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682226
无论房子是谁的,家都是自己的,你的生活态度决定家的模样。
海清、吴越、秋微、庄雅婷、反裤衩阵地等大咖的家居顾问,前《瑞丽家居》资深主笔,“好在家居”CEO倪倪首部作品!
倪倪与专业家居摄影师霍城一起走访21个美好的家,朋友间的聊天,关于生活和家居的切实感悟,展现高颜值的家与用心的生活。
范冰冰、海清、青山周平、反裤衩阵地鼎力推荐,庄雅婷倾情作序。
为自己打造一个舒适美好的家,比出门的光鲜更让人踏实。
清新简洁的图文版式,进口樱花书彩纸,让人赏心悦目的阅读空间美学。
11年家居领域深耕,20条实用家居法则,21位朋友的美好家居生活,400 张让人怦然心动的照片。倾听生活的故事,感受人与家的温情。
延续“独立日”系列高品质,让你个人的生活增加活力!
当朋友问:“我能去你家看看吗?”你是否会大方邀请?
不管房子是谁的,家都是自己的,一个舒适美好的家,比出门的光鲜更让人踏实。资深空间装饰达人倪倪和摄影师霍城到21个美好的家做客,倾听他们的故事、与家的感情,拍下美好的空间与人,挖掘属于家和空间美学的生活质感。合租房、单人间、小户型、胡同房、复式楼、东京民居……每一个家都完全不同;秋微的家、庄雅婷的家、好好住CEO的家、网红改造家的家、单身白领的家……每一个家都是主人气质的延续。
柔软的文字配以专业摄影师霍城拍摄的精美照片,故事与家居知识的融合,在阅读中丰满对家的理解,掌握家居美学的内涵。其实,家的品位不是来自风格,而是来自生活的内容。
序:到最后还是要回到家里 庄雅婷
自序:我能去你家看看吗?
戴显婧的家:《老友记》里的开间生活
秋微的家:温暖的家让我们更独立
小韩的家:80 年代女学生和60 年代的家
老郭的家:最温柔的直男家
哈布的家:家让我自由自在
李孟夏的家:繁复得无以复加又和谐得无以复加
王耀宇的家:一半是北欧,一半是德国
普与素的家:洒满阳光的房间
Meng & Meng 的家:简约不简单,质感最重要
SAI 和虎子家:年轻时髦的老干部家
大胡子先生、ayou 女士的家:我家很黄很性感
冯骕的家:看看好好住CEO 的家为什么如此好住?
Takahiro 和卡卡的家:东京爱情故事
Hailey 和高原的家:一切都刚刚好
陈璞和王继涛的家:老小区里的北欧生活
Cody 和Sugar 的家:装修用了一年,但布置永远在继续
Locksin & Jan 的家:雾霾里的植物园
孟奇、Yvonne 和之之的家:65 平米的奢侈生活
毕涛和墨菲还有小麦的家:我们的家让我成了一名真正的设计师
庄雅婷的家:理想文人的时髦家
金晨的家:超级上镜的彩色家
独立日家居日常法则
序:到最后还是要回到家里
庄雅婷
如果没有一张宽大舒服的床,那么无论你出门时穿得多好看,都不踏实。
曾经不止一次,看网红直播,主播们用着昂贵的彩妆用品,穿着高级成衣,最新款的包也拿起来讲得头头是道。但这时镜头一转,你可以看到她身后的——“国民床单”,你懂吧,就是那种或粉或蓝,有大朵花卉图案的床单。这时你会觉得这和她们的人设太不符合了,那种床单不应该出现在小时候奶奶家的床上吗?不是想说网红虚荣,而是很多年轻人,也都忽略了陪伴我们最多的,家的品质。
综艺节目《非诚勿扰》里,也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桥段:
男嘉宾对女嘉宾的卧室最有兴趣,有经验的男嘉宾首先要求看卧室——那是体现真实生活的地方,不仅仅是家居的搭配与美感,还有整洁程度,也看看是不是与主人穿着谈吐透露出来的信息一致。确实有人见到狗窝一样的房间果断灭灯的,我觉得那可能是因为想象的幻灭。
我大概能理解,一切都是时光的作用:以前,全部力气都用在光鲜地走出去;现在,是时候舒舒服服地躺倒在自己家里了。
人呐,日子过舒服了,比面子重要多了。
那些买鞋买包的年轻人,后来都在买杯子、盘子、植物、丝绒沙发、地毯、版画;为了一台好用的吸尘器或榨汁机而欢欣;有的人开始玩园艺,还有一些人在厨房里沉迷。
真的,一旦走上家居之路,就回不了头了,那是一种深陷生活质感的真实需求。
以前,年轻人的家居品位是“四白落地”,宜家或其他北欧风,需要有一面墙的大书架;慢慢地,开始喜欢有质地的、色彩丰富的美式或异国情调;如果装修过三次以上,没准儿就跑步去到中式或维多利亚风了。我想这也对,毕竟人生是越来越丰富的,阅历、财富或多年累积的情感,会让你将所有的好东西妥善安放,他们交织错落,并且相安无事,呈现出多棱面的一个你。
你会发现,热爱生活的人是从一开始就热爱生活的。我们看到很多人,心心念念买房子,理由是自己的房子才能尽情玩装修;另一些人,无论住在哪里,都可以做到这是他当下最好的状态——无论他是否年轻、单身还是已婚、房子是租是买,他都会尽力给自己一个好看和舒服的环境,就好像一台虚拟幻灯机,在整个房间里投射出了他独立的内心世界。
仔细想想,我近年来的社交,慢慢都转移到家里了——我愿意歪在自家的沙发上和朋友开一瓶好酒聊天,聊高兴了去煮一顿宵夜;我也喜欢在有阳光的时候在朋友家的院子里吃吃喝喝;有时候我特别想去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家,是因为他们的猫猫狗狗太可爱了,简直想上门去“撸”;曾经结伴去逛街买衣服的日子,已经换成了组团去逛家具市场了;还有,我们会互相闪送家里长辈们做的各种好吃的……除了塑造一个光鲜的个体之外,更愿意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除了美,还有舒适与温暖,也有爱。
这就是生活。
我很喜欢看朋友们分享自己家的角落,变化都是一点点产生的。在朋友圈里,可以看到他们日渐繁复丰盛,或慢慢简洁空灵起来,都是随着心境与阅历走到的这一步。我喜欢看他们新种的花,新增加的家庭成员,一个墙角的突然变身,或一盏灯带来的新的光影。这比杂志上干净整齐的样板间更加吸引我,因为我感受到了人在其中生活的温度,和他们有趣的小心思。
从前我与朋友们相约,都是说:“我又发现了一家新馆子,我们去吧。”没想到,现在说得更多的是“去你家吧!”或者“来我家吧!”要知道,你想去一个人家里看看的时候,才代表着你真的对他的内心世界有兴趣,也是真的对他有情意。
《我能去你家看看吗?》这本书,替我去看了很多好朋友的家。主人们有作家,有设计师,有我以前的同事们,也有普普通通的小青年们。他们有的租房子,有的买大宅子:有的是单身,有的是热热闹闹一大家人同住。但里面的心思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都在爱和温暖中感受与世界的关联。
这本书的作者倪倪、摄影师霍城,都是我的亲密挚友。
他们曾经改造了我的家,我也视他们家的两只狗为子侄。这些年来,我们在彼此的家中度过了很多温暖时刻,而在他们的镜头下,我和我的猫,都表示此刻岁月静好。
2017 年11 月13 日 于北京
喜欢倪倪和霍城这本“独立日”的态度,喜欢里面的各种家与生活。
——范冰冰
倪倪和霍城是我认识多年的好友,特别喜欢他们的家居生活品位。“独立日”这本书让我通过他们的视角,看到很多美好动人的家,也了解了更有态度的生活。
——海清
在倪倪这本书里,跟随她一起去朋友家,能看到他们的故事。生活中很多自然生发的智慧,也暗合设计的理念,毕竟,家与人的和谐互动,才是家居的美好所在。
——青山周平
每个人都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在爱和温暖中感受与世界的关联。我和倪倪、霍城在彼此的家中度过了很多温暖时刻,在他们的镜头下,我和我的猫,都表示此刻岁月静好。
——庄雅婷
倪倪一直在家居领域深耕,已有十多年了,这样的坚持,令她成为我信任的家居指导员,向她学习、被她启发,也丰富了我自己的见识与品位。非常推荐你阅读这本书,如果你也希望生活更有美感。
——反裤衩阵地
自序:我能去你家看看吗?
家对于我来说,意义深刻,它不仅是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还要能够代表我自己: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习惯、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品位、自己的性格、自己对待家人和朋友的态度,还有更重要的——对待自己的态度。
小时候我们经常去同学家玩,如果家长在,我们会窝进属于小孩的房间,如果家长不在,我们就占领整个屋子。长大一些,借着考前一起复习、组建学习互助小组的名义,还能理直气壮地把房间门关上,家长在客厅看电视,我们在房间里假装学习,实际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聊八卦和打游戏上。
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父母出门旅行,第二天我就把半个班的同学请到了家里吃喝玩耍。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独自拥有一个家的使用权是令人兴奋的事情,虽然,收拾残局远比快速占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每个少年真正独立的时候,或许都从离开父母独自居住开始。于是,这世界上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家。
家是每一个人投射在有限空间中最真实的影像,或整齐干净或凌乱邋遢,都是你。而当你走出家门,这种真实性多少都会打些折扣。在我们对不同城市居民的定义中,这样的理论也一直存在。比如,人们认为上海人生活讲究,衣着得体,其实传统的上海弄堂居住环境狭窄阴暗,但走出弄堂的某位叔叔也许穿着一身讲究的白色西服套装。
家和外在的细微区别最终能影响到这个城市的社会生活。
香港地少人多,房价高,普通人居住空间有限,所以很少有香港本地人招呼朋友去家里做客。在罗马,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各种大小广场享受时光,广场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就是另一个客厅。东京餐饮业发达,5点以后下班的白领们从来都不急于归家,而是和同事们在外吃喝。家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加私人的居住空间。
家的丰富意义很难简单概括,它最终的样子取决于很多因素:地域、气候、社会文化、阶层甚至人种,然后才是那些我们后来才赋予它的价值:设计、风格、功能等等。
抛开这些复杂的理论定义,对于全球的年轻人来说,现在家的概念好像越来越趋同,那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是另一个你,它独立而美好,就像一位具有独立个性的朋友,它陪伴你,与你共处。它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它也可以在你变化的时候完全不变化。
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社交方式中,如果说朋友圈点赞是人际交往中最远的距离,那么,去过彼此的家应该就是朋友间最为亲密的标志了。
我们走访了身边二十一位朋友的家,北京、上海、东京……合租房、出租公寓、胡同改造房、 loft(一种复式户型)、父母给买的新房、自己贷款买的房,类型各式各样。但是这些朋友都觉得,无论房子是谁的,家都是自己的。
他们是我的朋友,他们的家就如同他们的朋友,我们通过这些走访,用最短和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他们,甚至不经意间知道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生活小秘密。有些人本来很熟悉,有些人只是几面之缘,有些人是朋友的朋友。我们第一次尝试用这样直接的方式交流:“我能去你家看看吗?”回想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充满疑问和考验彼此的问题。害怕被拒绝,害怕拒绝的理由让人明白自己在朋友心中的位置,害怕因为第一次去一个并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家而感到尴尬,害怕朋友的描述和实际的感受有差异。虽然我们是为了这本书的成稿走访拍摄,但是我们都认真地将每一次拜访当成去朋友家串门、聚会。我们在一些朋友家吃了早餐,也有朋友请我们吃了丰盛的家宴,有朋友会特意手冲咖啡,也赶上过非常丰富的下午茶。当然,也有一边收拾屋子一边和我们聊天的,还有因为在家工作让我们完全当成在自己家随意玩耍的。
他们大多数人的家的样子和本人的气质非常一致,这种一致并不仅仅是因为特定的家装风格,而是他们的家真实地反映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家中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对待一起居住的伴侣、家人或者宠物,如何招待来家中做客的好朋友,都会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中“暴露本性”。每个人的家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努力而美好的生活,感受到属于这个家的独特气质。这感觉很奇妙,我们不仅更真实地了解了这二十一位朋友,也仿佛在不经意间,又多认识了二十一位朋友。
嗯,如果家是朋友,那么你的家,是怎样一位朋友呢?
2017年3月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