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19135
章 印刷理论概述
一、印刷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1. 雕版印刷术
2. 活字印刷术
3. 近代印刷术的发展
4. 数字化时代的印刷
二、现代印刷的种类
1. 凸版印刷
2. 凹版印刷
3. 平版印刷
4. 孔版印刷
第二章 印刷工艺流程
一、印前阶段
1. 原稿转换电子文件
2. 图文排版设计
3. 输出菲林
4. 晒版
5. 打样
二、印刷阶段
1. 常用纸张及规格
2. 印刷色彩及油墨
3. 印刷机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三、印后阶段
1. 装订
2. 烫印
3. 凹凸压印
4. 覆膜
5. 模切
四、印刷成本核算
1. 印前成本
2. 上机印刷成本
3. 印后加工成本
第三章 数码印前制作实训
一、工作室基本条件
1. 硬件配置
2. 软件配置
二、数码印刷基本知识
1. 矢量与文字
2. 位图与分辨率
3. 色彩模式与图像格式
4. 字体大小
三、实训项目一 食品包装盒的印前制版
1. 课程要求
2. 实践程序
1)设计构思
2)产品照片处理
3)资料收集归档
4)编排组版
5)拼大版
四、实训项目二 多页面印刷品的排版制作
1. 课程要求
2. 实践程序
1)设计构思
2)原稿处理
3)资料收集归档
4)新建文档
5)设置主页
6)图文编排
7)预检打包
8)拼大版和印刷装订
第四章 印刷工艺赏析
一、中国传统印刷赏析
1. 雕版印刷
2. 活字印刷
二、现代印刷工艺
1. 纸张的魅力
2. 技术的魅力
附录
一、印刷常用术语
二、四色配色简表
三、纸张开度表
四、字号点级表
参考书目
印刷工艺是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通常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上学期,即在学生开始进入各门专业设计课程之前。这是因为视觉传达设计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化而来的,与平面设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印刷是平面设计的主要生产方式,平面设计是通过印刷媒介实现其作品的传达功能。不夸张地说,平面设计的发展,是始终伴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从雕刻版、活字版的全手工印刷到金属印版的机械化印刷,从激光照排、电子成像的全自动操作到数字化智能程控管理的无版印刷,每一次印刷技术的革新都对平面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熟悉基本的印刷原理、工艺和流程,了解各类常见印刷品的生产制作方式,掌握印前电子文件的制作技能,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教材章开始简要介绍了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印刷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从古老的印章发展到今天的全数字化印刷;然后介绍现代印刷根据印版形态可分为: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平版印刷和孔板印刷,使学生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应用对象。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印前、印中和印后的基本流程,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印刷品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一步生产出来的。第三章是实训环节,通过包装盒和多页面画册两个印刷项目的实际操作,有针对性的讲述了制作印前电子文件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四章精选了国内外传统和现代的优秀印刷作品,分别予以详细的评述,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修养。附录部分包括印刷常用术语、四色配色简表、纸张开度表和字号点级表,都是印刷设计师常用的数据资料,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本教材的特色在于通过设置实际制作印前电子文件的项目,紧密结合印刷工艺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完成对印前环节的了解和掌握,并且熟悉相关软件的使用。使这门课程不仅是对印刷理论的讲授,也不仅是对印刷生产工艺的介绍,而是真正能有的放矢地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从中获益,为以后进入专业领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也是笔者编写本教材的初衷。
张洪海
2018年2月
后记
从事平面设计教学和实践近二十年,对印刷工艺的重要性有深切的体会。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都是艺术和技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所谓灵感的出现和创意的产生可能只在瞬间,随之而来的是对视觉元素的取舍、画面位置的经营和表现形式的推敲,然后要充分考虑材质、工艺、成本等诸多因素,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终作品的呈现效果。因此,平面设计的创作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
学生的课堂作业往往不是实际的设计项目,所以终提交时并不需要通过印刷完成,只是打印出设计方案而已。这就导致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较少考虑印刷工艺的因素,这些忽视印刷工艺的设计作品普遍存在两种缺陷:一是不符合生产规范,制作的文件如果要进入印刷环节,就必须重新调整,否则无法使用,造成人工和时间成本的浪费;二是不能充分利用印刷工艺,将其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去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使作品欠缺一些审美趣味。如果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完成课堂作业的时候就能充分结合生产工艺条件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想,而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纸上谈兵”,这对培养他们职业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在毕业以后能迅速适应实际的设计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鉴于上述原因,尝试编写了这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感谢总主编林家阳教授给予的指导和建议,使内容结构能及时得到调整和完善;感谢责任编辑毛旭林老师,她的敬业、耐心和宽容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我的研究生张宁、张梦若协助制作了部分插图。
因水平所限,本教材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张洪海
2018年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