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118915
编辑推荐
1. 1000年前的改革风云录,对今日中国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2. 孤独而坚定的改革家王安石,文人的情怀与傲骨,穿越名利场的纠葛纷扰,先贤的故事给你力量和决心。
3. 同为变法改革先驱者的梁启超,格外推崇,深度解读;知名历史学者解玺璋译写,明白晓畅,帮你读懂经典作品。
2. 孤独而坚定的改革家王安石,文人的情怀与傲骨,穿越名利场的纠葛纷扰,先贤的故事给你力量和决心。
3. 同为变法改革先驱者的梁启超,格外推崇,深度解读;知名历史学者解玺璋译写,明白晓畅,帮你读懂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具争议的人了。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在变法、学问、人格各侧面均有所抵牾;同时代的苏轼、司马光更在不同时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系统论述了王安石时代的政局以及他的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的活动、新法的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几个方面,作者以敏锐的学者眼光、严谨的史家笔法,引证史料著作过百部,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并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历史烟尘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目。
本书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资料宏赡、论述严谨,一卷在手,尽览北宋政坛、文坛的万千气象,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本书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资料宏赡、论述严谨,一卷在手,尽览北宋政坛、文坛的万千气象,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目 录
例 言
绪 论
王安石的时代(上)
王安石的时代(下)
王安石小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上)
执政前的王安石(中)
执政前的王安石(下)
王安石与宋神宗
总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一)
分配、税收和国家财政
——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二)
军队和国防——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三)
教育和选举——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四)
王安石打了哪些仗
罢官之后的王安石
王安石新政的成绩
王安石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上)
王安石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下)
王安石的用人和交友
王安石的家庭
王安石的学术成就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上)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下)
绪 论
王安石的时代(上)
王安石的时代(下)
王安石小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上)
执政前的王安石(中)
执政前的王安石(下)
王安石与宋神宗
总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一)
分配、税收和国家财政
——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二)
军队和国防——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三)
教育和选举——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四)
王安石打了哪些仗
罢官之后的王安石
王安石新政的成绩
王安石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上)
王安石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下)
王安石的用人和交友
王安石的家庭
王安石的学术成就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上)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下)
前 言
中国的历史学者说,研究一个古人,不仅要了解这个人,还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这真是太不容易了。在我看来,宋代的太傅、荆国公王安石这个人,他的德行就像深广浩渺的千顷波涛一样;他的气节就像巍峨耸立的万丈峭壁一样;他的学术集中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流)以及佛教等各个流派的精华;他的文章在东汉以来儒家道统沦丧、文章衰落、异端并起之时,重新振奋了精神,使天下相从,复归于正道;他所设计、实施的制度,其功效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救治了社会的弊端;他所提出的施政办法和意见往往流传到今天也不能够被废除,其中有一些不再实行了,却又大体上合乎政治的原理,至今东西方的一些国家还在实行这些办法,而且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啊,皋陶(传说中虞舜时掌管刑狱的官)、夔(舜时的乐官)、伊尹、周公,距离我们都太遥远了,那时的详细情形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如果要在尧、舜、禹(三代)之后寻找一个完美的人,那么,只有王安石是可以胜任的。在近千年的历史中,诞生了这样伟大的人物,这是中国历史的光彩之处。国民应当买了丝线为他绣像,铸了金像来祭祀他。然而,在王安石之后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这近千年中,我们的国民对王安石又如何呢?我每次阅读《宋史》,都不得不抛开书本为他大哭!
几代才出一个的杰出人物,却蒙受天下人的指责和辱骂,这种屈辱过了很多世代还没有得到洗刷。这种情形在西方有克伦威尔,在我国则有王安石。西方一些欺世盗名的历史学家谈到克伦威尔,骂他是乱臣贼子,说他奸险、凶残、迷信、发狂,是专横的统治者,是个伪善的人。许多人异口同声骂了他上百年,到如今真相大白了,是非清楚了。英国国会的墙壁上挂着数百幅先哲的画像,在这些画像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克伦威尔。然而,我国民众对王安石又怎么样呢?捕风捉影地丑化他、诋毁他,真和宋代的元祐、绍兴年间没有什么区别。其中也有称赞他的人,但不过是欣赏他的文章罢了。稍进一步,也只是称赞他做事敢于负责任,至于他的事业意义如何深远、如何伟大,却很少有人能看到这一点。而他高尚的人格就像一块美玉被深埋在矿井之中,永远也发不出夺目的光彩。啊,我每次阅读《宋史》,都伤心得读不下去,痛哭失声!
曾国藩曾说,宋代的读书人对小人往往很宽容,不加责备,对君子却总是很严格,动辄得咎。其实,并非只有宋代的读书人这样啊,实际上,这种毛病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社会之中,时至今日发展得更加严重了。孟子不喜欢求全责备,所谓求全,就是从优秀中苛求毛病,从好中挑出不好来,即俗语所谓的“鸡蛋里挑骨头”。尽管也有人这样来褒贬一个人,但还从未有人完全抹杀一个人的优点,同时又虚构出他的缺点、毛病来污蔑他。如果有这样的人,也是从宋代读书人诋毁王安石开始的。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天性是保守的,他们遵循着祖宗法度不能变的教诲,不肯有一点点变革。他们看到王安石搞的那些让人目瞪口呆的施政办法,竟然都表现出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这倒也不奇怪。在我看来,政见就是政见,人格就是人格,怎么能由于政见不一样,党同伐异,不能取胜就故意编造一些情节攻击这个人的私人道德呢?这就像村妇之间打架,没有办法便最后互相谩骂,没想到这些有品位的读书人也这样做。于是,造成了千年以来这样一个黑白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的世界,使得这些伟大的人物不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而所有的人都把欺世盗名的乡愿精神当作自己应该具有的品质。啊,我每次阅读《宋史》,都不得不放下书本,伏案痛哭啊!
我如今想为王安石作一部传记,但有一件事很让我为难。什么事呢?即《宋史》是不可信的。《宋史》不是一部可信的历史著作,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说,在我之前已经有好几位学者这样说过了。这几位学者的言论对王安石来说就像在空寂的山谷中听到脚步声怦然作响。而他们的这些说法如果可以取信于天下的话,那么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虽然有缺点但并不影响他奉承自己所喜欢的人。如今我将他们的言论记录在这里,看看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几代才出一个的杰出人物,却蒙受天下人的指责和辱骂,这种屈辱过了很多世代还没有得到洗刷。这种情形在西方有克伦威尔,在我国则有王安石。西方一些欺世盗名的历史学家谈到克伦威尔,骂他是乱臣贼子,说他奸险、凶残、迷信、发狂,是专横的统治者,是个伪善的人。许多人异口同声骂了他上百年,到如今真相大白了,是非清楚了。英国国会的墙壁上挂着数百幅先哲的画像,在这些画像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克伦威尔。然而,我国民众对王安石又怎么样呢?捕风捉影地丑化他、诋毁他,真和宋代的元祐、绍兴年间没有什么区别。其中也有称赞他的人,但不过是欣赏他的文章罢了。稍进一步,也只是称赞他做事敢于负责任,至于他的事业意义如何深远、如何伟大,却很少有人能看到这一点。而他高尚的人格就像一块美玉被深埋在矿井之中,永远也发不出夺目的光彩。啊,我每次阅读《宋史》,都伤心得读不下去,痛哭失声!
曾国藩曾说,宋代的读书人对小人往往很宽容,不加责备,对君子却总是很严格,动辄得咎。其实,并非只有宋代的读书人这样啊,实际上,这种毛病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社会之中,时至今日发展得更加严重了。孟子不喜欢求全责备,所谓求全,就是从优秀中苛求毛病,从好中挑出不好来,即俗语所谓的“鸡蛋里挑骨头”。尽管也有人这样来褒贬一个人,但还从未有人完全抹杀一个人的优点,同时又虚构出他的缺点、毛病来污蔑他。如果有这样的人,也是从宋代读书人诋毁王安石开始的。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天性是保守的,他们遵循着祖宗法度不能变的教诲,不肯有一点点变革。他们看到王安石搞的那些让人目瞪口呆的施政办法,竟然都表现出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这倒也不奇怪。在我看来,政见就是政见,人格就是人格,怎么能由于政见不一样,党同伐异,不能取胜就故意编造一些情节攻击这个人的私人道德呢?这就像村妇之间打架,没有办法便最后互相谩骂,没想到这些有品位的读书人也这样做。于是,造成了千年以来这样一个黑白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的世界,使得这些伟大的人物不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而所有的人都把欺世盗名的乡愿精神当作自己应该具有的品质。啊,我每次阅读《宋史》,都不得不放下书本,伏案痛哭啊!
我如今想为王安石作一部传记,但有一件事很让我为难。什么事呢?即《宋史》是不可信的。《宋史》不是一部可信的历史著作,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说,在我之前已经有好几位学者这样说过了。这几位学者的言论对王安石来说就像在空寂的山谷中听到脚步声怦然作响。而他们的这些说法如果可以取信于天下的话,那么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虽然有缺点但并不影响他奉承自己所喜欢的人。如今我将他们的言论记录在这里,看看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媒体评论
看惯了近世国家注重财政的趋势,不觉王安石的可怪了,懂得了近世社会主义的政策,自然不能不佩服王安石的见解和魄力了。
——胡适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黄仁宇
——胡适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黄仁宇
免费在线读
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对伊尹,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对管仲,孟子说他们都是先认可对方的学识,然后才请他们做臣子的。事实上,在专制政治体制下,政治家没有得到君主的信任,却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并有所作为的,我从来都未听说过。所以,非秦孝公不能任用商鞅,非刘备不能任用诸葛亮,非苻坚不能任用王景略,非埃马努埃莱二世(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个国王)不能任用加富尔(1810—1861,意大利王国第一任首相),非普鲁士的威廉一世不能任用俾斯麦。如果他们的君主不足以有所作为,却要辅佐他干一番事业,那么就不是通过正当途经获得君主支持的,比较差的就像唐顺宗时的王叔文、王伾,比较好的就像明神宗时的张居正。所以,要想了解王安石这个人,不能不先了解宋神宗。
《宋史?神宗本纪》在“赞”词中说道:“神宗皇帝天性孝顺友爱,他对祖母、母亲都很恭敬,在她们身边侍奉的时候,总是垂手站立,无论寒暑都不改变。他曾经和两个弟弟一起在东宫读书,听侍讲王陶讲论经籍和史传,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他带着两个弟弟向老师行大礼,得到朝野的一致称赞,说他是有贤德的人。他继承皇位之后谦虚谨慎,对辅相都很敬重,鼓励直言,体恤鳏寡孤独之人,赡养那些年高有德的老人,改变财政的匮乏状况,不对宫室搞豪华装修,不搞劳民伤财的各地游幸。”《宋史》本来完成于嫉妒仇恨王安石的那些人之手,他们对宋神宗往往也是有微词的。然而即便按照他们在这里所讲述的,宋神宗的德行已经是秦汉以来皇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不过,宋神宗之“神”还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他对大宋朝几代人向辽国、西夏国缴纳岁币感到耻辱,不甘心处于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朝思暮想要实行变法,富国强兵,重振汉唐的雄风。他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欣赏赵武灵王主张胡服骑射的英明果断。史书上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想积攒两百万匹丝绢换取辽兵的脑袋。按照他的设想,以二十匹绢收购一个脑袋,辽兵精锐不超过十万,两百万匹丝绢就足够了,并把这些丝绢储存在景福殿。宋神宗继位之后,元丰元年(1078 年),更改景福殿库名,他作了一首诗:“五季失固,猃狁孔炽。艺祖肇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守之,敢忘厥志。”于是,设置了三十二个库,用这些字为三十二个库命名,一个字为一个库之名。后来,又积盈余二十库,他又作了一首诗:“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也是如法炮制。
由此看来,宋神宗的隐痛和他的远大志向不是已经昭然于天下,后世所共见的吗?王船山(夫之)说得好:“宋神宗一定有不能畅所欲言的隐衷,这就是说,在他身边的高级领导人中,没有能够领会他的意图并为他谋划的人。神宗皇帝刚继位的时候,曾对文彦博说:‘国家养兵以备边疆有事,仓库里就不能没有富余的钱粮。’这不是受到王安石的诱导,而是很早就立下了这个志向。(中间省略)神宗仿佛被荆棘囚困在楼台之上,形势紧迫根本不容他在那里自怨自艾,徒发感伤,他希望振奋精神,有所作为。然而,他却难以把自己心里所思所想的话对众人说出来,以鼓舞大家克敌制胜的勇气和决心,只是提出养兵以防备边疆有事,但这还要求助这些高官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掌握国家权柄的高官不愿意像他那样表现得焦躁不安,只是想如何与他平安相处。”王船山对宋神宗的论述真可以说是窥见了他最隐秘的地方。宋神宗这个人其实就是王安石所说的怀着一种赤诚心忧天下,不想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那种人。他一辈子都担心自己成为昏聩、糊涂之人,而不以一天的头晕目眩为苦。凡是王安石期待着从宋仁宗那里得到的东西,在神宗这里都得到了。而且,神宗皇帝环顾群臣,没有一个可以和他谈话的人,当他见到王安石的时候,就好像获得了左右手,他们就像鱼见到水、水养护鱼一样和谐默契,造就了两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君和臣的一段佳话,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宋史?神宗本纪》在“赞”词中说道:“神宗皇帝天性孝顺友爱,他对祖母、母亲都很恭敬,在她们身边侍奉的时候,总是垂手站立,无论寒暑都不改变。他曾经和两个弟弟一起在东宫读书,听侍讲王陶讲论经籍和史传,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他带着两个弟弟向老师行大礼,得到朝野的一致称赞,说他是有贤德的人。他继承皇位之后谦虚谨慎,对辅相都很敬重,鼓励直言,体恤鳏寡孤独之人,赡养那些年高有德的老人,改变财政的匮乏状况,不对宫室搞豪华装修,不搞劳民伤财的各地游幸。”《宋史》本来完成于嫉妒仇恨王安石的那些人之手,他们对宋神宗往往也是有微词的。然而即便按照他们在这里所讲述的,宋神宗的德行已经是秦汉以来皇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不过,宋神宗之“神”还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他对大宋朝几代人向辽国、西夏国缴纳岁币感到耻辱,不甘心处于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朝思暮想要实行变法,富国强兵,重振汉唐的雄风。他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欣赏赵武灵王主张胡服骑射的英明果断。史书上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想积攒两百万匹丝绢换取辽兵的脑袋。按照他的设想,以二十匹绢收购一个脑袋,辽兵精锐不超过十万,两百万匹丝绢就足够了,并把这些丝绢储存在景福殿。宋神宗继位之后,元丰元年(1078 年),更改景福殿库名,他作了一首诗:“五季失固,猃狁孔炽。艺祖肇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守之,敢忘厥志。”于是,设置了三十二个库,用这些字为三十二个库命名,一个字为一个库之名。后来,又积盈余二十库,他又作了一首诗:“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也是如法炮制。
由此看来,宋神宗的隐痛和他的远大志向不是已经昭然于天下,后世所共见的吗?王船山(夫之)说得好:“宋神宗一定有不能畅所欲言的隐衷,这就是说,在他身边的高级领导人中,没有能够领会他的意图并为他谋划的人。神宗皇帝刚继位的时候,曾对文彦博说:‘国家养兵以备边疆有事,仓库里就不能没有富余的钱粮。’这不是受到王安石的诱导,而是很早就立下了这个志向。(中间省略)神宗仿佛被荆棘囚困在楼台之上,形势紧迫根本不容他在那里自怨自艾,徒发感伤,他希望振奋精神,有所作为。然而,他却难以把自己心里所思所想的话对众人说出来,以鼓舞大家克敌制胜的勇气和决心,只是提出养兵以防备边疆有事,但这还要求助这些高官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掌握国家权柄的高官不愿意像他那样表现得焦躁不安,只是想如何与他平安相处。”王船山对宋神宗的论述真可以说是窥见了他最隐秘的地方。宋神宗这个人其实就是王安石所说的怀着一种赤诚心忧天下,不想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那种人。他一辈子都担心自己成为昏聩、糊涂之人,而不以一天的头晕目眩为苦。凡是王安石期待着从宋仁宗那里得到的东西,在神宗这里都得到了。而且,神宗皇帝环顾群臣,没有一个可以和他谈话的人,当他见到王安石的时候,就好像获得了左右手,他们就像鱼见到水、水养护鱼一样和谐默契,造就了两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君和臣的一段佳话,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