世界,其中,中观世界属于智能世界,它通过映射客观物质世界的影像性信息而产生反应,并通过反应而产生欲望,*后在欲望的推动下而形成自我意识,并进而推动主观精神世界渐次展现出来。
2.人类精神宇宙也同外在物质宇宙一样,也存在无数个星系,本书根据人类精神宇宙的演绎过程,绘制了各大精神星系结构图,揭示了其围绕欲望恒星不断运行的基本原理。
3.这个世界既不是一个”一元世界”,也不是一个“二元世界”,而是一个“三元世界”!即客观世界、中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观世界在哪里?本书告诉你,就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隐藏着,你看不见它,却能够奇妙地体验到它的存在。
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斯图亚特·哈梅罗夫与彭罗斯联合提出,意识是产生于量子尺度的时空结构,在普朗克尺度之内,似乎有某种东西可能和宇宙信息相连接,而神经元内部的“微管”结构则是它的生物终端。而前意识或意识本身,或许正是嵌在这种普朗克尺度的几何结构中,正像质量、自旋和电荷构成了物质世界一样。
从本质上说,意识就是一种量子过程。对于这一量子过程的测量问题,哥本哈根的解释仅仅是若干可能之一。某事物的一种量子态的波函数,即表示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叠加位置,具有多种状态或多个位置。在特定条件下,波函数坍塌了。
按照薛定谔的推断,所有的可能性最后只能变成一种确定的真实。但这一解释很可能把意识当成了一只死掉的猫,显然禁不住科学的推敲。还有一种解释可称为多重世界解,实际是量子叠加态能达到多大和持续多久的问题。按照这种观点,在一个同时存在两种可能性的量子系统中,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发展和演变成它自己的整个新宇宙。这就使得宇宙在最基本水平发生分裂,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无数个这种重叠宇宙。
彭罗斯认为,由于一种客观临界值的限定,分裂的宇宙并不稳定,它也会在特定时间还原,或自身坍塌为特定状态——这叫做客观还原。而意识起始于叠加,由薛定谔推演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关于粒子能量的不确定原理的波动方程,确定了一次意识事件的波场。基于这个方程而发生了自身坍塌,当坍塌发生时,就产生了量子化的意识瞬间。
意识瞬间是不连续的,但由于其发生速度非常快,所以给人一种连续的感觉,一般来说大约每秒钟40次。意识瞬间也可以称为意识量子,就像电磁波谱里的光子一样。在电磁波谱中,可以发现高能、高速、高频的光子,如紫外线;也能发现更慢、更长的波,如红外线。而意识事件肯定也有一种频谱。当意识发生时,外部世界便会在脑海中呈现出来。比如在汽车突然发生急转弯时,车上的人会感觉外部世界忽然变慢了,因为这时人的意识瞬间从每秒40次迅速提升到了80次,内部知觉突然增强,相对于外部世界就显得慢了。迈克尔·乔丹说过,当他发挥良好时,他会感觉对方运动员的动作变慢了,这很可能是他的意识瞬间突然增强所致。
哈梅罗夫认为细胞分裂中的微管,特别是神经元中的微管,就像一种计算机开关网络,每个微管蛋白亚单位的状态就相当于某种比特的东西,比如一个1或一个0。这就很可能意味着细胞内部也像计算机一样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处理。据说人的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就相当于一个1或0的比特,如同一个开关。神经元之间的每个突触几毫秒就会变换一个比特。据哈梅罗夫的研究,在人的大脑中,微管处理信息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027次。由此可以想到作为单细胞生物的草履虫,它们没有神经元,没有突触,它们寻找食物和配偶全靠它们的微管。微管的作用是在细胞有丝分裂时可以分离染色体,并在神经发育中推进轴突、树突和突触向前生长,进而调整突触参与记忆活动。它们一旦发生断裂,人们就会得老年痴呆症。
物质总是以一种特定的时空结构存在,在时空基本结构层面,物质的起源或许同时也是意识的起源。
有一种智慧认为,在主体与客体分离之前也有意识存在,这种意识就是前意识。有一种最底层的东西分裂出了主观和客观。自古以来的还原主义科学其实就建立在这种主观和客观的分离上,但这仅仅是人为的,而其本质是一。
二元论者认为物质与意识是各自独立的,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产生了物质,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产生了意识,而泛心论者认为物质和意识原本就是一回事。但哈梅罗夫认为,有一种最底层的东西,既能产生物质,又能产生意识。这种最底层的东西或许就是与基本时空结构相关的量子叠加态,然后根据该系统的坍塌方式,我们就会既能得到完全的物质,又能得到与意识共轭的物质——即发生在每个意识瞬间的客观还原。所以,站在西方中立一元或东方不二论的立场,这种解释非常符合宇宙底层设计的本质。
从量子物理学角度来看,生物间通过量子纠缠而互相连接在一起。当我们以身体形式生存时,意识几乎全部被限囿在大脑中。我们和世界上的其他人和其他物质都有着量子纠缠,或许在另一种状态下,以某种非定域性分布的形式存在。当我们死后,神经元内微管中的量子信息或许会以某种更广大的形式弥散于宇宙中,仍然继续保持着纠缠状态,使得我们仍然保持着某种自我认知,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仍然存在着,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所以,哈梅罗夫认为:“当人们死后,离体的量子信息——灵魂可能存在于普朗克尺度的时空,并可能再生。”
东方宗教传统认为,当人死亡后,会返回到一种纯潜在性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纯意识,甚至以可能性叠加的形式保留着记忆。如果用现代物理学术语来解释,转世再生实际上是某种可能性场域被再一次定域化。我们仅仅是一个更大的可能性场域的一部分,这种场域一般叫作阿卡西场,它是永恒的。
人在死亡时,特定时空维度中的量子信息不会消灭,而是可能漏出来发生转化,或弥散成一种更加全息式的分布,但仍然保持纠缠。这种理论或许可以解释一些人出现的濒死经历。
但有人真的不愿意看到死亡,他们认为,死亡事件不过是我们意识中产生的一种幻觉。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个世界是一种客观的、不依赖于观察者的独立存在,是我们传统世界观得以建立的基础。但有大量实验显示,真实情况却与此恰恰相反。一些科学家研究证实,生命不过是一种碳运动和分子混合——我们只是暂时生存,以后必然又回归黄土,这意味着死亡仅仅是一种回归。
每个人都固有一死,因为我们总是将自我的存在感与身体的存在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身体的死亡就意味着故事的结束。但生物中心主义者认为,死亡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具有绝对可怕的不可逆的终结性。生命对现实世界具有一种特殊的意志控制力,是生命创造了宇宙,创造了宇宙观,而不是相反。换句话说,正是人的意识决定了宇宙中物体的形状、大小、用途和运动方向。
同样的,空间和时间也并不是以意识告诉我们的那样以一种不容改变的方式在运行。空间和时间“仅仅是我们精神的工具”。如果空间和时间果真是我们的精神之构想,那就意味着死亡和不死的理念都同样存在于一个没有空间维度或线性边界的世界中。
量子物理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观念,即观察无法做出绝对预测和确认,而是每个可能的观察位置都有一个不同的概率性解释。对于“多个世界”,主流的解释是,每个可能的观察都对应一个不同的宇宙,这说明我们真的可能面对着一个多元宇宙,每件事可能偶然发生在某个宇宙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死亡在实际意义上或许是不存在的。在我们死后,我们的生命或许就变成了“一朵多年生的花,在多重宇宙中重新绽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