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38670
第1堂结构化,更省力——汇报从整理思路开始 / 1
1.1 领导说我不汇报,其实我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汇报 / 2
1.2 老板说没听懂我的汇报 / 6
1.3 工作刚刚开展,有啥可汇报的 / 13
1.4 工作太复杂,从哪里说起呢 / 17
1.5 领导一问细节,就蒙了 / 20
1.6 领导问我意见,我是说还是不说 / 24
1.7 几件事同时汇报,先说哪件 / 28
第2堂找到点、说到位——发表意见有理有据 / 34
2.1 开会时一发表意见就带情绪 / 35
2.2 不同意对方意见,第一句话要怎么说 / 37
2.3 一听到“但是”就头疼 / 40
2.4 讨论问题总是说不到点子上 / 42
2.5 想得挺明白,说得乱七八糟 / 46
2.6 明知道别人不爱听,还得说 / 49
2.7 和上司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 54
第3堂多倾听、少评判——聆听对方内心声音 / 58
3.1 我说东,他说西,就是不在一个频道上 / 59
3.2 我明明听了,对方居然生气了 / 62
3.3 我干的,和领导要的不一样 / 67
3.4 我习惯说“别着急”,不对吗 / 74
3.5 听不懂话外音,感觉自己像傻子 / 79
第4堂能接纳,能共情——让反馈说到心里去 / 84
4.1 不到三句话就把天聊死了 / 85
4.2 每次和朋友说单位的事,都被教训一顿 / 90
4.3 什么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 95
4.4 怎么在3分钟之内“搞定”陌生人 / 99
4.5 同事聊得很嗨,我插不进去话 / 102
4.6 朋友说我说话太直,不会拐弯 / 105
第5堂会提问、挖内心——学会问出神问题 / 111
5.1 提问,从哪里问起 / 112
5.2 我知道提问好,但就是不会问 / 114
5.3 我问了,可是对方不愿意说 / 121
5.4 问得太多,有点咄咄逼人 / 124
5.5 问了一大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 127
第6堂换位想、讲技巧——给批评化化妆 / 137
6.1 同事穿得太丑,要不要告诉她 / 138
6.2 明明错了,批评他还不服 / 143
6.3 我真诚地指出朋友的问题,他却不理我了 / 149
6.4 同事总是指使我干活,怎么办 / 151
6.5 一批评别人就忍不住发火,怎么办 / 153
第7堂沉住气、问原因——从容接受批评 / 162
7.1 面对批评,我无法淡定 / 163
7.2 被批评的时候,第一句话怎么说 / 167
7.3 不明白为什么批评我 / 171
7.4 面对批评,怎么做到不怕 / 174
第8堂说好话、好好说——让赞美更真诚 / 177
8.1 我的赞美听起来有点假 / 178
8.2 太熟了,找不到赞美的点 / 183
8.3 赞美领导,太难了吧 / 186
8.4 我想赞美陌生人,但怕说错 / 191
第9堂占先机、控方向——把握谈话主动权 / 194
9.1 他们说我说话太硬 / 195
9.2 我想让他们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 204
9.3 让对方没有压力地接受我的意见 / 208
9.4 说服别人是不是也有套路 / 212
第10堂巧处理、有收获——实现冲突的意义 / 218
10.1 不知道怎么搞的,冲突就发生了 / 219
10.2 面对冲突,第一句话怎么说 / 222
10.3 对方的情绪非常激烈,怎么办 / 225
10.4 冲突之后怎么收场 / 228
参考文献 / 232
最初萌生要写一本书的想法是在2016年4月4日,星期一,是清明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
早晨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我在阳台上铺了蒲垫,摆了织布机做的茶席,沏了金骏眉,放着李健的歌,坐在那儿,一边慢慢地品茶,一边写完《多出来的人生》这篇文章。
茶席已经黑棕色,散发着岁月的淡淡光泽,一侧写着“林汝福制”,另一侧写着“疗财有造”。我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如果他们活着,我想他们应该有粗壮的手指和沧桑的脸。当年他们制造这台织布机的时候,也该是人生的壮年吧,有着青春的脸和使不完的力气。不知道经过多少岁月,这个物件辗转了多少人的手,最后到了我的手里。他们可能是千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也许从未想过出书立传,从未想过自己会有些什么东西能和远方的人或后代的人发生联系。但是,他们留下的物件帮他们做到了。我想,我也该做点什么,让其他人、让后来人想起我的时候,有点可以寄托的物件。
写书的想法一直都有,但我始终都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写书这件事,必须是你有想表达的欲望,并且不表达就感觉憋得慌的时候,才是该写书的时候。到底有什么是非表达不可的?我想起我讲了几年的沟通课,沟通该是我最想和大家交流的吧!
沟通很容易,也很难。
首先,难在沟通无形。沟通就和水一样,说它有形,是因为被装在不同的容器里,可以方,可以圆,可以不规则。如果沟通总是被装在固定的容器里,这件事情就很好办,把容器的形状画给大家就好。遗憾的是,承载沟通的这个容器太过于复杂,于是对于沟通的描绘就变得难上加难。
其次,难在干扰太多。影响沟通的因素有很多,如人性、性格、对象、角色、情景、层级乃至于组织环境、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等都会对一个人的沟通产生影响,这就相当于讲授沟通的时候,你必须面对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有两个变量,我们可以对一个变量做假设,然后讲解另一个变量。但是,当你需要同时面对五个以上的变量的时候,要如何做出假设呢?要有多少种组合关系呢?学过排列组合的读者可以计算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个变量下沟通的变化都讲清楚,这堂课估计无法上完,学员也一定会被搞晕。
最后,难在沟通无定法。正因为沟通的无形和情景的复杂性,沟通是没有定式和定法的。这也就意味着沟通很难有工具或方法论,没有工具和方法论,学员就没有练习的抓手,就像你没有办法通过讲解就教会学员做一个桌子一样。但沟通和所有技能一样,必须亲自练习才能学会。遗憾的是,把沟通练习的工具讲清楚的书我见得不多。总是有学生说“老师你给我推荐几本书吧”,我常常推荐不出来。因为很多书读起来很有道理,写得也不错,就是没有办法把技巧移植到读者身上,变成读者的技能。于是,学生说“老师你写一本吧”。
好吧,我写一本,但一直没有动笔。
直到2016年12月5日,我为国家行政学院录制了网络课程——公务人员沟通技巧训练,总共六讲。目前全国的公务员都可以看到、学到,这等于又给了我一次契机,去完善课程,把思考落在笔下。
经过反复打磨,在2017年11月14日,冬日里一个洒满阳光的中午,书稿终于修改完成。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它于我就像一个宝贝儿。我希望它漂亮、完美,但我知道一定会有遗憾,我的认知在前进,读者也在前进,只愿本书能带给读者反思,能帮助更多人。
本书是一本面向职场新人的书,但又不止于职场新人,所有对沟通有疑惑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有所获益。为了便于大家阅读和练习,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有意做了一些设计,使之与其他同类图书有所区别。
? 结合情境。所有的沟通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这也意味着人们只有在情境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沟通知识,所以,书中有大量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情境,方便大家比照学习。
? 实用话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读者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实用的技能,本书为大家归纳总结了大量的沟通话术,可以拿来就用,用了就有效。
? 适当练习。沟通和所有的技能一样,不练不可能会,本书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练习,帮助大家在学习之后自我反思、自我训练。
? 后续跟进。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仅仅靠书本上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后续会有配套的音频,希望可以实现更好的转化。
关于本书的阅读与使用,我们也有一些建议给读者。
? 对照。《旧唐书?魏徵传》中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沟通也要有一面镜子,这本书就提供了一面镜子,你可以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以往的言行。
? 反思。反思能够帮助我们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是人成长进步的最佳方法。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经常反思;也可以在运用了一些方法之后再进行反思。
? 观察。学习沟通最好的地点是生活,所以观察生活也是学习沟通的有效途径。在我们阅读本书之后,可以运用书中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体会生活,尤其体会别人沟通带给自己的感受,从而不断调整沟通策略。
? 练习。沟通是训练,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就像你打乒乓球,刚开始不会打,完全无意识,可能偶尔也会有擦边球之类的让你惊喜一下,但如果你想打出擦边球,则万难做到,因为你的意识控制不了你的手。这时候,就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练到想打擦边球就可以打出来的境地。慢慢地,当你足够熟练的时候,你会发现打出擦边球已经几乎不用通过意识,甚至你的意识溜号了,而你的手依然能够打出好球,这就是从有意识又进入到无意识的状态。沟通的练习也是这样。很多学员学完沟通课的第一个反应是“老师,我不会说话了”。因为原来他说话是无意识的,按照自己多年的语言习惯在讲话。现在学了沟通,要进行有意识的练习,工具掌握得还不熟练,难免笨拙。练习到一定程度,慢慢地才会又进入无意识状态。因为通过练习,那些技能已经变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替换了原有的技能。他已经不需要分辨,就可以熟练地运用新技能。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在读书的同时一定要实践,一定要练习。
? 回顾。温故而知新。一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到皮毛,要想把书中的技能变成自己的本事,需要不断反复的阅读、练习、实践、反思的过程,所以希望大家在遇到困难、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能再拿出本书,反复阅读。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爱人和孩子对我写作的大力支持。我的父母很少牵扯我的精力;我的爱人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我的儿子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精彩的案例。更要感谢我的好朋友们,在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他们给予了我大量无私的支持。
我当不懈努力,回报所有关心和爱护我的朋友们!
杨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