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40561丛书名: 学佛三书
编辑推荐
为疑者解惑,为信者铭证,透悟人生的真谛,张国立、李连杰、罗大佑,圣严法师皈依弟子,热诚推荐!世界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倾心奉献,继《正信的佛教》后的又一力作,佛学界公认的*权威、*平易的学佛入门书。
真切的禅证体验,真正的大师,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解除疑惑,透悟人生,没有烦恼。
圣严法师为四川地震受灾民众祈福并率信众捐赠1200万台币。
真切的禅证体验,真正的大师,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解除疑惑,透悟人生,没有烦恼。
圣严法师为四川地震受灾民众祈福并率信众捐赠1200万台币。
法鼓山慈善基金会招募义工,成立赈灾医疗团,由法鼓山副住持果品法师率队**批赶赴灾区关怀抚慰灾民,协助灾民心灵重建。同时圣严法师在北投农禅寺举办三时超度系念法会,为受灾民众祈福,所得捐款全部用作赈灾。
——《中国时报》
内容简介
《学佛群疑》
佛教相信神通和异能吗?相信风水算命吗?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密宗是什么?念佛能消灾延寿吗?持咒有用吗?魔考是真的吗?如何修行?如何禅修?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佛教徒能赚钱吗?能有感情生活吗?佛教的生命观合乎科学吗?佛教的世界观合乎现代科学吗?佛教相信世界末日吗?
本书是《正信的佛教》的续篇,文字浅显流畅,解答精辟详细,是学佛入门的必读经典。
《正信的佛教》
佛陀是救世主吗?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佛教徒相信上帝吗?相信灵魂吗?相信转世吗?崇拜鬼神吗?反对自杀吗?反对节育避孕吗?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能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时,掺杂了很多异质的成分,有了很多曲解。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
《佛学入门》
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
·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
·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权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门的*参考书。
佛教相信神通和异能吗?相信风水算命吗?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密宗是什么?念佛能消灾延寿吗?持咒有用吗?魔考是真的吗?如何修行?如何禅修?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佛教徒能赚钱吗?能有感情生活吗?佛教的生命观合乎科学吗?佛教的世界观合乎现代科学吗?佛教相信世界末日吗?
本书是《正信的佛教》的续篇,文字浅显流畅,解答精辟详细,是学佛入门的必读经典。
《正信的佛教》
佛陀是救世主吗?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佛教徒相信上帝吗?相信灵魂吗?相信转世吗?崇拜鬼神吗?反对自杀吗?反对节育避孕吗?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能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时,掺杂了很多异质的成分,有了很多曲解。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
《佛学入门》
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
·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
·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权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门的*参考书。
目 录
《学佛群疑》
禅证——从恐惧到轻松(朱德庸)
新序
序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学佛也须要知识和学问吗
在家学佛有禁忌吗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为何放生?如何放生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
如何做佛事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持咒有用吗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么办
临命终时见到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如何辨明临命终时的魔境和接引
什么是中阴身
婴灵作崇之说有根据吗
佛教对灵媒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
什么是五眼
佛教的授记观念是什么
佛是万能的吗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广结善缘怎么讲
“结缘”与“了缘”的意义何在
神道设教也是佛教吗
佛教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么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吗
密教是什么
密教盛行佛教会灭亡吗
日莲宗与一贯道也是佛教吗
您是佛教徒吗
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魔考是真的吗
如何选择明师
如何一门深入
何谓专修与杂修
什么叫做易行道与难行道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卍字是什么意思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那里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可用物理现象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正信的佛教》
无名问无明——李连杰与圣严法师座谈纪实
新序
自序
再序
正信的佛教是甚么
佛陀是创世主吗
佛陀是甚么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菩萨怎么讲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佛教为甚么要信仰三宝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佛教相信忏悔吗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佛教相信阎王吗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佛教崇拜神鬼吗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佛教重视神迹吗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劫是甚么意思
大千世界怎么讲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六根清净怎么讲
四大皆空怎么讲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佛教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唯识就是唯心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
甚么叫做顿与渐
最好修学哪一宗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佛教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甚么
佛教的真理是甚么
和尚、尼姑、居士是甚么
禅师、律师、法师是甚么
罗汉、菩萨、佛陀是甚么
佛教有统一的行政组织吗
《佛学入门》
新序
上篇 佛陀示现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义
佛陀的教团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义
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因果与因缘
唯心与唯名
活佛与活菩萨
下篇 修持方法
学佛与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小乘当真不好吗
佛子能拜鬼神吗
观世音菩萨
念佛与助念
学佛的基础
禅证——从恐惧到轻松(朱德庸)
新序
序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学佛也须要知识和学问吗
在家学佛有禁忌吗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为何放生?如何放生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
如何做佛事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持咒有用吗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么办
临命终时见到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如何辨明临命终时的魔境和接引
什么是中阴身
婴灵作崇之说有根据吗
佛教对灵媒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
什么是五眼
佛教的授记观念是什么
佛是万能的吗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广结善缘怎么讲
“结缘”与“了缘”的意义何在
神道设教也是佛教吗
佛教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么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吗
密教是什么
密教盛行佛教会灭亡吗
日莲宗与一贯道也是佛教吗
您是佛教徒吗
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魔考是真的吗
如何选择明师
如何一门深入
何谓专修与杂修
什么叫做易行道与难行道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卍字是什么意思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那里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可用物理现象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正信的佛教》
无名问无明——李连杰与圣严法师座谈纪实
新序
自序
再序
正信的佛教是甚么
佛陀是创世主吗
佛陀是甚么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菩萨怎么讲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佛教为甚么要信仰三宝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佛教相信忏悔吗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佛教相信阎王吗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佛教崇拜神鬼吗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佛教重视神迹吗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劫是甚么意思
大千世界怎么讲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六根清净怎么讲
四大皆空怎么讲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佛教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唯识就是唯心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
甚么叫做顿与渐
最好修学哪一宗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佛教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甚么
佛教的真理是甚么
和尚、尼姑、居士是甚么
禅师、律师、法师是甚么
罗汉、菩萨、佛陀是甚么
佛教有统一的行政组织吗
《佛学入门》
新序
上篇 佛陀示现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义
佛陀的教团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义
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因果与因缘
唯心与唯名
活佛与活菩萨
下篇 修持方法
学佛与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小乘当真不好吗
佛子能拜鬼神吗
观世音菩萨
念佛与助念
学佛的基础
前 言
自序:
从体裁、目的与对象而言,这本《学佛群疑》是我在民国五十二、三年间所写《正信的佛教》的第二册。因为自从民国六十五年之后,该书即受到海内外的普遍欢迎。许多读过该书的人,不断地向我建议,盼我继续再写一本类似而探讨层面更广的书,我也觉得有此必要,经常
从体裁、目的与对象而言,这本《学佛群疑》是我在民国五十二、三年间所写《正信的佛教》的第二册。因为自从民国六十五年之后,该书即受到海内外的普遍欢迎。许多读过该书的人,不断地向我建议,盼我继续再写一本类似而探讨层面更广的书,我也觉得有此必要,经常
媒体评论
我皈依圣严法师多年,受益匪浅。法师的心语,犹如智慧的明灯,清心的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心灵。
——张国立
“老师”对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师只是一种世俗的尊称。佛教并没有什么名师、大德这种名相,讲求的只是师徒间彼此
——张国立
“老师”对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师只是一种世俗的尊称。佛教并没有什么名师、大德这种名相,讲求的只是师徒间彼此
免费在线读
《学佛群疑》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皈敬的对象。但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释迦牟尼一人。
所谓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们所知的法宝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因此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见的法宝是指经、律、论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师们的注解、语录,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而且必须修行的依准。
所谓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到也不认识;凡夫所接触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乾爹、拜乾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宝,相当于学生到学校注册,是信佛学佛的开始。唯有注册之后,有了学籍,自己才承认是学校的学生,学校也接受你的上课;学生上课是义务,学校授课是责任。所以,皈依的仪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妇结婚,官员就职,党员入党,都要经过宣誓和监誓等的行为,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为魔鬼;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语、顺手牵羊等的恶业和恶习,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做自我的约束、警惕和警策,也会受到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请读者不要以为皈依不重要,或者误会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够资格皈依三宝。其实正因为你尚未修行,不会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经知道佛法可信、可学,那就应该赶快先来皈依三宝。认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个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现在皈依;皈依之后,不论在心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善友、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宝,就会增强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东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木鱼,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 、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著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诡,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于佛法的化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这问题相当含糊,易于混淆。
首先,我们肯定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著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专精修行,并获得益处。所以,知识程度低的人,甚至没有读过书的文盲,并非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传说中他是没有读过书的砍柴人,最后却成了中国禅宗史上的第六代祖师。
不过据《六祖坛经》的内容和学者们的考察看来,惠能大师虽不是一位学者,若说他目不识丁,则不可能;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传说中的文盲而能成为佛教祖师,并对佛教有广大而深远影响的人,尚无第二者。从印度佛教的释迦世尊开始,传承以至中国的历代祖师,都是博通五明、内外学问的知识分子和大学问家。
上上等人,不须教育,不须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他们能够掌握根本的理,以贯通全体的事,不是从琐碎的万事万物各别认知中见其统一的理,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摘叶寻枝我不能”及“入海算沙徒自困”,那是一了百了,不须琐碎的意思。学法是明理而穷本,学佛是见性而成佛,当然不需知识和学问;可是见性和悟后,为了利益众生的方便,必须通达经教,充实知识,做为利生的工具。
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须依据经教,参访明师,才有修行的依准和学习的方向,否则,便会成为盲修瞎练。在未见明师之前,或者见到了明师之后,都需要经教的根据,才能够抉择明师之真假。如果顺乎经教,深入法理,洞明法义,那是真的明师。如仅以自我的臆测和修持中的感应、经验来自由地解释经教而毁谤正统历代诸大祖师及三宝的人,即为邪师而非明师。
所以,若有人还不知如何选择明师的话,应先深入经教,确认佛法,再去访求明师,做画龙点睛式的帮助,假使千万疑问能在一语之下彻底点破,那就是你的明师。如果一无所知,而去参访明师,就你而言,他还是一位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通经教,纵然踏破铁鞋,访遍天下,未见明师,也不会误入歧途;并且既已掌握方向,便只是需要层层剥落心中的块垒,虽无法一时将无明的黑漆桶顿时兜底打通,比较起来,还是安全的。
修念佛法门的人,如果没有时间或环境不许可,当然,只要抱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够了。但是历代弘扬净土的祖师,像卢山的慧远,以及唐代的道绰、昙鸾、善导、迦才,到明末的莲池、蕅益,以及民初的印光等诸大师,都是通达儒、释、道三教的饱学之士,也都是佛教史上的大思想家,怎么能说念佛不需要经教呢?不通法义而仅念佛,怎么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净土?所谓净土又有几种呢?虽然下下等人,不知发问,只知照著去做;但是能够发问,而且经常需要帮助人家学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对于经教法义一无所知,怎么能够产生劝化的力量?否则,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练,邪正不分,心态不明,目的不纯,怎么能够自利利他,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呢?
不错,人在正当用功之时,不论参禅、念佛、修显、修密,都要求心无二用,不得一边修行,一边思考经教,或以经教的内容、法义来时时对照自己修行的情况,那是种扰乱,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认清指标及修行以后的印证情况和指导后学,经教的研读却是不可或缺的。
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实,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炉,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须清理收拾,经常保持像第一次烧过香的香炉一样清洁。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敢进入寺院礼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诵经、打坐、念佛,其实这是低级鬼神的禁忌。因为鬼神怕见血污,所以,容易见血发瞋。鬼神嗜血食,见血起贪,可是生理的经血,不是鲜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应;所以,生理期的女性,进入神鬼的宗祠、庙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后果。至于佛教的沙弥尼、比丘尼,以及近住优婆夷,都是生活于寺院,每天与经像、法物为伴的女性修行人,从未由于生理期间,发生所谓冲克的问题而带来灾难的。
在家供佛,设立佛坛,通常都先请人为佛菩萨圣像开光,同时要选择日期,勘定方位,这也是属于民间信仰或民间风俗的一种。以入乡随俗的观点而言,这无可厚非;开光表示慎重,择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从佛教的观点而言,诸佛菩萨无处不在,无处不应,一切方位有十方诸佛、十方三宝、护法龙天,当然没有民间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问题,只要自己认为是最尊贵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适当的时间来为佛像安位就好。
……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皈敬的对象。但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释迦牟尼一人。
所谓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们所知的法宝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因此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见的法宝是指经、律、论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师们的注解、语录,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而且必须修行的依准。
所谓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到也不认识;凡夫所接触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乾爹、拜乾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宝,相当于学生到学校注册,是信佛学佛的开始。唯有注册之后,有了学籍,自己才承认是学校的学生,学校也接受你的上课;学生上课是义务,学校授课是责任。所以,皈依的仪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妇结婚,官员就职,党员入党,都要经过宣誓和监誓等的行为,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为魔鬼;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语、顺手牵羊等的恶业和恶习,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做自我的约束、警惕和警策,也会受到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请读者不要以为皈依不重要,或者误会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够资格皈依三宝。其实正因为你尚未修行,不会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经知道佛法可信、可学,那就应该赶快先来皈依三宝。认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个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现在皈依;皈依之后,不论在心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善友、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宝,就会增强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东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木鱼,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 、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著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诡,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于佛法的化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这问题相当含糊,易于混淆。
首先,我们肯定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著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专精修行,并获得益处。所以,知识程度低的人,甚至没有读过书的文盲,并非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传说中他是没有读过书的砍柴人,最后却成了中国禅宗史上的第六代祖师。
不过据《六祖坛经》的内容和学者们的考察看来,惠能大师虽不是一位学者,若说他目不识丁,则不可能;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传说中的文盲而能成为佛教祖师,并对佛教有广大而深远影响的人,尚无第二者。从印度佛教的释迦世尊开始,传承以至中国的历代祖师,都是博通五明、内外学问的知识分子和大学问家。
上上等人,不须教育,不须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他们能够掌握根本的理,以贯通全体的事,不是从琐碎的万事万物各别认知中见其统一的理,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摘叶寻枝我不能”及“入海算沙徒自困”,那是一了百了,不须琐碎的意思。学法是明理而穷本,学佛是见性而成佛,当然不需知识和学问;可是见性和悟后,为了利益众生的方便,必须通达经教,充实知识,做为利生的工具。
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须依据经教,参访明师,才有修行的依准和学习的方向,否则,便会成为盲修瞎练。在未见明师之前,或者见到了明师之后,都需要经教的根据,才能够抉择明师之真假。如果顺乎经教,深入法理,洞明法义,那是真的明师。如仅以自我的臆测和修持中的感应、经验来自由地解释经教而毁谤正统历代诸大祖师及三宝的人,即为邪师而非明师。
所以,若有人还不知如何选择明师的话,应先深入经教,确认佛法,再去访求明师,做画龙点睛式的帮助,假使千万疑问能在一语之下彻底点破,那就是你的明师。如果一无所知,而去参访明师,就你而言,他还是一位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通经教,纵然踏破铁鞋,访遍天下,未见明师,也不会误入歧途;并且既已掌握方向,便只是需要层层剥落心中的块垒,虽无法一时将无明的黑漆桶顿时兜底打通,比较起来,还是安全的。
修念佛法门的人,如果没有时间或环境不许可,当然,只要抱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够了。但是历代弘扬净土的祖师,像卢山的慧远,以及唐代的道绰、昙鸾、善导、迦才,到明末的莲池、蕅益,以及民初的印光等诸大师,都是通达儒、释、道三教的饱学之士,也都是佛教史上的大思想家,怎么能说念佛不需要经教呢?不通法义而仅念佛,怎么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净土?所谓净土又有几种呢?虽然下下等人,不知发问,只知照著去做;但是能够发问,而且经常需要帮助人家学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对于经教法义一无所知,怎么能够产生劝化的力量?否则,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练,邪正不分,心态不明,目的不纯,怎么能够自利利他,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呢?
不错,人在正当用功之时,不论参禅、念佛、修显、修密,都要求心无二用,不得一边修行,一边思考经教,或以经教的内容、法义来时时对照自己修行的情况,那是种扰乱,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认清指标及修行以后的印证情况和指导后学,经教的研读却是不可或缺的。
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实,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炉,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须清理收拾,经常保持像第一次烧过香的香炉一样清洁。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敢进入寺院礼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诵经、打坐、念佛,其实这是低级鬼神的禁忌。因为鬼神怕见血污,所以,容易见血发瞋。鬼神嗜血食,见血起贪,可是生理的经血,不是鲜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应;所以,生理期的女性,进入神鬼的宗祠、庙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后果。至于佛教的沙弥尼、比丘尼,以及近住优婆夷,都是生活于寺院,每天与经像、法物为伴的女性修行人,从未由于生理期间,发生所谓冲克的问题而带来灾难的。
在家供佛,设立佛坛,通常都先请人为佛菩萨圣像开光,同时要选择日期,勘定方位,这也是属于民间信仰或民间风俗的一种。以入乡随俗的观点而言,这无可厚非;开光表示慎重,择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从佛教的观点而言,诸佛菩萨无处不在,无处不应,一切方位有十方诸佛、十方三宝、护法龙天,当然没有民间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问题,只要自己认为是最尊贵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适当的时间来为佛像安位就好。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