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98363
1. 4~12岁儿童房设计指南,儿童安全成长空间父母启蒙书
2.儿童房安全选材、色彩搭配、灯光配置、收纳规划、学习区的布置……完全攻略
3.100余张精美、实用的儿童房实景图,为设计师、家长提供设计灵感
4.附录“孩子分房,妈妈100 问”,你关心的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本书为成长型(4~12岁)儿童房设计指南,也是关于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梦想书。全书内容基于儿童需求、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来设计属于儿童的独特生活空间,包括儿童房内安全家具选择、照明设计、收纳规划、色彩搭配、学习区布置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旨在将儿童房作为孩子独立人生真正开始的地方,帮助家长和设计师有效设计出符合孩子行为习惯的综合成长空间。
第1章 为建设儿童房做准备
装修前置——提前三年做的准备
观察——等待孩子独立意识的出现
窗口期的分房年龄——不是所有年龄段都适合分房
分房过渡——空间的启蒙
第2章 儿童房的空间原则
房门——自由与自律之门
照明——“上帝说,要有光”
“ 4 m2 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空间原则
第3章 儿童房的空间规划
起居——床的意义
收纳——理性思维的诞生地
学习——踏出舒适区
展示——通过仪式感树立自信心
兴趣活动——小宇宙的建设基地
社交——学会分享与合作
第4章 360°儿童房体验
夜晚——幻想与现实的交会点
生活路径——解构孩子在家的12 个小时
时间的魔法——随时会变的空间
通风与净化——以状态迎接每一天
安全——危险无处不在
生物——好的倾听者
色彩——大部分女孩都喜欢粉红色?
声音——吸收与传递,都需要
第5章 和孩子一起成长
规则——是孩子的,更是家长的
基础朴素——一年一变的孩子们
勇气与决心——给我们这样的父母
让孩子走出儿童房
附录
孩子分房,妈妈100 问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行为认知发育表
居住建筑照明和学校建筑照明的照度标准值
参考文献
致谢
前 言
致终将远去的孩子们
一
我是一个离家远行的孩子。18 岁离家到武汉求学,从学生时期的寒暑假回家,到工作以后数月回家一次的短暂停留,再到定居广东后,每年回家一两次的探亲。地理意义上的家越来越远,而情感上家的印象却越来越具体。少年时在家的种种,在我眷恋故乡时一遍一遍地回放,那干净、热烈的夏天球场,傍晚和家人一起散步的时光,无数次犯错后心里的紧张,小小成功后家人的鼓励……并没有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而忘却,反
而越来越清晰。
转眼自己已步入中年,孩子也马上要上中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孩子终将远去,孩子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当今的社会形态与我是孩子时已经很不一样。我们是计划生育开始后的代人,父母大多有很多兄弟姐妹,他们的家庭教育深受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注定让我们这代人无可参照,只能依靠自己幼年的体会和父母的经验来开启育儿工作。
然而,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与30 年前完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穿越代价”越来越大,没有家长愿意给孩子一个“底层”的未来。不同的未来,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改变命运”外,“素质教育”已成为进入社会后所有人沟通协作的必修课。我把它概括为“三养”,即教养、修养、学养。要成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应当从家庭获得行为的规范—— “教养”,从自我思辨中获得智慧的累积——“修养”,以及从学校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方法——“学养”。
客观来说,这“三养”对家长提出了的要求。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孩子对父母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为了孩子父母都要重新做人?父母是否应当和孩子一起学习?
在我看来,是的。
20 世纪早期,养儿是为了防老存续;20 世纪中期,养儿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20 世纪晚期,养儿是为了振兴家族。21 世纪初,在消费降级、生子欲望低下的今天,孩子的角色是什么?
我之前的观点是:我需要一个延续自己生命、传承我的优点和继承财富的亲人,我希望有一个比我更好的后代,她带着我的一部分,成为另一个我,成为的她。结果,孩子出世了,带着我的优点和一直埋在我内心深处的缺点;等到她懂事时,我好像依然没有什么财富,但还是希望她过得比我好,那怎么做到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结论是:孩子的诞生就是一面镜子,她童年的任务就是让父母看到自己年幼时的样子,并且激励父母提升自己;而孩子则会像父母学习,同步成长,这就是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意义。
在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爱的种子在父母的忙碌和投入中悄悄种下,热烈、疼惜、包容、严肃、温暖……各种味道的爱会在孩子心里慢慢沉淀,直到孩子后远去,组建自己的家庭。当他遇到一个个似曾相识的生活关卡时,父母会成为好的借鉴参考。
这是他们这一代应有的幸福,因为我们的育儿原则已不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和生存忧虑的影响,更多的是基于人性本身的潜力培养。这样的养育更加关注教育的本质,可以直接为子女传授真实的家庭养育知识与经验。
二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既是养育执行人,也是后果承担者。这一点,我觉得有些国家做得比较好,如美国。在美国,有很多第三方机构承担非政府义务,而这些事情非常专业,仅凭个人之力无法完成,比如怎样养育孩子。在孩子3 岁以前,我基本上是对着一本《0 ~ 3 岁育儿手册》完成了大部分的养育工作。后来,我没找到4 岁后的专业指导书,也没有坚持去找,原因是我发现4 岁以前的养育工作主要是“保育”,而4 岁以后,“教育”就开始登场了。基于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即便有国外相关参考书,体制与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只能自己琢磨。
此时是2011 年,自媒体刚刚兴起,亲子育儿“大V”林立,但各种机构的关注点几乎都集中在4 岁以前的保育阶段,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没人关心4岁以后的孩子?仔细想想,其实这很符合逻辑。0 ~ 1 岁,贴身照顾;1 ~ 2 岁,斗战小病;2 ~ 3 岁,收获萌宝;进入4 岁,战场转移到了幼儿园,孩子的身体状况基本稳定,自理能力初建,进入轻松带娃期。没有正面的保育难题,除了买衣服、玩具,也没有直接的刚性消费。尽管如此,我这个曾经的医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正当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形成、
性启蒙期即将到来、求知欲开始快速释放、秩序感与专注度成为过渡难点的时候,有些父母却选择把孩子交给学校和各种培训班?
在我看来,保育只要不出差错,就可以顺利过关;而教育恰恰是要全心投入,才能有“过关的作品”。面对这样的幼教环境,我心里感到不安,是我错了吗,还是国内的教育理念还不成熟?后,我选择坚持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2011 年,在了解了一些国外儿童的分房经验以后,我开始启动女儿的分房计划,从半开放的宜家玩具帐篷,到有门的中型帐篷,到共同建设女儿的房间;从女儿把帐篷当成玩具柜,到和玩具睡在一起,到独立睡帐篷,再到后和我们“约法三章”,制定她房间的使用规则。女儿在5 岁半时,开始在家里“独立生活”。这个过程让我觉得有效的方法和恰当的时机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合乎年龄的心智,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又过了两年,在酷漫居公司(迪士尼儿童家具中国授权商)任职期间,基于对儿童家具和儿童房空间的了解,以及回答了近千位妈妈的分房询问后,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系统地整理了一份完整的儿童房分房资料。针对4 ~ 10 岁的孩子(主要学习认知来自环境,而非学科课本的年龄段),儿童房是他们人生中个独立
的空间。父母在家里与孩子模拟人生,预演未来要应对的生活。儿童房与家庭公共空间虽一门之隔,但平等、尊重的关系被建立起来,真正的教育从此开始。
我认为有必要将我所知道的理论、案例、数据,以及我自己的经验,以建议的方式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有幸得到出版社的邀请,把关于儿童成长教育和儿童房的自我理解和实践成果呈现给大家,若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乐观自信、独立自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