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665054
内容简介
刘大櫆的一生,是落魄文人、失意文人的一生。走进刘大櫆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了解清朝失意文人奋斗、向上的风貌。寻其足迹,可以了解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适应各种困难的环境,走出一条适合自己而又富于人生价值的路。刘大櫆与戴名世、方苞、姚鼐并为桐城派代表人物,他以一介书生,流芳千古。因出身低微,其付出要比他人多得多,其内心的痛苦也比其他人多得多,而其身上所蕴含的启迪意义,自然也更丰富得多。一个人取得成功,可贵的不是乘顺风船,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在逆境中的人没有成功,因此,刘大櫆的故事,是一个励志故事,一个在逆境中成才、成长、成功的故事。
让我们走进《刘大櫆传》这一弯河流,欣赏其平静的流水下,曾经滚动的热血和巨浪;感受其相对狭窄的水面中,曾经流动过的无限风光。
让我们走进《刘大櫆传》这一弯河流,欣赏其平静的流水下,曾经滚动的热血和巨浪;感受其相对狭窄的水面中,曾经流动过的无限风光。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家乡岁月(1698年夏-1720年冬)
一 南高公栖居白鹤刘大櫆诞生合明
二 读私塾大家守夜写《解毁》吴直瞪目
三 缥碧轩记父亲语白荡湖羡游鱼乐
四 为大嫂祖母立传替母亲哥哥传名
五 写《观化》麒麟露角吟《杂诗》古今异体
第二章 家乡课徒(1721年春-1725年春)
一 初课徒时寓勺园冒大雪夜访叶酉
二 日与二三子论学夜听张东临弹琴
三 先生胡宗绪他往弟子张若盼离世
四 挈朋友游龙眠山吟《恐吠》别张渭南
五与弟子游碾玉峡携妹夫坐漱润楼
六 皖城订交遇师友京城投书盼归依
七 盼回信再致友人应乡试诀别孥妻
……
第三章 京城九年(1725年春-1733年冬)
第四章 诏征博学鸿词前后(1734年春-1738年冬)
第五章 第四次赴京前后(1739年春-1744年冬)
第六章 入尹会一幕府(1745年春-1748年冬)
第七章 潜心经学之士(1749年春-1754年春)
第八章 湖北入幕(1754年春-1756年夏)
第九章 两浙幕申(1756年夏-1759年秋)
第十章 黟县教谕·上(1759年冬-1765年春)
第十一章 掌安庆书院(1765年春-冬)
第十二章 黟县教谕·下(1766年春-1771年夏)
第十三章 晚年(1771年秋-1779年冬)
尾声
后记
前 言
刘大櫆的一生,是落魄文人、失意文人的一生。走进刘大櫆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了解清朝失意文人奋斗、向上的风貌。寻其足迹,可以了解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适应各种困难的环境,走出一条最适合自己而又富于人生价值的路。刘大櫆与戴名世、方苞、姚鼐并为桐城派代表人物,他以一介书生,流芳千古。因出身低微,其付出要比他人多得多,其内心的痛苦也比其他人多得多,而其身上所蕴含的启迪意义,自然也更丰富得多。一个人取得成功,可贵的不是乘顺风船,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在逆境中的人没有成功,因此,刘大櫆的故事,是一个励志故事,一个在逆境中成才、成长、成功的故事。
走进栩栩如生的刘大櫆的生活,我们不仅能感受其事业受挫时的无奈、叹息、幽怨,还能享受其诗文的奔放、豪气,与朋友交往的谦逊,为弟子执鞭的敬业。分享其游山之乐、嬉水之喜,感受其饮酒的豪迈,以及允诺朋友文字之请的慷慨。
刘大櫆是一个道路坎坷的人,故受人一点之恩,即感恩戴德,滴水不忘。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试的方苞去世后,他写祭文,情真意切,赞美之辞,唯恐不足;请他入幕的尹会一去世后,他写其行状,不惜纸墨,洋洋万言。因为自己长期在逆境中奔波,所以他对于那些肯帮助自己的贤达,千恩万谢,礼数唯恐不到。
因受学历、官阶的限制,刘大櫆交往的圈子被限制在中层偏下。除了方苞、尹会一、李绂、吴士玉、张廷玉等少数名流与刘大櫆有故事或交往,更多的朋友和故人是生活在下层的文化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千古流芳。他以自己诗一样的文字、音乐一样的节奏、散发着醇香的心气以及古人淳朴的品质,记录下了清朝一位失意文人的生活方式、孜孜不倦的努力和高尚的品质。他不是举人,却胜过了许许多多的举人;他不是进士,却胜过了许许多多的进士。他生前仅获得一个教谕之微禄,死后却获得超出相国之声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等同于官阶,人的智慧不困于教育背景,人生的意义不受制于社会地位的低下。
他身材魁梧,而对人谦慎有礼;他浓髯须眉,却常泪水涟涟;他嘴大能塞拳,能感受其笑声朗朗,豪气奔放;他擅长看病,却常常病魔缠身。冬天,他常常穿秋衣;回家无米,常常是邻居送新麦下锅。旅住客店,他夜不能寐,吟诗怀旧;风雨羁途,他常常睁眼到天明,听鸡鸣雨声。
燕京的黄沙,无数次玷污了他的衣衫;故人家的苔藓,多少次打湿了他的芒鞋;异乡的风月,无数次叫他流下怀乡的热泪。所幸的是,他活了80多岁,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人均寿命,可稍补人生不顺之缺憾;他不是举人,却成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一个奇迹。今天,人们推桐城派的代表,戴、方、刘、姚,如数家珍。皖江自7岁童子至百岁老翁,无人不晓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其泉下有知,亦可欣慰矣!
他是桐城派河流中的一段,没有他,桐城派就会断流;他是桐城派链条中的一环,没有他,桐城派就会从中断裂。他是方苞的得意弟子,同时又是姚鼐所尊敬的老师。在桐城派滔滔奔涌的河流中,因为刘大櫆的存在,才使这个清朝最大文派,源远流长,流风无限!
让我们走进这一弯河流,欣赏其平静的流水下,曾经滚动的热血和巨浪;感受其相对狭窄的水面中,曾经流动过的无限风光。
走进栩栩如生的刘大櫆的生活,我们不仅能感受其事业受挫时的无奈、叹息、幽怨,还能享受其诗文的奔放、豪气,与朋友交往的谦逊,为弟子执鞭的敬业。分享其游山之乐、嬉水之喜,感受其饮酒的豪迈,以及允诺朋友文字之请的慷慨。
刘大櫆是一个道路坎坷的人,故受人一点之恩,即感恩戴德,滴水不忘。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试的方苞去世后,他写祭文,情真意切,赞美之辞,唯恐不足;请他入幕的尹会一去世后,他写其行状,不惜纸墨,洋洋万言。因为自己长期在逆境中奔波,所以他对于那些肯帮助自己的贤达,千恩万谢,礼数唯恐不到。
因受学历、官阶的限制,刘大櫆交往的圈子被限制在中层偏下。除了方苞、尹会一、李绂、吴士玉、张廷玉等少数名流与刘大櫆有故事或交往,更多的朋友和故人是生活在下层的文化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千古流芳。他以自己诗一样的文字、音乐一样的节奏、散发着醇香的心气以及古人淳朴的品质,记录下了清朝一位失意文人的生活方式、孜孜不倦的努力和高尚的品质。他不是举人,却胜过了许许多多的举人;他不是进士,却胜过了许许多多的进士。他生前仅获得一个教谕之微禄,死后却获得超出相国之声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等同于官阶,人的智慧不困于教育背景,人生的意义不受制于社会地位的低下。
他身材魁梧,而对人谦慎有礼;他浓髯须眉,却常泪水涟涟;他嘴大能塞拳,能感受其笑声朗朗,豪气奔放;他擅长看病,却常常病魔缠身。冬天,他常常穿秋衣;回家无米,常常是邻居送新麦下锅。旅住客店,他夜不能寐,吟诗怀旧;风雨羁途,他常常睁眼到天明,听鸡鸣雨声。
燕京的黄沙,无数次玷污了他的衣衫;故人家的苔藓,多少次打湿了他的芒鞋;异乡的风月,无数次叫他流下怀乡的热泪。所幸的是,他活了80多岁,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人均寿命,可稍补人生不顺之缺憾;他不是举人,却成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一个奇迹。今天,人们推桐城派的代表,戴、方、刘、姚,如数家珍。皖江自7岁童子至百岁老翁,无人不晓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其泉下有知,亦可欣慰矣!
他是桐城派河流中的一段,没有他,桐城派就会断流;他是桐城派链条中的一环,没有他,桐城派就会从中断裂。他是方苞的得意弟子,同时又是姚鼐所尊敬的老师。在桐城派滔滔奔涌的河流中,因为刘大櫆的存在,才使这个清朝最大文派,源远流长,流风无限!
让我们走进这一弯河流,欣赏其平静的流水下,曾经滚动的热血和巨浪;感受其相对狭窄的水面中,曾经流动过的无限风光。
免费在线读
康熙为弄清中琉的疆域划分,特命徐葆光带天文生往琉球测海图,后在《中山传信录》附图中准确标明琉球诸岛名称和位置,并注明“姑米山乃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徐葆光的这一疆域划分,较早认定了琉球诸岛的地理位置。
徐亮直在琉球待了差不多一年,吟诗1000多首,名《海舶三集》。海内士绅、大夫都听说了。20余年后,即1739或1740年,即在徐葆光去世前,请刘大樾为其诗集写序。
徐先生乘五板之船,在江淮行走,滃然云兴,勃然风起,惊涛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为船将要倾覆。何况海水汩没,渺尔无垠,鱼鼋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任其奔驰,不能自主,往往魄动神丧,不待樯摧橹折,梦寐不宁。因此,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振开宝余风,这就是所谓神勇者啊!
刘大樾认为,不止如此。人臣心中有皇帝之命,大如日轮,响如霆轰,他视外物,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视海水荡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视崇岛蛭棿当前,如翠屏之列,几砚之陈;视百灵怪物出没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星罗于苑囿。歌声出金石,若风潮澎湃的声音,他既然有不知道的,哪里有什么震慑、恐惧呢?
徐葆光(1671-1740).本姓潘,字亮直,号澄斋,江南苏州府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进士第三人(探花)。
八月十三日,69岁的桐城人阮为光去世。阮为光下葬前,其长子找到刘大櫆族弟刘昂千,转请刘大櫆为其父亲写墓志铭。
阮为光,字晖吉,桐城人。长子德修(世忠,县学弟子)与刘大櫆堂弟昂千关系好。刘大櫆不认识阮德修,但阮德修知道刘大櫆,请昂千找刘大樾为其父亲写墓志铭。刘大櫆辞不掉,问德修,为什么要给父亲写墓志铭?
阮德修说:“我父亲小时成了孤儿,我的祖母抚教他成人。我的父亲不敢违背祖母的教育,与弟兄相处和睦。家里的事情,都是一个人做,包括给弟弟说媳妇下聘礼,以及张罗弟弟结婚。兄弟二人,终身相依为命。我家一直很贫穷,我的父亲以授经为生。做私塾得的谷子,剩余的部分,都全部分给我的叔父,而不私收在家中。我家先世,世代住在桐城,祖墓上的树木因为时间长了,不能禁止别人砍伐,逐渐凋敝了。我的父亲在墓周围栽树,以致栽了数千株。他担心祭物不够,曾募金置田,以致今天春秋享祀,祭物不缺。他与人交往,终身无忤,有非礼则义形于色。父亲喜欢读书,至老不倦。60多岁,仍然手拿古经传读。父亲绩学,但终身不获登贤书,未做官,只是恭敬温顺,为乡里的一个善人,这也是我作为儿子痛心的地方。
“过去,我的高祖阮之钿(字实甫),为明湖广谷城令。开始,流贼张献忠新败伪降,占据谷城县一年,当时,有应补谷城令的人,都因怕大祸逃去。我的高祖携一仆人去了,到了谷城县,一边安抚,一边教育大家。贼偶尔纵骑掳掠,我的高祖曾碎其旗。贼终不驯,率众胁迫我的高祖一起行动。我的高祖不从,索县印又不给,而且大骂击贼,贼怒,肢解了我的高祖。家人将我的高祖遗体囊成一体,驰报大府方孔昭。事闻崇祯皇帝,恤赠太仆寺卿,荫一子人监读书,且命建祠岁祭。来不及建祠,我朝雍正四年(1726年)诏举前后忠节者,祀于学官。我的父亲泣陈先人(曾祖父)遗事于有司,得以在雍正八年(1730年)奉主祠祀。而我的父亲痛先大父(其父)早卒,母亲苦节,而身卑贱无以彰其名于后世,未尝不欷歔垂涕啊!”
听了阮德修的话,刘大櫆相信阮君是一个笃行君子。自从命乡论秀士之法废除,士子独善其身、不能在朝廷做官的人,多湮没不见纪录。幸亏有孝子慈孙,能推扬其祖德,请世有道能言的君子,或借文字以传;不幸无之,则虽有嘉言懿行,足以垂不朽于无穷,也终与田夫无异。
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夏天,43岁的刘大櫆在家里整理书籍,见到吴士珣的书屋图。吴士珣,字东升,号菉溪,吴士玉堂弟,官编修。
……
徐亮直在琉球待了差不多一年,吟诗1000多首,名《海舶三集》。海内士绅、大夫都听说了。20余年后,即1739或1740年,即在徐葆光去世前,请刘大樾为其诗集写序。
徐先生乘五板之船,在江淮行走,滃然云兴,勃然风起,惊涛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为船将要倾覆。何况海水汩没,渺尔无垠,鱼鼋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任其奔驰,不能自主,往往魄动神丧,不待樯摧橹折,梦寐不宁。因此,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振开宝余风,这就是所谓神勇者啊!
刘大樾认为,不止如此。人臣心中有皇帝之命,大如日轮,响如霆轰,他视外物,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视海水荡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视崇岛蛭棿当前,如翠屏之列,几砚之陈;视百灵怪物出没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星罗于苑囿。歌声出金石,若风潮澎湃的声音,他既然有不知道的,哪里有什么震慑、恐惧呢?
徐葆光(1671-1740).本姓潘,字亮直,号澄斋,江南苏州府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进士第三人(探花)。
八月十三日,69岁的桐城人阮为光去世。阮为光下葬前,其长子找到刘大櫆族弟刘昂千,转请刘大櫆为其父亲写墓志铭。
阮为光,字晖吉,桐城人。长子德修(世忠,县学弟子)与刘大櫆堂弟昂千关系好。刘大櫆不认识阮德修,但阮德修知道刘大櫆,请昂千找刘大樾为其父亲写墓志铭。刘大櫆辞不掉,问德修,为什么要给父亲写墓志铭?
阮德修说:“我父亲小时成了孤儿,我的祖母抚教他成人。我的父亲不敢违背祖母的教育,与弟兄相处和睦。家里的事情,都是一个人做,包括给弟弟说媳妇下聘礼,以及张罗弟弟结婚。兄弟二人,终身相依为命。我家一直很贫穷,我的父亲以授经为生。做私塾得的谷子,剩余的部分,都全部分给我的叔父,而不私收在家中。我家先世,世代住在桐城,祖墓上的树木因为时间长了,不能禁止别人砍伐,逐渐凋敝了。我的父亲在墓周围栽树,以致栽了数千株。他担心祭物不够,曾募金置田,以致今天春秋享祀,祭物不缺。他与人交往,终身无忤,有非礼则义形于色。父亲喜欢读书,至老不倦。60多岁,仍然手拿古经传读。父亲绩学,但终身不获登贤书,未做官,只是恭敬温顺,为乡里的一个善人,这也是我作为儿子痛心的地方。
“过去,我的高祖阮之钿(字实甫),为明湖广谷城令。开始,流贼张献忠新败伪降,占据谷城县一年,当时,有应补谷城令的人,都因怕大祸逃去。我的高祖携一仆人去了,到了谷城县,一边安抚,一边教育大家。贼偶尔纵骑掳掠,我的高祖曾碎其旗。贼终不驯,率众胁迫我的高祖一起行动。我的高祖不从,索县印又不给,而且大骂击贼,贼怒,肢解了我的高祖。家人将我的高祖遗体囊成一体,驰报大府方孔昭。事闻崇祯皇帝,恤赠太仆寺卿,荫一子人监读书,且命建祠岁祭。来不及建祠,我朝雍正四年(1726年)诏举前后忠节者,祀于学官。我的父亲泣陈先人(曾祖父)遗事于有司,得以在雍正八年(1730年)奉主祠祀。而我的父亲痛先大父(其父)早卒,母亲苦节,而身卑贱无以彰其名于后世,未尝不欷歔垂涕啊!”
听了阮德修的话,刘大櫆相信阮君是一个笃行君子。自从命乡论秀士之法废除,士子独善其身、不能在朝廷做官的人,多湮没不见纪录。幸亏有孝子慈孙,能推扬其祖德,请世有道能言的君子,或借文字以传;不幸无之,则虽有嘉言懿行,足以垂不朽于无穷,也终与田夫无异。
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夏天,43岁的刘大櫆在家里整理书籍,见到吴士珣的书屋图。吴士珣,字东升,号菉溪,吴士玉堂弟,官编修。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