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496622
- 民国大家石评梅、朱自清、赵元植、张恨水等笔下的老城风貌,100多张民国老城照片,展现*真实的民国老城。
- 近200篇片段小文,近百张民国城市照片,剪辑*精华的文字影像,全景再现一百年前老城辉煌的市井文化和历史底蕴。
-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 置身百年前老城的城市一角,聆听城市简史和英雄故事。
这是一本全面讲述老南京秦淮胜迹、古寺陵墓、市井文化、百姓生活的图书。全书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南京当年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古寺陵墓、政治风云、曲苑杂坛、南京美食、文化百态……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南京城及老南京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南京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是一本值得推广与阅读的史料类图书。
《老南京》
第一辑 秦淮胜迹,桨声灯影里的金陵旧梦
秦旅:南京的古城墙
朱平:千古名巷乌衣巷
赵朴、汪洪宝:金陵名胜玄武湖
管玉春:玄武湖中五岛的命名
沈浩:甘熙故居
吴小宝:梅园新村
周一凡:秦淮名桥七桥瓮
朱自清:莫愁湖
石评梅:游明陵
石评梅:紫霞洞
周启源:巍峨的中华门
杨献文:上水门史话
朱自清:秦淮河的船
周道祥: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李承勋:南京最早的西式公园——秀山公园
王莉莉:有“南都第一园”之称的瞻园
王莉莉:白鹭洲公园
杨献文:桃叶渡
王引:杨柳村古建筑群
毛遂之:花牌楼与常府街
赵丽莎:盛极一时的下关大马路
赵元植:“三大不大”与“三小不小”
第二辑 古寺陵墓,多少楼台烟雨中
吴志明:“天下第一禅林”——灵谷寺
常希远:秦淮河畔的夫子庙
洪任吾:三访鸡鸣寺
采石子:静海寺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周志中:邹鲁隐居龙泉寺
赵家璧:世宽师太与南京普照寺
濮小南:民国佛教界的活动中心——毗卢寺
卓友渔、相秀棠:昔日的南京城隍庙
韩品峥:珍珠河畔的武庙
陈进:六合文庙
金戈:鹫峰寺
詹融通:凤山古林律寺
朱明:栖霞寺
贺云翱:栖霞山舍利塔
王引:弘觉寺金陵塔
魏守馀:大报恩寺的琉璃塔
刘迎春:饱经沧桑永寿塔
孔令仁:南京最大的清真寺——净觉寺
杨为仁、孔令仁:太平路清真寺
第三辑 美味珍馐,久负盛名的真滋味
郑勰:南京板鸭
王克瑶:腌元宝菜
赵彦:江天阁的干丝
王克瑶:街市里的风味小吃
石三友:早点四绝
赵元植、时盛麟:受欢迎的南京苋菜
赵元植、时盛麟:野草中的美味——茭儿菜
李正乾:土桥贴炉面筋
一叶子:豆花村的川菜
郑国祥、龚建华:水乡特产——“水八鲜”
赵元植、时盛麟:“蚕豆花开馋煞人”
赵元植、时盛麟:“五月豌豆揭锅香”
马定文:马祥兴菜馆的四大名菜
王永泉:四鹤春面馆
石三友:曲园的东安鸡
汪思杰:龙池鲫鱼
石三友:陵园西瓜
汪思杰:久负盛名的盆牛脯
汪思杰:八百大糕
王克瑶:炒什锦
第四辑 夫子庙畔,喝茶玩耍坐车游
张恨水:吃茶的趣味
濮传俊:老城南的茶馆
周志中:到茶馆评理
郑彬彦:昔日的说书场
石寿宁:养鸟的规矩
石三友:春日放风筝
张恨水:夏日赏柳
王克瑶:秋日斗蟋蟀
张恨水:空气里的悠闲滋味
赵子杰:赶庙会
张恨水:坐车游城
朱自清:“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
徐泰来:驶向陵园区的时髦游览车
王源恩、俞宝书:古玩店里寻宝物
王源恩、俞宝书:风靡一时的宁扇
王昭全:案头观赏之佳品——雨花石
刘水:栖霞山赏栖霞石
张恨水:偏爱幽古巷
张恨水:清凉古道寻遗迹
濮传俊:大年三十洗个澡
王子冰:“家家有花房”
王永泉:解放电影院
还建军:秦淮河上的春灯画舫
赵军:狮子山上的广告灯
第七辑 红局白局打社火,老南京的老艺术
蔡震中:南京白局
蔡震中:红局的出现
吴忠本:秦淮河畔听“白局”
陶基富:金陵美景入白局
陶基富:秋夜听《哭妻房》
蔡震中:南京白局的“三起三落”
孙洵:戏茶厅里的京剧演出
吴忠本:南京评书
陶和之:洪山戏
陶基富:白局名票左邦运
余书樵:京剧名票高华
郑彬彦:木偶艺师李振支
赵丽莎:凤阳花鼓戏
胡晓钟:乡村锣鼓
熊瑞国:采茶灯
熊瑞国:犟驴舞
沈师保、陈兆生:打社火
刘守清:“戏曲之家”——南捕厅甘家
第五辑 老南京的生意人生意事儿
陈事恒:补碗工
陈事恒:补箩工
濮传俊:“房牙子”
张宇澄、郭江陵:修补旧书
唐思春:老南京的厨行业
刘昌裔:魁光阁里的茶博士
唐思春:茶行里的赞礼生
陈事恒:箍桶匠
王启勋:典当业
王克瑶:“做手”
赵元植:请会
许自强、李冠群:倒卖“老头票”
叶灵凤:漫天要价的马车夫
濮传俊:老城南的老澡堂
王克瑶:专运绒花的“脚帮”
王克瑶:昙花一现的丝织业
苏青思:现代制革业的兴起
王克瑶:呢帽业兴衰
章长礼:“生生堂”中药店
张国宽:陈义森酱园
李承勋:张祥顺徽章银盾店
杨文潮、汤燕生、曲功尚:“黑市”交易
第六辑 故都忆旧,老南京的文化百态
许祖云:鲁迅在南京
孙洵:国学大师黄侃
洪桥:巴金三到南京
俞律:与诗书同命的高二适
王兆鹏:词学专家唐圭璋
陈碧茵:张友鸾与《南京人报》
陈应庄:龚德柏三次主办《救国日报》
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与刘湘的渊源
碧茵:副刊圣手张慧剑
刘宗意:异于俗流的“胡三怪”
余士弘:张恨水卧病上新河
刘迎春:一代耆儒王伯沆
朱伯涵:张之江与中央国术馆
周红、朱秀兰:南京中央体育场
徐恭让:邵力子兴建力学小学
刘敬坤:罗家伦与中央大学南迁
常康平:金陵刻经处的变迁
蒋坤娣、张建民:茅以升任教河海大学
柳定生: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科学社
钟山之:海军人才的摇篮——江南水师学堂
江洪:南京基督教最早的教堂——莫愁路堂
第八辑 烽火岁月,老南京的政治风云变幻
徐森、谌秉直:江浙联军光复南京
盛成:孙中山就任大总统
毛北平:范鸿仙与铁血军
沈霞:杨仙逸与“援闽粤军飞机队”
王克修:无线电与龙潭之战
王琳:晓庄师范师生反帝反蒋大示威
李承勋:蔡元培支持学生抗日爱国运动
李清悚:东南大学的政治活动
包仁娟:金陵大学师生建造旗杆记
吴幼元:激战光华门
苏时文:汪伪政府的警卫军
王楚英:南京受降纪实
喻天鉴:蒋介石在孝陵卫的最后一次讲话
喻天鉴:震动南京的九十七师起义
吴诚聚:“京电轮”迎渡大军
胡念恭:解放南京
第九辑 漫谈老南京的老腔老调老风俗
邱德仑:元宵节与民间灯会
梁汉成:正月十六玩城头
于曰良:清明插柳
项利仁:驱邪除毒的风俗
邱德仑:洪蓝龙舟
项利仁:瞻节和送夏
王克瑶:放荷灯
陈家邦:插青枝
陈兆生:青苗会
王克瑶:赏月摸秋
王克瑶:重阳登高
王克瑶:文德分月
邱德仑:撑旱船
毛钧正:灶俗漫谈
郭骏:生日“禁忌”习俗
陈家邦:婚俗“双叫门”之由来
石三友:南京方言的俗语对
时盛麟:谐趣的隐语
时盛麟:“什九歌”
黄肖耆:漫谈“烧包”
第十辑 民国时期老南京的人和事
项德言: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
邓小文:陈独秀与江南贡院
京流:秋瑾明志夫子庙
李承勋:陶行知脱险记
年文:陈独秀危害民国案
毛遂之:张学良与鸡公山
周和平:首位女大学校长吴贻芳
张楚宝:近代林业学的开拓者梁希
李令节:心理学泰斗潘菽
洪维勤:国画大师傅抱石
钟昭华: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张国宽:一代名医张栋梁
钟山之:烈士孙津川
毛馥斋:翁文灏与南京地质陈列馆
纪维周:南京图书馆馆长柳诒徵
张德山:抗战前繁华的南京港
王菡、张利民:南京“小铁路”
李承勋:交通新气象
许自强:公共汽车卖票难
赵军:南京第一座无线电台的诞生
步慕芳:第一届全运会的举行
金声:1931年的“抡才大典”
怀麟:日伪统治下的“安清帮”
陶基富:青帮头子常玉清被捕经过
陈裕光:福开森捐赠家藏文物
石三友:桃花章的风波
曹茂遐:抢米风潮
资耀华:法币的崩溃
曹茂遐:金圆券趣剧
应扬:同善堂的善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