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2151826
★ 北大历史上功勋卓著的老校长,蔡元培的思想为他继承,因为他发扬光大。蒋梦麟让北大成为“北大”;
★ 亲身经历的历史变幻,每一句都包含深情,可闻可感,读来津津有味,绝无传统历史书的枯燥之感;
★ 文字内容根据台湾鲁南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版精心编校而成,保证文字原汁原味;
★ 全新的装帧设计和内文排版,完美契合文字的内容和节奏,塑造纸质书阅读的不可取代之地位。
在《西潮》的开篇章节中,作者蒋梦麟写道:
“我所写下的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不管它像什么,它记录了我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景象,这些景象历历如绘地浮现在我的脑际,一如隔昨才发生的经历。在急遽递嬗的历史中,我自觉只是时代巨轮上一颗小轮齿而已。”
童年生活、参加科举、留学美国、回国任职,北京大学的学生运动是怎么回事?民国初年的风云变幻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著名的西南联大有什么前世今生?蒋梦麟以学者的冷静、赤子的热情,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长达数十年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在五十年代初版后,引发惊人热潮,成为青年学生人手一册的“人生教科书”。
《西潮》同时是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的指定参考书。
前言:边城昆明
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部:留美时期——负笈西行,美国华埠,纽约生活
第三部: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知识分子的觉醒,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第四部:国家统一——宪政的试验,中山先生之逝世,国民党之出掌政权
第五部:中国生活面面观——陋规制度,迷人的北京,杭州、南京、上海、北京
第六部:抗战时期——东北与朝鲜,战云密布,日军入侵前夕之越南与缅甸,大学逃难
第七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中国与日本-谈敌我之短长,敌机轰炸中谈中国文化
前言:边城昆明
炸弹像冰雹一样从天空掉下,在我们周围爆炸,处身在这样的一次世界大动乱中,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可怕的事情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呢?
过去几十年内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自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任何事情有它的起因。本书的大部分是二次大战将结束时在昆明写的,当我暂时忘掉现实环境而陷入沉思时,我常常发现一件事情如何导致另一件事情,以及相伴而生的政治、社会变化。
我们且把近代历史暂时搁在一边,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看看能否从历史中找出一点教训。
★ 《西潮》这本书里每一片段都含有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透视。古人所谓“小中见大”正可于此中求之。其将东西文化相提并论之处,尤其可以发人深省。——罗家伦
★他是一个理想的校长,有魄力、有担当,他对我们三个院长说:辞去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胡适
★ 蒋梦麟先生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行政的长才。三十出头就代理蔡元培先生为北大校长,后来又在政府担任过教育部长等职。茫茫中国,何去何从?他是有相当的感慨的。——沈君山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 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傅斯年
★ 五十年间的史事,作者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见证,*有价值的见证,莫过于与教育有关、作者所亲历的三件事:一是辛亥革命时期学生革命思想的来源,二是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革命及爱国运动,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组织与发展。——张玉法
(历史学家)
★ 本书是一位饱经世故的中国智者的自述。他叙述他的不平凡的时代和他自己的不平凡的阅历,而以极其平易近人的口吻道出。书中的每一页都闪耀着他的晶莹的智慧,缀以隽永的妙语和幽默的讽刺,佳趣洋溢,而且发人深省。——王德昭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蒋梦麟先生在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蔡元培。——吴湘相
★ 眼下,中国的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的事业已经广为人们称道了。——《南方人物周刊》
★ 孟邻先生去世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哀思,更是一个典范,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典范。——台湾《中央日报》
★ 蒋梦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从1919年到1945年,一直服务于北京大学,主持校政达17年之久。——《江淮时报》
北京大学与学生运动
蔡校长和胡适之他们料得不错,学生们在“五四”胜利之后,果然为成功之酒陶醉了。这不是蔡校长等的力量,或者国内的任何力量所能阻止的,因为不满的情绪已经在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知识的土壤上长得根深蒂固。学校里的学生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所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马上罢课反对他们。他们要求学校津贴春假中的旅行费用,要求津贴学生活动的经费,要求免费发给讲义。总之,他们向学校予取予求,但是从来不考虑对学校的义务。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校规”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
有一次,北大的评议会通过一项办法,规定学生必须缴讲义费。这可威胁到他们的荷包了。数百学生马上集合示威,反对此项规定。蔡校长赶到现场,告诉他们,必须服从学校规则。学生们却把他的话当耳边风。群众涌进教室和办公室,要找主张这条“可恶的”规定的人算账。蔡校长告诉他们,讲义费的规定应由他单独负责。
“你们这班懦夫!”他很气愤地喊道,袖子高高地卷到肘子以上,两只拳头不断在空中摇晃。“有胆的就请站出来与我决斗。如果你们哪一个敢碰一碰教员,我就揍他。”
群众在他面前围了个半圆形。蔡校长向他们逼近几步,他们就往后退几步,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这位平常驯如绵羊、静如处子的学者,忽然之间变为正义之狮了。
群众渐渐散去,他也回到了办公室。门外仍旧聚着五十名左右的学生,要求取消讲义费的规定。走廊上挤满了好奇的围观者。事情成了僵局。后来教务长顾孟余先生答应考虑延期收费,才算把事情解决。所谓延期,自然是无限延搁。这就是当时全国所知的北大讲义风潮。
作者自序
《西潮》里所谈的是中国过去一百年间所发生的故事,从一八四二年香港割让起,到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变止,尤其着重后五十年间的事。
一个世纪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里,却只是短暂的一个片段,几乎不到四十分之一。不过中国在这段短短的时间内所经历的变迁,在她悠久的生命史上却是空前的,而且更大规模的变化还正在酝酿中。
中国既不是一个天神般万能的国家,也不是一个低能的毫无作为的国家。她是由一群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结合而成的国家。他们有爱、有恨;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成就、有失败;有时充满希望,有时陷于绝望。他们只是一群平平常常的人,世界人士不能对他们有分外的要求和期望。中国没有解决一切困难的万应灵丹,也没有随心所欲脱胎换骨的魔术。如果她已经有所成就的话,那也是平时以汗、战时以血换来的。
如果有人问:“中国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作者只能答复:中国正有无数的问题等待四亿五千万人民去解决,而且不是任何短时间内所能解决。有些问题是企图征服她的敌人造成的,有些则是蜕变过程中她本身所制造的;另有一些问题是客观环境引起的,也有一些问题则是历史的包袱,有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已经在战前几年内解决,或者局部解决,更有许多问题则尚待分别缓急,逐一解决。
回顾作者身经目睹的过去五十年,以及作者所熟悉的过去一百年,甚至追溯到作者所研习过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作者已经就其所知探求出若干问题的线索,有些问题深深植根于过去,有些则由急剧的变化所引起。作者已经力求平直客观地陈述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变迁,尤其是过去五十年内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愿意与中国合作,共同解决妨碍持久和平的若干问题的国际友人,本书或可提供一点资料,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与问题。合作是勉强不来的,必须彼此相互了解,然后才能合作。欲谋持久的合作,必须先对一国的真实背景有所了解,包括心理、情感,以及道德等各方面。
因此,作者对于日常琐事也往往不厌其详地加以描写,希望借此使读者对中国人民在战时与平时所反映的心理、情感和道德等,能有比较亲切的认识,日常琐事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重大变迁,希望读者多少能从作者所记述的身边琐事中,发现重大史实的意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