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824343
◎帮你避开对孩子教育的认知误区
1.儿童会认字=能阅读?
蒙台梭利通过实验告诉你,儿童会认字≠能阅读。
孩子学会认字,进行的是机械式阅读,而真正自己能够透过表面的文字,读懂作品背后作者的思想,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用热诚和耐心唤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2.我们必须靠命令和说教来维持班级纪律?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教学现场没有命令和说教,却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令人目瞪口呆的秩序感和纪律性。
3岁的小家伙跟7岁的男孩相安无事地挨在一起,一个孩子在做算术演算,另一个在画画……每个孩子都高度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却从未发生过为争抢物品而产生的争吵。
听不到老师的呵责和劝诫,也听不到孩子们的吵闹和争执,一切看起来自由而有序,这得益于老师们遵从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 “安静教育”。
3.还有更多儿童教育的疑惑?
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年龄段是什么?
怎样让孩子讲出的话插上翅膀?
……
带着你的疑惑,跟着我们翻开书本找答案吧。
◎译本新升级,内容本土化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龙玫翻译,译者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生理学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本译本为适应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尊重原著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语言表达更通俗易懂。
小编在书中加入了不少疑难点的注解,如引用“哥伦布竖鸡”,意为“虽然是很简单的游戏,却却没有一个人会做;知道怎么做之后,大家又都说太简单了”。这些注解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蒙台梭利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具可读性及实用化,是中国父母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实操指南!
海伦·凯勒从失明、失聪的婴孩,成长到能够正常地和人说话交流,并成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这样的事例固然不可思议,但却是人类可能发生的普遍现象。她向世人证明,教育完全可以完善人类的感知,发掘人类的天赋,解放人类被禁锢的灵魂。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正是基于此,此书是蒙台梭利博士的*本儿童教育专著,她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通过应用本学习法,孩子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掌握阅读、计算的基本能力,还能掌握相当多的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蒙台梭利没有改变世界,她改变了改变世界的人!
第 一 章 新教育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第 二 章 方法(论)溯源
第 三 章 在“儿童之家”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第 四 章 “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第 五 章 纪律
第 六 章 如何给儿童授课
第 七 章 生活实践练习
第 八 章 儿童的日常饮食
第 九 章 肌肉锻炼——体操
第 十 章 自然教育——农业劳动
第十一章 体力劳动——陶艺与建筑
第十二章 感官教育
第十三章 感官教育及其教具说明
第十四章 感官教育的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 智力教育
第十六章 读写教学法
第十七章 教具与教学方法介绍
第十八章 儿童期的语言
第十九章 数数:算术入门
第二十章 练习的顺序
第二十一章 纪律回顾
第二十二章 结论和印象
我们的成功不应该归功于斯坦福大学,而应归功于蒙台梭利学校。
——谷歌创始人 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什么能超越国界、世界观和复杂的宗教差异,从而风靡整个世界?我认为主要在于她发现和揭示了儿童成长的本质规律。这些为父母和像我一样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中国儿童教育研究者 李跃儿
从哲学意义上思考,蒙台梭利崇尚自主教育的思想与中国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发现孩子的天性,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行不言之教,孩子自然会快快乐乐地成长。
——美藉华裔家庭教育研究者 小巫
章 新教育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塞吉所言不虚,当今社会日益彰显的迫切需求便是重构教育教学方法,为此奋斗,即为人类复兴而奋斗。
我的本意并不是写成一本科学教育学专著。这些笔记尚不完善,设计也朴实,就为给大家呈现一个教育实验的结果。近年来,一些新的科学原理给教育工作带来了革新,但如何能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中去?很显然,该实验开启了这一大门。
关于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十年来已经讨论了很多。简言之,就是随着医学发展的脚步,教育学超越了纯理论思辨阶段,进而将结论建立在了实验研究的实证性结果的基础上。经由韦伯、费希纳到冯特,生理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已经演化成一门新科学。这门新科学似乎注定要为新教育学提供基础,正像老派的形而上学心理学为哲学教育学提供“装备”一样。同时,形态人类学应用到儿童生理研究中,也成了新教育学发展的强大助力。
虽然表现出上述趋势,“科学教育学”(Scientific Pedagogy)的框架却从未清晰地构建起来,也没有人给它下过明确的定义。我们谈论的还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概念,在现实中还不存在。或许可以说,到现在为止,“科学教育学”只是一门由直觉或建议构成的科学,在19 世纪除旧布新的功臣—— 实证科学和实验科学的帮助下,它一定会拨开云雾,显露“真身”。人类已经通过科学进步创造了新世界,但人类自身也必须通过新教育学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关于这一点,我不准备在此详细阐述。
几年前,新教育运动在教育学界已经引起关注,为了培养教师投身新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医生在意大利创办了一所“科学教育学学校”(School of Scientific Pedagogy)。该校在两三年中就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全意大利的教师都蜂拥而至,它甚至还获得了米兰市政府赞助的十分先进的科学仪器。学校创办之初的确形势大好,得到了慷慨的捐助,因为人们希望这所学校能通过教育实验,有朝一日建立起一门“育人科学”(the Science of Forming Man)。
这所学校受到热烈欢迎,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杰出的人类学家吉斯佩·塞吉(Giuseppe Sergi)的友好支持。三十多年来他竭尽全力地在意大利教师中传播以教育为基础的新文明原理。塞吉曾说:“在当今社会,重新构建教育方法已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为此而奋斗,即是为人类复兴而奋斗。”在他的教育学著作—— 汇集成册的《教育与训练》(Educazione ed Istruzione)中,他列举了自己鼓励新教育运动的许多演讲的摘要,并声明,他相信人类渴望的复兴之路就藏在以教育人类学和实验心理学为指导,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系统研究之中。
“几年来我都在为一种人类训练和教育的理念而苦苦思索,当我思考得越深入,就越觉得它是公正、有用的。我的理念是:为了确立自然、合理的方法,大量、精确、恰当地观察人类个体,是极为重要的。这种观察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因为这是个体形成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
测量头围、身高之类的项目,并不等于我们就在建立教育学体系,但它却指明了建立教育学体系的可行之道: 既然我们要对个体进行教育,就必须对他们有准确、直观的认识。”
塞吉的权威足够令许多人信服:如果有了对个体的认识,教育的艺术也就会水到渠成。然而,这常常导致塞吉的追随者出现思想混乱,有人断章取义,有人夸大其词,曲解了塞吉的理念。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将对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和对学生进行教育相混淆。因为教育艺术的成长之路正是对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教育方法本应自然、合理地从实验研究中产生。
被他们直接冠以科学教育学之名的,实际上却是教育人类学。这些新的追随者高举着“个人成长记录表”(Biographical Chart)的旗帜,相信一旦牢牢地把这面战旗插在学校的战场上,便会胜利在望。
因此,所谓的“科学教育学学校”,不过是指导教师掌握人类学测量方法、使用触觉测量工具,并学会收集心理学数据,一支新科学的教师队伍就算培养完毕。
应当说,在这场新教育运动中,意大利也算是与时俱进。法国、英国,尤其是美国,纷纷以人类学和心理教育学研究为基础,在小学开展实验研究,希望从人类学和心理测量学中找到学校复兴之路。然而,这些尝试性的研究却很少交给教师来开展;多数情况下,实验都掌握在医生手中。而医生们对医学的兴趣远胜过对教育的关注。通常,他们的实验是寻求对心理学或人类学有所贡献,而不是为了建立我们探索已久的科学教育学来组织工作、整合研究结果。简言之,就是人类学和心理学从未真正用于学校儿童教育,也从未培养出真正达到科学家水平的教师队伍。
上述现代趋势,只有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实现真正融合时,学校才能获得切实发展;这种融合应当把科学家直接带入学校的重要领域,同时将教师的智力水平从较低的层次提升到他们今天所能达到的水平。克里达洛(Credaro)在意大利创建的教育学大学(University School of Pedagogy),无疑是实现这个具有非同寻常实践意义的理想的有效举措。这所大学的目的在于,将教育学从哲学的二级分支的从属地位,提升为一门像医学那样的独立科学,并涵盖广泛的研究领域。
而在众多二级学科中,教育卫生学、教育人类学和实验心理学是有可能归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作为龙勃•罗梭(Lombroso)、德• 乔瓦尼(De Giovanni)和塞吉的祖国,意大利的确在这场新教育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事实上,这三位科学家可以被称作人类学新趋势的开创者:龙勃•罗梭是犯罪人类学的奠基者,德•乔瓦尼是医药人类学的先驱,塞吉则是教育人类学的领军者。在科学的殿堂中,这三位科学家都已成为各自领域公认的学术权威,在科学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培养了一批有勇气、有智慧的追随者,而且对大众进行了思想启蒙,以接受他们所倡导的科学复兴。
毋庸置疑,这些人都是我们祖国引以为傲的栋梁。
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主要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如此伟大的事业面前,我们要认识到“国家”只有一个—— 那就是全世界。而在如此崇高的事业中,所有曾经做出贡献的人,哪怕是那些劳而无功的人,也应当获得整个文明社会的人的尊敬。
因此,在小学教师和督学的努力下,意大利的许多城市纷纷涌现出大批科学教育学学校和人类学实验室。即便是很多在有效运转之前就已经废弃的学校,因为它们本身所包含的信念,以及它们所引发的思考,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
不必说这样的尝试不成熟,对正在发展中的新科学的理解太过肤浅。伟大的事业无不产生于不断的失败和不完善之中。好比阿西西的圣方济各见到上帝显灵,并接到神谕:“方济各,重建教堂吧!”他相信神谕所指的教堂就是他当时所跪拜的小教堂,于是立即动工,双肩扛石,来修复倒塌的墙壁。
直到后来,通过清贫之灵,他才明白:他的使命是重建天主教堂。但如此虔诚地搬运了石头的圣方济各,以及奇迹般地领导人们取得胜利的伟大改革者,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只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因此,我们朝着一个伟大目标而努力,齐心协力,不分彼此;那些追随我们的人能达成目标,只是因为他们前面的人信念坚定、努力不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