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4944
每个人当下遇到的困扰或难题,或多或少都与自己的性格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关,而这种性格和思维方式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一旦认识到了这种关系, 很多问题也随之找到了解决办法。没有人能替自己解决具体问题,但心理学却能帮助你更懂自己、更理解他人。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情,那就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便是心理学的魅力。
本书得到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德高望重的心理学教授高云鹏等知名专家和媒体的的高度评价,“它让人耳目一新,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心理学科普著作。它着眼于‘用’,不仅普及了心理学知识,还引导大家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得很好,值得称赞。”“这本书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极有指导意义的书,帮助今天的国人在可能遭遇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我十分欣赏这本书中提供的科学又实用的内容。”
区别于其他枯燥难懂的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心灵鸡汤类书籍,本书作为心理学的科普著作,有以下特色:
1、用讲故事的方法讲道理,把有关自我成长、婚姻家庭、亲子育儿等日常实践问题和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让你感兴趣、读得懂、用得上。
2、鲜活真实的生活案例,让你在书中遇见似曾相识的自己,得到理解,收获释然;
3、科学专业、通俗易懂的心理学分析和严谨易行的心理自测,让你更懂自己,更理解他人;
4、简单实操的日常练习,引导你用实际行动改善人生境遇,以积极心态领略人生风景。
本书是一本能让你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心理学科普书,一定要看,而且越早看越好。一书在手,幸福三代!让它造福你和你*亲的人。
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从一个个鲜活真实的生活案例开始,本书讲述心理学在自我成长、心理健康、亲密关系、亲子教育、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的日常应用。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揭开了原生家庭的伤疤;本书则进一步帮助你轻松掌握一些心理学的重要知识,让你更懂自己、更理解他人,帮助你走出原生家庭的羁绊、把握亲密关系的本质、奠定孩子的美好未来。
走出原生家庭的羁绊,与自己和父母握手言和:
与父母有冲突后,如何治愈与和解?
为什么你会成为“社交透明人”,如何改变?
输在了起跑线,如何超越?
如何面对至亲的别离?
……
把握亲密关系的本质:
如何知晓你的意中人是否*终会选择你?
如何走出“七年之痒”,营造更好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总忍不住把*坏的脾气砸向*亲的人?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
懂孩子,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如何做理想父母——权威型教养父母?
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
经常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为什么更需要帮助?
……
理解你不了解的自己: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手相、星座、塔罗牌,为什么你会相信它们?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在哪里?
……
亲爱的朋友们,与《用得上的心理学》这本书一起,踏上人生的新旅程吧!
序 言 读得懂、用得上的心理学 I
第一章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心理学,到底是什么? / 3
成人大脑也可塑?我们一起“人老脑不老” / 12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 22
你有几张“面具”? / 28
提升心理资本,做自己的HERO / 35
你眼中的世界,正是你内心的反映 / 42
手相、星座、塔罗牌,为什么你会相信它们? / 46
走近抑郁症 / 52
附:抑郁自评量表(SDS)(含评分标准) / 60
焦虑症,离你有多远? / 63
附:焦虑自评量表 (SAS)(含评分标准) / 71
第二章 直面原生家庭“烙印”,与自己握手言和
送给想爱自己的你 / 75
中国家庭的八种暗伤 / 77
与父母决裂12 年后,如何治愈与和解? / 83
曾感到被“抛弃”,请从学会去爱开始! / 90
本节小练习 冥想 / 96
输在了起跑线,如何超越? / 97
本节小练习 与父母化解冲突五步曲 / 103
为什么你总感觉幸福离自己很遥远? / 105
本节小练习 修炼幸福力最见效的方式 / 112
暴饮暴食?烟不离手?其实都源于…… / 113
洁癖或邋遢,都不是你的错 / 118
是什么把你变成“社交透明人”? / 123
本节小练习 主动沟通小技巧 / 130
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远离“心身性疾病” / 131
驱散消极心态,让生命充满阳光 / 142
“老年节后空巢症”,如何帮助父母面对孤独? / 151
如何面对至亲的别离? / 157
第三章 看清婚姻关系的本质
爱情也是有理论的,你知道吗? / 165
关于择偶这件事,男人们都在想些啥? / 173
关于择偶这件事,女人们都在想些啥? / 178
营造亲密关系,你“露”得够吗? / 186
附:让人相爱的36 个问题 / 193
“爱无能”源于有条件的爱,怎么破? / 195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 202
“下嫁”的女人婚后难幸福? / 209
为什么总把最坏的脾气砸向最亲的人? / 216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因为“爱情沉默症” / 221
附:“爱情沉默症”自测量表 / 226
第四章 懂孩子,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快乐,从胎儿开始…… / 229
母婴依恋,生命最初的纽带 / 233
如何读懂婴儿的世界? / 238
走进孩子飞速发展的思维 / 247
人格塑造,从天生“气质”开始 / 256
如何做理想父母——权威型教养父母? / 263
最佳教育期,真的存在吗? / 269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爱情” / 275
对孩子予以积极的期望和信任 / 281
面对分离,怎样才能“不焦虑”? / 287
读懂孩子发脾气的“潜台词” / 293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 299
经常有攻击行为的孩子,更需要帮助 / 304
宝贝的“性好奇”,怎么破? / 309
如果你的孩子被虐待,请牢记这七条 / 313
谁管压岁钱?与心理账户有关 / 318
尾 声 人到中年,风景此时正好 / 325
心理学是一门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学问,但做心理学的科普却很难。因为它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看了《用得上的心理学》,它让人耳目一新,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心理学科普著作。它着眼于“用”,不仅普及了心理学知识,还引导大家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得很好,值得称赞。盼望以后会有续集不断地问世。
——高云鹏(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实用、全面、生动有趣、信息量大,在推广普及心理学方面,这本书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极有指导意义的书,帮助今天的国人在可能遭遇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徐振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理咨询科执业医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王明姬博士通过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咨询案例,在本书中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并且给出了简单易行的自我评估和实用的自我成长练习。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十分欣赏这本书中提供的科学又实用的内容。特别推荐给心理学爱好者。
——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委员)
如果你正受到自我成长、科学育儿等问题的困扰,这是一本能让你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好书。推荐给广大的心理学爱好者,一定要看,而且越早看越好。
——贺斌(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制片人,著名主持人)
读者评论
晨读王老师的文章已经成为习惯,沉浸其中,不断获取新知,不断打开心智,不断调整思维模式,获益良多。文中的事例,现实中的缩影,道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岁月童话
认认真真地读了王老师的文章,并念给妈妈听,老人家终于听进去了,并表示有所收获。以往苦口婆心地碎碎念,说服力不够,不如这么科学通俗的文章来得给力!幸好终于读到了王老师的文章,感恩!
——Peace day Lijuan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希望做父母的都看王老师的文章,给自己警示,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性格、美好的人生。
——S 素 昔
案例很有代表性,很能说明问题。读懂孩子的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王老师的文章总能给人惊喜!
——一跃
原生家庭关上的门,明姬老师打开的窗。
——喵汪妈
我愿意把这么好的精神食粮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波
常怀感恩之心,确实比较容易满足,容易感到幸福。那种总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他的人,真的很难感受到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但幸福是一种能力,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修炼。谢谢王老师的文章!加油!
——云卷云舒
王老师和姚老师的文章是大众的精神财富,作为学生和读者的我受益匪浅。
——Jabbers
既然我们每个人就像是网络中的一个交叉点,在与别人互动中,影响着他人,也被他人影响着,那就让正向能量从“我”开始吧!
——楼柒
走近抑郁症
最近,我身边认识的两个家庭中,先后出现了抑郁症患者,一个是中度抑郁,另一个是重度抑郁。问起他们的家人,才知道其实持续的情绪低落状况及症状已经出现了几个月,只是家里人“谁都没往那方面去想”。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抑郁”当成是“郁闷”,以为仅仅是心情不好,过几天就没事了,或者把抑郁称作“情绪感冒”。实际上,抑郁远没有感冒那么流行,也不像感冒那样简单地扛一扛就能痊愈。这些理解上的偏差,反而会让患者和家人忽视抑郁症状,有的甚至会因此失去生命。
2017 年世界卫生日关注的正是抑郁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有3 亿多人正遭受抑郁症困扰。而在我国,由于大多数人对抑郁症认知不足,并存在诸多误区,抑郁症就诊率还不足10%。
这也正是我撰写本文的原因,希望让更多的人对抑郁症有一个科学、清晰、准确的理解,既不要谈“抑郁”色变,也别不当回事,及时觉察,及时干预。
千万别小看抑郁症
2000 年悉尼奥运会直播获得了巨大成功,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感受到荣耀的同时也陷入了艰难的低谷期,淡出公众视野长达一年之久,体重从80 公斤降至55 公斤。白岩松曾描述那段时间的自己:“那时候我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非常糟糕的失眠,有强烈的悲观感绝望感,一种深深的失望。你想想,我和夫人是用笔来沟通,你就知道我到了什么地步,天天想的就是自杀。”
而以“冷幽默”著称的央视名嘴崔永元也是严重抑郁症患者,有强迫症倾向的大S 徐熙娣也曾在节目直播中说“我好想拿刀杀死我妈”。她同抑郁症斗争了很多年,而张国荣更因抑郁症而自杀……
这些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公众人物。当人们关心“抑郁”时,往往因为这个词与自杀联系在一起。公众人物因抑郁自杀的案例并不少见,抑郁在普通人中也有相当高的发生比例。
我的一位医生朋友遇到了下面这个案例。
一位年轻女士来到心理门诊,她的父亲抱着她不到1 岁的可爱女儿。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测查,医生诊断她为抑郁症。用药一段时间后,祖孙三代再次来到门诊,看起来患者病情明显缓解。但是,几个月后,不幸还是发生了。这位患者随意减药停药,没多久就病情复发。这次除了抑郁加重以外,焦虑、失眠比以前更加频繁,她整日坐立不安、心乱如麻。儿子上学不听话、被老师批评这样的小事,也让她觉得寝食难安,如同大祸临头。
在家人的陪伴下,她再次来到医院,医生建议住院或采用物理治疗。但患者的丈夫觉得没有必要,开了药就回去了。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患者在厨房用儿子的红领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悲剧很让人痛心,两个孩子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母亲。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抑郁症就像在水潭中蹚水前行,走得越远,水就越深,危险也就越大,不知道走到哪一步就会坠入水下深坑,万劫不复。
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有时可以战胜人性中伟大至极的母爱,如上面案例里的那位女士。
再来看另一位生完孩子后出现了产后抑郁的年轻妈妈。她经常心情不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带孩子,自己的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认为活着就是一种负担,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她更担心襁褓中的孩子也会遇到这样的痛苦。于是,在万念俱灰之后,她抱着孩子一起跳河,以免自己死后孩子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受罪。
专业上,这样的行为被称为扩大性自杀,是抑郁症最为严重的后果。
抑郁是一种心境障碍
对于抑郁,我们需要一个清醒的认识。而要说清抑郁,必须要先明确两个概念:情绪和心境。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比如,遇到好事就高兴,遇到坏事就生气,高兴、生气等这些由具体原因带来的短暂感觉体验就是情绪。
心境是情绪的背景、底色或基调,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而又不是很强烈的情绪状态。比如,有的人会觉得有段时间看什么都顺眼,干什么都有劲儿,那么可以说他的心境很好。当然,即使心境很好,该有的喜怒哀乐也都会有。
也就是说,情绪是具体的、短暂的、鲜明的,而心境则是持久的、稳定的、相对隐蔽的。如果把情绪比喻成水面的浪花,那么心境就是浪花下面涌动的暗流。如果把情绪比作一天的气温,那么心境就是一个季节的气候。
抑郁的时候,真正出问题的是心境,而不只是情绪。一个人一时心情不好,可以说自己很郁闷。但如果心境持续低落,那就是抑郁了。所以在专业分类上,抑郁的归属是心境障碍。
抑郁为什么会发生呢?
在人体脑内,存在着某些化学物质(比如五羟色胺),它在某个部位的浓度降低了,这个时候人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就是抑郁。至于这个浓度降低是怎么发生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内的某些神经内分泌变化有关,也可能与季节气候有关,也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但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导致抑郁。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负面事件。但是,遭遇负面事件,并不意味着抑郁一定发生,它仅是一个诱发因素。由于个人心理的平衡能力不同,有的人情绪低落一段日子就恢复了,有的人则越来越严重,从一般心理问题一步一步发展到抑郁发作。
即使没有负面事件,也可能患上抑郁症。有位老年的抑郁患者就曾经说过,我现在什么负担都没有,孩子都工作了,也很孝顺,退休工资也很多,我怎么会抑郁呢?可是抑郁的发生,可能有诱发因素,也可能没有。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完全可以是内源性的,与外部环境无关。
往往有人会把抑郁当作是想不开。可是,抑郁不仅仅是想不开,不仅是某些心理因素导致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心理疾病,比心理问题要更严重一些。心理问题并不同等于心理疾病。
抑郁发作时,人有哪些表现?
那么,抑郁发作时,人都有哪些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我们可以警惕自己是否真的“抑郁”了,并及时发现、及早治疗。
第一,心情像是被冷冻。抑郁发作时,心情就像进入了冬季,整个气候都是寒冷的。有的人会觉得心烦,干什么都没意思,对什么都没兴趣,还会莫名地感到委屈、难过,总想哭;有的人会觉得疲乏无力,精神倦怠,身体跟抽空了一样;有的人本来能言善道,却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出门,不愿见人,见了人也觉得脑子里空空的,不仅没什么话说,还觉得自卑、不自在。当然,上面的各种感觉也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第二,睡眠出现问题。抑郁发作时,最常见的一种生理表现就是睡眠出问题。一是难以入睡,有的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特别乱,经常不由自主地回想以前的一些事情,而回忆的内容通常又是不开心、不愉快的。二是经常早醒,好不容易睡着以后,可能三四点钟就醒了,实在睡不着只能看书或看电视打发时间,到了该起床上班的时候,又特别地被动,不愿起床,心情也更糟糕。
第三,感觉一切都不好了。往日热爱的工作,现在也没有了动力和热情,甚至想辞职;勉强工作的时候,又发现脑子就像一团浆糊,木木呆呆的,坐在电脑前半天反应不过来;记性也变差了,经常忘记重要的会议或安排,以致工作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外出跟朋友见面的兴趣也越来越弱,总觉得干啥都没劲儿、没意思透了。这个时候,抑郁的人更容易自责,会觉得前途黯淡、希望渺茫,严重抑郁的时候,还总想轻生,质疑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容易抑郁的人群
产后抑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也是可以控制的。那英、叶一茜都坦承自己曾患产后抑郁,但她们在荧屏上爽朗的笑声向我们宣告:产后抑郁完全是可以战胜的。
除了产后,更年期也是情绪不稳定的特殊时段。在更年期后期或更年期过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有的人也会出现抑郁。这个时候的抑郁,往往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部、腹部、背部等处感到疼痛。
有些年轻女性,为了保持体形而盲目使用减肥药,服用一段时间后,降下来的不仅是体重,还有心境。曾有艺人因为服用减肥药而出现抑郁,继而自杀。有些减肥药会直接或间接地扰乱脑内与情绪有关的化学物质,从而引发抑郁。
生理和心理互相影响,不可忽视身心性疾病。在实际治疗中,我们经常发现,患者在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比如厌食、失眠、疼痛等,会到医院就诊,而同时发生的一些情绪症状容易被自己忽视,以为是身体不舒服导致心情不好,这样可能会错过最佳就诊时机,或被误诊。因此,在就诊时,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情绪体验,向医生全面反映自己的身心不适。
除此之外,一些躯体疾病,如糖尿病、脑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合并出现抑郁的情况也不少见,应引起这类病人及家人的重视。
抑郁需要分级治疗
需要强调一点,不是有点坏心情,就意味着得了抑郁症,这个标签可不能乱贴。人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失恋、离婚、失业的时候,会出现苦闷、烦恼、压抑、沮丧,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如果当事人应对不良,情绪反应会继续升级,直至发展为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虽然这种状态与抑郁体验有一些相似或重叠部分,但一般程度较轻,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范围不像抑郁症那么广泛。如果程度较重,但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的水平,一般称之为抑郁情绪。
从一般心理问题到抑郁症,就像逐级台阶,严重程度处在不同的等级。如果不好确定的话,可请专业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判断。目前,国内很多三甲医院都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如果你身边有亲人或朋友出现了情绪或心理问题,但是你们又拿捏不准的话,我建议你们到专业的心理机构确认。
对于轻度抑郁,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同时鼓励积极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整,比如多运动,多接触阳光,多做一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长期坚持,对于抵抗抑郁和改善性格都有很好的作用。
如果经过评估,达到了中度抑郁,则应首选药物治疗。有些患者对药物有顾虑,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其实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但和其带来的疗效相比,一般可忽略不计。目前很多新型的抗抑郁药起效快,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一般在几周之内即可起效。但维持治疗很必要,过早减药则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经过评估,如果达到了重度抑郁,心理治疗的效果也会比较短暂、有限,应首先选用药物治疗,在病情部分缓解或基本缓解的时候,心理治疗效果最佳。而在其他时间段进行心理治疗,效果相对不明显。
当然,如果患者喜欢并坚持做长程的心理治疗,在抑郁不重的时候也是可以考虑的。有的患者将抑郁归咎于环境因素,坚持调整自我认知、拒绝服用药物。其实,如果抑郁程度较重,自我的力量很虚弱,自我调整不足以达到自救的效果。
一起驱散心灵阴霾
有人将抑郁称为心理感冒,其实抑郁既不像感冒那样可以不治而愈,也不像感冒那样好了就可以停药。治疗抑郁,需要专业医生指导、药物帮助和自身改变这三个方面共同进行。
有些人患抑郁症后离我们而去,但更多的人在积极治疗之后,继续健康地生活。有位曾患过抑郁症的歌星勇敢地担任起抗抑郁的形象大使,他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抑郁虽是心灵阴霾,但只要正确对待,终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