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36433丛书名: 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申论范文宝典》一书由中公教育图书编研团队结合多年教学成果,精心编写而成。精选范文佐以赏析,深度讲解佳作亮点;结合时政设置主题,体系科学覆盖全面;更有同步高清微视频,实现“看”与“听”“学”的完美结合。本书的看点在点评,亮点在技巧,出发点在展示范文,归宿点在帮助考生提升写作能力,堪称考生学习申论范文、提升写作水平的良器。
购书免费获得图书专属大礼包!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申论范文宝典》精选110篇申论范文进行分析点评,旨在为考生展示何为佳作以及它们的出彩之处。
本书由经典范文精讲和必备范文赏析两大部分构成。经典范文精讲包含想象力经济、公共空间规划、幸福的建筑等10个主题,每个主题均采用“给定资料—作答要求—范文精讲”的形式进行讲解,引领考生熟悉申论写作;必备范文赏析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五方面梳理出25个热门主题,主题下设置多个命题角度,此部分主题广、范文多、点评精,帮助考生实现申论写作的全面进阶。
本书由经典范文精讲和必备范文赏析两大部分构成。经典范文精讲包含想象力经济、公共空间规划、幸福的建筑等10个主题,每个主题均采用“给定资料—作答要求—范文精讲”的形式进行讲解,引领考生熟悉申论写作;必备范文赏析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五方面梳理出25个热门主题,主题下设置多个命题角度,此部分主题广、范文多、点评精,帮助考生实现申论写作的全面进阶。
目 录
绪论
如何高效学习范文(1)
主题一城乡互补发展(8)
主题二为国利民的人生追求(13)
主题三论气节(19)
主题四想象力经济(25)
主题五公共空间规划(30)
主题六幸福的建筑(36)
主题七敬畏(40)
主题八惠民政策与百姓生活(45)
主题九消费拉动(50)
主题十科学与人文(57)
第一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64)
主题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4)
命题角度1三去一降一补(64)
命题角度2经济转型升级(67)
命题角度3区块链(69)
命题角度4共享经济(71)
命题角度5人工智能(74)
命题角度6工匠精神(76)
主题二创新型国家建设(79)
命题角度1万众创新(79)
命题角度2冒险与创新(81)
命题角度3大众创业(83)
命题角度4农业创新(86)
主题三乡村振兴(89)
命题角度1农业高质量发展(89)
命题角度2农民职业化(92)
命题角度3返乡创业(94)
命题角度4田园综合体(96)
主题四区域协调发展(99)
命题角度1统筹区域发展(99)
命题角度2资源型城市转型(101)
命题角度3海洋强国(104)
命题角度4特色小镇(106)
主题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9)
命题角度1防范金融风险(109)
命题角度2振兴实体经济(112)
命题角度3促进民间投资(114)
命题角度4垄断行业改革(116)
命题角度5分配制度改革(119)
主题六全面开放新格局(122)
命题角度1开放发展(122)
命题角度2一带一路(125)
第二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28)
主题一依法治国(128)
命题角度1法治政府(128)
命题角度2依法行政(131)
命题角度3法治经济(133)
命题角度4司法公正(135)
命题角度5法治意识(138)
主题二行政体制改革(141)
命题角度1简政放权(141)
命题角度2基层治理(143)
命题角度3新型政商关系(146)
主题三干部队伍建设(149)
命题角度1党员干部管理(149)
命题角度2基层人才发展(151)
主题四正风肃纪(154)
命题角度1官员迷信(154)
命题角度2为官有为(157)
命题角度3党群关系(159)
命题角度4作风建设(161)
命题角度5政府诚信(163)
主题五反腐败斗争(166)
命题角度1廉政建设(166)
命题角度2小官巨腐(169)
命题角度3网络反腐(171)
命题角度4廉政文化(173)
命题角度5社会监督(175)
第三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78)
主题一互联网治理体系(178)
命题角度1网络综合治理(178)
命题角度2治理自媒体乱象(181)
命题角度3网络生态(183)
主题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6)
命题角度1奋斗精神成就未来(186)
命题角度2青年责任担当(189)
命题角度3爱岗敬业(191)
主题三思想道德建设(194)
命题角度1科学与伦理(194)
命题角度2道德建设(197)
命题角度3提升国民素质(199)
命题角度4包容文化(201)
主题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204)
命题角度1文艺事业发展(204)
命题角度2文化复兴(207)
命题角度3传统文化教育(209)
主题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212)
命题角度1文化创新发展(212)
命题角度2文化“走出去”(214)
命题角度3公共文化服务(217)
命题角度4文化惠民与文化自觉(219)
命题角度5文化品牌(221)
第四章保障和改善民生(224)
主题一教育发展(224)
命题角度1人工智能教育(224)
命题角度2教育公平(227)
命题角度3师德建设(229)
命题角度4职业教育(231)
命题角度5学前教育(233)
主题二就业发展(236)
命题角度1扩大就业(236)
命题角度2多元化择业(239)
命题角度3保障就业(241)
命题角度4就业腐败(243)
主题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46)
命题角度1呵护儿童身心健康(246)
命题角度2保障和改善民生(248)
命题角度3社会慈善(251)
主题四脱贫攻坚(254)
命题角度1精准扶贫(254)
命题角度2文化扶贫(256)
命题角度3对口支援(258)
主题五健康中国(261)
命题角度1医药改革(261)
命题角度2互联网医疗(264)
命题角度3食品安全(266)
命题角度4全民健身(268)
命题角度5职业病防治(270)
命题角度6人口老龄化(273)
主题六创新社会治理(276)
命题角度1居民自治组织(276)
命题角度2应急体系建设(278)
命题角度3防洪抗灾(281)
命题角度4大数据安全(283)
命题角度5消防安全(285)
命题角度6安全生产(287)
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289)
主题一绿色发展(289)
命题角度1绿色发展(289)
命题角度2新能源发展(292)
命题角度3垃圾分类(294)
命题角度4低碳生活(296)
主题二污染防治(299)
命题角度1蓝天保卫战(299)
命题角度2净土保卫战(301)
命题角度3水生态(304)
主题三生态文明建设(307)
命题角度1生态移民(307)
命题角度2环保终身追责(309)
命题角度3环保执法(31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15)
如何高效学习范文(1)
主题一城乡互补发展(8)
主题二为国利民的人生追求(13)
主题三论气节(19)
主题四想象力经济(25)
主题五公共空间规划(30)
主题六幸福的建筑(36)
主题七敬畏(40)
主题八惠民政策与百姓生活(45)
主题九消费拉动(50)
主题十科学与人文(57)
第一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64)
主题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4)
命题角度1三去一降一补(64)
命题角度2经济转型升级(67)
命题角度3区块链(69)
命题角度4共享经济(71)
命题角度5人工智能(74)
命题角度6工匠精神(76)
主题二创新型国家建设(79)
命题角度1万众创新(79)
命题角度2冒险与创新(81)
命题角度3大众创业(83)
命题角度4农业创新(86)
主题三乡村振兴(89)
命题角度1农业高质量发展(89)
命题角度2农民职业化(92)
命题角度3返乡创业(94)
命题角度4田园综合体(96)
主题四区域协调发展(99)
命题角度1统筹区域发展(99)
命题角度2资源型城市转型(101)
命题角度3海洋强国(104)
命题角度4特色小镇(106)
主题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9)
命题角度1防范金融风险(109)
命题角度2振兴实体经济(112)
命题角度3促进民间投资(114)
命题角度4垄断行业改革(116)
命题角度5分配制度改革(119)
主题六全面开放新格局(122)
命题角度1开放发展(122)
命题角度2一带一路(125)
第二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28)
主题一依法治国(128)
命题角度1法治政府(128)
命题角度2依法行政(131)
命题角度3法治经济(133)
命题角度4司法公正(135)
命题角度5法治意识(138)
主题二行政体制改革(141)
命题角度1简政放权(141)
命题角度2基层治理(143)
命题角度3新型政商关系(146)
主题三干部队伍建设(149)
命题角度1党员干部管理(149)
命题角度2基层人才发展(151)
主题四正风肃纪(154)
命题角度1官员迷信(154)
命题角度2为官有为(157)
命题角度3党群关系(159)
命题角度4作风建设(161)
命题角度5政府诚信(163)
主题五反腐败斗争(166)
命题角度1廉政建设(166)
命题角度2小官巨腐(169)
命题角度3网络反腐(171)
命题角度4廉政文化(173)
命题角度5社会监督(175)
第三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78)
主题一互联网治理体系(178)
命题角度1网络综合治理(178)
命题角度2治理自媒体乱象(181)
命题角度3网络生态(183)
主题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6)
命题角度1奋斗精神成就未来(186)
命题角度2青年责任担当(189)
命题角度3爱岗敬业(191)
主题三思想道德建设(194)
命题角度1科学与伦理(194)
命题角度2道德建设(197)
命题角度3提升国民素质(199)
命题角度4包容文化(201)
主题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204)
命题角度1文艺事业发展(204)
命题角度2文化复兴(207)
命题角度3传统文化教育(209)
主题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212)
命题角度1文化创新发展(212)
命题角度2文化“走出去”(214)
命题角度3公共文化服务(217)
命题角度4文化惠民与文化自觉(219)
命题角度5文化品牌(221)
第四章保障和改善民生(224)
主题一教育发展(224)
命题角度1人工智能教育(224)
命题角度2教育公平(227)
命题角度3师德建设(229)
命题角度4职业教育(231)
命题角度5学前教育(233)
主题二就业发展(236)
命题角度1扩大就业(236)
命题角度2多元化择业(239)
命题角度3保障就业(241)
命题角度4就业腐败(243)
主题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46)
命题角度1呵护儿童身心健康(246)
命题角度2保障和改善民生(248)
命题角度3社会慈善(251)
主题四脱贫攻坚(254)
命题角度1精准扶贫(254)
命题角度2文化扶贫(256)
命题角度3对口支援(258)
主题五健康中国(261)
命题角度1医药改革(261)
命题角度2互联网医疗(264)
命题角度3食品安全(266)
命题角度4全民健身(268)
命题角度5职业病防治(270)
命题角度6人口老龄化(273)
主题六创新社会治理(276)
命题角度1居民自治组织(276)
命题角度2应急体系建设(278)
命题角度3防洪抗灾(281)
命题角度4大数据安全(283)
命题角度5消防安全(285)
命题角度6安全生产(287)
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289)
主题一绿色发展(289)
命题角度1绿色发展(289)
命题角度2新能源发展(292)
命题角度3垃圾分类(294)
命题角度4低碳生活(296)
主题二污染防治(299)
命题角度1蓝天保卫战(299)
命题角度2净土保卫战(301)
命题角度3水生态(304)
主题三生态文明建设(307)
命题角度1生态移民(307)
命题角度2环保终身追责(309)
命题角度3环保执法(31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15)
免费在线读
绪论如何高效学习范文
在申论考试中,最难的题目莫过于“文章论述题”。这一题型字数要求最多,分值占比最大,想让文章“出彩”、夺得高分并不容易。在中公教育多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接触过的考生大多都“谈文色变”。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申论范文,成了大家公认的难题。
通过与考生沟通我们发现,大家对于文章写作的“畏难情绪”,大都源于两大问题。
问题一:考生对写作不熟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虽然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其精力主要倾注于专业课学习,日常写作较少,而学术论文更与申论文章大相径庭,“动笔”不足自然容易生疏。
问题二:考生对申论不熟悉。众所周知,申论考试以社会热点为依托,重视对五大能力的测查,写好一篇申论文章,需要吃透给定资料,分析其精神内涵,提出真知灼见。这不仅是对考生能力的测查,更是对考生是否真正理解热点的测验。众多考生多年埋首书斋,潜心用功,对社会热点时事了解不多,申论考试时碰到陌生热点自然无法准确理解。
很多考生面对上述问题时选择迎难而上,希望通过海量的写作练习来提升个人能力。这一想法值得称赞,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申论写作并非朝夕之功,如果我们未能准确把握申论写作精髓,恐怕再多的努力也会事倍功半。而且,同样一篇范文,为何有些考生阅读后可以触类旁通,而有些考生却无法举一反三?其原因在于,前者通过阅读准确把握了申论写作的关键。为此,我们为各位考生献上本书,精选百余篇优秀文章,一一对其深度点评,为大家介绍申论写作之精髓。
如何才能熟悉热点、熟练写作?中公教育建议考生在日常备考时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先学范文整体架构,再来了解文章精神内核。
一、观其形
“观其形”,即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架构。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由“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四部分构成,无论主体部分选用重视议论的“分析问题型结构”,还是阐明对策的“解决问题型结构”,这四部分都缺一不可。同时,公务员考试阅卷时间紧张,“标题”“开头”“结尾”三部分虽然短小,但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阅卷者的目光。因此,我们学习范文时,需要首先从这三部分入手,了解申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1.标题
申论考试中,有些试卷给出了文章题目,但有些需要考生自己拟制。对于考生来说,自拟标题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所谓“题如文眼”,标题是彰显作者中心思想的“招牌”,如若拟题恰当,必然可以第一时间彰显文章思想,获得阅卷者认同。我们阅读范文时,首先需要关注文章标题写法,看看其他作者是如何将文章中心思想顺畅、准确地展现出来的。
【示例】
用心做好规划治理的大文章
一边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病”,另一边是村庄空心、垃圾遍地等“乡村病”,这种双重困局,对社会治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破解这一局面,不妨像先贤哲人学习。老子曾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唯有精心规划、用心治理,推动精细化管理,方能建成宜居宜业之所,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
思深方益远,发展需规划先行。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论述告诉我们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城镇发展亦是如此,必须规划先行。无论是Z省各地小城镇建设坚持“有项目必规划,无设计不动工”,还是北京市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三山五园地区发展的一系列规划,都是把规划做细、做小、做实的表现。“谋定而动”“三思而后行”等古语犹言在耳,城镇发展须精心规划,方能打好准备仗,赢得先机。
小细节、大民意,规划之上需用心治理。电路老化、垃圾清运等大事小事通过网格化体系快速上报,D街道高效响应;针对行人闯红灯、居民养犬随地大小便等治理难题,T市借助高科技设施轻松解决。这些都是地方政府抓细节、听民意,用心治理的生动示范。正所谓,不患无策,只怕无心。当前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常常是规划有了,却在落实上忽视细节和民生诉求,结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细微之处显真章,地方治理者一定要让细节和老百姓的需要相吻合,用心做事,真正解决广大群众关切的问题。
谋后而定,行且坚毅,用心做好规划治理的大文章,构建共治共建共享格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如Y村充分尊重民意,发动全体村民集思广益,用商量出来的“规矩”来规范大家,发展成“北京最美乡村”。其关键就在于,一切行动围绕“民之所想、民之所望”展开,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这和F镇“凡事商量着办”有异曲同工之妙。管理者必须听民意、应民需、聚民心,在民众最迫切的问题上下“绣花”功夫,用心把工作做细、做小、做全。
无论是发展新经济、建特色景观,还是开发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精心规划、用心治理,缺一不可。政府须精心、用心,做好规划治理这篇大文章,打消民众顾虑、调动群众参与,让其共享发展成果。只有如此,才能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分析】
示例为2019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范文《用心做好规划治理的大文章》。
题目:结合给定材料,围绕“精心规划和用心治理”,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鲜明、正确,分析深入、合理,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我们可以看到,示例中的文章标题围绕“精心规划和用心治理”,体现了作者对主题的全面、准确把握。同时,标题明确地提出了观点:用心做好规划治理的大文章,即要精心规划、用心治理,建成宜居宜业之所,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而且阅读整篇文章可知,标题中透露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写作的脉络,宛如脊柱贯穿全文。正是标题拟制的成功,使得文章中心思想一以贯之,展现了作者良好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申论文章字数有限,表达内容却相对较多,如何在简短的文章开头介绍背景,切入主题,可谓申论写作“第一难事”。阅读范文开头,我们要着重学习各种切入主题、展开论述的方法,仔细思考如何能在文章开头一鸣惊人,恰当而巧妙地展开论述。
【示例】
没有家喻户晓的名声,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没有突飞猛进的成长,却在市场的细分领域中,占据着无可撼动的行业地位,这就是“隐形冠军”企业。随着“双创”洪流的奔涌,浙江小微企业星罗棋布。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培养一个个“隐形冠军”,是当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分析】
示例选自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类)范文《培养“隐形冠军”助推社会发展》。
给定资料以“小微企业发展”为主题,着重强调发展小微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很多考生在写作这篇文章开头时,无从下手,导致开头或平铺直叙,或言不及义,没能写出新意,更无法引起阅卷者的阅读兴趣。
但是,示例开头却独树一帜,灵活运用排比手法,将“隐形冠军”企业的特点一一道出,让读者带着对其特点的疑惑而对后文满怀期待,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尤其值得考生学习的是,示例开头仅130字,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值得称赞。
3.结尾
在申论考试中,文章写到结尾,往往考试时间也到了最后,考生的脑力此时更是消耗殆荆如何顺畅地收束全文成了众多考生写作的难点。而且,文章结尾更肩负着升华主旨的重要作用,若是草草了事,不免虎头蛇尾、功亏一篑。因此,考生在阅读范文结尾时,不要单独阅读,而要与开头对应思考,看看优秀文章是如何做到前后呼应、协调一致的。
【示例】
开头:开埠前,上海只是江南航运港口;开埠后,上海跃升东方经济重镇。开埠,令其成为商业城市,孕育平等自由、遵守规则的契约精神,形成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融合中西文明,汇聚四方英才,实现磅礴发展。如今的上海,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我们需要依靠契约精神,继续保持海纳百川的气魄胸怀。
结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可以形成海纳百川之势,与本地具有的契约精神密不可分。如今的上海,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做好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成为全国改革“试验田”。上海要依靠契约精神,吸纳各方资源,从而延续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顺利实现探索改革目标,履行上海与国家的契约。
【分析】
示例选自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类)范文《依靠契约精神保持海纳百川》。
示例开头通过开埠前后的对比,反映上海的变化,进而分析开埠产生的积极影响,引出“契约精神与海纳百川”主题,接着指出如今上海的开放情况,最后提出总论点。
示例结尾先以名言引出海纳百川,进而指出上海形成海纳百川之势与契约精神密不可分,接着指出如今的上海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最后总结论述,重申总论点,与开头形成良好呼应,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考生可以适当学习这种结尾方式,实现结尾与开头的协调统一。
在申论考试中,最难的题目莫过于“文章论述题”。这一题型字数要求最多,分值占比最大,想让文章“出彩”、夺得高分并不容易。在中公教育多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接触过的考生大多都“谈文色变”。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申论范文,成了大家公认的难题。
通过与考生沟通我们发现,大家对于文章写作的“畏难情绪”,大都源于两大问题。
问题一:考生对写作不熟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虽然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其精力主要倾注于专业课学习,日常写作较少,而学术论文更与申论文章大相径庭,“动笔”不足自然容易生疏。
问题二:考生对申论不熟悉。众所周知,申论考试以社会热点为依托,重视对五大能力的测查,写好一篇申论文章,需要吃透给定资料,分析其精神内涵,提出真知灼见。这不仅是对考生能力的测查,更是对考生是否真正理解热点的测验。众多考生多年埋首书斋,潜心用功,对社会热点时事了解不多,申论考试时碰到陌生热点自然无法准确理解。
很多考生面对上述问题时选择迎难而上,希望通过海量的写作练习来提升个人能力。这一想法值得称赞,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申论写作并非朝夕之功,如果我们未能准确把握申论写作精髓,恐怕再多的努力也会事倍功半。而且,同样一篇范文,为何有些考生阅读后可以触类旁通,而有些考生却无法举一反三?其原因在于,前者通过阅读准确把握了申论写作的关键。为此,我们为各位考生献上本书,精选百余篇优秀文章,一一对其深度点评,为大家介绍申论写作之精髓。
如何才能熟悉热点、熟练写作?中公教育建议考生在日常备考时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先学范文整体架构,再来了解文章精神内核。
一、观其形
“观其形”,即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架构。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由“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四部分构成,无论主体部分选用重视议论的“分析问题型结构”,还是阐明对策的“解决问题型结构”,这四部分都缺一不可。同时,公务员考试阅卷时间紧张,“标题”“开头”“结尾”三部分虽然短小,但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阅卷者的目光。因此,我们学习范文时,需要首先从这三部分入手,了解申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1.标题
申论考试中,有些试卷给出了文章题目,但有些需要考生自己拟制。对于考生来说,自拟标题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所谓“题如文眼”,标题是彰显作者中心思想的“招牌”,如若拟题恰当,必然可以第一时间彰显文章思想,获得阅卷者认同。我们阅读范文时,首先需要关注文章标题写法,看看其他作者是如何将文章中心思想顺畅、准确地展现出来的。
【示例】
用心做好规划治理的大文章
一边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病”,另一边是村庄空心、垃圾遍地等“乡村病”,这种双重困局,对社会治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破解这一局面,不妨像先贤哲人学习。老子曾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唯有精心规划、用心治理,推动精细化管理,方能建成宜居宜业之所,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
思深方益远,发展需规划先行。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论述告诉我们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城镇发展亦是如此,必须规划先行。无论是Z省各地小城镇建设坚持“有项目必规划,无设计不动工”,还是北京市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三山五园地区发展的一系列规划,都是把规划做细、做小、做实的表现。“谋定而动”“三思而后行”等古语犹言在耳,城镇发展须精心规划,方能打好准备仗,赢得先机。
小细节、大民意,规划之上需用心治理。电路老化、垃圾清运等大事小事通过网格化体系快速上报,D街道高效响应;针对行人闯红灯、居民养犬随地大小便等治理难题,T市借助高科技设施轻松解决。这些都是地方政府抓细节、听民意,用心治理的生动示范。正所谓,不患无策,只怕无心。当前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常常是规划有了,却在落实上忽视细节和民生诉求,结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细微之处显真章,地方治理者一定要让细节和老百姓的需要相吻合,用心做事,真正解决广大群众关切的问题。
谋后而定,行且坚毅,用心做好规划治理的大文章,构建共治共建共享格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如Y村充分尊重民意,发动全体村民集思广益,用商量出来的“规矩”来规范大家,发展成“北京最美乡村”。其关键就在于,一切行动围绕“民之所想、民之所望”展开,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这和F镇“凡事商量着办”有异曲同工之妙。管理者必须听民意、应民需、聚民心,在民众最迫切的问题上下“绣花”功夫,用心把工作做细、做小、做全。
无论是发展新经济、建特色景观,还是开发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精心规划、用心治理,缺一不可。政府须精心、用心,做好规划治理这篇大文章,打消民众顾虑、调动群众参与,让其共享发展成果。只有如此,才能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分析】
示例为2019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范文《用心做好规划治理的大文章》。
题目:结合给定材料,围绕“精心规划和用心治理”,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鲜明、正确,分析深入、合理,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我们可以看到,示例中的文章标题围绕“精心规划和用心治理”,体现了作者对主题的全面、准确把握。同时,标题明确地提出了观点:用心做好规划治理的大文章,即要精心规划、用心治理,建成宜居宜业之所,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而且阅读整篇文章可知,标题中透露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写作的脉络,宛如脊柱贯穿全文。正是标题拟制的成功,使得文章中心思想一以贯之,展现了作者良好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申论文章字数有限,表达内容却相对较多,如何在简短的文章开头介绍背景,切入主题,可谓申论写作“第一难事”。阅读范文开头,我们要着重学习各种切入主题、展开论述的方法,仔细思考如何能在文章开头一鸣惊人,恰当而巧妙地展开论述。
【示例】
没有家喻户晓的名声,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没有突飞猛进的成长,却在市场的细分领域中,占据着无可撼动的行业地位,这就是“隐形冠军”企业。随着“双创”洪流的奔涌,浙江小微企业星罗棋布。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培养一个个“隐形冠军”,是当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分析】
示例选自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类)范文《培养“隐形冠军”助推社会发展》。
给定资料以“小微企业发展”为主题,着重强调发展小微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很多考生在写作这篇文章开头时,无从下手,导致开头或平铺直叙,或言不及义,没能写出新意,更无法引起阅卷者的阅读兴趣。
但是,示例开头却独树一帜,灵活运用排比手法,将“隐形冠军”企业的特点一一道出,让读者带着对其特点的疑惑而对后文满怀期待,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尤其值得考生学习的是,示例开头仅130字,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值得称赞。
3.结尾
在申论考试中,文章写到结尾,往往考试时间也到了最后,考生的脑力此时更是消耗殆荆如何顺畅地收束全文成了众多考生写作的难点。而且,文章结尾更肩负着升华主旨的重要作用,若是草草了事,不免虎头蛇尾、功亏一篑。因此,考生在阅读范文结尾时,不要单独阅读,而要与开头对应思考,看看优秀文章是如何做到前后呼应、协调一致的。
【示例】
开头:开埠前,上海只是江南航运港口;开埠后,上海跃升东方经济重镇。开埠,令其成为商业城市,孕育平等自由、遵守规则的契约精神,形成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融合中西文明,汇聚四方英才,实现磅礴发展。如今的上海,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我们需要依靠契约精神,继续保持海纳百川的气魄胸怀。
结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可以形成海纳百川之势,与本地具有的契约精神密不可分。如今的上海,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做好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成为全国改革“试验田”。上海要依靠契约精神,吸纳各方资源,从而延续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顺利实现探索改革目标,履行上海与国家的契约。
【分析】
示例选自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类)范文《依靠契约精神保持海纳百川》。
示例开头通过开埠前后的对比,反映上海的变化,进而分析开埠产生的积极影响,引出“契约精神与海纳百川”主题,接着指出如今上海的开放情况,最后提出总论点。
示例结尾先以名言引出海纳百川,进而指出上海形成海纳百川之势与契约精神密不可分,接着指出如今的上海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最后总结论述,重申总论点,与开头形成良好呼应,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考生可以适当学习这种结尾方式,实现结尾与开头的协调统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